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后,李世民如李靖到兩儀殿議政,李靖發現自己出兵幾個月內,兩儀殿中變化不小。御史大夫溫彥博為中書令,王珪為侍中,成為新的宰相,民部尚書戴胄亦參預朝政,加上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新任御史大夫的蕭瑀和自己,參與議政的重臣已有六人之多,這還不包括李世民的親信長孫無忌和高士廉以及剛剛回京的以秘書監政的魏征。兩儀殿內,九名當朝位最高、權最重的大臣齊聚于此。
李世民環視了一圈,毫不掩飾自己的心中的欣喜和自傲道:“自三皇五帝始,歷朝帝王,或文風鼎盛,或武績炳輝,可又有哪一朝如我今日之大唐!文有溫彥博、虞世南、岑文本學冠天下,武有李靖、李績、李道宗馬到功成,北擊突厥,四個月便活捉頡利可汗,這等功績,縱是漢武帝恐怕也望塵莫及!”
這段話雖是自吹自擂,但不能不說很有道理。單以對草原沙漠的馬上民族的戰爭來看,李靖此役要遠遠超過歷史上的名將班超、衛青、李牧、霍去病等。
李世民續道:“杜愛卿因病歸天,朕甚為傷心,已不得已廢朝三日,而宰相重職不可長期空缺,朕以為李靖文可安邦,武可定國,足以擔此大任,眾卿以為呢?”
依唐制,宰相本應是尚書令一職,但因為李世民曾任尚書令,待他登基后,便將此職取消了。由尚書左、右仆射和中書令、侍中四人分擔宰相的職責,亦即朝中有四名宰相。
杜如晦原來是尚書右仆射,位高權重,他病重之時便不知有多少人在算計著自己有否資格登上此位,召集李靖因攻突厥大功,若輕取此職也是應當的。
李靖卻不這么想。這次他先以三千精騎破定襄,再派二百騎攻破頡利牙帳,雖然沒有捉到頡利,但功勞之大已經足以讓其他將領羨慕了,別的不說,落個“功高震主”的印象自己就別想再有好果子吃。這次蕭瑀以御史大夫身份彈劾的他的諸條大罪,一一證據確鑿,李靖覺得雖不至死罪,但降降職流往外地是免不了的了。沒想到當庭便獲了賞賜,召集更將這炙手可熱的位置給了他。
李靖磕頭道:“謝陛下恩典。只是臣一直任武職,且自知才疏學淺,恐難當此重任。請陛下另選高明。”
李世民道:“朕就知道你會推脫,不就是因為有人彈劾你嗎?朕早已想通了,你不要再多想。論功論能,讓你任尚書右仆射恐怕是足以服眾的人選,你的兵部尚書便給候君集,移交手續愈快愈好。”
李世民當著眾臣甚至蕭瑀的面這么說,李靖不能不感動了,跪在地上高呼道:“謝主隆恩!臣當粉身碎骨以報陛下厚托。”
李世民道:“突瓶子既平,怎么安置這幾十萬牧民也很費腦筋,諸位愛卿有何對策可使牧民既安居樂業又不敢再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