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之可法
自伏羲神農(nóng)黃帝而下。名醫(yī)雖多所可學(xué)人有幾人哉。至于華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針術(shù)非不神也后人安得而效之。非岐伯之圣經(jīng)。雷公之炮炙伊芳贄之湯液。箕子之洪范。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傳注。錢仲陽之論議。皆其活法。所可學(xué)人。豈千方萬論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莽者。然有一法一節(jié)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豈予好辯哉。欲使學(xué)人觀此數(shù)圣賢。而知所可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廣覽泛涉。自以為多學(xué)而用之無益者。豈其知本。
或問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俱會于首、然六陽會于首者、亦有陰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陽也。五臟者五陰也。肺開竅于鼻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是五陰也。又有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是六陰也。耳者腎也。復(fù)能聽聲。聲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復(fù)能聞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復(fù)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輪。通貫五臟。口為脾脾為坤土。主靜而不動。故無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與督脈。共計十三陰也。腦為諸體之會即海也腎主之。是為十四陰矣。
經(jīng)脈終始
寅手太陰肺。始于中焦終于大指內(nèi)廉出其端。
卯手陽明大腸。始于大指次指之端。終于上俠鼻孔辰足陽明胃。始于鼻交 中。終于入大指間出其端。巳足太陰脾。始于大指之端。終于注心中。
午手少陰心。始于心中。終于循小指之內(nèi)出其端。
未手太陽小腸。始于小指之端。終于抵鼻至目內(nèi) 斜絡(luò)于顴。
申足太陽膀胱。始于目內(nèi) 。終于小指外側(cè)出其端酉足少陰腎。始于小指之下。終于注胸中。
戌手厥陰心包。始于胸中。終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陽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終于至目銳 子足少陰膽。始于目銳 。終于小指次指循大指內(nèi)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陰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終于注肺中。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是下能趨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為和。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澤通氣。故氣寄于辛。用于寅平旦始從中焦注循天之紀左旋至丑而終。晝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則婦隨。血隨氣而上行。殊不見潤下之意。經(jīng)云。氣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潤也。書云。水日潤下。如何說得。從氣之血。有不行之體如百川右行東至于海請示。
日用
復(fù)臨泰壯 干 。 遁否觀剝坤二六。
青白正分開與辟。 赤黑往來通道路。
泰即居艮否居坤。 干作天門巽地戶。
氣終于丑始于寅。 血諦辛陰從下去。
丙潛壬內(nèi)卻從高。 順至乙穴還上注。
婦隨夫唱幾曾停。 萬派千流無暫住。
血氣包含六子中。 晝夜行流五十度。
食時骸理敬修行。 玄府身周勻閉拒。
排山倒海毒非常。 撩鼻捻髭心不怖。
天長地久太虛持。 不虧八一元來數(shù)。
休說乘虛謾履空。 嬴取康寧三六足。
知之非難行之難。 造次顛沛宜常慮。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橫臥于東南西北者。自然之勢也血氣營運故始于手太陰。終于足厥陰。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也。曰馮乎。曰大氣舉之也。是地如卯黃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易曰。坤濃載物德。合無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卯焉。故人首之上。為天之天。足之下為地之天。人之浮于地之上。如地之浮于太虛之中也。地之西始于寅終于丑。血之東根于辛納于乙。相隨往來不息。獨缺于干巽。為天地之門戶也。啟玄子云。戊土屬干。巳土屬巽。遁甲曰。六戊為天門。六巳為地戶。此之謂也。經(jīng)云。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氣周流于十二經(jīng)。總包六子于其中。六氣五行是也。無形者包有形。而天總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氣隨之。百川并進而東血隨之。
問脾寄于坤如何。是損至第三。若從脾為。第二從腎為第四請言脾數(shù)
答曰。脾雖寄于坤。實用于巳。從上肺心。從下腎肝。脾中得三數(shù)也。如氣寄于辛而用于寅。包絡(luò)三焦。寄于丑而用。于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干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明經(jīng)絡(luò)之數(shù)有幾
答曰。十二大經(jīng)之別。并任督之別。脾之大絡(luò)脈。別名曰大包。是為十五絡(luò)。諸經(jīng)皆言之。予謂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思。貫膈絡(luò)出于左乳下。其動應(yīng)晨脈宗氣也。是知絡(luò)有十六也。
問三焦有幾
答曰。手少陽者。主三焦之氣也。靈樞經(jīng)云。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并太陽之證。入絡(luò)膀胱約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問臟腑有幾
答曰。肝心脾肺腎兼包絡(luò)。一名命門。為六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兼三焦。為六腑。計之十二矣。故包則為一府矣。是為十三矣。經(jīng)曰。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者。若沃以湯注云膀胱胞內(nèi)居之。內(nèi)外二境圖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為十三臟腑矣。
傷寒之源
冬傷于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水無以發(fā)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
傷寒之源如此四氣調(diào)神論曰。運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勞汝形。無搖汝精。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注云。冬不按蹺。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不病溫。又經(jīng)云。不妄作勞。又云不知持滿又云水冰地折。無擾乎陽。又云。無泄皮膚。使氣丞奪。啟玄子云。腎水旺于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廢。故病于春也。逆冬則傷腎。故少氣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為溫病。夏為熱。長夏為大熱病。其變隨乎時而已。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冬傷于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余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使民腠理開泄。
少陰不藏。惟房室勞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為溫病。所以不病于冬。而病于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quán)。大寒之令復(fù)行于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
陽氣泄于外。腎水虧于內(nèi)。當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故君子周密于冬。少陰得藏于內(nèi)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溫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時陽氣俱伏于九泉之下。人之陽氣俱藏于一腎之中。人能不擾乎腎。則六陽安靜于內(nèi)。內(nèi)既得以安。外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于寒者皆為病熱。為傷寒氣乃熱病之總稱。故曰傷寒。知寒受熱邪明矣。六陰用事于冬。陽氣在內(nèi)周密閉藏可矣。反勞動之。
而泄于外。時熱已傷于水矣。至春之時。木當發(fā)生陽已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nèi)竭。孰為滋養(yǎng)。此兩者同為生化之源。源既已絕。水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有熱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矣。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也。當春之時發(fā)為溫令。反為寒折。
是三春之月。行嚴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大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囗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故經(jīng)曰。從后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 而為飧泄也。故經(jīng)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以其濕令當權(quán)。故飧泄之候發(fā)之于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fā)生。
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wèi)。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湯發(fā)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fā)出津液為汗也。若春木已生。溫令已顯。
陽氣出于地之上。寒再至而復(fù)折之當以輕發(fā)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所以病發(fā)于夏者。以其木絕于夏。而土旺于長夏。濕本有夏行之體。故飧泄于夏也。不病于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quán)。故飧泄不病于木之時。而發(fā)于濕之分也。經(jīng)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夏傷于暑秋必瘧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濕土也。君火持權(quán)不與之子。暑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所勝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為相火。水入于土。則水火相干。而陰陽交爭。
故為寒熱。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少陽在濕土之分。故為寒熱。肺金不足灑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為 瘧。久而不愈瘧不發(fā)于夏而發(fā)于秋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quán)。故發(fā)于大暑以后也。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于肺。故肺氣逆而為咳。所不勝者侮之。木氣上行與火同。得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有三)焦之舍也。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困。 而動于脾之濕也。是以咳嗽有聲有痰咳嗽不發(fā)于秋。而發(fā)于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咳嗽于秋。而咳嗽于冬也。
咳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fā)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yōu)樗畾狻?
故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又曰。諸氣 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于風夏傷于暑冬傷于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于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后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于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于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jīng)云。東方來者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于筋。內(nèi)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
問兩感邪從何道而入
答曰。經(jīng)云。兩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fā)熱。惡寒口干。煩滿而渴。
太陽者腑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于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出入。腎為水也。水流濕。故腎受之。經(jīng)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同氣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nèi)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兩感者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獲生者也。
予嘗用此。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解利兩感神方。
大羌活湯
防風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術(shù) 白術(shù) 甘草(炙) 細辛(去土各三錢)知母(生) 川芎 地黃(各一兩)上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得清藥一大盞。熱飲之不解再服。三四盞解之亦可。病愈則止。若有余證。并根據(jù)仲景隨經(jīng)法治之。
清氣為榮
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后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wèi)
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后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濁氣為衛(wèi)。地之濁不升。地之清能升。能陽舉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六陰驅(qū)而使之下也。經(jīng)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之謂歟。
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
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
其用在上。兩目兩耳鼻口舌
地五臟血里。其體在下。其用在上。
格則吐逆、九竅、五臟
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極則陽道不行。反閉于上。
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關(guān)則不便、下竅、六腑
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極則陰道不行。反閉于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于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guān)。
三陽氣血多少
寅為少陽。何以復(fù)為太陽。一陽初出地之外即數(shù)陽也。故謂之少陽。二陽過卯故謂之陽明三陽至巳。故謂之太陽之氣。升至極之分。便是太陽也。三陽俱為太陽之氣。居其底卻為少陽也。以此推之。三陽所呼之名異。非有二體也。以其從多少而言之耳。
陽氣之極。舉陰于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陽即為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