最初,孩子只是觀望大人的一舉一動。漸漸地,他們會模仿大人的語言和姿勢,嘗試自己去撥打和接聽電話。殊不知,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孩子最初的知識大部分是從模仿中獲得的,而孩子的部分性格也是在模仿中形成的,這也正是為什么教育工作者會不斷提醒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與行,并給孩子以正面影響的原因所在,事實上,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對于孩子而言,雖說他們還不知道接聽電話的過程和禮節,也常常會鬧出許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話,但是這種新奇的語言上的交流方式像是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孩子去嘗試。
事實上,在孩子每一次努力嘗試的過程中,恰恰開啟了他們探索語言之門的鑰匙,無形中培養孩子認識數字的能力,此外,這種活動還能開發孩子的記憶力,鍛煉他們的交流能力。
因此,作為家長,無論何時都要以一顆包容的心去接納孩子、以一種理解的心去看待孩子。而打電話又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交流的一種常見方式,所以,家長就更不應該忽視它對培養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孩子對電話表現出濃厚興趣的時候,家長更要滿足孩子對電話的好奇心,并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
換種方式愛孩子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具體到“打電話”這件事,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從而給孩子的“模仿”多一份幫助呢?
1.提供良好的“模仿環境”,樹立最佳的模仿對象
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他就開始模仿身邊的人,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又與他的生長發育和認知能力有很大關系,所以,為父為母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模仿環境”,并成為他們最佳的模仿對象。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你好”、“謝謝”、“再見”不離口,那么你自己必須先這樣做。因此,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父母必須對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把最希望孩子學習到的行為展示出來,把一些不太好的習慣控制住。
2.向孩子傳授基本的電話用語
為了讓孩子的電話交談更加順暢,家長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必要的幫助,向孩子傳授一些基本的電話用語。比如,接電話時一定要禮貌地問對方“喂,您好,請問您找誰?”當孩子基本掌握了撥打和接聽電話的禮儀時,家長還可以試著讓孩子撥打和接聽電話。
3.鼓勵孩子參與你的對話
當家長正在打電話,而孩子湊過來認真觀察,甚至伸著小手要電話時,你不妨試著讓孩子參與進來,并鼓勵他對著電話說話,讓孩子感受這部神秘機器所發的神奇語言。當孩子拿起電話聽筒,按電話鍵時,家長可以借此機會給他講這是什么,為什么會有“爸爸”的聲音,并教他怎樣撥號、接聽,等等。
4.引導孩子認識數字
引導孩子打電話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留給孩子一個電話號碼,讓孩子自己打一會兒。開始的時候,電話號碼要盡量簡單一些,最好是固定電話的前幾位數字。同時,家長還要細致觀察,根據孩子掌握的情況逐漸增加電話號碼的難度,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記憶。
行為4:愛玩馬桶的小丫頭——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涵涵從小就是個風風火火的小丫頭,為了她的安全,一家人可是操了不少的心。最近,涵涵爸媽漸漸發現,這個剛滿3歲的孩子,又多了一個不安全的行為——喜歡玩馬桶。
一開始,涵涵只是對馬桶的沖水按鈕感興趣,每每看到大人用手按過后,她也模仿著大人的樣子不停地按下去,聽著“嘩啦”的水聲,小丫頭會站在那里呵呵地笑個不停。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還不停地阻止涵涵,告訴她不要浪費水,但是她哪里肯聽,邊玩邊樂呵呵地說:“真好玩,真好玩!”爸媽看勸阻沒什么用,干脆就不管她了,讓她去玩吧。
過了些日子,涵涵又喜歡拿著刷子趴在馬桶圈上刷馬桶,與其說是刷馬桶不如說是玩水,而且被馬桶里的水濺了一身也是常有的事。這種情形,總是讓涵涵爸媽頭疼不已,盡管嘗試了威逼利誘,但也都無濟于事,最終依然是小孩照玩,大人照抓狂。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涵涵又對水箱感興趣了。有一次,媽媽看到涵涵踮著腳尖想把上面的蓋子弄下來,因為擔心她會把水箱蓋子打碎,就想過去幫忙,但是涵涵堅持不肯走開,非要自己弄不可。
看到這種情形,媽媽把心一橫,想了想,干脆不管她了,讓她一個人去折騰吧,大不了打碎了就換個水箱蓋子。可是,剛走進書房,她的心又開始懸了起來。于是,涵涵媽媽就偷偷地藏在涵涵身后。她發現涵涵很小心地將馬桶水箱的蓋子搬下來,接著又很小心地放到地上,然后將盆里的水倒進水箱里面,之后又將水箱蓋子從地上搬起來蓋上去;最后,涵涵又按下沖水按鈕將水全部沖走。
整個過程中,涵涵媽媽始終是提心吊膽的,生怕一個不小心涵涵將馬桶蓋子掉下來砸到孩子自己的腳或是摔碎了,又擔心她會把水潑了自己一身。但是整個過程,涵涵操作得非常認真仔細,而且她的外套也幾乎沒有濺到水。
看到涵涵“大功告成”,媽媽急忙悄悄地溜回書房,因為她知道,女兒每完成一件“工作”后,都會向大人“表功”的。
果不其然,只見涵涵興高采烈地來到媽媽身邊,笑瞇瞇地說:“媽媽,我把水倒進水箱里了,真好玩。”
媽媽聽了,故作驚訝地問:“你怎么把水倒進去的呢?”
涵涵歪著小腦袋,自豪地說:“我用盆接水倒進水箱里的啊。”
媽媽又裝出一副好奇的表情,蹲下身來問她:“水箱上面有蓋子,你怎么弄的呢?”
“我把蓋子搬到地上放好,再把盆里的水倒進去的啊。”涵涵認真地說完以后,就高高興興玩她的去了。
后來,涵涵媽媽把這件事講給涵涵爸爸聽,爸爸聽了之后,怎么也不相信小女兒能夠自己做到這些。在他眼里,涵涵就是個愛搞破壞的“小搗蛋”。
讀懂孩子的行為
在大人的眼里,馬桶對于孩子而言,就像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然而,面對孩子的種種“破壞”行為,父母往往會被氣得“七竅生煙”,甚至都想動手狠狠地收拾一下這個“小搗蛋”。其實,父母想的是孩子的安全問題,而父母卻不知,孩子的“破壞”行為是有原因的。
1.馬桶是個有趣的玩具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充滿了求知欲與好奇心,喜歡去探索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物,而他們之所以喜歡往馬桶邊上靠,就是因為在孩子眼里,這是一個新鮮、有趣的東西。只要輕輕按一下,這個“玩具”就會發聲,更奇怪的是,還會流水。“這是多么有趣的一個東西啊。”所以,年幼的孩子都喜歡親近這個“玩具”,想知道它的“肚子”里到底裝的是什么,更會迫不及待地把它拆開來看個究竟,其實這一切皆是兒童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教育的約束,社會道德的規范,這種“破壞”行為便會逐漸減少。
2.為了滿足孩子的破壞心理
孩子對馬桶感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大玩具”可以滿足他們的搞破壞心理。隨手往馬桶里邊扔點東西沖著玩;用力按一下沖水按鈕發泄一下情緒;把手伸進馬桶筒里,用力地攪水、聽“嘩啦嘩啦”的水聲,這些都是孩子喜歡玩馬桶的原因。
由此看來,父母只有正確理解孩子的行為,才能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引導。
換種方式愛孩子
雖說很多孩子都有愛玩馬桶的嗜好,但是這一嗜好背后的安全隱患也是著實令人擔憂的一件事。那么,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時,大人又該如何引導,才能既不扼殺孩子的童真,又保證孩子的成長安全呢?
1.控制孩子的玩樂權
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這里的愛也包括把玩樂權交給孩子自己。以孩子愛玩馬桶的事情來講,這是孩子的好奇心理特征在作祟,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一摸、看一看、嘗一嘗、聞一聞。其實,這種行為的根源在于孩子想弄清楚這些新鮮有趣的東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只是想探究隱藏在玩具里面讓他們感到神秘的東西。所以,家長不要因為馬桶的衛生問題,額外會多洗幾次衣服就不讓孩子玩馬桶,其實,家長的這些想法只會控制孩子的玩樂權,這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是毫無益處的。
2.大人一定要做好監護工作
盡管父母會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但是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做好監護工作。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馬桶的知識,告訴孩子馬桶是供他尿尿、拉屎的地方,并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這里“臭臭”、“臟臟”,一定要遠離。再比如,孩子靠近馬桶時,父母要有意識地在一旁觀察和保護,防止孩子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危險的事情。
3.權威效應讓孩子聽父母的話
很多時候,孩子不肯聽父母的話執意要玩馬桶,甚至是父母越勸阻孩子越要玩,往往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沒有樹立起權威的緣故。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權威的形象,這樣當家長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只需一句“不要這么做”,就可以讓孩子安下心來,乖乖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此外,當孩子玩馬桶時,大人也不必大驚小怪,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難以理解,甚至在孩子接收到大人的這個信息后,要么對馬桶充滿無限興趣,要么對馬桶心生莫名的恐懼,相信這肯定不是大人干涉孩子的初衷。
行為5:孩子愛拆東西——換個角度看孩子“搞破壞”
天佑喜歡各種各樣的汽車玩具,爸爸媽媽也給他買了不少來滿足他的心愿。可是,無論是哪個到手的玩具,到最后都逃不過這樣一個噩運:被拆得七零八落,簡直就是輪子、車身大分家,搞得家里一片狼藉。
這種時候,無論爸媽怎么教育,天佑依然我行我素。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這么想,或許等兒子長大了,就不會再有這個壞毛病了,于是,他們只好默許兒子的“解剖行為”。
可是,雖說天佑慢慢長大了,然而拆東西的習慣反倒有增無減。有時候,他會提了個塑料桶,跑到陽臺上用鋸條鋸開;有時候,他會偷偷拆下電腦上的低音炮,拆不開就用榔頭砸……
在天佑4歲生日的那天,他竟然把姑姑從外地寄給他的生日禮物——遙控警車給拆散了。當天佑爸爸忙完家務看到散落滿地的小零件時,著實給氣壞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沒多想就朝天佑的屁股打了過去,接著就是一頓教訓,語氣嚴肅又生硬地說:“以后再也別想要玩具了。”
天佑呢,“哇”地一聲嗷嗷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于心不忍了,就過去安慰小孫子,可是越安慰反倒哭得越厲害。
此時的天佑爸媽,無奈地對視了一眼,兒子的“老毛病”到底該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