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淵明詩
陶靖節(jié)云:“平疇交遠(yuǎn)風(fēng),良苗亦懷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余之世農(nóng),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
二、題淵明飲酒詩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三、書子美云安詩
“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guī)啼。”此老杜云安縣詩也。非親到其處,不知此詩之工。
四、書子美黃四娘詩
子美詩云:“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此詩雖不甚佳,可以見子美清狂野逸之態(tài),故仆喜書之。昔齊魯有大臣,史失其名。黃四娘獨何人哉!而托此詩以不朽。可以使覽者一笑。
五、評子美詩
子美自比稷與契,人未必許也。然其詩云:“舜舉十六相,身尊道益高。秦時用商鞅,法令如牛毛。”此自是契稷輩人口中語也。又云:“知名未足稱,局促商山芝。”又云:“王侯與螻蟻,同盡隨丘墟。愿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乃知子美詩外,別有事在也。
六、題柳子厚詩
詩須要有為而作,用事當(dāng)以故為新,以俗為雅。好奇務(wù)新,乃詩之病。
七、評韓柳詩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別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
八、書黃魯直詩后
讀魯直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不敢復(fù)論鄙事。雖若不入用,亦不無補于世也。
九、又書黃魯直詩后
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瑤柱,格韻高絕,盤飧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fā)風(fēng)動氣。
十、自記吳興詩
仆寓吳興,有《游飛英寺》詩云:“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盆中不見日,草木自蒼然。”非至吳越,不見此景也。
十一、書參寥論杜詩
參寥子言:“老杜詩云:‘楚江巫峽半云雨,清簟疏簾看弈棋。’此句可畫,但恐畫不就爾!”仆言:“公禪人,亦復(fù)愛此綺語耶?”寥云:“譬如不事口腹人,見江瑤柱,豈免一朵頤哉!”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guī)腿怂懔巳蚊螅x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jìn)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fēng)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天之下
昆侖紀(jì)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guān)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tài)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tǒng)。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guān)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fēng)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quán)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jìn)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shù)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jì)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wǎng)絡(luò)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wù):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