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腹滿便難,脾實病也,今腹滿而不便難,脾虛病也。且腹滿有時而減,有時復如不滿,乃虛寒也,當與溫藥主之。以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消滿散寒,緩中降逆補虛,乃治虛滿之法也。

【集注】魏荔彤曰:腹滿或服下藥,或服補藥。有時減退,未幾旋腹滿如故,則不可作實與熱治也。仲景明此為寒,里寒從無下法,惟有溫藥與服,虛者以溫中補氣,實者亦以溫中行氣為義,是治氣寒腹滿第一善法也。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濃樸(半斤) 生姜(半斤) 半夏(半斤) 人參(一兩) 甘草(炙,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腹滿時減、時滿,虛滿也;腹滿常常而滿,實滿也。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謂腹滿不減,雖減不過稍減,不足言減也。虛滿當溫,實滿當下,故宜大承氣湯下之,此治實滿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減不足言,謂雖減而不足云減,所以形其滿之至也,故宜大下。所謂中滿者,瀉之于內也。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注】前條腹滿,以時減、時不減別虛實;此條腹滿,以痛、不痛辨有余不足也。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者脾虛也,可溫之,則當與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也。按而痛者為實,實者胃實也,可下之,當與大承氣湯。胃實者舌苔必黃,若未下者,下之黃苔自去也。

【集注】趙良曰:腹滿亦有屬實,實則非虛寒也明矣,豈概以溫藥治之乎?故有試之之法,在痛與不痛之分,虛實較然矣。蓋胃實必熱,熱蒸必舌黃,下其實熱,舌黃不自已乎?有此一辨,并虛者愈審已。

魏荔彤曰:無形之虛氣作痞塞,則按之無物,何痛之有?倘挾有形之實物為患,如宿食在胃,疝氣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阻礙于臟腑之側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決其虛實之法也。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按】躁而不渴,當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順。胸中寒實,當是“胃中寒實”。若是胸中寒實,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傳寫之訛。

【注】病者面色痿黃,若口燥而渴者,熱實也;今痿黃口燥不渴,寒實也。寒實者當不下利,若下利是寒虛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虛胃氣下脫,故死也。

【集注】程林曰:痿黃者,脾胃病也。見燥而渴者為熱,不渴者為寒。病患既痿黃,又兼下利不禁,則脾氣衰絕,故死。

李 曰:下利若燥而渴者為熱,陽氣尚存,猶為可治。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若利不止,則陰盛陽衰,氣下脫矣,故死。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注】此承上條“寒實證誤以寒藥下之”之義也。瘦人形氣虛弱,難御外邪,若繞臍痛,必有風冷傷胃,致令谷氣不行也。繞臍疼痛,雖屬實邪,但因風冷則為寒實,醫者當溫而行之,今反以寒藥下之,其風冷之邪,若上虛則氣上沖,中虛則痞結心下,理必然也。

【集注】尤怡曰:瘦人臟虛氣弱,風冷易入,入則谷氣留滯不行,繞臍疼痛,有似里實而實為虛冷。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勢必上沖,若不沖者,心下則痞。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注】此詳申首條,兩 疼痛屬寒之義也。寸口脈弦,即首條之弦也。脅下拘急而痛,即首條之兩 疼痛也。何以知其為寒也?然必其人有陽虛嗇嗇惡寒之證,始為肝寒而痛也,即有腹滿,亦當溫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弦,肝脈陰也。肝脈循脅里,寒主收引,故脅下拘急而痛。以寒勝于內,而陽氣不行于外,故外亦嗇嗇而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注】中寒家,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前以時減辨腹滿之中寒,又以惡寒辨脅痛之中寒,此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欠者,呵欠也。夫人欲睡喜欠者,陰引陽入也;睡覺喜欠者,陽引陰出也。今中寒喜欠者,是陰盛引陽也。年老之人清涕出者,是陽虛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今中寒而清涕出者,是陽氣虛寒也。若發熱色和者,非為中寒也,乃為外寒所搏,雖有清涕出,亦因善嚏而出也。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注】上條以喜欠、清涕自出,辨心胸之中寒;此條以下利、欲嚏不能嚏,而辨腹中寒也。其人下利里氣素虛也,欲嚏不能嚏,何以知此人腹中寒也?蓋噴嚏者,雷氣之義也,其人內陽外陰,陽氣奮發而為嚏也。今欲嚏不能嚏,是陽欲出而復留,陰氣盛也,故知腹中寒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脾經受寒現證也。寒中太陰,陰寒濕盛,陽虛不固,其人下利,但通多不足,故為里虛。蓋陽和則嚏,而欲嚏不能,乃陰寒凝滯于里,所以肚中病也。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注】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鳴氣,腹中寒氣,故雷鳴切痛。而胸脅逆滿者,腸胃之外寒氣為之也;腹痛雷鳴嘔吐者,腸胃之中,寒氣為之也。主之以附子粳米湯,勝寒氣,和內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附子粳米湯方附子(炮,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注】心胸中大寒痛,謂腹中上連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脈伏等大寒證之意也。嘔逆不能飲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上沖皮起,出見頭足者,是寒甚聚堅于外也。上下痛不可觸近,是內而臟腑,外而經絡,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湯,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參、膠飴大建中虛。服后溫覆,令有微汗,則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大建中湯方蜀椒(去汗,二合)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爨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按】此條之文、之方,必有簡脫,難以為后世法,不釋。

赤丸方茯苓(四兩) 半夏(洗,四兩一方用桂) 烏頭(炮,二兩) 細辛(一兩)上四味,末之,真朱為色煉丸,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痛而閉者,濃樸三物湯主之。

【注】腹滿而痛下利者,用理中湯,所以溫其中也;腹滿而痛便閉者,用濃樸三物湯,所以開其下也。

濃樸三物湯方濃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弦數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按】“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弦數者”之十九字,當是衍文,閱《傷寒論·辨脈法》自知。“當下其寒”之四字,當在“必心下堅”之下,文義始屬。

【注】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硬,乃寒實也,當下其寒。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大者陽實,緊者陰實也,故可下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宜溫藥下之,以大黃附子湯。

【按】脅下偏痛之“偏”字,當是“滿”字,必是傳寫之訛。

【注】腹滿而痛,脾實邪也;脅下滿痛,肝實邪也;發熱若脈數大,胃熱實邪也。今脈緊弦,脾寒實邪也,當以溫藥下之,故以大黃附子湯下其寒實。方中佐細辛者,以散其肝邪,此下肝脾寒實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脅中滿痛而脈緊弦,陰寒成聚也,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結,故曰:宜以溫藥下之。

大黃附子湯方大黃(三兩) 附子(炮,三枚) 細辛(二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濃樸七物湯主之。

【注】病腹滿,里證也。發熱,里熱也。然十日脈浮而數,表熱亦未已也。飲食如故,胃熱能消谷也。因胃熱里實,表熱發熱,故用濃樸七物湯,表里均解,腹滿發熱兩除也。

此桂枝湯、小承氣湯之復方也。

【集注】程林曰:腹滿者,內有實熱也。十日脈尚浮而數,浮為在表,表熱邪未已,故發熱。數為在里,里熱能消谷,故飲食如故。與此方蕩腹滿而除表熱。夫表里俱實,當先解表,乃可攻里,今表邪微而里邪甚,故用承氣桂枝二湯,相合以和表里,如傷寒之用大柴胡,此其義也。

濃樸七物湯方濃樸(半斤) 甘草(三兩) 大黃(二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按】按之心下滿痛之下,當有“有潮熱”之三字,若無此三字,則不當與大柴胡湯,是必傳寫之遺。

【注】按之心下滿痛,有潮熱者,此為表里俱實,當下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此二治皆下實滿之法也。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洗,半斤) 枳實(炙,四枚)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五兩)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苦,發則白汁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按】此條脈重出,下條有證無脈,“其脈沉緊者”之五字,當在下條里急之下。然脈弦而緊,是勁急之甚,當屬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當是“自”字。下條其脈沉緊是里痛之脈,當屬寒疝之輕者,必是傳寫之訛。

【注】疝病犯寒即發,故謂之寒疝也。其病發則繞臍少腹急痛,惡寒汗出,手足厥冷,不欲飲食,脈弦而緊,主急主痛,此寒疝應有之證脈也。主之烏頭煎者,是專以破邪治標為急,虛實在所不論,故曰: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也。

烏頭煎方烏頭(熬,去皮,不 咀,大者五枚)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按】脅痛里急之下,當有上條“其脈沉緊”四字。

【注】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脈見沉緊,較之繞臍苦痛輕矣。且無惡寒汗出,手足厥冷,故不用烏頭煎之大溫大散,而用當歸生姜羊肉湯,養正為本,散寒為次,此治寒疝之和劑也。服烏頭煎病勢退者,亦當與之。

【集注】李 曰:疝屬肝病,肝藏血,其經布脅肋,腹脅并痛者,血氣寒而凝澀也。當歸通經活血,生姜溫中散寒。里急者內虛也,用羊肉補之。《內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

沈明宗曰:按此連沖脈為疝,治當溫補也。肝木受邪,乘脾則腹中痛;本經之氣不舒,故脅亦痛;連及沖脈則里急矣,所以當歸補養沖任而散風寒,羊肉溫補營衛之氣,脾邪散而痛自止。方后云:痛而多嘔,乃肝氣上逆臨胃,故加橘、術補之。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術一兩。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按】“抵當”二字,衍文也。

【注】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體疼痛,此疝之寒重者也。灸刺、諸藥不能取效,則急以烏頭煎加桂枝湯五合,以解內外之盛寒也。

【集注】徐彬曰: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則陽氣大痹;加以身疼痛,營衛俱不和,更灸刺諸藥不能治,是或攻其外,或攻其內,邪氣牽制不服也。故以烏頭攻寒為主,而合桂枝全湯以和營衛,所謂七分治里,三分治表也。

烏頭桂枝湯方烏頭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方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者,溶化也。令得一升,謂以烏頭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湯五合溶化,令得一升也。不知,不效也;又不知,又不效也;其知者,已效也。如醉狀,外寒方散。得吐者,內寒已伸,故為中病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按】尺中亦微而澀之“微”字,當按《傷寒論》作“大”字是。

【注】宿食病,即今之傷食病也,謂食隔宿不化也。人病腹滿而痛,何以別之為宿食也?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謂按且大、且澀,且有力也,關上尺中亦然,大澀有力為實而不利,故知有佰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注】腹滿而痛,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故當下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南投市| 兴化市| 渝北区| 南投市| 蒙自县| 汤阴县| 临西县| 达孜县| 武义县| 涡阳县| 石嘴山市| 罗甸县| 石楼县| 陆河县| 松原市| 万载县| 巧家县| 巴林右旗| 伊春市| 雅江县| 石嘴山市| 喀什市| 麻栗坡县| 东港市| 安陆市| 湘阴县| 延津县| 长汀县| 两当县| 石嘴山市| 沈阳市| 北安市| 五家渠市| 福贡县| 武鸣县| 阿鲁科尔沁旗| 阳原县| 蓬溪县| 嘉鱼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