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辯無上乘品(1)

已辯得果。無上乘今當說。頌曰。

總由三無上  說為無上乘

謂正行所緣  及修證無上

論曰。此大乘中總由三種無上義故名無上乘。三無上者。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三修證無上。此中正行無上者。謂十波羅蜜多行。此正行相云何應知。頌曰。

正行有六種  謂最勝作意

隨法離二邊  差別無差別

論曰。即于十種波羅蜜多隨修差別有六正行。一最勝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隨法正行。四離二邊正行。五差別正行。六無差別正行。最勝正行。其相云何。頌曰。

最勝有十二  謂廣大長時

依處及無盡  無間無難性

自在攝發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說十度  名波羅蜜多

論曰。最勝正行有十二種。一廣大最勝。二長時最勝。三依處最勝。四無盡最勝。五無間最勝。六無難最勝。七自在最勝。八攝受最勝。九發起最勝。十至得最勝。十一等流最勝。十二究竟最勝。此中廣大最勝者。終不欣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志高遠故。長時最勝者。三無數劫熏習成故。依處最勝者。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為依處故。無盡最勝者。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窮盡故。無間最勝者。由得自他平等勝解。于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無難最勝者。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隨喜。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自在最勝者。由虛空藏等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攝受最勝者。無分別智之所攝受。能令施等極清凈故。發起最勝者。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勝者。在極喜地。等流最勝者。在次八地。究竟最勝者。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薩如來因果滿故。由施等十波羅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勝。是故皆得到彼岸名。何等名為十到彼岸。頌曰。

十波羅蜜多  謂施戒安忍

精進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論曰。此顯施等十度別名。施等云何各別作業。頌曰。

饒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脫

無盡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論曰。此顯施等十到彼岸各別事業。如次應知。謂諸菩薩由布施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普能饒益。由凈戒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不為損害。由安忍波羅蜜多。故他損害時深能忍。受由精進波羅蜜多故。增長功德。由靜慮波羅蜜多故。起神通等能引有情令入正法。由般若波羅蜜多故。能正教授教誡有情令得解脫。由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故。回向無上正等菩提。能令施等功德無盡。由愿波羅蜜多故。攝受隨順施等勝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養常起施等。由力波羅蜜多故。具足思擇修習二力伏滅諸障。能令施等常決定轉。由智波羅蜜多故。離如聞言諸法迷謬。受用施等增上法樂。無倒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已說最勝正行。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頌曰。

菩薩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設法  名作意正行

論曰。若諸菩薩以聞思修所成妙慧。數數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設契經等法。如是名為作意正行。此諸菩薩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頌曰。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論曰。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聞實義。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業成滿。謂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頌曰。

此助伴應知  即十種法行

論曰。應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攝受。何等名為十種法行。頌曰。

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論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十法行。獲幾所福。頌曰。

行十法行者  獲福聚無量

論曰。修行如是十種法行。所獲福聚其量無邊。何故但于大乘經等說修法行獲最大果。于聲聞乘不如是說。頌曰。

勝故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論曰。于此大乘修諸法行。由二緣故獲最大果。一最勝故。二無盡故。由能攝益他諸有情。是故大乘說為最勝。由雖證得無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說為無盡。如是已說作意正行。隨法正行其相云何。頌曰。

隨法行二種  謂諸無散亂

無顛倒轉變  諸菩薩應知

論曰。隨法正行略有二種。一無散亂轉變。二無顛倒轉變。菩薩于此應正了知。此中六種散亂無故。名無散亂。六散亂者。一自性散亂。二外散亂。三內散亂。四相散亂。五粗重散亂。六作意散亂。此六種相云何應知。頌曰。

出定于境流  味沉掉矯示

我執心下劣  諸智者應知

論曰。此中出定由五識身。當知即是自性散亂。于境流者。馳散外緣即外散亂。味沉掉者。味著等持惛沉掉舉即內散亂。矯示者。即相散亂。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我執者。即粗重散亂。由粗重力我慢現行故。心下劣者。即作意散亂。依下劣乘起作意故。菩薩于此六散亂相。應遍了知當速除滅。如是已說無散亂轉變。無顛倒轉變云何應知。頌曰。

智見于文義  作意及不動

二相染凈客  無怖高無倒

論曰。依十事中如實智見。應知建立十無倒名。此中云何于文無倒。頌曰。

知但由相應  串習或翻此

有義及非有  是于文無倒

論曰。若于諸文能無間斷次第宣唱說名相應。共許此名唯目此事。展轉憶念名為串習。但由此二成有義文。與此相違文成無義。如實知見此二文者。應知是名于文無倒。于義無倒其相云何。頌曰。

似二性顯現  如現實非有

知離有非有  是于義無倒

論曰。似二性顯現者。謂似所取能取性現。亂識似彼行相生故。如現實非有者。謂如所顯現實不如是有。離有者。謂此義所取能取性非有故。離非有者。謂彼亂識現似有故。如實知見此中義者。應知是名于義無倒。于作意無倒者。頌曰。

于作意無倒  知彼言熏習

言作意彼依  現似二因故

論曰。所取能取言所熏習名言作意。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別所依。是能現似二取因故。由此作意是戲論想之所熏習名言作意。如實知見此作意者。應知是于作意無倒。于不動無倒者。頌曰。

于不動無倒  謂知義非有

非無如幻等  有無不動故

論曰。前說諸義離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無故。謂如幻作諸象馬等。彼非實有。象馬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諸象馬等而顯現故如是諸義無如現似所取能取。定實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所取能取而顯現故。等聲顯示陽焰夢境及水月等。如應當知。以能諦觀義如幻等。于有無品心不動散。如實知見此不動者。應知是于不動無倒。于二相無倒者。謂于自相及共相中俱無顛倒。于自相無倒者。頌曰。

于自相無倒  知一切唯名

離一切分別  依勝義自相

論曰。如實知見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對治一切分別。應知是于自相無倒。此依勝義自相而說。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種種差別相故。于共相無倒者。頌曰。

以離真法界  無別有一法

故通達此者  于共相無倒

論曰。以無一法離法無我者故。真法界諸法共相攝。如實知見此共相者。應知是于共相無倒。于染凈無倒者。頌曰。

知顛倒作意  未滅及已滅

于法界雜染  清凈無顛倒

論曰。若未斷滅顛倒作意。爾時法界說為雜染。已斷滅時說為清凈。如實知見此染凈者。如次是于染凈無倒。于客無倒其相云何。頌曰。

知法界本性  清凈如虛空

故染凈非主  是于客無倒

論曰。法界本性凈若虛空。由此應知。先染后凈二差別相。是客非主。如實知見此客相者。應知是名于客無倒。于無怖無高俱無顛倒者。頌曰。

有情法無故  染凈性俱無

知此無怖高  是于二無倒

論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凈性亦俱非有。以染凈義俱不可得。故染凈品無減無增。由此于中無怖無慢。如實知見無怖高者。應知是名于二無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安仁县| 玉山县| 甘德县| 利辛县| 禹州市| 拉孜县| 尉犁县| 祁东县| 青海省| 吉林市| 大洼县| 鸡西市| 兴隆县| 措勤县| 壤塘县| 合川市| 龙里县| 得荣县| 信阳市| 临澧县| 平阳县| 石家庄市| 嵊泗县| 云林县| 澄迈县| 南丰县| 南通市| 台安县| 秀山| 崇州市| 绥化市| 峨眉山市| 福州市| 弥渡县| 图片| 永安市| 宾阳县| 桂阳县| 观塘区|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