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藿山黃石雞鳴東豸西豸碓砧大板洋橫秀山馬乳宜山汐嶼烈表五嶼虎頭方橫白踏大桑云嶼青屯黃屯龜鱉丁興黃隆楊岸晝栲門小磧黃羅門大小板綠獅大小鐲廟址等山皆海中有名者人跡所罕到姑附于后
敘水〔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四方縣若洲島然
放生池在南芙蓉洲也
東龍潭在東當延福萬壽之中有龍祠焉凡禱先此
泄潭在東北三十六里潭據山腰深淺不可測宣和中旱簿尉劉佖投以詩曰未躍天衢臥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頭角雖多日鼓動風雷在一朝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神蹤許為蒼生起愿擊香車上九霄詩沈而雨時人異焉
岑江潭在西小岑江上遇禱而應蜥蜴出焉
惠泉井在北一里深二丈端拱二年所鑿也大旱不枯閑有白蛇出現井之靈也
富都湖在東北八十里舊名萬金周廣三十里今皆為田潴水之所狹甚而泉涌其閑旱車輻湊未嘗少減
橋梁
監橋 【城南熙寧元年建日中之市哄集其上久而欹毀紹熙元年令王阮新之】
曉峰橋 【城西淳熙十五年西監監鹽鮑謂侈大之】
狀元橋 【市心紹熙元年令王阮創立于兩邊石欄刻二句云人從石上行狀元此時生后遂以狀元名之寶慶元年令沈剛孫建亭五閑干上二年圮于風】
津渡 【潮渡已見境土上】
舟山 【去縣五里趨城由此涂出令趙大忠新創堤岸臨江校官應(彳繇)記自縣至府涉海洋有風波盜賊之虞本府原有大渡船二只委江東寨兵分番撐駕各支小券錢米應過渡人每名止收錢五十文足縣屬之尉府屬之都稅院批歷點放不許過有乞亦不許裝發私貨然水軍不受昌國統轄往來卒不如期每遇解發官錢專挾私商殊失當來濟渡民旅之意且船久已敝寶慶三年守胡矩捐楮券五百緡有奇新造二船視舊加廣行下昌國委三姑寨兵主之人給券食屬都稅院與縣尉點放如故仍照浙江官渡例過渡人各給一牌收錢批歷為照有容私者許定海務檢核過渡人陳告其兩處所收渡錢遇月終解赴軍資庫以備修船之用】
竿纜
金塘
敘產
郡志已詳所未載者岝峉山之艾葉肥大如本草所述蘭山之蘭綠葉紫莖如楚騷所云二種各盈山特地險遠難致黃山谷云海岸孤絕處補陀洺迦山譯者所謂小白花山子疑此即山礬不然何以觀音老人堅坐而不去也今洛迦山無山礬乃有一種花如瑞香而色白香之清冽似之皆其異者也海族則岱山之鱟醬獨珍他所雖有之味皆不及此
敘賦
鄉村
富都鄉距縣半里總九都管里二村二
德行里 鼓吹里
甬東村 茹侯村
安期鄉縣東南海中一百里總三都管里一村三
三山里
桃花村 馬秦村 扶桑村
金塘鄉在縣西南海中一百里總四都管里一村二
湖上里
大奧村 冽港村
蓬萊鄉在縣東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總五都管里一村二
岱岸里
岱山村 胊山村 北界村
鎮市
岱山鎮 【縣北海中】
戶囗
主七千六百六十五戶計二萬三千一十四囗
客五千八百七十六戶計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囗
夏稅
絹二千五百五十八匹三丈一寸二分
正稅九百六十四匹三丈一寸二分
和買一千五百九十四匹
紬六百二十五匹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正稅二百四十五匹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和買三百八十匹
綿一萬七百二十二兩六錢二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五百八十六匹計錢三千八百六十三貫文
正稅一百八匹每匹七貫文計七百五十六貫文
和買四百七十八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三千一百七貫文
紬三百九十七匹計二千六百二十七貫文
正稅九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六百五十一貫文
實催本色
絹一千八百七十三匹三尺四寸 【比元額增一十六匹二尺四寸八分系人戶續增圍田及補所虧紬數】
紬一百九十四匹 【比元額虧二丈四尺七寸七分入絹數】
綿五千二百六十九兩四錢二分
秋稅
苗米三千六百八十九石一斗三升三勺 【元額二千六百三十三石一斗三升三勺續添新收人戶圍田米五十六石】
折變
亭戶折鹽四百四十四石五斗二合
實催本色三千二百四十四石六斗二升八合三勺
酒
人戶買撲酒坊一十五所
翁山坊 白泉坊
大蘆坊 【大舟店附】 翁浦坊
馬秦坊 昆斗坊
中界坊 岑江坊
岱山坊 北界坊
防海坊 小砂坊
厲奧坊 冊子坊
金塘坊 【店附】
歲額凈息錢一萬九百二十七貫一百八十八文
常平司九千七百九十四貫四百文
本府一千一百三十二貫七百八十八文
商稅 【無】
砂岸稅錢四千貫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六千八百貫三百八文 【實催到六千六百三十七貫四百七十八文本縣補支發一百六十二貫八百三十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三十四貫六百九十二文
本府一百九十一貫四百六十四文 【解發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
經總制司七百七十二貫八百二十四文
官戶不減半二十九貫三百二十八文 【常平司】
頭子錢七十二貫文
茶租錢一十三貫五百文
水腳錢二百四貫四百六十文
職田
米五百一十四石一斗三升二合七勺 【每年申府支豁】
鹽
正監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一斗九升二合五抄
岱山場額一萬四千六十袋一石一斗
東江場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九斗九升六合二勺五抄
高南亭場額三千六百袋
蘆花場額三千六百袋
敘兵
弓手
尉司額七十三名
土軍
三姑寨額六百三十八人今五百四十人 【岑江冽港二寨就本寨內撥隸】
岱山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三人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黃公祠
在東海中晉天福三年建舊圖經雖有之其實未詳按晉賈充問會稽于夏統統曰其人循循有大禹之遺風太伯之義遜嚴光之抗志黃公之高節而會稽典錄亦稱人材則有黃公潔己暴秦之世然則四皓之一也至西京雜記乃曰東海人黃公少能幻制蛇虎嘗佩赤金刀及老飲酒過度有白虎見于東海黃公以赤刀厭之術不行為虎所食故張平子西京賦曰東海黃公赤刀奧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于是不售按據不同今兩存之
岱山廟
在北海中其神名棱姓陳氏字長威廬江襄安人隋大業中航海擊流求國俘斬頗眾事見隋史廟以端拱二年建號陳將軍廟紹興十七年重修進士施知微記胊山亦有祠
烈港廟
東北海中廣德軍廣惠廟也紹興二十年都巡檢使李全建教授高誾記
徐偃王廟
在縣東地名翁浦俗呼為城隍頭十道四蕃志云徐偃王城翁洲以居其址今存按史載偃王之敗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下以死疑非此海中而韓文公為衢州廟碑乃記或者之言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于會稽之水則十道四蕃志或可信矣
洋山廟
東北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黃洽記云海賈有見羽衛森列空中者自稱隋煬帝神游此山俾立祠宇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以煬帝不可加封特封其二妃為惠妃順妃夫人為明德夫人敕藏于廟近方刻石知衢州袁甫記 【紹熙元年令王阮修縣志謂神游之說不經然寇之欲掠也必卜焉弗吉即散并海之民賴之故久而不廢或又云煬帝跡不至此陳棱伐流求國廟于胊山岱山或因其臣祀其君如長沙祀定王而并祀高文二帝也】
宮觀
道隆觀
縣南本東岳廟宣和二年賜觀額守臣樓異所請也
寺院
禪院十
九峰山吉祥院
縣北六十里唐開元中高僧惠超居是山香柏巖草衣木食遂開此山其巖高峻不可到時聞鐘磬聲而已漢干佑二年號曰崇?;食纹皆曩n今名熙寧中始建輪藏其神靈甚邑人有禱必歸焉建炎初給事中黃龜年施辟支佛牙長四寸闊一寸舍利盈綴時見五色紹興十八年主僧法寧建大閣藏之刻石以記常住田一千五百六十六畝山三千七百七十九畝
普慈院
縣北五里舊名觀音唐大中十四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世傳東晉韶高僧隱于此常住田九百一十八畝山三千一百二十畝
萬壽院
縣東北三十里舊名永福皇朝建隆元年建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九百六十畝山八千六百六十畝
保寧院
縣東南海中舊名保安晉天福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九畝山一千二百二十九畝
祖印院
縣東北海中舊名蓬萊晉天福五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八十畝山一千二百九畝
延福院
縣東四十里舊名羅漢唐光化二年僧法融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淳熙十四年更律為禪從守臣岳甫請也常住田六百三十五畝山三千三百八十畝
梅岑山觀音寶陀寺
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寺以觀音著靈使高麗者必禱焉皇朝元豐三年有旨令改建賜名寶陀且許歲度僧一人從內殿承旨王舜封請也紹興元年郡請于朝革律為禪嘉定七年寧宗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四大字賜之且給降緡錢一萬俾新祠宇常住田五百六十七畝山一千六百七畝
回峰院
縣西皇朝建隆元年建常住田九百四畝山一千一百二十一畝
興善院
縣西三十里后唐天成二年建名小善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四百四畝山一千二百六十三畝
廣福院
常住田四百二十四畝山九百九十八畝
教院六
超果院
縣東海中舊名資福晉天福二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七十二畝山二百二十五畝
化城院
縣西海中舊名羅漢漢干佑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八十畝
資福院
縣東北海中晉天福八年建常住田三十三畝山無
華云寺
縣東北海中舊名香蘭周顯德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改賜空王建炎三年再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四百四十畝
封崇院
縣東海中舊名資福又名資國周廣順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五百一十二畝
接待觀音院
常住田五畝山無
十方律院一
潭石廣福院
縣東南海中舊名崇壽皇朝端拱二年建熙寧元年賜名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名常住田五十八畝山一百八十七畝
甲乙律院六
翠蘿院
常住田一百八十一畝山三百九十畝
隆教院
縣東北四十里漢干佑二年建名降錢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六畝山一百六十一畝
保安院
縣東北海中漢干佑二年建常住田九十八畝山一百七十畝
梵慧院
縣西海中唐咸通中建漢干佑二年立名壽圣皇朝開寶二年改賜超果治平二年再賜今額有佛殿記臨川晏 【從享從文】 復撰常住田三百畝山一百三十畝
普濟院
縣西海中舊名山門漢干佑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五敦田一百一十畝
普明院
縣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窣堵波二以鐵為之世傳阿育王所鑄錢氏忠懿王寘之于此皇朝大中祥符中賜院額紹興十八年僧曇解侈大之高麗入貢候風于此
敘遺
車駕巡幸 【已見郡志】
紀變
烏石塘三一在馬秦岙一在下塘頭千步砂一在桃花岙昔皆大洋也百年之閑或卷砂以為堤或堆石以為塘中成膏腴不以人力然則滄海變桑田非虛言也
存古
安期先生洞在馬秦山世傳安期生隱于此因以名鄉焉
查浦在東夏侯曾先地志云吳伐越次查浦深入至此宜句踐不能忘也
鼓吹峰在翁浦中其山之陰曰戰洋曰馬岙其對即偃王祠也世傳孫恩之竄亦在此按恩自其叔泰以罪誅即竄海島史雖不指島名以地考之隆安四年夏四月寇浹囗入余姚五年二月丙子又自浹囗攻句章及滬瀆海鹽之敗自浹囗復竄于海浹囗蓋今定海昌國之閑虎蹲交門之側也跡其出沒皆由于是則其巢穴容有在此者矣今之遺址為偃王為恩未可知也
須河古城去縣七八里世傳始于此筑城建邑以土輕移就鎮鰲今城基尚存
又新校一葉
新校
【[山]】 [補陀洛迦山] 舊與丞相熟 【熟上脫接字】
【[神廟]】 [洋山廟] 封其二妃 【據二老閣鄭本妃下為惠順夫人明德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