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力:需求驅動的產品、運營和商業模式
- 郝志中
- 1085字
- 2018-12-31 21:21:57
前言 處女座的處女作
2000年我誤打誤撞進入互聯網,供職過搜狐、百度、酷6、靈圖和迅雷,尤其是摸爬滾打創建酷6網的經歷,讓我覺得加入互聯網很幸運。至今,我已整整干了15年的互聯網,除了寫代碼,好像在所有的崗位都工作過。從2005年開始,在我哥(郝志強,著名培訓師,作者)的逼迫下,邊工作邊總結工作中的實戰經驗,并用空余時間講課,逼著自己不斷優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那時,聽完課的朋友總是鼓勵我寫本書,但因一時懶惰所以遲遲沒有動筆。2015年突然發現很多人開始站在臺上分享實戰經驗,自由、共享本就是互聯網的特性。這也從側面激發了我,也該做些有價值的事情了,于是熬夜3個月一口氣寫完了本書。
不確定性是互聯網的主題,它在不斷改變、創新和顛覆。互聯網從技術變成了一種改變的力量,這種力量一直在快速、徹底地發揮著更新的作用。Web 2.0、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眾籌、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O2O、“互聯網+”,流行概念的不斷出現更是攪拌著我的思想,身處其中依然怕跟不上互聯網的變化。但是我一直堅信Google、Facebook、阿里、騰訊、百度等世界級互聯網公司的成功證明,撥開變化莫測的互聯網,追根溯源一定可以找到最本質的規律。互聯網20年的發展,也應該形成結構性的知識沉淀。所以我根據自己的工作體會和講課驗證,從“用戶力”這個主題出發,以“用戶需求驅動”為主線,對“互聯網”“用戶需求”“產品設計”“網絡運營”和“商業模式”5個部分進行了系統性、結構化串聯和構建,得到了下圖所示的結構。

用戶力:一條主線,5個部分
這一結構也是本書的核心思路,希望讀者能夠從這個結構出發展開閱讀,也希望讀者能夠和我一起共同體會,以“用戶需求驅動”為主線串聯產品、運營和商業模式,加上實戰的案例和方法論,可以將互聯網運營進行系統的結構化梳理。
每章最后我都用“一張圖看清××”的方式進行總結,也在每章的結尾針對“‘互聯網+’和互聯網創業”提出了幾點建議,這些都是我從自己遇到過的案例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希望對優秀的傳統企業進行“互聯網+”實戰,以及正在進行互聯網創業的朋友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價值。總之,希望通過本書分享給大家關于互聯網的最系統、結構化、實戰的知識,也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互聯網的發展來自‘用戶力’”這一觀點。
對于這本書,我邊工作邊總結積累了10年,最終用了3個月的時間寫完,作為處女座的我對本書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書中也一定有一些錯誤,但是互聯網產品要MVP(最小化可行產品),永遠沒有完美的互聯網產品,所以先上線再不斷迭代吧。如果讀者有不同觀點,也歡迎指正!
互聯網時代,也是用戶崛起的時代,我們一起開始體會和敬畏用戶的力量吧。
感謝!
郝志中
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