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陰陽六經辨證百病精髓論

第一節 陰陽

陰陽辯證就是辨別陰陽的多少,陰就是精微物質,陽就是陽氣,真寒也就是陰寒(陰證)則陽氣少,真熱(陽證)則精津耗。 真寒屬陽虛,真熱屬陽盛(陰虛),虛熱有陰虛(精微物質少)發熱和陽虛(陰證)發熱(虛陽外越)。病理上陰是寒,陽是熱。真熱則用溫熱藥(辛甘淡發散類),真熱則用苦寒藥,陰虛發熱則用甘淡寒藥,陽虛發熱要回陽化氣藥(淡附子、干姜、生甘草等)。

第二節 六經病證百病論

六經辨證涵蓋了八綱辯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氣血精津液臟腑經絡辨證盡在其中。現代人把六經病證只理解為外感熱病的各種表現是錯誤的,其中也包括溫病和雜病。

首先要明白六經的概念: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太陽、陽明、少陽是三陽(經)。太陰、少陰、厥陰是三陰經。

六經的概念是《內經》提出的,后來經張仲景充實,這六經是用陰陽的多少來判別的。中國古人沒有文字之前是用結繩記事的,一個結就是陽用(—)表示,兩個結用(- -),來表示。再復雜的事物就用這些結排列組合來表示,然后把相同的性質歸類,就延伸出陰陽八卦。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為八卦)是由三個爻組成。 每個卦有三個爻組成,其中有陰爻、陽爻,或者全是陰爻,或者全是陽爻,或者陰陽爻駁雜。八卦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含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無論多龐大,還是多渺小盡在其中

下面分別說明之:

一、 太陽病證

太陽病就是太陽的三個陽(爻)被寒、濕所傷后造成的。

太陽是由三個陽(爻)組成的,陽(爻)多所以叫太陽,卦象是乾,乾健也。太陽代表手足太陽(經),也為一身之藩籬。手太陽是小腸有分清別濁之功,足太陽是膀胱,儲藏和排泄尿液。太陽經證由于病邪性質、感邪輕重和體質強弱等因素,太陽經證可分中風和傷寒兩類。

太陽經證

1太陽傷寒:一陽被傷是傷寒(病理卦象兌上缺),衛陽被寒所侵先傷上一陽爻,如果正氣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這時寒郁化熱出現發熱,寒為陰邪,其性收引,所以頭項強痛,身痛腰痛,寒閉玄府毛竅,所以無汗,肺與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脈浮緊。發散風寒可用麻黃湯類。

2、太陽中風證︰為外傷風邪之意,

二陽傷寒為中風(病理卦相震),素體陽虛(中陽虛弱),寒邪入侵之后營陰受傷,衛氣不足,衛氣者衛外煦肢體也,因此出現發熱,惡風,自汗出,頭痛,脈浮緩等。甚至可出現鼻鳴,干嘔。

主要病機是營衛失調。調和營衛可用桂枝湯類補足中陽營衛調和邪則驅外。

(二)太陽腑證

太陽寒邪直傳足太陽膀胱,膀胱氣化不利產生蓄水證。處方:五苓散。

太陽寒邪傷陽,陽少氣化不利導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太陽寒邪不解郁而化熱循經而入膀胱,熱結膀胱,絡脈損傷則蓄血,處方桃核承氣湯,久則三陽俱傷氣不攝津血可產生小便尿血不止(陰證),用藥回陽化氣,處方四逆湯。

歸納如下:

1蓄水證:寒邪傷陽,邪入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水液不行而致蓄水。

表現:小便不利,微熱,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脈浮。

2 蓄血證:寒邪入里化熱,熱與血搏結,蓄于膀胱少腹。

表現:少腹硬滿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

3尿血:四肢清冷,大便稀溏,尿血,處方四逆湯。

(三)太陽溫病

實際上太陽溫病是由于貪戀淫樂冬不藏精,陽隨精泄,少陰虛寒,寒邪入于少陰,沒有即時發病而成伏氣,遇春天少陽之春氣生發,陽氣觸動伏邪而發病,因為是傷精所致,所以口渴發熱而不惡寒。《內經》叫:冬傷于寒春生溫病。伏邪為病應與口鼻而入的瘟疫區別,瘟疫自口鼻而入,發病迅速,高熱、口渴、頭痛欲裂、煩渴飲冷,小便黃赤,大便閉結或腹瀉。

二 、陽明病證

二陽合明為陽明,二個陽爻在外一個陰爻在中,卦象為離,中空,藏而不能滿,平時的胃脘是溫溫的。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胃腐熟水谷以化氣血,大腸傳導糟粕以化津液。

(一) 陽明經證:太陽病不解邪熱循經傳入陽明,中空之爻被邪熱填實,二陽與邪熱交織成病態乾卦,乾為大赤,所以發熱(大熱)、面赤、 口渴、心煩,飲冷飲,舌苔黃燥,脈洪大等,只有無形之邪熱,沒有有形之燥屎。教科書中所傳有壯熱,大汗是錯誤的,大汗之后,熱隨汗泄,熱從何來?

處方:白虎湯類。

(二)陽明腑證:邪熱陷陽明日久,津液被灼,糞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為堅硬,邪熱與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實”,多簡單的三個字,言簡意賅。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汗多,腹中鞭滿脹痛拒按,大便秘結,腹中轉矢氣,煩躁,甚則神昏譫語,狂亂,不寐,舌苔黃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邊尖有芒刺,脈沉遲實或滑數。處方:承氣湯類。

三、少陽病證

一陽二陰為少陽,陽藏肌腠,溫里而實肌腠,卦象坎,外陰內陽,內藏精汁(膽汁)。太陽病不解,一者邪熱內傳少陽(病態兌卦下實上虛),精汁被灼不得下傳小腸上泛于口,故出現口苦,胸脅苦滿,膽汁(精汁)不能順利下傳小腸,小腸分清別濁之功被傷。方藥:小柴胡湯。二者太陰濕困(病理卦象坤),也可造成精汁不能下瀉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苔白或薄黃,脈弦等,處方:大黃附子湯,蒼術薏苡仁半夏等燥濕藥。

四、太陰病證

太陰陰多三個陰爻(生理卦象坤),陰中藏有精氣神,太陰包括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脾為運化之官職,喜燥惡濕,五谷精微靠其運,濕多困脾太陰病,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惡濕,太陰為陰臟體陰而用陽,寒濕困阻太陰脾,所以腹滿,全身沉重,處方:大黃附子湯,濕邪寒邪上干嬌肺所以咳嗽,寒邪傷肺咳嗽連聲,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或加甘草生姜。濕邪傷肺咳嗽沉悶,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蒼術苡仁和半夏。濕熱交結要出黃疸,陽黃熱重,小便黃用茵陳湯,陰黃濕重寒重,小便清大便溏加術附。

太陰病的特點:腹滿、食不下,喜嘔、喜溫喜按。

表現為里虛寒證:腹滿脹痛,不欲飲食,腹瀉,時或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膩,脈沉緩弱。

五、少陰病證

少陰一個陰(爻),陰少所以為少陰(卦象離),陽(爻)多本身不病,二陽抱陰是為心(離),少陰陰中藏精津,少陰病則陽不伸(陽氣減),惡寒、踡臥但欲寐,虛陽外越舌頭根,扁桃體大要發熱,頭昏、頭脹高血壓,四肢逆冷成之因,坎陽被傷變成坤,死氣沉沉誰知因?太陽邪熱傳少陰(病態乾卦,離中陰爻被邪熱填實),陰傷之后精津損,煩躁口渴多冷飲。少陰包括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卦象為坎,二陰抱一陽。正常情況下,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形成一個既濟卦,化成熱融融的一團氣。這融融的一團熱氣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貪涼飲冷,日耗其陽,日久陰盛陽虛,虛陽被盛陰逼外,四肢煩燥,高血壓、腦溢血、腦梗塞等病要發作,口渴而不喜冷飲,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發作。

總之少陰病以虛寒為主,多見少陰寒化證,少見少陰熱化證。

(一) 少陰寒化證︰是指心腎陽氣不足,病邪入內,從陰化寒所表現的全身性虛寒證候。

表現:惡寒,手足厥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蜷臥欲寐,脈沉細;身反不惡寒,面赤,脈微欲絕。

處方:四逆湯類回陽救逆。

(二) 少陰熱化證︰是指少陰陰虛陽亢,從陽化熱而出現的里虛熱證候。

表現:口燥咽干或痛,心煩不寐,下利或自利清谷,小便黃赤而短,或腹脹不大便,舌尖紅赤,脈象細數。

處方:黃連阿膠湯類滋陰清熱。

少陰病的特點:少陰寒化,脈微細,但欲寐。少陰熱化,脈微細數,煩躁欲寐。

六、厥陰病證

厥陰一陽托二陰(生理卦象震),包括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寒入厥陰傷一陽,震變坤卦太陰鄉,厥陰太陰為鄉鄰,陽傷脾職失健運,濕困太陰脾陽陷,消渴引飲溲長清。熱入厥陰傷一陰(病理卦象離,震卦上爻被邪熱填實),口渴煩躁譫語因。病(或寒或熱)入厥陰寒熱雜,姜附椒柏烏梅下。

另解厥陰二陰藏精血(卦象震),一陽鼓動四肢健,厥陰如若傷一陰(變成病態離卦精津受傷,消渴氣上要撞心,心中痛熱饑不食(卦象兌,震卦中爻被邪熱填實),如若一陽再有傷(病態坤卦),下利不止胃腸傷。

總之,六經辨證不越陰陽二字,就在陰陽上下功夫。辨清陰陽治療就會易如反掌,當今的大多數疑難病參合六經辨證就會迎刃而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安乡县| 伽师县| 枣强县| 湟中县| 原阳县| 德令哈市| 万州区| 霞浦县| 达日县| 灵丘县| 谷城县| 中宁县| 闻喜县| 鄱阳县| 蓬溪县| 比如县| 莫力| 奈曼旗| 夏邑县| 旺苍县| 华池县| 汉中市| 浑源县| 宁化县| 马山县| 金塔县| 凤庆县| 收藏| 吉林省| 太湖县| 芜湖县| 铁岭县| 融水| 紫阳县| 炉霍县| 井冈山市| 建平县| 扶风县| 罗源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