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縣
沿革論
昌國縣在唐為翁山縣秦漢時地屬會稽郡句章縣初越句踐滅吳獲夫差王欲使居甬東君百家杜預云句章縣東海中洲即此是也 【國語以為甬句東注云句章海囗外洲今鄞縣有甬東廂遂概呼明州曰甬東非古所謂甬東也縣有甬東村乃古名】 隋開皇九年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昌國地屬鄮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析鄮縣置翁山大歷六年廢于袁晁之亂五代時改鄮為鄞則地又屬鄞皇朝端拱二年置為鹽場有巡檢同監熙寧六年用部使者言蓬萊安期富都三鄉與縣隔海乃詔置尉以主斗訟盜賊之事已而創縣賜今名蓋丞相王安石嘗宰鄞憫其劇故分之元豐元年益以定??h之金塘鄉為下縣紹興十三年戶部員外郎沈麟編類民籍戶計萬余而丁囗再倍詔升望縣縣居海心北控登萊海密東捍三韓日本始創時軺車有按部者駭于風潮遂罷巡歷
境土
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州驛三百五里舊志云然然海面際天本不可以里計也
東五潮至西莊石馬山與高麗國分界
南五潮至隆嶼與象山縣分界
西一潮至交門山與定??h分界
北五潮至大磧山與平江府分界
東南三潮至韭山與象山縣分界
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海縣分界
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
西北三潮至灘山與秀州分界
風俗
海島之地俗多醇厚魚鹽雖富而亦輕財巖谷之民有老死不識城郭者自熙寧創邑至紹熙癸丑百有二十載而應傃登進士第詩書文物浸盛矣
縣令
熙寧置令以涉海為難詔得替合該磨勘更與轉一官不該磨勘與循一資仍與堂除其俸免折支圭田過六頃用萬戶令格也元豐吏部令循資而已猶許堂除元佑元年閏二月八日易以占射后并除之嘉定初復許占射自鄭伯謙始也
張懿文 【熙寧八年建學】
張節 【元豐八年】
張如晦 【政和六年重建學】
陳遠 【從事郎紹興元年到任】
韓晦 【從政郎紹興三年到任】
孫遹 【從政郎紹興六年到任】
徐嘉言 【從政郎紹興八年到任十一年滿】
張前 【從事郎紹興十一年到任十五年滿】
胡吉 【從政郎紹興十五年到任十八年滿】
王稽中 【從政郎紹興十八年到任二十一年滿】
韓晝 【從政郎紹興二十二年到任二十四年滿】
葉邦翰 【從事郎紹興二十四年到任二十七年致仕】
朱思 【從政郎紹興二十七年到任三十年滿】
王存之 【文林郎紹興三十年到任隆興元年正月初十日覃恩循儒林郎三月二十八日奉圣旨就任磨勘改官再任十月十七日循資轉承直郎磨勘改奉議郎】
白仲赒 【從政郎干道二年到任】
霍辀 【文林郎干道六年到任】
李(王常) 【從事郎干道八年到任】
張鈞 【從事郎淳熙二年到任】
詹嗣慶 【文林郎淳熙五年到任】
韋能問 【從政郎淳熙七年到任】
趙善訓 【宣教郎淳熙九年到任十年磨勘轉通直郎十三年滿】
盧勝非 【從政郎淳熙十三年到任遇慶典轉文林郎】
王阮 【承議郎淳熙十五年到任覃恩轉朝奉郎賜緋魚袋磨勘轉朝散郎紹熙元年通理筠州新昌縣】
錢棣 【文林郎紹熙元年到任四年滿】
宋清卿 【文林郎紹熙四年到任五年覃恩循儒林郎慶元元年賑濟循承直郎二年致仕】
湯涓 【承直郎慶元二年到任六年滿】
應振 【儒林郎慶元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到任八月二十八日致仕】
富琡 【承直郎慶元六年到任嘉泰二年丁母憂】
葛洪 【從政郎嘉泰二年到任開禧二年滿】
芮德言 【從政郎開禧二年到任嘉定二年滿】
王正卿 【儒林郎嘉定二年到任四年致仕】
錢聞遠 【儒林郎嘉定五年到任七年離任】
江輝 【承奉郎嘉定七年到任九年離任】
鄭伯謙 【宣教郎嘉定九年到任十一年滿】
聞韶 【宣教郎嘉定十二年到任十四年磨勘轉奉議郎十五年遇寶璽恩轉承議郎】
趙大忠 【承議郎嘉定十五年到任在任轉朝散郎寶慶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滿】
沈剛孫 【奉議郎寶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二年十二月七日致仕】
詹仁澤 【承議郎寶慶三年四月十六日到任紹定元年六月十六日致仕】
社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嘉定末年令趙大忠修
城隍
惠應廟縣南城內世傳廟神茹侯本邑人今茹侯村其所居也英烈忠毅生有殊績沒而人祠之建炎四年車駕巡幸賜今額紹興三十年縣令朱恩重修且記之淳熙九年趙善訓更新焉鄉貢進士薛寘記
學校
熙寧八年令張懿文初建學于縣東一百步中為大成殿元豐八年令張節記于石元佑七年簿尉顧復經又徙而東四十步崇寧中廢士附籍于鄰邑政和六年令張如晦重建主簿詹之綱記淳熙十六年令王阮徙于縣南之芙蓉洲嘉泰開禧閑令葛洪建講堂曰申義攻媿樓公鑰書其扁而記之置田養士自紹興五年令韓晦始嘉定令鄭伯謙聞韶趙大忠相繼增益之學校始具體矣
祭器
一百六十七件
祭服
三副
御書
寶慶訓敕士風御筆二軸 【一系漕司頒降一系本府頒降】
官書
經史子集一十八部計一百六十九冊
錢糧
水田五百六十畝二角二十五步
山地屋基竹(木養)九百一十三畝一角四十三步
歲收
米一百九十七石二斗
租錢三百二十七貫七百八十四文
城郭
縣城周廣五里
坊巷
惠應坊 【城隍廟巷】 旌孝坊 【狀元橋東為張超孝行立】
聯桂坊 【上榮為趙氏兄弟聯名登第立】
倉庫場務等
濟民倉 【嘉定末年令趙大忠建慈湖楊簡記】
庫
正監鹽場 【縣東南一百八十步唐曰富都十監之一也以喪亂廢皇朝端拱三年八月十五日復建又有子場曰甬東】
東江鹽場 【縣東八里又有子場曰曉峰在縣西十二里曉字本避英宗皇帝廟諱更名屯田郎官柳永耆卿嘗為監場有長短句題壁因兵火失之】
岱山鹽場 【縣北海中一百五十里熙寧六年置】
高南亭鹽場 【高亭南亭二甲元隸岱山場相阻一嶺舟行則經大海嘉定元年立為正場】
蘆花鹽場 【縣東十三里本曰東監為西監子場其敖寓于謝浦歲久勿治淳熙十五年監官鮑渭新之嘉定五年置為正場】
居養院 【舊在縣東北一百八十步皇朝崇寧元年十一月置政和二年七月移置縣北二百九十步】
安濟院 【縣東北一百八十步皇朝崇寧二年八月建政和二年七月移建縣北二百九十步】
漏澤園 【縣北一里皇朝崇寧三年四月建】
公宇
縣廳 【鎮鰲山下山自北來為龍蜿蜒南走屹為一小峰縣治據其麓熙寧六年八月十九日創】
宣詔亭 【縣治前】
鰲峙亭
凈香亭
斸云亭
廉泉亭 【以上皆在縣治之后】
冰壺亭 【城南芙蓉洲環以芰荷舊名清遠干道六年主簿趙善譽易之】
待潮亭 【舟山】
恩波亭
大生堂 【主簿王子亨建令趙大忠記與恩波亭相邇乃祝圣壽放生之所也】
官僚
主簿 【初置縣以簿兼尉隆興元年守臣韓仲通請置武尉乃詔衛閎中專主簿事聽事在縣東乃尉廳為之】
尉 【熙寧六年先令而置凡三鄉斗訟盜賊之事得專焉惟情狀隱伏始以屬邑已而置令詔正兼簿隆興元年五月一日易以西班簿與之并置而廨舍圭租皆與簿分之】
三姑都巡檢 【治在三姑山縣西北八十里】
指使兩員 【一治冽港一治岑江三姑山系北洋沖要之地凡海舟自山東放洋而南欲趨浙之東西必自此分道紹興閑置都巡檢寨又于岑江冽港置兩指使子寨以為犄角其后三姑寨移駐冽港殊失初意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攝守請于朝以三寨土軍聽定海水軍統制節制每歲撥二百五十人同水軍五十人各三百人出戍三姑以十月朔往三月朔還授以舟船器甲給以添支錢米就軍中擇將佐撥發訓練官以部之即山上建寨屋并廳屋二十閑射亭二閑俾之更番休息閱習于其內夜則歸船宿泊防守北洋要沖自是控扼始嚴其詳又見郡志敘兵】
岱山巡檢 【治岱山縣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熙寧以前昌國監有巡檢兼監鹽既置縣則移巡檢于岱山駐札仍兼監岱山鹽場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茶鹽香等后別置監鹽巡檢止守本職】
西監監鹽二員 【一文一武初謂蘆花為東監正監場為西監凡五場皆西監統之其后四場相繼為正場各置監官則與本場并列為五矣】
東江監鹽武一員
岱山監鹽押袋武二員
高南亭監鹽武一員
蘆花監鹽文一員 【寶慶二年提鹽余鑄奏選辟文資】
驛鋪
依憩館
敘山
山
翁山
一名翁洲縣東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猶存抱樸子論古仙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上鳥下山)嶼若會稽之東翁洲之類者次之干道閑耕者于其下得銅鼎一無足而有耳耳亦不穿中可容斗余而底之埃墨猶在以歸進士陳節謂煉丹之遺器
補陀洛迦山
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絕處也一名梅岑山或謂梅福煉丹于此山因以名有善財巖潮音洞洞乃觀音大士化現之地唐大中年西域僧來即洞中燔盡十指親睹觀音與說妙法授以七色寶石靈跡始著海舶候風于山下謂之放洋瞻禮惟謹名公亦多游之紹興初給事中黃龜年為之贊十八年史越王以余姚尉攝昌國鹽監三月望偕鄱陽程休甫由沈家門泛舟風帆俄頃而至詰旦詣洞一無所睹炷香烹茗但碗面浮花而已晡時再往一僧指巖頂有竇可以下瞰公扳緣而上忽見金色身照曜洞府眉目了然程所睹亦同惟公更見雙齒如玉云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將自某官歷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果底文潞公它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后二十年當與公相會于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干道戊子以故相鎮越一夕典客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言舊與丞相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譚論鋒起索紙數幅大書云黑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遽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遍遣兵吏尋覓不復見追憶補陀之故始悟長身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身也淳熙己酉公正位太師自道本末云爾洞前嵂崒嵌嵚措足無地僧德韶鑿石甃橋六年始成禱謁者便之嘉定七年寧宗皇帝親灑宸翰為扁曰大士橋 【史越王事見補陀寺壁記及會稽志】
東霍山
在東北環以大海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蒼盤修竹環之風枝掃拂常無纖塵若有使之者又相傳以為仙而舊志所謂虎豹龍蛇人所不到者妄也
桃花山
在東南世傳安期生煉丹之所嘗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山因以名
馬跡山
在東北安期生洞在焉
石弄山
在東北山石玲瓏故以名
西蘭山 大箬山
檉岸山 浡涂山 【舊名浮涂】
石山 滕岙山
岝峉山 【已上并在南】 小竿山
大竿山 蘭山
昆斗山 麻隩山
蛟山 登部山
黃公山 馬秦山
黃砂山 徐公山
雙嶼山 石珠山 【已上并在東南】
東句曲山 石馬山
石牛山 隩山 【已上并在東】
蘭山 浪港山
深水山 莆隩山
蛇山 竹山
洋山 東蘭山
元霍山 西枯山
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山 【舊名桑石】 石蜀山
東胊山 川石山
北壁山 西須山
須皓山 落華山
青(外門內石)山 【已上并在東北】 大磧山
東乳山 東岱山
西胊山 大洋山
吊嶼山 【已上并在北】 回峰山
西良山 長涂山
三姑山 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
正策山 吳農山
如岸山 橫子山
冊子山 西桑山 【已上并在西北】
嘉門山 曉峰山 【已上并在西】
小茆山 三山
大茆山 砂羅山 【已上并在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