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便門
針灸
《素問》曰: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靈樞》曰: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疒水)(疒水)[(疒水)(疒水):原作「谷谷」,據《靈樞》雜病改。],便溲難,取足太陰。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后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癃,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
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補足外踝下,留之。
《甲乙經》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少腹尤甚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中。
少腹滿大,上走胸至心,索索然,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胞轉不得溺,少腹滿,關元主之。
小便難,水脹滿,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
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巔,漏谷主之。
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咳逆嘔吐,卒陰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熱,腹中(月真)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
少腹中滿,熱閉不能溺,足五里主之。
少腹中滿,小便不利,涌泉主之。
筋急身熱,少腹堅腫,時滿,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引季脅,內控,八髎、委中主之。
陰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氣逆,取其太陰陽明。
三焦約,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
大便難,中渚及太白主之。
大便難,大鍾主之。
陰跳遺溺,小便難而痛,陰上下入腹中,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腹臍痛,腹中悒悒不樂,大敦主之。
遺溺,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
胸滿膨膨然,實則癃閉,腋下腫,虛則遺溺,腳急兢兢然,筋急痛,不得大小便,腰痛引腹不得俯仰,委陽主之。
氣癃,小便黃,氣滿,虛則遺溺,石門主之。
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而白,期門主之。
小便難,竅中熱,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會陰主之。
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
溺黃,下廉主之。
小便黃赤,完骨主之。
小便黃,腸鳴相逐,上廉主之。
勞癉,小便赤難,前谷主之。
《千金方》曰:大便難,灸第七椎兩旁各一寸七壯;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壯,在腨中央陷內。
大便不通,灸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腸遺,隨年壯;又灸大敦四壯,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灸石門百壯。
后閉不通,灸足大都隨年壯。
老人小兒,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奇間各三壯。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腧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臍下一寸三壯;又灸橫文百壯。
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百壯。穴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髎。
小便不利,大便數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樞百壯,穴在俠臍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針,大法在臍旁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
遺尿失禁,出不自知,灸陰陵泉隨年壯。
潰溺,灸遺道,俠玉泉五寸;又灸陽陵泉;又灸足陽明,各隨年壯。
小便失禁,灸大敦七壯;又灸行間七壯。
尿床,垂兩手兩髀上盡指頭上有陷處,灸七壯;又灸臍下橫文七壯。
《東垣十書》曰:大便閉,背脊椎兩旁相去各一寸,灸三壯;承筋灸三壯;腸繞,挾玉泉相去二寸,隨年壯針灸。【書無此穴。或云非正穴也。】
又法:石門,寸半;大都,五分。
小便熱痛,目赤,尿如血,列缺,沿皮一寸,太陵、承漿各五分。
又法:曲骨,灸二七壯,陰陽二陵泉各二寸五分。
遺溺失禁,陰陵泉、陽陵泉二寸半,大敦七壯。
又方:曲骨、陰陽二陵泉各二寸半。
《醫學綱目》曰:大便秘濇,照海,五分,補二呼,瀉六吸,立通;支溝,半寸,瀉三吸。
又法:照海瀉之,立通;太白瀉之,灸亦可。
又法:照海半寸,灸二十壯,瀉之;章門灸二七壯;太白半寸,灸五壯。已上諸穴,看虛實補瀉之。虛結補則通,熱結瀉則通;寒結先瀉后補,熱結先補后瀉之。
又法:氣海八分,令病人覺便三五次為度,出針時,記令人挾臍揉之;卻刺三里五分,覺腹中鳴三五次即透。
又法:取合谷。
大便不通,并傷寒水結,取三間,沿皮向下至合谷穴,三補三瀉,候腹中通,出針;承山七分瀉之。
小便不通,取陰谷、關元八分,令病人覺淋瀝,三五次為度,便揉小腹;卻取三陰交三分,即透陰谷。
小便閉數不通,取陰谷一寸五分,灸之;陰陵泉瀉之。又法取偏歷。
小便閉不通,取陰陵泉、陰谷、三陰交、氣海、關元灸三十壯,刺二寸五分;不已,取太溪、陰交。
小便數腹痛,取尿胞,在玉泉下一寸,屈骨端。
小便多,灸命門,隨年壯;又取腎俞一分,沿皮向外六分,補六呼,瀉一吸。
小便滑數,灸中極、腎腧、陰陵泉;不已,取氣海、陰谷、三陰交。
導引
《保生秘要》曰:大便不通導引法,以舌頂上腭,守鉉雍靜念而液自生,俟滿口赤龍攪動,頻嗽頻吞,聽降直下丹田,又守靜咽數回,大腸自潤,行后功,效。
運功:左手撫臍,用意推旋開五臟向后,落大腸九曲行去;或升腎水,洗潤大腸九曲而通瀉之。
以手覆臍,又推開五臟向后,落大腸九曲去;或升腎水,洗浴大腸九曲而瀉之。
尾閭墜氣導引法:咬牙閉氣,聳肩,雙目圓睜,左右轉動,谷道緊撮,如此行之,氣自然升。
運功:元氣下陷之證,氣出不臭是也。因閉氣行功,不能轉升故耳。當存歸元法,運周天七日,見效。有用功通尾閭及夾脊雙關之后,不能招攝而墜者,宜用靜功返照,自然升頂,不必執著。
小水遲滯導引法:搓小紙捻入鼻中,俟打噴嚏,小水自通,此治閉塞。若遲塞,多搓掌心及涌泉穴,退火安靜,或行運法,效。
運功及小腸證同治,從歸元法。旋運而下,旋至病處,多運數十回,復繞而上,撤而散之,周而復始,如法漸行,谷道去濁,提回守靜。
溺管泄氣導引法:用指按坎穴,搓運二十四下,意從靈物頂上吸氣一口,轉河車周天,一九數歸元,又提行三九而吐納,兼用運功效。
運功:此證感于坐功之人,當凝想氣海半晌后,默運旋轉,動中又靜,念念不忘,其氣自收。
歸元訣行之之法,提意出上,斡旋造化,從左而右,先運臍輪,收而放,放而復收,以還本位,不離這個,念自歸真矣。
醫案
《儒門事親》曰:戴人過曹南省親,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濇,無他證,常不敢飽食,飽則大便極難,結實如鐵石,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飛,鼻中血出,肛門連廣腸痛,痛極則發昏,服藥則病轉劇烈,巴豆、芫花、甘遂之類皆用之,過多則困,瀉止則復燥,如此數年。遂畏藥性暴急不服,但臥病待盡。戴人過,診其兩手脈息,俱滑實有力,以大承氣湯下之,繼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藥,使食菠薐葵菜及豬牛血作羹,百余日,充肥,親知見駭之。嗚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種:燥于外則皮膚皺揭,燥于中則精血枯涸,燥于上則咽鼻焦干,燥于下則便溺結閉。夫燥之為病,是陽明化也,水液寒少故如此。然可下之,當擇之藥。如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石卜)硝可以下燥。《內經》曰:辛以潤之,咸以軟之。《周禮》曰:以滑養竅。
頃有老人年八十歲,臟腑濇滯,數日不便,每臨后時,目前星飛,頭目昏眩,鼻塞腰痛,積漸始減,縱得食,便結燥如彈。一日,友人命食血臟葵羹油渫菠薐菜,遂頓食之,日日不乏,前后皆利,食進神清,年九十歲,無疾而終。《圖經》云:菠菜寒,利腸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寬腸,利小溲。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為急切,此亦偶得瀉法耳。
太康劉倉使病大便少而頻,日七八十次,常于兩股間懸半枚壺盧,如此十余年。戴人見之而笑曰:病既頻而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也。此一服藥之力。乃與藥大下三十余行,頓止。
《東垣十書》曰:昔長安有大賈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腫脹,破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苦痛不可名狀,求予治之。因問受病之始,如病不渴,近苦嘔噦,眾醫皆用治中滿利小便淡滲之藥。急難措手,乃辭歸,從夜至旦,耿耿不寢,窮究其理。忽記《素問》有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是無陰而陽氣不化者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故膀胱、腎之室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隔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潔古老人曰:熱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氣味俱陰者,黃蘗、知母、桂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服藥少時,須臾前陰如刀刺火燒之痛,溺出如瀑泉涌出,臥具皆濕,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圣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在氣在血,最易分別。
《丹溪心法》曰:楊淳三哥大便秘濇,小便如常,咽塞不通,食下便有痰出,脈濇,左右手同,此血虛腸燥為脾約病甚者,人參散主之。
一婦人脾痛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于下焦,以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后,煎柤吞之。
呂仲年六十六歲,病傷寒得汗,熱退后,脈尚洪,此洪脈作虛脈論,與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當歸、芍藥、陳皮數日,其脈仍大,未收斂。又小便不通,小腹下妨悶,頗為所苦,但仰臥則點滴而出。予曰:補藥服之未至。前藥倍加黃芪、人參大劑與服,兩日小便方利。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用通利藥而反劇。丹溪曰:此積痰也。痰積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后下竅之水出焉。乃以吐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然此可見癃淋又不獨主于經病也。
馬希圣年五十余,性嗜酒,常痛飲,糟粕出前竅,便溺出后竅,六脈皆沉濇,與四物湯加海金沙、木香、檳榔、木通、桃仁,服而愈。此人酒多而肆氣,酒升而不降,陽極虛,酒濕積久生熱,煎熬血干,陰亦大虛。陰陽偏虛,皆可補接。此人中年后陰陽俱虛時暫可活者,以其形實,酒中谷氣尚在。三月后,其人必死。后果然。
一人年四十,口干溺數,春末得之,夏求治,脈俱濇,右略數而不弦,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強,然濇卻多于右,喜二尺皆不甚起,當作飲食厚味生熱,此謂之痰熱。禁其厚味,降火以清金,抑肝而補脾,三補丸二十一粒,元明粉五粒,阿膠五粒,姜湯吞下,一日六次。又以四物湯加參、朮、陳皮、生甘草、五味、麥門冬煎服,一日三次,與丸藥間服之。一二日,自覺清快,小便減三之二,口不干,止渴未消,頭運眼花,久坐則腰疼,遂以摩腰丹治腰痛,仍以四物減川芎,加參、芪、白朮、牛膝、五味、炒蘗、麥門冬,煎調六一散。反覺便多,遂去六一散,仍服丸藥。
一婦轉胞小便閉,脈似濇,重取則弦,左稍和,此得之憂患。濇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不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墜。以四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甘草、生姜,空心飲,隨以指探吐之。俟氣定又與,至八貼而安。此恐偶中,后又治數人,皆效。
一老人患小便不利,因服分利之藥太過,遂致閉塞,點滴不出。予以其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一服而通。因先多用利藥,損其腎氣,遂致通后遺尿,一夜不止,急補其腎,然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