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
氣寒。味苦。無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
枸杞子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五內者五臟之內也。邪氣者邪熱之氣也。蓋五內為藏陰之地。陰虛所以有熱邪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熱也。心為君火。腎為寒水。水不制火。火爍津液。則病熱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熱。氣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其主周痹風濕者。痹為閉癥。血枯不運。而風濕乘之也。治風先治血。血行風濕滅也。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久服苦益心。寒益腎。心腎交。則水火寧而筋骨堅。筋骨健則身自輕。血足則色華。
所以不老。耐寒暑者。氣寒益腎。腎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寧可以耐寒也。
制 方:杞子同五味。治疰夏。同熟地、白茯、白術。治腎虛目暗。
金櫻子
氣平。味酸澀無毒。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久服令人耐寒輕身。
金櫻子氣平。稟天秋成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酸澀無毒。得地東生西收金木之味。
入足厥陰肝經。入手陽明燥金大腸經。氣味俱降。陰也。十劑云。澀可去脫。脾泄下痢。大腸不禁也金櫻子味酸澀。所以固脫也。小便氣化乃出。金櫻子氣平益肺。肺氣足以收攝。則小便利自止。五臟六腑之精。皆藏于腎。所以疏泄。肝散之也。金櫻子味酸斂肝。肝不疏泄。精氣自澀矣。久服酸平益肺。肺主皮毛。皮毛固所以耐寒。肺主氣。氣充所以輕身也。
制 方:金櫻子同芡實丸。名水陸丹。益氣補真。煎膏。丸杜仲末。治腎泄。
杜仲
氣平。味辛。無毒。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久服輕身耐老。(鹽水炒)杜仲氣平。稟天秋降之金氣。味辛無毒。得地潤澤之金味。專入手太陰肺經。氣味升多于降。陰也。腰者腎之腑。膝者腎所主也。杜仲辛平益肺。肺金生腎水。所以腰膝痛自止也。中者陰之守也。辛平益肺。肺乃津液之化源。所以陰足而補中也。初生之水謂之精。天一之水也。杜仲入肺。肺主氣而生水。所以益精氣。精氣益則肝有血以養筋。腎有髓以填骨。所以筋骨堅也。肺主氣。辛平益肺。則氣剛大。所以志強。陰下者即篡間。任脈別絡也。癢濕者濕也。杜仲辛平潤肺。則水道通而濕行也。小便氣化乃出。有余瀝氣不收攝也。杜仲益肺氣。氣固則能攝精也。久服辛平益氣。氣充則身輕。辛潤滋血。血旺則耐老也。鹽水炒則入腎。醋炒則入肝。以類從也。
制 方:杜仲同續斷、砂仁。治胎前雜癥。同續斷、山藥糊丸。治頻墮胎。專一味酒炒丸。治腰背痛。
茯苓
氣平。味甘。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茯苓氣平。稟天秋降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
氣平味和。降中有升。陰也。胸者肺之分也。脅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則氣不降。肝木有余則氣上逆。逆于肝肺之分。故在胸脅間也。茯苓入肺。氣平則降。味甘可以緩肝。所以主之。脾為土。肺為金。脾肺上下相交。則五臟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則憂恚驚邪恐悸。七情乖戾于胸。發不中節而為病。茯苓味甘和脾。氣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調矣。心下脾之分也。濕熱在脾則結痛。濕熱不除。則流入太陽而發寒熱。郁于太陰而煩滿。濕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滲。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諸癥也。人身水道不通。則火無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輸膀胱。則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隨魂往來者神也。久服茯苓。則肺清肅。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養也。不饑延年者。脾為后天之本。肺為元氣之腑。
脾健則不饑。氣足則延年也。
制 方:白茯同人參、白術、甘草、陳皮、山藥、扁豆、白芍。治脾虛。同人參、白術、甘草、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治咳而吐。同二術、澤瀉、車前、白芍、陳皮、木瓜、豬苓。治水腫。同陳皮、半夏、甘草、人參、枳殼、川芎、白芍、歸身、生地、前胡、葛根、桔梗、蘇葉、生姜、大棗。名茯苓補心湯。治火郁心包痛而吐血咳逆。
茯神
氣平。味甘。無毒。主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干。止驚悸。多恚怒。善忘。
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茯神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
氣平味和。降中有升。陰也。茯神味甘氣平。得中正之氣味。和脾肺。位一身之天地。所以能辟不祥也。諸風皆屬肝木。木虛則風動而眩。其主之者。味甘性緩。可以益肝傷。氣平清金。可以定風木也。五勞。五臟勞傷其神也。五勞神傷。則陰火動而口干矣。茯神甘平。安神。故止口干。驚悸多恚怒善忘。皆心腎不交。而肝木不寧之癥。茯神氣平益肺。肺氣下降。則心亦下交。味甘益脾。脾氣上升。則腎亦上交。蓋天地位則水火寧。土金實則風木定。
五行相制之道也。其開心益智者。皆氣平益肺之功。肺益。則水道通而心火有制。所以心神開朗而光明。肺益。則金生腎水。所以伎巧出而智益也。肝者魂之居。肺者魄之處。茯神氣平益肺。肺寧肝和。故安魂魄。精者陰之華。神者陽之靈。茯神味甘益脾。脾和則飲食納。
而精神得所養也。
制 方:茯神同沉香丸。名朱雀丸。治心神恍惚。專為末。艾湯服。治心孔有汗。及心虛夢泄白濁。
松花
氣溫。味甘。無毒。主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
松花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
氣味俱升。陽也。其主潤心肺者。飲食入胃。脾氣散精。輸于心肺。松花味甘益脾。氣溫能行。脾為胃行其津液。輸于心肺。所以潤心肺也。益氣者。氣溫益肝之陽氣。味甘益脾之陰氣也。風氣通肝。氣溫散肝。所以除風。脾統血。味甘和脾。所以止血也。可釀酒者。清香芳烈。宜于酒也。
制 方:松花同山藥、白芍、甘草、茯苓。治泄瀉。同紅曲、山藥、北味、肉蓯蓉、白芍、杜仲。
治腎泄。專浸酒。治頭旋腦腫。
山茱萸
氣平。味酸。無毒。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去核)山萸氣平。稟天秋成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酸無毒。得地東方之木味。入足厥陰肝經。
氣味俱降。陰也。心下脾之分也。脾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氣亢。則克脾土。并于陽則熱。并于陰則寒矣。山萸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斂肝氣。則心下之寒熱自除也。山萸味酸收斂。斂火歸于下焦。火在下謂之少火。少火生氣。所以溫中。山萸氣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調。則皮毛疏理。而寒濕之痹瘳矣。三蟲者濕熱所化也。濕熱從水道下行。則蟲亦去也。久服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肝者敢也。生氣生血之臟也。所以身輕也。
制 方:山萸同人參、五味、牡蠣、益智。治老人小便淋瀝及遺尿。同菖蒲、甘菊、生地、黃柏、五味。治腎虛耳聾。同杜仲、牛膝、生地、白膠、山藥。治腎虛腰痛。同生地、山藥、丹皮、白茯、澤瀉、柴胡、白芍、歸身、五味。名滋腎清肝飲。治水枯木亢之癥。同杜仲。治肝腎俱虛。
柏子仁
氣平。味甘。無毒。主驚悸。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饑不老。輕身延年。
柏仁 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
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陰心經。氣升味和。陽也。心者神之舍也。心神不寧。則病驚悸。柏仁入心。驚者平之。氣平。平驚悸也。益氣者。氣平益肺氣。味甘益脾氣。滋潤益心氣也。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柏仁味甘益脾血。血行風息而脾健運。濕亦下逐矣。蓋太陰乃濕土之經也。五臟藏陰者也。脾為陰氣之原。心為生血之臟。肺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陰。陰足則五臟皆安矣。久服甘平益血。令面光華。心為君主。主明則十二官皆安。耳目聰明矣。味甘益脾。不饑不老。氣平益肺。輕身延年也。
制 方:柏仁同松仁、麻仁。治老人虛閉。同白術、生地、棗肉丸。治心脾虛。
酸棗仁
氣平。味酸。無毒。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炒研)棗仁氣平。稟天秋斂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酸無毒。得地東方之木味。入足厥陰肝經、手厥陰風木心包絡經。氣味俱降。陰也。心者胸臆之分。手厥陰心包絡脈起之處。腹者中脘之分。足厥陰肝經行之地。心包絡主熱。肝主寒。厥陰主散。不能散則寒熱邪結氣聚矣。棗仁味酸。入厥陰。厥陰和。則結者散也。四肢者手足也。兩厥陰經行之地也。酸痛濕痹。風濕在厥陰絡也。棗仁味酸益血。血行風息。氣平益肺。肺理濕行。所以主之也。心包絡者。
心之臣使也。代君行事之經也。肝者生生之臟。發榮之主也。久服棗仁。則厥陰陰足。所以五臟皆安。氣平益肺。所以輕身延年也。
制 方:棗仁同茯神、遠志、麥冬、石斛、五味、圓肉、人參。治驚悸。同生地、白芍、麥冬、五味、圓肉、竹葉。治自汗。同茯神、人參。治盜汗。同人參、茯神、白術、甘草。治振悸不眠。同知母、茯神、甘草。名酸棗仁湯。治虛煩不眠。
女貞子
氣平。味苦。無毒。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
女貞子氣平。稟天秋收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中者陰之守也。五臟者藏陰者也。女貞氣平益肺。肺為津液之化源。所以補中而臟安也。心者神之居。肺者水之母。入心肺而益陰。陰足氣充。氣充神旺精生。所以主養精神也。氣失其平則為病。女貞氣平。肺主氣。氣得其平。百病皆除矣。人身有形之皮肉筋骨。皆屬陰者也。女貞平苦益陰。則肌肉自豐。筋骨自健也。心者生之本。其華在面。肺者氣之源。氣足則身輕。血華故不老也。
制 方:女貞同甘菊、生地、杞子、蒺藜。治目昏暗。搗汁熬膏。埋地中七日。點風熱赤眼。
肉桂
氣大熱。味甘辛。有小毒。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 。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久服神仙不老。
肉桂氣大熱。稟天真陽之火氣。入足少陰腎經。補益真陽。味甘辛。得地中西土金之味。
入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有小毒。則有燥烈之性。入足陽明燥金胃、手陽明燥金大腸。氣味俱升。陽也。肉桂味辛得金味。金則能制肝木。氣大熱。稟火氣。火能制肺金。制則生化。故利肝肺氣。心腹太陰經行之地。寒熱冷疾者。有心腹冷疾而發寒熱也。氣熱能消太陰之冷。所以愈寒熱也。霍亂轉筋。太陰脾經寒濕癥也。熱可祛寒。辛可散濕。所以主之。經云。頭痛巔疾。過在足少陰腎經。腰者腎之腑。腎虛則火升于頭。故頭痛腰痛也。肉桂入腎。
能導火歸原。所以主之。辛熱則發散。故能汗出。虛火上炎則煩。肉桂導火。所以主止煩也。腎主五液。寒則上泛。肉桂溫腎。所以止唾。辛甘發散。疏理肺氣。故主咳嗽鼻 。血熱則行。所以墮胎。肉桂助火。火能生土。所以溫中。中者脾胃也。筋者肝之合也。骨者腎之合也。甘辛之味。補益脾肺。制則生化。所以充肝腎而堅筋骨也。其通血脈理疏不足者。熱則陽氣流行。所以血脈通而理疏密也。宣導百藥無所畏者。藉其通行流走之性也。久服神仙不老者。辛熱助陽。陽明故神。純陽則仙而不老也。
制 方:肉桂同人參、炮姜、附子。治中寒腹痛。同姜黃、枳殼、甘草、生姜、大棗。治左脅痛脹。
同當歸、牛膝。治冬月產難。產門不開。同黃柏、知母丸。名滋腎丸。治小便不通。
桂枝
氣溫。味辛。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
輕身不老。
桂枝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肺為金藏。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下降。而病上氣咳逆矣。桂枝性溫溫肺。肺溫則氣下降。而咳逆止矣。結氣喉痹吐吸者。痹者閉也。氣結于喉。閉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枝辛溫散結行氣。則結者散而閉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則能潤。
則筋脈和而關節利矣。中者脾也。辛溫則暢達肝氣。而脾經受益。所以補中。益氣者肺主氣。肺溫則真氣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輕身不老者。久服則心溫助陽。陽氣常伸而靈明。陽盛而身輕不老也。
制 方:桂枝同白芍、甘草、生姜、大棗。名桂枝湯。治中風。同白芍、甘草、飴糖、生姜、大棗、黃。名黃 建中湯。治陰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