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洪容齋謂:世俗稱引成語,往往習用為常,反不知其所自出。“公道世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相饒”,杜牧詩也。“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李涉詩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羅隱詩也。“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高駢詩也。容齋不過偶舉此數語耳。今更得二百條于此。(按《詩話總龜》謂“今朝有酒”二句系權常侍詩,其上二句云:“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漫悠悠。”“采得百花”二句又見《拊掌錄》,謂佛印燒豬肉待東坡,而口占此詩,蓋即用羅隱句也。)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見《家語》孔子論叔仲會之語。亦見《大戴禮》及《漢書。賈誼傳》、米元章《海岳名言》。)
疾風知勁草,世亂有誠臣。(見《隋書》煬帝賜楊素詔,謂古語也。)
十指有長短,痛惜皆相似。(曹子建詩。)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陳后主詩。)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陳后主入隋,侍文帝,在仁壽宮所上詩。見《北史》。)
得他心肯日,是我運通時。(見《翰苑名談》。本朝太宗詩“待余心肯日,是汝命通時”。后唐莊宗每見王慶,則心憤然,李嗣源為之言,莊宗乃引太宗語以答之。)
日出事還生。(《全唐詩話》:武元衡被刺之前一日,作詩云:“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遂成詩讖。)
但守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羅《鶴林玉露》但以此為俗語,《直方詩話》謂張嘉甫以此為水部賀公所作。賀于天圣中為郎官云。郎瑛《七修類稿》又以為宋賀仙翁詩。)
在家貧亦好。(戎昱詩。)
世亂奴欺主,年衰鬼弄人。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皆杜荀鶴詩。《堅瓠集》亦載之。俗語云:勢敗奴欺主。)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見《古今詩話》。本大歷詩僧元覽詩,謂“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忍事敵災星。(司空圖詩。)
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曹鄴詠李斯詩。)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馮道詩。)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亦馮道詩。)
一朝權在手,便是令行時。(朱灣詠擲籠詩。一說崔戎酒籌詩。)
白日莫空過,青春不再來。(林寬詩。)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見《容齋隨筆》,蓋亦宋人語。)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白樂天《簡簡吟》。)
舉世盡從愁里過,何人肯向死前休。(杜荀鶴詩。韓昌黎亦有“何向死前休”之句。)
最恨年年握針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蘊玉《貧女吟》。)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見《云溪友議》,釋靈徹答韋丹詩。)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見《西溪叢語》,蔡州褒信縣棋道人詩。)
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丁冠詩。)
猶恐相逢是夢中。(晏叔原詩。)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皇池。(見《輟耕錄》,劉昌言《上呂蒙正丞相》詩。《事文類聚》又記張虞登第,題此二句于興國寺壁。有人續其后云:“君看姚弈并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蓋張亦用昌言語題壁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見俞文豹《唾玉集》,杭州巡檢蘇麟上范文正詩。)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東坡詩。)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見宋人《螢雪雜說》。)
真個有天沒日頭。(宋神童詩。)
閉門不管窗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張。(南宋陳隨隱自述其先人名藏一之詩,真西山、劉漫堂賞為警句。)
夜靜水寒魚不餌,滿船空載月明歸。(見《冷齋夜話》,華亭船子和尚詩。)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以上二條俱見《事林廣記》。)
大家飛上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見《夷堅志》,都統明椿自立生祠于關王廟側,時人嘲之之詩。)
兒孫自有兒孫福。(見《癸辛雜識》,葉李紀夢詩。)
此去好憑三寸舌,再來不值半文錢。(張叔仁《送謝疊山入燕》詩。)
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元遺山《論詩絕句》。)
死人身邊有活鬼,強將手下無弱兵。(見周遵道《豹隱紀談》及《栗齋詩話》,謂俚語自然成對也。)
狀元必在荷包里,爭奈京城剪綹多。(見《堯山堂外紀》,徽人誚唐皋下第詩。)
你是何人我是誰。(見《輟耕錄》,道士洪丹谷與一妓狎,妓臨卒索詞,丹谷集舊曲送之,中有此語。)
巧妻常伴拙夫眠。(謝在杭詩。)
多言多敗。(《金人銘》。)
禍福無門,惟人所召。(閔子馬勸公Θ之言。)
所得不償所失。(楚子重伐吳既歸,而吳來伐,君子謂:所獲不如所亡也。)嘖有煩言。(衛敬子謂衛靈公之言。以上皆《左傳》。)
金玉滿堂。
知足不辱。
輕諾者必寡信。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唐朱Г篡位而敗走,野人誚之,亦有此語。)
深根固柢。
和光同塵。
大器晚成。(以上皆《老子》。“天網”句又見《后漢書。郎顓傳》。“深根”句又見《韓非子》“深其恨,固其柢,長生久視之法也。”“大器”句又見《呂覽。樂成篇》。)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亦本《老子》“善者不辨,辨者不善”句。)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見《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衛彪之言。)
擇禍莫若輕。(范文子之言。以上皆《國語》。)
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見《管子。大匡篇》。“知子”句又見《國語》晉祁奚之言。“知臣”句又見《左傳》楚子玉聞申侯死之言。)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蘇代對燕王之言。)
畫蛇添足。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冠上加冠。(二者皆陳軫說楚令尹昭陽之言。)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蘇秦說韓惠王語。)
自相矛盾。(有鬻矛與盾者曰:“矛之利,無不陷也。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刺子之盾,何如?”其人無以應。以上皆《國策》。“矛盾”句又見《韓非子》。“救寒”句又見《魏志》王昶戒子弟語。)守株待兔。(宋人田中有株,兔觸而死。宋人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遠水不救近火。(失火而取水于海,雖多而火不滅,遠水不救近火也。又后魏杜朔周請宇文泰來主賀拔岳軍事,亦有此語。)
耳而目之。(王子登薦人于襄王,王曰:“我用登,已耳而目之,登取人,又耳而目之也。”又見《呂覽》,作趙襄子與任登語。)
吹毛求疵。(以上皆《韓非子》。)
以不解解之。(見《呂覽。審問篇》。)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見《莊子。逍遙游》。)
為善無近名。(《養生主》。)
知其一不知其二。(《天地篇》。又《史記》漢高祖與高起、王陵論所以得天下之故,謂起等知其一不知其二。)
名者實之賓。(許由答帝堯語。又《南史》沈麟士引之答沈約書中語。)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刻意篇》。)
君子之交談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山木篇》,又見《禮記》。)
數米而炊。(《庚桑楚篇》。)
富則多事(《天地篇》。堯答華封人祝以多富之語。)
見笑大方。(《秋水篇》。河泊自言: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每況愈下。(《北海篇》。本言“每下愈況”,言設喻益卑也。)
搔虎頭,弄虎須。(《盜跖篇》。孔子見跖,退而嘆之詞,謂幾不免于虎口。以上《莊子》。)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皆《孔子家語》。“良藥”句又見《史記》張良勸沛公從樊噲勿留居秦宮殿之言。)
亡賴。(《史記。漢高祖紀》:始大人以臣為無賴。)
人微言輕。(《史記》:穰苴對齊景公,自謂人微權輕。又《后漢書》楊喬薦孟嘗疏中語。)
將門有將。(田文對其父語。又宋武得王鎮惡亦云。梁武見王訓人才,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隋楊玄感自請為將,煬帝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固不虛也。”)
利令智昏。(平原君納馮亭之降,而致秦兵有長平之坑,人謂其利令智昏也。)官久自富。(《貸殖傳》:廉吏久,久更富。)
因禍為福,轉敗為功。(《管晏列傳》。又《宋書》何承天戲庾登之語。)大名之下,難以久居。(范蠡霸越后將去之言。)
罪過。(信陵君竊符救趙王,王迎之,信陵自言罪過。又《隋書》長孫晟至染干帳,責其帳中有草,當以待帝。染干曰:“奴罪過。”又司馬德戡弒帝,不能語,但于馬上低頭,自稱曰“罪過”。)
一敗涂地。(父老欲以沛公為沛令,高祖辭之之言。)
傍若無人。(荊軻與高漸離飲市中,傍若無人。又《北史》顏延之獨酌郊野,當其為適,傍若無人。)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魏文侯與李克之語。)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召平引道家言。又《宋書》王僧綽勸宋文帝語。)明目張膽。(張耳、陳余對陳涉之言。)
數見不鮮。(陸賈過他客不至再三,恐數見不鮮也)。
不中用。(秦始皇謂:“吾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又《王制》用器不中度。《漢書。外戚傳》擇宮人不中用者去之。《王尊傳》敕功曹不中用者各自退避。以上皆《史記》。)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見《說苑。權謀篇》)。
愛及屋烏(見《韓詩外傳》,太公謂武王曰:“愛其人者,及屋上烏;惡其人者,憎及骨馀。”)
湯澆雪。(見《孔子家語。王言篇》若湯之沃雪。又后漢閻忠說皇甫嵩云:“將軍破黃巾,甚于湯雪。”《南史》謝超宗求王瑩之父,以書屬瑩用一吏,曰:“丈人一旨,如湯澆雪耳。”)
無天于上,無天于下。(見《淮南子。兵略篇》,謂勇將奮不顧身也。今俗語以為人之無忌憚者。)
膽欲大而心欲小。(見《淮南子》。后孫思邈亦有此語。)
刻舟求劍。(見《淮南子》,客乘舟中流,而遺其劍,遽契其舟桅,薄暮而求之。)
矯枉過正。(見《漢書。諸侯王表》:漢懲秦弊,大封同姓,可謂矯枉過其正。)
談何容易。(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中語。)
若要不知,除非莫為。(枚乘《諫吳王書》:“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偏聽生奸,獨任成亂。(鄒陽在獄中所上書。)
積少成多。(董仲舒對策:聚少成多,積小致巨。)
寧逢惡賓,莫逢故人。(公孫弘語。)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張禹諫安帝棄涼州之言。)
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趙充國贊》)
百聞不如一見。(趙充國欲馳至金城上方略之言。)
和氣致祥。(劉向上封事中語。又后漢楊賜疏中語。以上十條皆《漢書》。)酒囊飯袋。(見王充《論衡。別通篇》,謂不學之人徒以腹為飯坑,腸為酒囊)
庸庸多厚福。(虞詡薦左雄,謂當時公卿多以拱默為賢,相戒曰“庸庸多后福”。)
身處脂膏,不能自潤。(孔奮居官,人笑其過廉之語。)
入室操戈。(何休著《左氏膏肓》,鄭康成作《針膏肓》。休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
守錢虜。(馬援謂有財不能施之人。)
開心見誠。(馬援對隗囂述光武之為人如此。)
不識丁董。(曹操既擒呂布,欲緩其縛。劉備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太師乎?”以上六條皆《后漢書》。)
矢在弦上,不得不發。(見《三國志》,曹操責陳琳為袁紹作檄討己,辱及先世,琳對操自解之言。)
求田問舍。(漢昭烈與許子將語。又《北史》荀赤松劾顏延之,謂“求田問舍,昔賢所鄙”。)
三世仕宦,方會著衣吃飯。(本魏文帝詔書:三世長者知衣服,五世長者如飲食。)
鐘鳴漏盡,夜行不休。(見《魏志》。田豫辭官之語。)
騙上高樓拔短梯。(見《世說》,殷浩廢后,恨簡文曰:“上人著百尺樓上,擔將梯去。”又《三國志》,劉琦與孔明登樓去梯謀自安之策。)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世說》嵇康問鐘會之語。)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見《后漢書》宋弘對光武辭娶湖陽公主之語。)
生子癡,了官事。(楊濟與傅咸書:“俗云: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好物不須多。(晉元帝曲宴賦詩,朱鞏止成一聯,自言:“好物不在多也。”)雅人深致。(謝安問道韞《詩》中何句最佳,道韞以吉甫作頌二句對,安謂有“有雅人深致。”)
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晉書》陶淵明謂范隆曰:“一物不知,君子之恥。”又《梁書》陶弘景亦有此語。又劉淵云:“一物不知,君子恥之。”)
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見《晉書》桓溫語。)
福過災生。(見《宋書》劉敬宣答諸葛長民語。又謝瞻以弟晦驟貴,言于宋武帝,恐福過災生,請降黜以保衰門。)
人面獸心。(《宋書。明帝紀》。)
小屈必有大伸。(《宋書》孝武以張岱為新安王子鸞別駕,謂之曰:“無謂小屈,終當大伸也。”)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宋書》沈慶之對文帝語,謂將伐魏,而徒與徐湛之等白面書生議之也。)
不長進。(《宋書》孝武責太子子業曰:“汝不長進,字跡特其一端耳。”)不耐煩。(《宋書》庾仲文為人強急,不耐煩。又《五代史》后唐明宗將立后,夫人曹氏謂王淑妃曰:“我素多病,又耐煩,妹當代我。”)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齊書》王敬則起兵,謂明帝父子惟有走,故云:“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蓋引宋人譏檀道濟之語也。)
那得此副急淚。(《南史》羊志從孝武過殷貴妃墓,命志哭之,志即鳴咽。或問:“那得此副急淚?”志曰:“我自哭亡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