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四肢病脈
四肢俱冷脈洪時。病死須知不用疑。忽見遍身如火熱。脈沉強冷得生稀。見傷寒四肢俱冷。其脈沉細順也。陰病之脈洪大者。即是陰陽相反。而有此候。難治。其身如火。頭痛燥渴。脈洪大者順也。其老者伏沉。小者陽中見陰者難治。
此乃反脈也。
太素脈訣
左手前按心少陰。應頭身中目稍經。后按小腸太陽病。兩耳后應是其上。
至數主脈四至平。六七熱氣上焦攻。二一死在壬癸中。
關左按肝厥陰病。應在兩眼傳受證。后膽少陽兩腎中。九者肝氣虛而應。
欲于乳渾十不足。二三肝氣嘔而結。死在本月庚辛日。
尺先按腎少陰訣。華池舌底之津液。后按太陽膀胱病。病在兩脅通身中。
脈九至十腎弱之。六七至死戊己日。右手前脾太陽經。應在身中而拳骨。
后按太陽陽明證。在人頭上應其身。二至脈一虛欲弱。九十二者咳嗽數。
若主死應丙丁缺。
脾前太陰應胸膈。后之胃脈陽明經。應內胸中左邊病。數數而崩死應之。
甲乙相克為相倒。九至十至倒脾氣。四五平脈二三弱。至數表里同斷徹。
尺先按命屬陽明。應在肛門左腎同。后之三焦厥陰病。應在兩胯脊身中。
一息三年八九疼。九至十至脫了形。緩緩結細死丙丁。
四總脈
浮主中風無力虛。皮上為陽外得之。沉為積聚無力氣。三固方溫下至骨。
遲而主痛無力冷。一息三至寒為陽。數熱無瘡熱為燥。一息六至皮為陽。
浮沉遲數風氣冷熱
寸浮頭面眼目風。休虛齒痛口斜 。沉胸氣滿嗽疾喘。翻胃吐食息氣胸。
遲冷嘔吐疼滿膈。虛汗拘急痛不已。數熱上壅燥口干。頭痛煩渴疼口瘡。
關浮兩脅拘急運。背脊筋痛不能伸。沉氣腹脹鳴心痛。上下關格不思食。
遲冷 癖腹游走。上下不定刺番胃。數熱大小便不通。腎癰煩渴或不已。
尺浮腰痛連小脅。疝氣腿瘡虛陽淋。沉小便淋閉 陰。腹脹 豚滿不食。
遲便滑數泄精禁。膝脛疼軟溫盜汗。數渴不止便淋血。 腳瘡溫陰囊癢。
河圖生成決生死秘訣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假如心脈診得一動一止。六動一止。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十一。三十六。四十一。四十六動而止者。
是水克火也。又遇丙辛辰戌年月日時死也。
假如肺脈診得二動一至。七動一止。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三十二。三十七。四十二。四十七動而止者。
是火來克金也。又遇戊癸子午年月日時必死也。(董按。此條原本缺。且與肝脈條誤雜。茲據珍秘抄本補入)假如肝脈診得四動一止。九動一止。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三十四。三十九。四十四。四十九動而止者。
是金克木也。又遇乙庚卯酉年月日時死也。
假如脾脈診得三動一止。八動一止。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三十三。三十八。四十三。四十八動而止者。
是木克土也。又遇丁壬巳亥年月日時死也。
假如腎脈診得五動一止。十動一止。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動而止者。是土克水也。
又遇甲己丑未年月日時死也。
脈運化氣歲干先。前進四位是在泉。后位同上根據般用。此法診之作地仙。
地之六氣
大寒厥陰水主初。春分居火二之居。小滿少陰分三氣。大暑太陰四之乎。秋分陽明五氣燥。小雪太陽寒水虛。醫師不能明此理。光陰空讀五車書。
天之六氣
初氣歲前木主先。二君三相大排連。四來是土常為濕。五氣燥金六水寒。
客氣來歸
每年進四是客鄉。上臨十數下臨方。寒氣熱暑出排取。主客勝負定弱強。
初氣厥陰風木 二氣少陰君火 三氣少陽相火四氣太陰濕土 五氣陽明燥金 六氣太陽寒水
定死生秘訣
子午少陰君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巳亥厥陰風木。
假如甲辰年。甲化土氣。如腎經受病。九月甲戌月為土氣。又犯甲己丑未日時死也。余皆仿此。
太上玄靈至玄至妙秘要脈訣
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恩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放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爭差。或短或長。上下爭錯?;虼婊蛲?。病輒改容。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惟愿具呈。今得分明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寸尺及關。榮衛流行。不夫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自此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虛浮。寒則勞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
病各異端。大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中。中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合。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君神焉。為子孫計。非人莫傳。
左寸(心小腸) 關(肝膽) 尺(腎膀胱) 右寸(肺大腸) 關(脾胃) 尺(命三焦)
三部看動脈斷
左手寸口二脈。沉見者。心脈也。浮見者。小腸脈也。
故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里。心以小腸為腑。合于上焦。
左手關上二脈。沉者肝脈。浮者膽脈也。
故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里。肝以膽為腑。合于中焦。
左手尺上二脈。沉者腎脈也。浮者膀胱脈也。
故少陰與手太陽為表里。腎以膀胱為腑。合于下焦。
右手寸口二脈沉者肺脈。浮者大腸脈也。
故手太陰與手陽明脈為表里。肺以大腸為腑。合于上焦。
右手關上二脈沉者脾脈。浮者胃脈也。
故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里。脾以胃為腑。合于中焦。
右手尺上二脈。沉者命門脈。浮者三焦脈也。
故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里。命門以三焦為腑。合于下焦。
脈相類
弦與緊相類。浮與芤相類。浮與洪相類。濡與弱相類。沉與伏相類。緩與遲相類。軟與弱相類。革與實相類?;c數相類。微與澀相類。
夫脈者。天真委和之氣。晉王叔和以浮。芤?;?。弦。緊。洪為七表。微。沉。緩。澀。遲。伏。濡。弱為八里。以定人之陰陽。決人之生死。然文理甚繁。后學卒未能解。大抵持脈之道。非言可傳。非圖可受。其樞要但以浮。
沉遲數為宗。風。氣。冷。熱為主病。且如浮而有力者為風。浮而無力者為虛。沉而有力者為積。沉而無力者為氣。遲而有力者為痛。遲而無力者為冷。數而有力者為熱。數而無力者為瘡。更看三部在何所得之。且寸部屬上焦頭面胸膈之疾。
關部屬之中焦腹肚腸胃之疾。尺部屬下焦小腹腰腿之病。更看五臟之中。何臟見之。六腑亦然。學人會意而精通之。
庶得按寸握尺之誚。
四總脈
浮而有力主風。無力主虛。浮舉指在皮上見之。為人之表為陽。乃外得之證。
浮而有力主積。無力主氣。三因方為濕為實。沉脈下指至骨得之。乃為里為陰。是內受之病。
遲而有力主。痛。無力主冷。又為寒。遲脈重按之在內。轉按之方見。一息三至。是為陰主寒。乃內受之病。數而有力為熱無力為虛。
五臟見浮脈者主病
心部浮主心虛。觸事易驚。神不守舍。舌強不能。言語錯謬。
肝部浮。主肝虛。中風癱瘓。筋脈拘攣。面痛牙痛。腸風下血。脾部虛浮。主腹脹嘔逆。飲食少進。氣喘氣急。泄瀉無度。
肺部浮。主肺虛。大便閉。面浮多瘡。吐血吐膿嗽喘。
腎部浮。主腎虛。腿足生瘡。虛陽淋瀝。腰痛牙痛。小腸疝氣。
五臟見沉脈者主病
心部沉。主小腸淋瀝??ρ缪?。小便不通。睡而不寐。
肝部沉。主怒氣傷肝。脅痛肥氣。眼目赤澀肚疼腹滿。
脾部沉。主虛傷脾。肌寒客熱。食不作。肌膚氣痞。身黃瘦。
肺部沉。主咳嗽多嘔。上氣喘急。嘔血失血息賁腸癰。
腎部沉。主脹滿不食。小便淋漓。陰癰作脹。賁豚腸滿。
五臟見遲脈者主病
心部遲。主小便頻數。心痛嘔水。怔忡多狀。伏梁腸痛。
肝部遲。主筋攣骨疼。眼昏多淚。觴事易驚。轉筋麻木。
脾部遲。主泄瀉咳嗽?;紫x出痰。涎壅多。飲食不化。
肺部遲。主嗽喘滿。大便溏泄。皮膚燥澀。夢涉大水。
腎部遲。主小便滑數。泄精不禁。膝脛痛軟。陰濕盜汗香港腳。
五臟見數脈者主病
心部數。主應在渴。舌上生瘡。小便赤澀。眼目昏疼。
肝部數。主眼疼翳膜。淚多目昏。頭眩運。頭疼。頭風。
脾部數。主口臭翻胃。齒痛牙宣。多食不飽。四肢不舉。
肺部數。主咳嗽唾血。喉腥目赤。大便閉結。面生斑痱。
腎部數。主消渴不止。小便血淋。下疰腳瘡。陽癰濕癢。
論七表八里總歸之脈
?。ò粗蛔?。舉之有余。轉手乃得。) 芤(浮之無力。傍實中虛。) 洪(浮之有力。) 實(浮而長大。)弦(數而弓弦。) 緊(數而又弦。) 滑(數而微利。如珠略浮。) 沉(按之有余。舉之不足。重手乃得。)微(沉自有自無。) 伏(沉而至骨。) 弱(沉而無力。) 遲(一呼一吸。三至去來甚遲。)緩(遲似有似無。) 澀(遲而極細。如雨沾沙。) 數(一呼一吸。六至去來甚速。)上七表八里。共一十五脈。只于四道觀之。
七表八里
浮金 芤火 滑水 實火 弦木 緊木 洪火(觀此之樣切要記心) 微土沉水 緩土 澀金 遲土 伏木 濡水 弱金上根據部位診之。六部脈不根據本位者。病脈也。卻說七表八里。逐位診之。病在何臟何腑。主何病。根據經無不痊也。
靈樞經中撮要
南北二政之歲。各分天令而遷。北政之道。天令右遷。(乙庚丁壬丙辛戊癸為北政。)經曰。北政之歲。天令右遷。君面在北。君令左遷。臣面在南。臣化右伏。
則應在前也。三陽在上。則右尺脈不應。三陽在下。手寸脈不應。乃陰陽上下相交而無返變也。
南政之歲。天令左遷。
注曰。南政之歲。天令左遷。君面在南。君令右遷。臣面在北。臣化左復。則應在后也。三陰在上。右寸脈不應。三陽在下。左尺脈不應是乃陰陽上下不交。而應變相返也。
天地者。變化之父母。陰陽者。升降之道路。
注曰。天元列象。運氣分司。陰陽顯升降之由。天地產變化之本。六氣分盈虧之步。五運合太少之宮。是以動靜相生。逆順交應。初終勝復之本。太過不及之標。假令子午之歲。少陰司天。其化標。則熱居其位也。是故少陰之證。其脈洪大而散。乃君火之政令也。
陰陽變化。勝復異同。推六部之源。列三元之根。因其氣變??珊蚣獌?。
注曰。陰陽變化者。謂陰陽之數極。即變化生矣。何也。冬至之后。從太陰而生少陽。少陽變而生陽明。陽明變而生太陽。太陽變而生厥陰。
厥陰變而生少陰。少陰變而生復生。太陰以合六部三元之本源。運應歲中六氣勝復。以彰吉兇之兆也。
天地升降。陰陽營運。五行相生。萬物應時。
注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二氣交感。而生成萬物也。因陽氣而發生。復受。陰氣而收成。豈非陰陽運度之所政也。各稟五行造化。從其四時政令。皆得應呼生長變化收藏之道也。
六氣應變。臟腑應傳。病從十二支。應于十干也。故子午之日。少陰司天。
注曰。子為本。屬腎。其化寒。其病腰腳疼。午為標。屬心。其化熱。其病怯悸。胞應痛也。
丑未之日。太陰司天。
注曰。丑為本。屬肺。其化燥。其病咳嗽。氣急肌熱也。未為標。屬脾。其化濕。其病喘逆嘔噎。體重。大便膿血也。
寅申之日。相火司天。
注曰。寅為本。屬三焦。其化炎。其病伏聚結氣 妄也。申為標。屬膽。其化風。其病伸。久困憊倦怠也。
巳亥之日。厥陰司天。
注曰。巳為本。屬心包絡。其化熱。其病心膈胸膺痞痛也。亥為標。屬肝。其化風。其病目赤眩掉頭痛也。
辰戌之日。太陽陰司天。
注曰。辰為本。屬小腸。其化熱。其病心痛。舌強臍腹痛也。戌為標。屬膀胱。其化寒。其病腰痛。陰囊腫墜。小便不利也。
卯酉之日。陽明司天。
注曰。卯為本。屬大腸。其化燥。其病大便秘澀。后重。臍腹痛也。酉為標。屬胃。其化濕。其病之節煩熱。吐不食。
五運六氣相乘。命由天符之歲。
注曰。運化與同應者。謂之相乘也。故命曰天符之歲。假令丁。亥年。木運。丁少角。此厥陰司天。氣與司運各會木象。故謂之天符歲會也。若與臨位之位之辰同應者。命曰太乙天符之歲也。假令戊午年。午為少陰。君火司天之氣。
戊為火也。與運氣并臨。位同化也。故謂之太乙。天符之歲也。以應歲之五運六氣。符合之期而為會也。然五運六氣之變應者。從子至巳。乃手三陰三陽用事也。自午至亥。乃足三陰三陽用事也。故六氣隨五運以合太少之宮之變動。而其天信以證吉兇之兆矣。
木火金水。運化北政之歲。
注曰。北政之歲。木火金水四運。皆屬北政。君面在北。臣面在南。司天之氣。以為手經。自立春前大寒之日。以在泉左間之氣。為初氣之應。子午之歲。少陰司天。
注曰。少陰君火在上。司天之氣也。其化熱。應于標。寒應其本也。其蟲羽。生數二。成數七也。左間天氣。太陰濕土應間。右間天氣。厥陰風木應間也。
陽明燥金在泉。司地之氣也。其化燥。應于標也。濕應其本也。其蟲介。生數四。成數九。左間地氣。太陽寒水應間。右間地氣。少陽相火應間之。
丑未之歲。太陰司天。
注曰。太陰濕土在上。司天之氣也。其化濕應于標。燥應其本。其蟲裸。生數五成數十也。左間天氣。少陽相火應間。右間天氣。少陰君火應間也。太陽寒水在泉。司地之氣。其化寒應于標。熱應其本也。其蟲鱗。生數一。成數六也。
左間地氣。厥陰風木應間。右間地氣陽明燥金應間。
寅申之歲。少陽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