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外翁同里兵部童公 【諱欽承,由進士任職方司主事加一級。】 以乏舅氏,與外祖母 【勅贈宜人,勅封宜人。】 楊、陶二太君,京櫬久淹,四十年矣!埴奉先君子遺占 【去】 ,恨奔喪未遂也。丁酉二月,予過半浦,適南溪為其先世外家都督施公展掃孤塋,告予曰:「此先王父命也。歲有定期,性不敢易。」埴感其事,作二律志懷并呈南溪云:「年年此日祀將軍,為述施公舊德芬。祖是外孫為祭主,世承遺命守孤墳。紙錢飄處江村午,麥飯澆時風艸熏。我亦渭陽悲絕少,一抔猶是滯燕、云。」「先慈阿父職方官,斷后非惟故業殫。事到適符情易觸,筆難抒寫意彌酸。微軀貧薄艱營兆,孤骨飄零盼返棺。爭及將軍仍嗣續,春秋世世墓林看!」明年冬臘,埴始得負骸返越,葬外王父母于亡親冢西咫尺間,用便后人展掃 【去】 也。孔東塘有文為予序其事。
埴所識寰內談詩家,自阮亭、西河、竹垞、稼堂諸巨公后,今惟秋谷、莪山在矣!十余年來,相與數 【朔】 會,談燕稱詩,能操論棒者,則海鹽君嶺南梁君采山澤也。君囗言曰:「今之少進為詩者,大都皆有一副齷齪酬應之故套。本非為人而如為人,代毫替手而作之思 【去】 ,先橫于心胸,而后發以為詩,則詩屬他人而己無與焉。夫性情在己而屬之他人,倘有詩乎?澤嘗叨治 【平】 賦,請即以賦戶喻之詩:負租者,正身也;承比者,代身也。乃匿其正身而輒以代身搪塞,租之所以多逋也。力驅 【去】 代身,則正身始出。詩亦如是而已矣。」采山為藥亭太史佩蘭猶子,夙有家風。斯喻得前說所未經,予亟錄之,將郵質于秋谷、莪山,應共相賞也。
夫士觀器量局度,一涉淺隘迫促,則必不足以顯功名。往見一士人,聞已中雋,狂喜失措,不覺一足貫兩襪,識者輕 【去】 之。昔秦王與黃憲同臥起,王失其一襪,欲笞左右。及索 【色】 之,二襪貫于一足。蓋秦王延士以謀備胡,故如此其急也。今以一雋為喜而淺隘迫促如此,其器量局度尚堪問乎?后其人竟以事被禠而卒。張文潛曰:「升不受斗,其傾覆 【福】 也宜哉!」 【埴三言詩有云:「觀所受,知升斗。」】
唐人平仄亦有用乖者,難以枚舉。如云:「邊艸夏先秋。」此「先」字宜仄聲,用如先名實、先長者之類。余姚譚宗子○先輩,改「先秋」為「全秋」,較勝。其論唐詩如此類者甚伙。曩予少時曾見其書,今老憒都忘。一日有友閑話及此,因筆于此。
仇少宰滄柱撰杜詩詳注二十八卷,蓋殫一生之精力以成其書。御賜刊行已久。其中平仄發聲處,謬以埴佐其不逮,俾一一補注之。然杜詩亦間 【去】 有乖于平仄者,如平音而仄用,則標于傍曰:「義從平聲,讀從仄聲。」仄音而平用,則標于傍曰:「義從仄聲,讀從平聲。」公意以便初學也。然埴之絓漏者,尚多多矣。
嘉興賀光烈刊三家詠物詩一冊,元人謝宗可、明人瞿佑,各七律百首,今人則嘉興張劭博山 【又字木威。】 百二十五首。謝詩載元詩選,無論已。瞿詩佳者不多。而張詩空靈駘蕩,與謝爭雄。茲為句圖于左,如:榆錢「歷歷選青天有色,蕭蕭播綠地無聲。根疑泉府偷靈氣,樹笑銅山衒富名。」秋柳「風流老大 【惰】 張思曼,憔悴江潭屈 【厥】 左徒。」又「惟與先生存傲骨,閉門慵折 【哲】 舊時腰。」松針「磨盡寒崖葉有鋒,大夫豈為繡山龍?」又「風縷穿殘聲謖謖,天衣補就影茸茸。」椶鞋「海樹奇毛織就輕,道人放腳有閑情。」又「只休送與珠裝客,不曉紅塵知走 【去】 官。」敗筆「中書憊矣合辭官,脫穎愁非少俊看。」又「身閑但倚珊瑚架,發短初拋竹籜冠。」桐箋「報秋天上札誰裁?不是皇家紙庫來。」又「龍蛇高館千番落,蟋蟀西堂滿幅哀。」蛙鼓「怒從井底撾千點,強 【上】 欲城頭亂五更。」手「密意十分搔背夜,新愁一種捧心時。」影「何忍寂寥燈下別?故宜蕭散水邊逢。白描未合傳神手,烏有偏分抱道容。」半臂「休疑割袖香初斷」。睡鞋「只愁夜雨濕紅蓮。」游絲「午牽幽夢出紅樓。」又「懶去料難維白日,往來直欲絓青天。」如此等句,美不勝收。
瞿佑句 【玉簪花】 「壓盡金釵十二行」。 【香卓,俗誤桌。】 「金鳳小身平立處,玉人纖手并抬時。」又「細語多因拜月知。」 【虎皮褥】 「夜無惡夢來燈下,晝有威風起座隅。」 【紅指甲】 「一點愁凝鸚鵡喙,十分春上牡丹芽。」諸語亦佳。
曹公秋岳嘗言:「凡人作詩文,當為知我者譏彈,不當為流俗人貌譽 【平】 。譏彈則受益,貌譽則受欺。」埴愛其語,擬為一聯云:「受欺貌譽 【義平聲讀去聲。】 寧知己,獲益譏彈賴雅人。」西河太史曾書于壁。
寒邨鄭太史梁曉行句:「野水無橋驅馬渡,曉星如月照人行。」竹垞太史極稱之。癸未春,寒邨迎鑾至杭, 【是歲駕第三幸。】 竹垞贈詩云:「高涼太守鬢成絲,青眼看人似舊時。桐樹半生無改色,蟹螯一手尚能持。后來領袖歸才子,老去煙云勝畫師。別久重逢轉傾倒 【上】 ,七言三復曉行詩。」 【自注:太守右體不仁,左手尚能作畫,公子性有才名。又云:太守有曉行詩,賦景最工。】
寒邨太史有北行句云:「西風仆項短,斜日馬蹄長。」誦之如1。予昔一仆二馬,犯風北上,于西照中憶此二句,不能復作。乃知賦景之工,洵非易也。
昔李紳族子虞,盡以紳密論李逢吉疏告逢吉。呂晦叔族子嘉問,盡以晦叔欲論王介甫疏告介甫。程伊川亦云:「吾族子至愚,不足責。」楊元素問滕元發:「令弟賊漢在否?」蓋人家弟侄族子,盡有陋劣如此者,其奈之何哉!又竇參柄用,有得官者,其猶子申必預報其人,羣目為喜鵲。后參賜死,申亦杖殺。則喜鵲亦自不吉,求為惱鴉,不可得已!世之為喜鵲者,可不知警乎? 【按老鴉是惱鴉之誤,恰對喜鵲。】 撲滿,器也。敧器滿則傾,是傾滿也。滿茍得,則茍滿而已。所以節有小滿,而無大滿也。
同里董孝廉子搢玉,寒門師席也。最著文名。家貧而婦賢甚,每篝燈佐讀,緝績至宵分,婦猶未寢。五更始就枕,一覺 【教】 而興 【平】 。如是者,則十年。一夕風雪滿戶,寒焰半滅,董起拉婦臥,始覺其下體如一片冰,攬袴,則依然葛也。而婦猶掩匿諱之,慮傷良人心耳。于是董涕流慚謝,益發憤下帷,詩以自責云:「使婦無裈總不知,忍寒下體掩單絺。恐教窺見勤興蚤,要伴咿唔故寢遲。韓伯敢期投絹及,范宣亦自笑書癡。吾窮徹骨儒生了,難答山妻冰雪持。」康熙丁巳,董以特科舉于鄉。
昔有學使者以「臨財毋 【無】 茍得……」二句試士。一生醉,戲書題內「茍」作「狗」,而文無訛。使者欲責之,叱曰:「能構對,姑免。」幾上大書「禮記一經無母狗」七字,生應聲曰:「春秋三傳有公羊。」遂列第一。二語迄今傳之。此即王荊公所謂「天造地設」也。
前人惜字之訓,不獨為庸俗人言,而往往出自纓簪詩禮之家。雖為讀書綴文之士,反多故犯,則尤前訓之所切切提警者也。埴近游傍郡,有言公卿之孫少年某者,自詡必臚傳首唱,視一切 【砌】 才流蔑如也。一日鄉試畢,予偶索其闈中題紙一觀,則答曰:「此家人筐篋中物,吾即付之蠶婦種蠶矣!」予聞之大駭。夫題紙乃求賢第一義,科場令典,圣賢訓辭,而棄之于蠶筐,則其人尚有科名之望乎?又見吳下一士,以吟稿手撕齒嚼,或火于燭而揚灰于地,雖足踐弗顧。有規之者則變色曰:「字已灰滅,尚何須惜!」嗟乎!以纓簪詩禮之家,讀書綴文之士,而尚爾污滅字跡,明知而恬不為怪,于彼庸俗人復奚誅焉?
由曹江東渡,至余姚東五里,艄子向客指點之曰:「此孤老墳者。相傳前明有富翁某,生子九人,孫則十三。迨暮年,其子若孫,殤亡殆盡。翁嘆曰:『吾嗣續不為不廣,而今僅孑身擁此厚貲,終將誰與?且誰為吾造孤墳者?』乃自營葬地,盡以蓄產為學田,詣學師而拜,告之曰:『吾九子十三孫,親手造孤墳, 【二語迄今傳于人口。】 誠古今罕有。今將就木,愿輸產于庠,得傳流不斷,為吾寒食麥飯,則孤墳無主而有主,澤及枯骨矣!』至今余姚縣儒學載之學冊,其墳每歲春祭,學師必親臨奠,以其流惠士林于無窮也。」噫!子孫之多者尚不足恃,而矧其少者乎?眼前之子孫尚不可保,而況于身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