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木部(2)

  • 本草經解
  • 葉桂
  • 4928字
  • 2015-11-10 19:39:49

吳茱萸

氣溫。味辛。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泡焙用)吳萸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中者脾也。太陰經也。肺主氣。亦太陰也。氣溫則肺令下行。而太陰亦暖。所以溫中下氣也。寒邪客于胸腹。則真氣不通而痛矣。辛溫則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辛溫暖肺。肺氣通行。則水道通調。故又除濕。血泣則成痹。肝藏血。血溫則活。故主血痹。辛溫為陽。則能發散。故逐風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溫疏散。腠理自開。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下降。而火反上逆。咳逆寒熱之癥生焉。吳萸辛溫暖肺。肺氣下降。

而寒熱咳逆之癥自平也。

制 方:吳萸同人參、生姜、大棗。名吳萸湯。治嘔涎頭痛。同陳皮、附子。治腎氣上噦。同川連、白芍丸。治痢。同炮姜末湯服一錢。治食已吞酸。同肉桂、炮姜丸。名和中丸。治寒腹脹。

丁香

氣溫。味辛。無毒。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腫。齒疳 。能發諸香。

丁香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

氣味俱升。陽也。丁香味辛入肺。芳香而溫。肺太陰也。脾亦太陰。肺暖則太陰暖。而脾亦溫。肺與大腸為表里。大腸屬胃。所以主溫脾胃也。霍亂。太陰寒濕癥也。氣壅而脹。肝邪乘土也。丁香辛溫。故能散太陰寒濕。平厥陰脹氣。所以主之也。風氣通肝。風毒諸腫。風兼濕。濕勝而腫也。丁香氣溫。可以散肝風。味辛可以消濕腫也。齒疳 。陽明濕熱生蟲也。太陰與陽明為一合。丁香辛溫太陰。則太陰為陽明行濕熱。而齒疳 愈也。能發諸香者。

丁香氣味辛溫。而有起發之力也。

制 方:丁香同白蔻、藿香、陳皮、濃樸、砂仁。治寒霍亂。同陳皮、姜汁糊丸。治小兒虛寒吐瀉。

同半夏、姜汁丸。治小兒寒濕吐瀉不止。

蜀椒

氣溫。味辛。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頭不白。輕身增年。

蜀椒氣溫。稟天春暖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其主邪氣咳逆者。氣溫入肝。可以散邪。味辛入肺降氣。可以止咳逆也。中者太陰脾也。蜀椒入肺。肺亦太陰。肺溫脾亦溫也。骨節皮膚肝肺之合也。蜀椒氣溫。可以散寒。味辛可以祛濕。所以主死肌痹痛也。肺主氣。肺溫則下降之令行。所以下氣。

久服辛溫活血。發者血之余。所以頭不白也。辛溫益陽。陽氣充盛。所以身輕增年也。

制 方:蜀椒炒去汁。搗取紅末一斤。生地取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丸。名椒紅丸。治元臟傷憊。

同蒼術醋糊丸。治餐泄不化。(椒目)同巴豆、菖蒲、松脂、黃蠟為梃。納耳中。一日一易。

治耳聾神效。

沉香

氣微溫。味辛。無毒。療風水毒腫。去惡氣。

沉香氣微溫。稟天初春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

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沉香辛溫而香燥。入肝散風。入肺行水。所以療風水毒腫也。風水毒腫。即風毒水腫也。肺主氣。味辛入肺。而氣溫芳香。所以去惡氣也。

制 方:沉香同人參、菖蒲、遠志、茯神、棗仁、生地、麥冬。治思慮傷心。同木香、藿香、砂仁。

治中惡腹痛。辟惡氣。同蘇子、橘紅、枇杷葉、白蔻、人參、麥冬。治胸中氣逆。

烏藥

氣溫。味辛。無毒。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烏藥氣溫。稟天春暖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

氣味俱升。陽也。肺者手太陰經。主氣合皮毛而為外固者也。肺氣不虛。則外邪無從而入。

正氣不傷。則外邪不能為害。心腹太陰經行之地。中惡而心腹痛。太陰正氣不能祛邪也。烏藥味辛而溫。溫能行。辛能散。所以主之。辛溫為陽。陽能破陰。故主蠱毒疰忤鬼氣也。飲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能散。全賴辛溫之陽以行之也。烏藥辛溫助肝。所以消食。疫瘴之邪。皆因濕熱釀成。辛溫條達。可消濕熱抑塞之氣。所以主之。膀胱腎間冷氣。寒水之氣也。攻沖背膂。從陰位來而犯陽也。烏藥辛溫助陽。陽之所至。陰寒自退。且背膂太陰肺所主也。氣溫入肝。肝藏血。味辛入肺。肺主氣。辛溫走泄。所以主婦人血氣凝滯也。小兒腹中諸蟲。皆濕熱所化。辛溫則具上達下泄之性。所以能去諸蟲也。

制 方:烏藥同人參、沉香、檳榔。各磨汁名四磨湯。治七情郁結。上氣喘息。同沉香、人參、甘草末。名烏沉散。治一切氣。一切冷。一切痛。及中惡吐瀉轉筋。疰忤鬼氣疫瘴。

降真香

氣溫。味辛。無毒。燒之辟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小兒帶之。辟邪惡氣。

降香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

氣味俱升。陽也。燒之能降天真氣。所以辟天行時氣。宅舍怪異也。小兒帶之能辟惡氣者。

氣溫味辛。辛溫為陽。陽能辟惡也。色紅味甜者佳。

制 方:降香同白芍、甘草、北味、丹皮、白茯、生地。治怒氣傷肝吐血。多燒能祛狐媚。為末。

治刀傷血出不止。

蘇方木

氣平。味甘咸。無毒。主破血。產后血脹悶欲死者。水煮五兩。取濃汁服。

蘇木氣平。稟天秋降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咸無毒。得地中北土水之味。入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氣味降多于升。陰也。味甘入脾。脾統血。味咸走血。所以破血也。產后血脹悶。煮汁五兩服。破血之功也。

制 方:蘇木同澤蘭、生地、人參、小便、益母、牛膝、黑豆。治產后血暈。同人參名參蘇飲。

治產后氣喘。面黑欲死。

蔓荊子

氣微寒。味苦。無毒。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

久服輕身耐老。

蔓荊子氣微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太陽寒水。主筋所生之病。而骨者腎之合也。蔓荊寒可清熱。苦可燥濕。濕熱攘。則寒熱退而拘攣愈矣。氣寒壯水。味苦清火。火清則目明。水壯則齒堅。齒乃腎之余也。九竅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苦味清火。所以九竅皆利也。白蟲濕熱所化。苦寒入膀胱以瀉濕熱。所以去白蟲也。久服輕身者祛濕之功。耐老者壯水之力也。

制 方:蔓荊子同甘菊、荊芥、黃芩、烏梅、芽茶、白蒺藜、川芎、黑豆、土茯苓。治偏正頭風。

目將損者。

桑皮

氣寒。味甘。無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絕脈。補虛益氣。(焙)桑皮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

氣降味和。陰也。中者中州脾也。脾為陰氣之原。熱則中傷。桑皮甘寒。故主傷中。五勞者。五臟勞傷真氣也。六極者。六腑之氣虛極也。臟腑俱虛。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固脾氣而補不足。寒以清內熱而退火邪。邪氣退而脾陰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豐而勞極愈矣。崩中者血脫也。脈者血之腑。血脫故脈絕不來也。脾統血而為陰氣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絕脈也。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氣寒清火。味甘益氣。氣充火退。虛得補而氣受益矣。

制 方:桑皮同白芍、苡仁、木瓜、白茯、陳皮、赤小豆。治水腫如神。同白芍、沙參、杞子、黃、甘草、北味。治虛勞。同糯米末。米飲下。治吐血咳嗽。桑皮一味。治皮水。

桑葉

氣寒。味苦甘。有小毒。主除寒熱。出汗。

桑葉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

而有燥濕之性。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于升。陰也。太陽者行身之表。而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陽本寒標熱。所以太陽病則發寒熱。桑葉入太陽。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熱。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氣化而出者也。桑葉入膀胱而有燥濕之性。所以出汗也。

制 方:桑葉同黃 、歸身。治血虛身熱無汗。同附子、黃 。治里氣虛寒。表邪末盡。同脂麻丸。

名桑麻丸。治血痹。

槐花

氣平。味甘。無毒。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皮膚風熱。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研用。

槐花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

氣味俱降。陰也。肺與大腸為表里。五痔大腸之火癥也。槐花味苦清心。所以主之。火郁于心則痛。氣平能清。味苦能泄。所以主之也。眼赤。肝有實火也。實則瀉其子。味苦清心。

心乃肝之子也。腹太陰經行之地。臟即大腸。肺之合也。味苦可以殺蟲。所以主之也。皮膚肺之合也。平能清風。苦能泄熱。所以主之。腸風下血。大腸火也。赤白痢。大腸濕熱也。

味苦者能清。所以并炒研服也。

制 方:槐花同荊芥。治下血。同牡蠣末。治白帶。

黃柏

氣寒。味苦。無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膽。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鹽水炒)黃柏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

氣味俱降。陰也。五臟六腑。心為君主。心屬火。結熱。火氣結也。味苦泄熱。所以主之。

黃膽。胃經濕熱之癥。腸痔。大腸火結之病。泄痢。大腸濕熱之癥。其主之者。黃柏入腎。

腎者胃之關。大腸腎所主也。氣寒能清。味苦能燥。故治以上諸癥也。漏下赤白。胎漏下血及赤白帶也。一因血熱妄行。一因濕熱下注。黃柏入腎。寒能清熱。苦可燥濕。所以主之。

陰陽蝕瘡。陰戶傷蝕成瘡也。諸瘡皆屬心火。其主之者。苦寒瀉火也。

制 方:黃柏同知母。滋陰降火。同茅術。除濕清熱。治痿要藥。同細辛。瀉膀胱火。用蜜炙成末。

煨大蒜丸。治妊娠下痢白色。同木瓜、白茯、二術、石斛、生地。治痿。同白芍、甘草。治火熱腹痛。

山梔仁

氣寒。味苦。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 鼻。白癩赤癩。瘡瘍。

(炒黑用)山梔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五內者。五臟之內也。五臟為陰。其邪氣乃陽邪也。山梔苦寒清陽。所以主之。胃為陽明。胃中熱氣。燥熱之氣也。氣寒。稟冬寒之水氣。所以除燥熱也。心主血。其華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苦味清心。所以主之。鼻屬肺。肺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紅。成酒 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癩者麻皮風也。膀胱主表。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經。則濕熱成癩也。白者濕也。赤者火也。山梔入心與膀胱。苦寒可以燥濕熱。所以主之也。瘡瘍皆屬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瘡瘍也。

制 方:梔子同桑皮、黃芩、甘草、桔梗、五味、干葛。治酒 鼻。同連翹、麥冬、竹葉、燈心、川連、甘草。瀉心經有余之火。

琥珀

氣平。味甘。無毒。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氣。消瘀血。通五淋。

琥珀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

氣味降多于升。陰也。色赤專入血分。五臟藏陰者也。血有所凝。則五臟為之不安。琥珀甘平和血。故安五臟也。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魄陰而魂陽也。琥珀氣平入肺。肺主氣。味甘入脾。脾統血。質堅有鎮定之功。所以入肺脾而定魂魄也。魂魄定則神氣內守。而精魅邪鬼不得犯之。所以云能殺鬼魅也。氣平則通利。味甘則緩中。所以能消瘀血也。氣平入肺。肺通水道。所以治五淋。

制 方:琥珀同乳香、沒藥、延胡索、干漆、鱉甲為末。治產后血暈。同丹砂、滑石、竹葉、木通、麥冬。治心火小便閉。

豬苓

氣平。味甘。無毒。主 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

豬苓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

氣味降多于升。陰也。其主 瘧者。蓋主太陰嘔吐之濕瘧也。豬苓入脾肺以化氣。則濕行而瘧止也。蠱疰不祥。皆濕熱之毒。甘平滲利。所以主之。肺主氣。氣平益肺。肺氣化及州都。則水道利。所以利水。久服則味甘益脾。脾統血。血旺故耐老。氣平益肺。肺主氣。氣和故身輕也。

制 方:豬苓同白茯、澤瀉、滑石、阿膠。名豬苓湯。治傷寒口渴。及嘔而思水。

枳實

氣寒。味苦。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麩炒)枳實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手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陽相火三焦。氣味俱降。陰也。太陽主表。經行身表。為外藩者也。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者。皮毛患大麻風也。其主之者。枳實入太陽。苦寒清濕熱也。小腸為寒水之經。丙火之腑。寒熱結者。寒熱之邪結于小腸也。其主之者。苦以泄結也。小腸為受盛之腑。化物出焉。受物不化。則滯而成痢。枳實苦寒下泄。所以止痢。太陰脾主肌肉。乃濕土之臟也。土濕則脾困。而肌肉不生。枳實入小腸膀胱。苦寒濕熱。所以脾土燥而肌肉長也。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則陰足。而五臟皆安也。益氣者。枳實泄滯氣。而正氣受益也。輕身者。邪去積消。則正氣流通而身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富裕县| 巴塘县| 敦化市| 兴业县| 自治县| 新田县| 措勤县| 噶尔县| 湄潭县| 道孚县| 精河县| 敦化市| 北川| 芷江| 广平县| 伊宁市| 巨野县| 桐乡市| 尉犁县| 米易县| 衡东县| 阿尔山市| 波密县| 莲花县| 柏乡县| 罗甸县| 荆州市| 星座| 儋州市| 大埔县| 仁怀市| 马鞍山市| 丰都县| 彰化市| 清丰县| 旺苍县| 游戏| 武城县| 泽库县|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