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縣張{亞蟲}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也,或云州張生所養之蛇,因而祠,時人謂為張{亞蟲}子,甚神甚靈。偽蜀王建世子名元膺,聰明博達,騎射絕倫,牙齒常露,多以袖掩口,左右不敢仰視。蛇眼而黑色,兇惡鄙褻,通夜不寐,竟以作逆伏誅。就誅之夕,梓潼廟祝亟為{亞蟲}子所責,言:“我久在川,今始方歸,何以致廟宇荒穢如是耶”由是蜀人乃知元膺為廟蛇之精矣。
孫光憲曾行次敘谷,宿于神山,見嶺上板屋中以木根為巨虺,前列香燈,因詰店叟:“彼何神也”叟曰:“光化中,楊守亮鎮褒日,有一蛇橫此嶺路,高七八尺,莫知其首尾,四面小蛇翼之無數。每一拖身,即林木摧折,殆旬半方過盡,阻絕行旅。因聚草焚燎路隅,慮其遺毒,然后方行。明年,楊伏誅。”
太原屬邑有清水池,本府祈禱雨澤及投龍之所也。后唐莊宗未過河南時,就郡捕獵,就池卓帳為憩宿之所。忽見巨蛇數頭自洞穴中出,皆入池中。良久,有一蛇,紅白色,遙見可圍四尺以來,其長稱是。獵卒齊彀弩連發,射之而斃,四山火光,池中魚鱉咸死,浮在水上。獵夫輩共剝食之,其肉甚美。莊宗尋知之,于時諂事者以為克梁之兆,有五臺僧曰:“吾王宜速過河決戰,將來梁祚其能久乎此亦斷白蛇之類也。”
恒州井陘縣豐隆山西北長谷中有毒蛇據之,能傷人,里民莫敢至其所。采藥人靳四翁入北山,忽聞風雨聲,乃上一孤石望之,見一條白蛇從東而來,可長三丈,急上一樹,蟠在西南枝上,垂頭而歇。須臾,有一物如盤許大,似蝦蟆,色如煙熏,褐土色,四足而跳,至蛇蟠樹下仰視,蛇垂頭而死。自是蛇妖不作。前澧州有デ雛,為蛇所吞。有物如蝦蟆,吐白氣直沖,墜而致死,得非靳老所見之物乎。凡毒物必有能制者,殆天意也。
南方有鸛,食蛇,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道士禹步,其石力然而轉,因得而啖。里人學其法者,伺其養雛,緣樹以篾ㄌ縛其巢。鸛必作法而解之,乃鋪沙樹底,俾足跡所印而仿學之。
南人采龜溺,以其性妒而與蛇交。或雌蛇至,有相趁斗噬,力小致斃者。采時取雄龜置瓷碗及小盤中,于龜后以鏡照之。既見鏡中龜,即淫發而失溺。又以紙炷火上辦熱點其尻亦致失溺,然不及鏡照也。得于道士陳釗。又海上人云龍生三卵,一為吉吊也。其吉吊上岸與鹿交,或于水邊遺精,流槎遇之,粘裹木枝,如蒲桃焉,色微青黃,復似灰色,號紫稍花,益陽道,別有方說。
陳藏器《本草》云:“砂俘,又云倒行拘子,蜀人號曰俘郁。旋乾土為孔,常睡不動,取致枕中,令夫妻相悅。”愚有親表曾得此物,未嘗試驗。愚始游成都。止于逆旅,與賣草藥李山人相熟,見蜀城少年往往欣然而訪,李生仍以善價酬。因詰之,曰“媚藥”。征其所用,乃砂俘,與陳氏所說信不虛語。李生亦秘其所傳之法,人不可得也。武陵山出媚草,無賴者以銀換之,有因其術而男女發狂,罹禍非細也。
后唐莊宗過河,荊渚高季昌謂其門客梁震曰:“某事梁祖僅獲自免,龍德已來止求安活。我今入覲,亦要嘗之。彼若經營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鎮,可為子孫之福。此行決矣。”既自闕回,謂震曰:“新主百戰方得河南,對勛臣夸手鈔《春秋》,又豎指云:‘我于指頭上得天下。’則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獵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無憂。”乃筑西面羅城拒敵之具。不三年,莊宗不守。英雄之料頃刻不差,宜乎貽厥子孫!
王蜀黔南節度使王保義有女適荊南高從誨之子保節,未行前,暫寄羽服。性聰敏,善彈琵琶。因夢異人,頻授樂曲。所授之人,其形或道或俗,其衣或紫或黃。有一夕而傳數曲,有一聽而便記者。其聲清越,與常異,類于仙家紫云之亞也。乃曰:“此曲譜請元昆制序,刊石于甲寅之方。”其兄即荊南推官王少監貞范也,為制序刊石。所傳曲有道調宮、玉宸宮、夷則宮、神林宮、蕤賓宮、無射宮、玄宗宮、黃鐘宮、散水宮、仲呂宮。商調獨指泛清商、好仙商、側商、紅綃商、鳳抹商、玉仙商。角調雙調角、醉吟角、大呂角、南呂角、中呂角、高大殖角、蕤賓角。羽調鳳吟羽、背風香、背南羽、背平羽、應圣羽、玉宮羽、玉宸羽、風香調、大呂調。其曲名一同人世,有《涼州》、《伊州》、《胡渭州》、《甘州》、《緣腰》、《草靼》、《項盆樂》、《安公子》、《水牯子》、《阿濫泛》之屬,凡二百以上曲。所異者,徵調中有湘妃怨、哭顏回。常時胡琴不彈徵調也。王適高氏,數年而亡。得非謫墜之人乎。孫光憲子婦即王氏之侄也,記得一兩曲,嘗聞彈之。亦異事也。
五髭須
江陵有村民,事伍子胥神,誤呼“五髭須。”乃畫五丈夫,皆胡腮,祝呼之,祭云:“一髭須,二髭須,五髭須。”
射鹿
唐州有民獵深山,射中一鹿,視之,乃人也。呼獵者曰:“我隋初隱此山,今日合死于子之手,但置我石室間。”獵者諾之,逡巡而絕。獵人旬日再往,即亡其尸矣。
六甲行廚
修道功深者,享六甲行廚,凡有所須,舉意即至。
五彩纏梯
馮涓失意蹭蹬,有詩云:“取水郎中何日了,破柴員外幾時休。”年八十五,以五彩纏梯,穿屋,直冠帶,立梯一級而終。
點點師
蜀州靈鷲山有僧,臥一室,常用手點胸,時號點點師。
煎餅招鬼
夜作煎餅,多招鬼神。有儒生出通衢,有云:昨夜崇福院僧作煎餅、肉羹,被我番其鼎器,其肉羹和灰埋花欄中。又一鬼于人家不得煎餅,推其小婢落火。復一鬼至,云:“我能醫火燒瘡,爾但與我煎餅。”因教之。有姬夜作煎餅,窗中忽露一青手,遺餅而沒。
衣冠土梟
起居郎蘇楷寢陋無行,人目為衣冠土梟。
白牡丹老嫗
人之家道,切要防閑。嫠婦少、婢仆處子,不正之偶,往往有焉。有嫗號白牡丹,蓄下胎藥,臨終見嬰兒無數,聚啖其腦。
誦天蓬咒
曹肅西莊多為跨白鶴書生所魘。有魏處士夜見跨驢者所逐,誦《天蓬咒》,無恙。又夢鬼追之甚急,空中有人授大斧,一揮,人驢俱斃。
偷驢賊
王先主微時,偷驢遭刑。攻東川,為守陴卒日夜叫“偷驢賊。”先主謂俳優王舍城曰:“為我罵之。”優戟手指城上人,且令靜聽,曰:“我偷你屋里驢耶”城上皆笑。一旦,袒背示舍城無瘡痕,舍城曰:“大好,大好!何處得此膏藥”
蜀主詩詞
蜀后主荒于酒色,月夜每言“惆悵惆悵”,又云:“切道斷人生幾何,有分者任作傀儡。”俘系入秦,至劍州,悅江水之美,詩云:“不緣朝帝闕,好此結茅廬。”時人笑之。至咸陽,撰曲子云:“盡是一場傀儡。”與夫無愁入井者,所校無多也。
回避一抄夏供
貫休戒行精嚴,求化養眾。徐簡夫曰:“所在長老,有似蜣良,見糞盡,即然而飛。眾僧依長老相聚而食,僧亡,即索然而去。”休怒,拂袖而出。簡夫曰:“又回避得一抄夏供也。”
替代
荊南都頭李遇疾困,攝至陰府,逢一人先物故者曰:“常侍安得此來”復有一人云:“已追到李遇。”遂蘇,見妻子泣,其身下臥一畫,人號替代。
識字亂情
李義山《雜纂》云:“婦人識字即亂情,尤不可作詩,詩思不出二百里。”
龍巢翻
夷陵江或浮大木,蔽塞水面上,人謂之“龍巢翻。”
乞食歌姬院
裴休披毳衲,于歌姬院持缽乞食,曰:“不為俗情所染,可以說法為人。”
檢譜角
顏王云論兵,必攘袂叱咤,若對大敵,人號檢譜角。
僧鸞詩
蜀沙門僧鸞,慕李白歌,鄙賈島蹇澀,乃自諷其詞云:“鯨目光燒半海紅,鰲頭浪蹙掀天白。”而云:“我不能致思于藩籬蹄涔之間。”人咸服之。仍精于《周易》、佛經,為歌行掩之。賈島嘗為僧,洛陽令不許僧午后出寺,賈有詩云:“不如牛與羊,猶得自暮歸。”詩思遲澀,杼軸方得。如“鳥從井口出,人自岳陽來。”乃經年方遂偶句。
唐求劉郇伯
唐求、劉郇伯有詩句。唐求《臨池洗硯》詩云:“恰似有龍深處臥,被人驚起黑云生。”又:“漸寒沙上路,欲暝水邊村。”《早行》云:“沙上鳥猶睡,渡頭人已行。”詩思不出二百里間。劉郇伯為范鄭郎中詩友,范得句云“歲盡天涯雨”,久而難對,以問于劉郇伯,曰:“何不道‘人生分外愁’。”范賞之。然老于新津之東渡,非隱非吏。二子亦可凌厲名場,而死丘樊,所謂蜀人無志懷土,正此也。
這邊走那邊走
蜀后主自裹小巾,其尖如錐,卿士皆同之。宮妓多衣道服,簪蓮花冠,每侍燕酣醉,則容其同輩免冠,ヮ然其髻,別為一家之美。因施胭脂,粉頰蓮額,號曰醉妝。國人效之。又作歌詞云:“這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那邊走,這邊走,莫厭金樽酒。”又嬖佞韓昭、顧、潘迎等為狎客,競扌叉手搖頭令。唐師入境,遏其報而游幸,師至利州方知。將士紛然曰:“且打扌叉手搖頭。”念周宣帝作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燭夜行游。”令宮女連臂踏腳而歌,亦前歌之類。
僧中寤
唐儀鳳中清城縣橫源翠圍山下有民王仙柯,服道士所遺靈丹,拔宅上升,已具《仙傳拾遺》。蜀州僧中寤釋學道播于方州,偶于龍池山逢人精神爽朗,異于常叟,即王仙柯也。寤公曰:“聞仙名已久,何幸相逢!飛升之后,胡為來此”仙柯曰:“吾等有靈藥,止能飛步。今全家隱于后山,更修道法,遐舉之事,吾何望焉。但長壽而已。”寤公以詩贈之曰:“瞻思不及望仙兄,早晚遐飛入太清。手種一株松未老,爐燒九轉藥新成。心中已得《黃庭》術,頭上應無白發生。異日卻歸華表語,待教凡俗普聞名。”自后不復遇。葆光子聞于真人曰:“世人學道資一丹一藥,聊固其命,何以修道,未得證就,避忌尤多。三官巡邏,攝入鬼錄,所以頻改姓名,先用尸解。然后棲止靈岳,進取上法,或五岳授事,效職仙曹,優游人間,或至千歲,功德升聞,即朝玉皇。海岳之間往往遐舉者,世人無由知也。今之初得道者,止于仙隱。有騰空者,服金丹也。遐舉之事,未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