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譯經(jīng)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凈等奉 詔譯

“復次,須菩提!若人于色中所有不實分別分量及疑動分量,而能如實平等觀者,即于色中色而無所得;若于色中色無所得時,即于色中色見無所得;若于色中色見無所得,即于色中眾生無所得;若于色中眾生無所得,即于色中一切無所得;若于色中一切無所得時,即一切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離,何況聲聞、緣覺乘中。

“須菩提!若人于受、想、行、識中所有不實分別分量及疑動分量,而能如實平等觀者,即識中識而無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見無所得;若識中識見無所得,即識中眾生無所得;若識中眾生無所得,即識中一切無所得;若識中一切無所得時,即一切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離,何況聲聞、緣覺乘中。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于諸色中,隨其言說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見,亦復行于有愛。若或離有尋求而有所行,是于色中不了知相。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于諸識中,隨其言說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見,亦復行于有愛。若或離有尋求而有所行,是于識中不了知相。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于諸色中,隨其言說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見,亦復不行有愛。離有尋求亦無所行,是于色中善了知相。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于諸識中,隨其言說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見,亦復不行有愛。離有尋求亦無所行,是于識中善了知相。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能具三種心種子緣而攝受者,是為凈法。何等為三?一、信解心種子,二、厭離心種子,三、不壞心種子。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能具三種心種子緣而攝受者,是為凈法。何等為三?一、信解心種子,二、厭離心種子,三、不壞心種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應(yīng)當發(fā)起三種之心。何等為三?一、無取著心,二、無和合心,三、清凈心。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彼色中,若心有生、若心無生,大生、平等生,悉應(yīng)如實平等觀察。由能如是平等觀故,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應(yīng)當發(fā)起三種之心。何等為三?一、無取著心,二、無和合心,三、清凈心。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彼識中,若心有生、若心無生,大生、平等生,悉應(yīng)如實平等觀察。由能如是平等觀故,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見有見無者,當知是菩薩不實知解。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見有見無者,當知是菩薩不實知解。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脫時,即于色中其心動轉(zhuǎn),有動遍動。由如是故,當知此菩薩難得解脫。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識求解脫時,即于識中其心動轉(zhuǎn),有動遍動。由如是故,當知此菩薩難得解脫。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脫時,若于色中心無系著、無不系著,由如是故,當知此菩薩善得解脫。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識求解脫時,若于識中心無系著、無不系著,由如是故,當知此菩薩善得解脫。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解無相法,苦自止息、諸相寂靜。愚夫異生不能如實了知色故,即于色中而生取著,現(xiàn)轉(zhuǎn)覆蔽。由彼于色生取著心、現(xiàn)覆蔽已,即于聲聞、緣覺乘中不能出離,何況大乘。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長時在于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諸趣,受生死苦,輪轉(zhuǎn)無盡。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至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亦悉無性、假性、實性。

“須菩提!如是意識于三性轉(zhuǎn),愚夫異生不能如實了知識故,于識等中而生取著,現(xiàn)轉(zhuǎn)覆蔽。由彼于識生取著心、現(xiàn)覆蔽已,即于聲聞、緣覺乘中不能出離,何況大乘。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長時在于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諸趣,受生死苦,輪轉(zhuǎn)無盡。

“復次,須菩提!如是色于三性中轉(zhuǎn),若有智者如實了知,即于色中不生取著,亦不現(xiàn)轉(zhuǎn),其心開明。由彼于色不生取著、心開明已,即于大乘法中而能出離,何況聲聞、緣覺乘中。又由如是不生取著、心開明故,不于長時在彼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諸趣,受生死苦中推求。于色無所得時,色即一切,都無照發(fā);色無照已,即于色法平等性中如實了知,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推求,于識無所得時,識即一切,都無照發(fā);識無照已,即于識法平等性中如實了知,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推求無異法,  物境無照心,

智了于法性,  此即得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于色中善解無性法者,即于色中色修作具足,而于色界亦無所動,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若于識中善解無性法者,即于識中識修作具足,而于法界亦無所動,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智善解無性,  修作悉具足,

亦不動法界,  即得一切智。

“復次,須菩提!色中無義、無句義、大義,菩薩摩訶薩若能如實正了知者,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識中無義、無句義、大義,菩薩摩訶薩若能如實正了知者,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無義無句義,  大義亦復然,

菩薩善了知,  速得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貪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尋求貪,二、遍尋求貪,三、分別貪,四、貪,五、大貪。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貪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尋求貪,二、遍尋求貪,三、分別貪,四、貪,五、大貪。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若能舍離此五貪已,即于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色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若能舍離此五貪已,即于諸識自性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嗔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尋伺嗔,二、遍尋伺嗔,三、分別伺嗔,四、嗔,五、大嗔。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嗔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尋伺嗔,二、遍尋伺嗔,三、分別伺嗔,四、嗔,五、大嗔。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若能舍離此五嗔已!即于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色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若能舍離此五嗔已,即于諸識自性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癡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動亂癡,二、動亂相癡,三、無動亂相癡,四、癡,五、大癡。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癡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動亂癡,二、動亂相癡,三、無動亂相癡,四、癡,五、大癡。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若能舍離此五癡已,即于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色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若能舍離此五癡已,即于諸識自性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慢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多聞慢,二、高勝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應(yīng)當了知五種慢法,知已舍離。何等為五?一、多聞慢,二、高勝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諸色中,若能舍離此五慢已,即于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色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于諸識中,若能舍離此五慢已,即于諸識自性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得。由如是故,于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胶州市| 甘德县| 塔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浮山县| 青河县| 邵武市| 千阳县| 娱乐| 宜春市| 尉犁县| 常州市| 壤塘县| 河东区| 长汀县| 和平县| 定结县| 屏边| 神池县| 荣昌县| 西乡县| 建水县| 阿拉尔市| 柯坪县| 岑巩县| 伊宁市| 亳州市| 荣成市| 阿鲁科尔沁旗| 资兴市| 南京市| 阿尔山市| 银川市| 涪陵区| 奉化市| 娄烦县| 灵璧县| 三河市| 中西区| 宁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