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臺灣自道光二十年八月起,至現在十月,時逾二載,南北要口十七處,派設弁兵屯丁鄉(xiāng)勇水勇、雇用民船、建筑炮臺炮墩、制造炮位器械攻具守具,屢與夷人接仗,以及南北陸路之亂民姧匪,洋面伺劫之草鳥匪船,皆假夷事為名,煽惑人心,乘機滋事。或經臣達洪阿親統大兵出剿,或由臣等督飭各營廳縣聯莊團練攻捕,或督飭水師弁兵義首水勇出洋攻擊,前后擊破夷舟盜艘、逆匪溺斃擊斃及生捦夷犯逆犯盜匪不下千人,仰賴圣主威靈,訓示機宜,得以隨事戡定,不致損失兵威,蹂躪地方。今〈口英〉夷蒙天恩準撫,以蘇億兆生民,薄海內外,無不頌戴皇仁,如天浩蕩。臺灣本外夷垂涎之地,又屢破夷舟,喪失夷眾,其怨頗深,議者咸為臺灣危懼。此次夷舟再來,其情叵測,民間驚相傳告,謠言紛紛,復仗天威懷以恩信,化其桀騖之氣,易為悅服之忱。誠臣等夢想所不到,亦臺廈之人所同為歡幸者也。
臣等悉心體察,夷雖悅服輸誠,惟江浙夷船尚未悉還,不可不防患于意外。時居冬令,臺地向應加意巡防,所有各口雇募設守之鄉(xiāng)鎮(zhèn)水勇人眾數千,若遽行撤退,殊有未便。然經費亦當撙節(jié)。惟有相度地勢情形,以次漸減。至年底察看,如果〈口英〉夷兵船盡數回國,再行裁撤,以昭慎重。
至臺灣兩年以來剿辦各起逆案動用道庫備貯經費,本當項目報銷,惟逆匪蠢動之由,皆系通夷姧民為之勾結,而所用兵勇設守,亦多與防夷事務牽涉,難以分晰。將來造報,惟有仰乞圣恩,準其并入防夷案內,一體造報,以臻簡易,而歸畫一。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三日,承準兵部遞回原折,欽奉朱批:知道了。欽此。
又,附片具奏各起逆案動用道庫銀兩并入防夷案內造報一片,欽奉朱批:另有旨。欽此。同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提督銜臺灣鎮(zhèn)總兵達、傳諭二品頂戴臺灣道姚。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奉上諭:達洪阿等奏相度地勢、漸次撤兵、并請將各起逆案動用道庫銀兩、并入防夷案內造報等語,臺灣兩年以來,剿辦各起逆案,動用道庫備貯經費,本應項目報銷。據達洪阿等奏:多與防夷事務牽涉,難以分晰造報,著照所請,準其并入防夷案內,一體造報。所有各口雇募設守之鄉(xiāng)勇水勇人等,準其相度形勢,漸次裁撤,仍應加意巡防,期于有備無患。將此諭令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來。
通籌經費酌量撤留兵勇奏(夾片)
奏為通籌經費、酌量情形、分別撤留兵勇、仰祈圣鑒事。
竊臣等本年十月初九日具奏廈門夷官二次來臺,將遭風夷人交來船帶回,并親至夷舟察其虛實折內,附片陳明浙江夷船未回本國,不可不防患于意外,時屆冬令,臺地向應加意巡防,各口派設鄉(xiāng)勇人眾數千,未便遽行撤退,惟有以次漸減在案。茲準水師提督臣竇振彪咨:經省局司道議詳,酌量裁撤內地兵勇,以節(jié)經費,其有實系緊要必不可少之處,即由各道切實挑選,留其精銳,汰其老弱等語。臣等查臺灣班兵,皆經臣達洪阿于到臺時,親自點驗,年過四十,即行駁回。其各口屯丁鄉(xiāng)勇,亦系臣姚瑩酌定名數,選募造具,年貌名冊,不時委員查驗,尚不至有老弱充數。惟經費甚巨,不可不通盤籌算。臺灣澎湖兩處,自道光二十年八月防夷起,兩次奉省發(fā)銀四十萬兩,又發(fā)過澎湖銀一萬五千兩、番艱三千元,經費不為不多。無如兵勇人眾,時日復久,本年七月,即已告匱。未發(fā)經費,以前各屬墊用之款,皆未歸還。幸蒙皇上天恩,賞撥銀五十萬兩到閩,聽候臺灣提用。臣等遵于七月間備文委員赴省請領,風水阻滯,至今尚未解到。臣等不勝焦盼。臣姚瑩不得已除將道庫備貯三次用存銀二萬五千余兩及紳士呈捐之項動支。復飭府廳縣挪款墊用?,F在〈口英〉夷受撫,自當將守口兵勇酌量情形,分別減撤。
伏查臺灣大小十七口。自道光二十年八月起,兵勇逐漸加增。至上年九月,共設防弁兵四千六百六十九名、屯丁鄉(xiāng)勇水勇七千九百五十二名。澎湖各口共設防夷弁兵一千五百九十九名、鄉(xiāng)勇水勇一千二百一十三名。此皆日夜在口守御。其屢次與夷船打仗及剿辦鳳山逆匪陳沖、嘉義逆匪江見、彰化逆匪陳勇、黃馬,同出洋攻捕草鳥匪船、隨時征調,戒嚴兵勇,皆事平后隨即撤退。尚不在此數內。益以筑設炮臺炮墩、樹立木城填塞、??谔龛T炮位、制造軍裝器械火藥及一切攻具守具、運送軍裝夫價等項,多歷辦軍需未有之事。當時請求惟恐不精不實,致誤事機,事后通計,所費實多。今南北兩路地方皆已平靖,〈口英〉夷亦經受撫,雖夷船尚未回國,不便撤防,而帑項不可虛縻。自當隨時撙節(jié)。臣等督同道銜臺灣府知府熊一本、候補知府臺防同知仝卜年,悉心籌議。臺澎各口原設兵勇,以本年年底截止,明年正月起,酌量地方情形,分別撤留。其必須留防者,臺灣各口尚應留弁兵四千零二十一名。澎湖一廳孤懸,各口弁兵應照舊留防。惟郡城之安平水師三營及澎湖水師兩營,兵數較多,仍分為兩班,更替休息。本年五月以后,臣等原議上班口糧全給、下班口糧半給,今議定上班口糧照給、下班口糧停給。其余兵少之處,皆不分班。
至鄉(xiāng)勇屯兵名數,亦議定臺灣各口酌留一千七百四十九名。澎湖一廳酌留四百名。共留屯丁鄉(xiāng)勇二千一百四十九名。俾經費稍可持久。如果來年春后夷務大定,再行議撤。所有各屬團練不領口糧之義勇,亦酌量情形,分別解散十分之五,以紓民力。其省城存貯經費,將來動用,如果有余若干,仍當奏明歸還臺灣道庫,作為備貯,以備海外要需。所有臣等會同酌議緣由,除報明督撫臣外,謹以奏聞。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訓示遵行。謹奏。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奏。
再,向例臺灣鎮(zhèn)每年于冬季出巡南北兩路,查閱營伍,彈壓地方,前因夷務未靖,廈門與臺灣郡城對峙,鼓浪嶼夷船秋間屢次來臺,并投書索還前獲夷俘,郡城根本重地,臣達洪阿未敢遠離,現在雖聞夷已受撫,惟浙江大幫夷船究未回國,臣達洪阿不便出郡他往。現在南北兩路土匪姧民屢經搜捕之后,地方尚為安靖,自當專顧根本為要。除在郡之中左右城守四營,臣達洪阿已會同臣姚瑩照例校閱外,所有南路營伍,已委南路營參將余躍龍代為校閱。北路營伍,即委署嘉義營參將洪志高、署北路協副將關桂、署艋舺管參將陳景嵐代為校閱。安平水師,委安平協副將邱鎮(zhèn)功代閱。澎湖水師,委澎湖協副將詹功顯代為校閱。飭令認真查核,儻技藝生疏、步伐不齊者,即分別降革責儆。其有技藝出眾、槍箭合式逾額者,送候臣達洪阿記名拔補,事竣仍分別等第,照例奏報。所有委員校閱外營及臣達洪阿顧守郡城根本緣由,合附片奏聞。謹奏。
夷酋忽生異議奏
奏為委員護送夷俘及遭風夷人到廈、先后交收完竣、詎聞鼓浪與夷酋忽生異議、謹據實奏聞、仰祈圣鑒事。
竊臣等本年九月初十、十月初九等日,先后由五百里具奏,遵旨釋還夷俘同遭風夷人,兩次委員護送,先期遣人往鼓浪嶼投書及廈門夷官兩次來臺情形,具奏在案。茲于十一月十八、二十等日,接據各委員先后稟稱:委員張肇鑾,隨坐來臺夷船護送此次遭風夷人二十五人,于十月初八日放洋,初十日即先到廈交收。所有先遣投書之效用李遠芳,于九月十九日雇坐漁船放洋,遭風漂至廣東惠來縣地方,由陸啟行,十月十二日甫至鼓浪嶼將書投遞。其文武委員盧繼祖、梁鴻寶,護送釋回之夷目顛林等九人,系九月二十三日放洋,因風不順,收入澎湖,又值風暴連旬,直至十月十九日開駛,十月二十一日始到廈門。先有夷船在港口守候,一見委員船到,即將顛林等攔去鼓浪嶼,尚未給回照。風聞〈口仆〉〈口鼎〉喳已到廈門,與鼓浪嶼夷酋扎士必作何(原文)忽生異議。以為臺灣正法之夷人,皆系遭風夷商,不應正法等語。臣等不勝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