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將解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權實對辯。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初有通別通謂酬因酬請顯理度生。一代教興皆由是矣。若原佛本意。則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別者。有十所為故說此經

一顯示因行有本故 圓照凈覺了無明空。發清凈心方修萬行

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本無菩提涅槃。唯是清凈覺性。故無始終增減。方為究竟之果

三決擇悟理應修故 普賢問意云。覺性本圓一切如幻。幻空無體。誰曰修行。如其不修何因證覺。佛說因起幻智以除諸幻。幻盡智泯覺心圓明。然今唯說空幻者。溺在無修。修習之徒縛于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故最難明。理須決擇

四窮盡甚深疑念故 菩薩難意云。眾生本佛。今既無明。十方如來后應煩惱。佛答意云。即此分別便是無明。故見圓覺亦同流轉。如云駛月運等。但一念不生。則前后際斷。如醫差華亡等。眾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鮮解。解亦難臻此境。今經決了實謂窮源。茍能精通群疑自釋

五除斷輪回根本故 發業成種。無明為根。潤業受生。貪愛為本。若不識其相賊即能為。若不達其空。永不可斷。故答文殊彌勒。究了盡其根源

六搜索菩提隱障故 謂我人眾生壽命。雖名同諸教。而行相深密。從粗至細展轉難除故凈業一章重重搜索

七少文能攝多門故 文唯二十八紙。義具頓漸空有悟修性相

八一法 一一文中。無不標依圓覺結入圓覺

巧被三根故 普眼觀門被上根。三觀諸輪被中根。道場加行被下根

九令修稱性深禪故 三觀皆以悟凈圓覺為本

十勸事離相明師故 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無軌可則。無跡可依。必須離相明師觸向曉喻。故令親近盡命亡軀等

二藏乘分攝者。謂三藏之中修多羅攝。二藏之中菩薩藏攝。諸乘之中一乘所攝。十二分中 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頌。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義

契經方廣二分所攝。三權實對辨者。然西域此方古今諸德立宗判教離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開宗料簡。今將略敘。且啟二門。初則不分。后明分教。不分之意其有五焉。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三原佛本意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故。五多種說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即后魏流支。姚秦羅什。立一音教。是此意也。其分教者。有其八意 初五翻前后三別說

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二佛雖一音教隨機異故。三本意未申隨他意語故。四言有通別就顯說故。五由辨權實不住枝流故。六王之密語語同事別故。七不識佛意。以深為淺失于大利。以淺為深虛其功故。八諸佛菩薩亦自分故。以斯等意。開則得多失少。合則得少失多。但能虛己求宗分。亦何乖大旨。故今分之。然就分教。又諸德不同。今依賢首大師。統收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一乘頓教。五圓教。初者以隨機故。隨他語故。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其簡邪正辯凡圣分欣厭明因果。然其所說法數有七十五但說人空不明法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無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故立為初。有不成佛。故名為分。廣說法相。削繁錄數猶有一百。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決擇分明故少諍論。三終教者。亦名實教。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故無諍論。上二教并依地位漸次修成。總名為漸。然大乘教總有三宗。謂法相破相 二皆漸教之始。即戒賢智光二論師。各依一經立三時教。互相破斥。而傳習者。皆認法性之經。成立自宗之義

法性 通于頓漸。漸即終教。終于始故。頓如后說

今將法性對二宗料簡。即為二門。一對法相。二對破相。初中性相二宗有多差別。今隨類束略敘十條。一三乘 性五故也。初小次一不了。后具三乘為了。深密云云

一乘 生一故也。初小次二不了。后唯一乘為了。法華等云云

三五性 楞伽等中皆說五種性故

一性 法華楞伽涅槃皆唯一性。趣寂聲聞余國佛度故。菩薩與記當作佛故。闡提有佛性故。攝論立法一居三后故法華破三多嫉怨故

三唯心妄 八識從惑業生

真 八識通如來藏

四真如凝然 八識生滅故非隨緣

隨緣 八識依藏性故但是真如隨緣成立

五三性空有離 遍計空依圓有

即 無性即圓

六生佛不增不減 定性無性決不成佛故。生界不滅。一理齊平故。無增無減

七二諦空有離 真俗條然

即 第一義空該通真妄

八四相前后 滅表后無

同時 體性即滅

九能所斷證離 根后緣境斷惑。以有為智證無為理

即 惑即菩提。見即真如

十佛身有為 四智依生滅識種故。報身有為

無為 智依如來藏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報體耶

若知二教權實。二宗亦不相違。謂就機則三。約法則一。新熏則五。本有無二等。二對破相者。略有五別。一無性 以諸法無性為真如

本性 以常住真心為真如

二真智 能了無性者

真知 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徹于染凈。如華嚴問明品說

二二諦 色等俗也空即真也

三諦 加第一義諦。謂一真心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鏡之明

四三性空有 空宗有謂依計。空謂圓成性宗。即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情無理有。相無性有

五佛德空 雖說佛身五求不得。得則虛忘。無得乃真。離一切相名佛功德

有 諸佛皆具常樂我凈真實功德。身智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

略辨此五。余可例知。然得意者亦不相違。謂一切法既皆是真心緣起。緣起無性還即真心。始不異本。知外無智。余諦性等例之可明。然此門與前后別。但教有始終漸頓之殊法非深淺之異。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 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于一地。楞伽經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

總不說法性。唯辯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忘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都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泯之跡絕方顯真性故

五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即華嚴經也。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如帝網珠重重無盡。已知五教貫于群詮。未審此經與彼何攝。今顯此義分作三門。一彼全攝此。此分攝彼。謂圓教也。二此分攝彼彼不攝此。謂初二也。三彼此克體全相攝屬。即終頓也 權實對辨訖

四分齊幽深者。約起信論明諸染法本末五重。以顯諸宗所詮分齊深淺。論中初唯一心為本源。二依一心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謂心性不生不滅。二者心生滅門。謂依如來藏與生滅合。名阿黎耶識。三依此識明二義。一覺義(始本)。謂心體離念等。二不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覺心起等。四依后義生三細。一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二依動故能見名轉相。三依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五依最后生六粗。一智相 依境分別也。即法執俱生

二相續相 依智起念不斷。即法執分別

三執取相 心起著故。即我執俱生

四計名字相 我見分別。上四皆惑

五起業相(業也)。六業系苦相(報也) 言諸宗所詮分齊者。謂人天乘唯齊業報。小乘唯后四粗。法相極于三細。終頓通詮本末方窮初一心源。初一心源即此經圓覺妙心也。經標圓覺為宗本故。說染凈法皆從覺心所現起故 第一重

文殊章末即真如門。經名如來藏差別。即生滅門 第二重

普眼一章即始本覺。征釋無明即是不覺 第三重

凈業一章即三細二粗 第四重

彌勒章初輪回因果。即后四粗 第五重

是知圓覺極盡五重。標云。幽深良在斯矣。五所被機宜者。略有二種。初料簡。后普收。初謂樂著名相以文為解者。系滯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觸言賓無者。自恃天真輕厭進習者。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后普收者。一切眾生皆本有佛性。但得聞之無不獲益。謂宿機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皆熏成圓頓種性。如華嚴經食金剛喻。六能詮體性者。略作四門。一隨相門。復有二種。一聲名句文體。體用假實相資故。故十地經有空中風(喻聲)畫(名等)之喻。二通攝所詮體。若不詮義文非教故。二唯識門。前二不離識故。然有本影之異。三歸性門。此識無體唯是真如故。四無礙門。心境理事交徹相攝故。以一心法有二門故。七宗 當部所崇

趣宗之所歸

通別者通論佛教因緣為宗于中有小乘空宗法相法性圓融等異。今即法性

別明此經又有總別。總以心(寂也)境(空也)空 遍計如蛇鬼等。下云。非作故無等

寂 依他如影像等。下云。四大不動等

覺性圓滿由空寂故圓滿成實

凡圣平等為宗下云。覺圓明故。乃至根塵遍法界等

令修行者忘情由悟宗故即下縛脫八不等佛 由情忘故

觀行速成為趣。又以前趣為宗。令惑業消滅永絕輪回起大神用安樂自在為趣。別者有五對。一教義對。教說為宗義意為趣。二理事對。舉事為宗顯理為趣。三境行對。理境為宗觀行為趣。四行寂對。觀行為宗絕觀為趣。五寂用對。絕觀心寂為宗起大神用為趣。此五亦是從前起后漸漸相由矣。八修證階差者謂若但。約教文唯生義解。忘詮修證復有其門。故以心傳心歷代不絕。自佛屬迦葉展轉于今。燈燈相承明明無盡。然所傳法不出定慧悟修頓漸。無定無慧是狂是愚。偏修一門無明邪見。此二雙運成兩足尊。故天臺修行宗于止觀。其頓漸悟修者。頓悟 日出孩生 漸修 霜消孩長

為解悟漸修頓悟 伐木入都

頓修漸悟 磨鏡學射

漸修漸悟 如登九層臺。足履漸高所鑒漸遠

并為證悟。若頓悟頓修 斬染綟絲

則通三義謂先悟 廓然頓了

后修 不著不證曠然合道

為解悟先修(服藥)后悟(病除)為證悟修 無心忘照悟 任運寂知

一時即通解證。若云本具一切佛德為悟 如飲大海

一念萬行為修 得百川味

亦通解證。此圓覺經備前諸說。為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觀成是頓證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又三觀一一首標悟凈圓覺。次明行相。后顯功成。初中為對是頓悟漸修。中后為對是漸修頓悟。此等頓漸皆語用心。不同前門但是判教。茍得其意皆成定慧。如其失旨妄想無記。冀諸學者審而修之。其第九第十兩門。便隨本文注解。故不牒其科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司法| 卓资县| 康马县| 延吉市| 苏尼特右旗| 宜丰县| 乾安县| 永年县| 威远县| 望奎县| 区。| 普陀区| 阳西县| 抚顺县| 湘阴县| 体育| 扬州市| 迁安市| 绥滨县| 天峨县| 札达县| 霍州市| 磴口县| 容城县| 灵石县| 山阴县| 上饶市| 青冈县| 布拖县| 蕉岭县| 金阳县| 永康市| 多伦县| 肃北| 呼和浩特市| 新沂市| 繁昌县| 抚顺县| 凤庆县| 稻城县|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