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書名: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作者名: 吳謙本章字數: 3088字更新時間: 2015-11-24 17:50:10
【注】風寒在表則脈浮緊,風熱在表則脈浮數。表受風邪,故灑淅惡寒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注】諸脈浮數,謂寸、關、尺六脈俱浮數也。浮則為風,數則為熱,風熱遏郁于表,則當發熱而灑淅惡寒也。若有隱痛之處,飲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診,乃內癰蓄積有膿之診,于此知浮數之脈,不可概為風熱。
【集注】王肯堂曰:人身有 腫痛楚處,未有不自覺者,此條所言,必是內癰,故曰:蓄積有膿也。如胃脘癰。肺癰,腸癰,皆各有辨,而胃癰之脈,人迎反盛,未有不誤以為傷寒者,故宜察之。
程應旄曰:脈證似傷寒,若不于若有痛處,飲食如常之證參酌,而誤以辛溫發散,助其陽熱,否則誤以寒涼徹熱,遏住邪氣,滋害深矣。
張璐曰:若有 腫,為熱壅經絡;若無腫處,必邪留臟腑,隨內外而發癰膿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注】六脈俱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強者,熱也。風熱相搏,必成癮疹也。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熱氣外薄故也,名為泄風。若久不愈,則成痂癩。痂癩,疥、癬、癘、癩之類是也。
【集注】成無己曰:痂癩者,癘風也,眉少發稀,身有干瘡而腥臭,經云:脈風成癘是也。
朱震亨曰:經云:諸癢為虛,血燥不榮肌腠,所以癢也。
方有執曰:經云: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按】濡浮而無力,候陽虛也,豈有亡血之理?弱沉而無力,候陰虛也,豈止發熱而已?諸濡亡血,當是諸濡衛虛;諸弱發熱,當是諸弱營虛。
【注】寸口者,指寸、關、尺三部而言也。諸微,謂凡病見微脈,皆亡陽也。諸濡,謂凡病見濡脈,皆衛虛也。諸弱,謂凡病見弱脈,皆營虛也。諸緊,謂凡病見緊脈,皆為寒也。諸乘寒者,謂諸微濡弱脈,亡陽營衛不足之人,一病即見殘賊。緊脈則為寒乘病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癢;厥于經者,戰栗口噤不能言語,以平日胃虛損谷,脾虛不運,中虛不勝外邪也。
【集注】程知曰:諸乘寒者,則以陽極虛,而陰寒直乘之也,故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強直而無覺者,則以胃無谷氣,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戰內栗而厥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注】此詳申上條,諸亡陽營衛不足之人,而見緊脈之義也。曾為人所難,問緊脈為寒實之診,虛冷亦見緊脈,是從何而來也?師曰:假令其人亡汗表虛,若吐胸虛,下利里虛,寒邪乘虛為病,或外感寒邪,或內飲冷水,或中寒陰化,皆令脈緊也。若與浮同見,無汗,則為傷寒實邪;有汗,則為亡陽虛邪。與沉同見,腹痛不便,則為中寒實邪;腹痛下利,則為中寒虛邪。由此推之,凡諸實脈從虛化者,即未可謂之實矣。
【集注】程應旄曰:緊則為寒,稱曰乘脈,今復列之殘賊何義?曰:虛則為人乘,實則乘人,凡脈皆然,不獨緊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注】上條以浮沉見微緊,此條以寸尺見微緊,皆陰盛陽亡之診,故曰: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只曰虛損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寸微、尺緊為虛損多汗之證也。寸微弱為亡陽,尺緊疾為陰勝,陰勝于內,陽絕于外,故為虛損多汗。
師曰:病患脈微弱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
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按】“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二句,與上文義不屬,非有闕文,即是衍文。
【注】病患脈微而澀,詢之為醫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辭也,謂亡其血氣也。氣亡則陽微,陽微則惡寒;血亡則陰弱,陰弱則發熱;陽微陰弱,故病當惡寒后乃發熱也。輕者邪不留連,遇所不勝時則愈;重者無休止時,即遇所不勝尤甚也。然惡寒雖遇夏月盛熱,欲著復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時,陽氣在外,胃中虛冷,大發其汗,令陽氣微,故不勝寒也。發熱雖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十一月之時,陽氣在內,胃中煩熱,又數下之,令陰氣弱,故不能勝熱也。此即論中所謂熱在骨髓寒在皮膚、寒在骨髓熱在皮膚,沉痼寒熱之病也。
【集注】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熱也。此但立其例,論其理耳。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則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注】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表空虛也;緩者胃氣實,實則消化水谷也。谷入于胃,脈道之氣乃行;水入于經,脈絡之血乃成。今榮愈盛而衛愈疏,血愈多而氣愈少,氣血失其經常之道,故曰:三焦絕經。氣不能制血,血不能歸經,故血妄行而崩也。
【集注】成無己曰:衛氣者,溫分肉,肥腠理。衛氣既疏,皮膚不得溫,肥則空虛也。經曰:緩者胃氣有余。有余為實。故云:緩者胃氣實。《內經》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脈。是谷入于胃,脈道乃行也。《針經》曰:飲而液滲于絡,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經,其血乃成也。經,常也。三焦者,氣之道路。衛氣疏則氣不循常度,故三焦絕其常度也。
方有執:疏言不能固護,實猶言強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化也。陰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靜,如山壞之勢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注】凡經脈內外,榮衛也;臟腑內外,三焦也。故經曰: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腎主之。分而言之,榮也,衛也,三焦也;合而言之,皆本乎一氣之流行,隨其所在而得名也。脈微而澀,榮衛不足,不足則榮衛不能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仰賴,故身體周痹不仁。榮氣不足,故身煩疼,口難言語;衛氣不足,故惡寒數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濁。下焦司升,升者,濁中之清。中焦司升降,清者令其上升,濁者令其下降。今榮衛不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仰賴,故不能各歸其部,而失其職矣。上焦不歸,則濁氣不降,噫氣而吞酸;中焦不歸,則升降相違,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則清氣不升,故不能約束而遺溲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粟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此詳申榮衛上焦之證也。面色黃青,榮衛不足之色也。惡寒而栗,咳嗽唾腥,吐痰涎沫,肺損之證也。肺主皮毛,皮毛者,榮衛之所居,故肺損則皮聚而毛落,榮衛枯槁也。
【集注】成無己曰:榮行脈中為根,衛行脈外為葉,根葉俱微,則陰陽之氣衰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按】條末“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句,此是論脾胃,不關營衛。故弱者衛氣微,當是“陽氣微”;遲者營中寒,當是“脾中寒”,上下文義始屬。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豈有血寒發熱之理乎?衛為氣,氣微者,當是陽氣微。脾中寒者,心內饑,閱下條言胃氣有余,自知。
【注】此詳申營衛中焦之證也。緩以候胃,遲以候脾。胃主納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能化者脾也。
今陽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內雖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