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有五肥,人之濕多起于脾。脾主濕,又濕主土,土氣不旺,濕邪無路可出,出則變而為痰,化而為熱,所為濕生痰,痰生熱是也。濕熱痰體已既有年,姑置勿論,且論病經兩候痛瀉起因,繼寒熱往來,一日日三度發其間,呃忒頻頻,七日而止,顯系冷風外感,內從少陽而入,里氣不納,上逆沖激,出入無定使然。當時汗出太多,雖有口舌嘔惡等癥,卻難和以小柴胡湯。現下汗已不少,吐亦未除,下亦通矣,三法自盡,而瘧疾仍作,胸前痞悶,右脈大虛,邪氣還盛,汗吐下三法既不可施,惟有和寒溫三例尚可以行。常見丹田有熱,胸上有寒,白胎滑者,仲景曾有一方,喻氏師之以為和上下法之計;又見汗吐下三法之后,胸前作痞,噫氣不舒者,用旋復代赭石湯,通其陽,鎮其逆。俾得呃不再起,想亦未始不合也。然以此治法不獨為新病而設,即舊時之濕熱生痰亦與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不和于已虛之后。竊恐虛波暗起,不可忽略。候諸高明先生政。
川連 干姜 炙草 復花 赭石 人參 半夏 桂枝 茯苓 陳皮 白芍 草果仁 生姜 紅棗 附子(青鹽拌炒) 生于術(姜水拌炒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