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寶行王正論正教王品
- 寶行王正論
- 真諦
- 2080字
- 2015-11-10 11:02:39
王若行非法 或作非道理
事王人亦贊 故好惡難知
亦有世間人 非愛善難教
何況大國王 能受善人語
我今愍念汝 及悲諸世間
故我善教汝 實益若非愛
真滑有義利 依時由慈悲
佛令教弟子 故我為汝說
若聽聞實語 應住于無嗔
可取必須受 如浴受凈水
我今說善言 現來有利益
汝知應受行 為自及于世
由昔施貧苦 故今感富財
因貪不知恩 廢施無更得
世間唯路糧 不雇無人負
由施供下品 未來荷百倍
愿汝發大心 恒興建大事
若行大心事 是人得大果
小意狹劣王 心愿未曾觸
好名吉祥事 三寶依應作
望王后等毛 若事非汝法
死亦起惡名 王不作最勝
廣大事能起 大人希有用
能障下人愿 以命成此事
無自在棄物 只身入未來
若于法安財 前至逆相待
先帝諸產業 棄本屬新王
能為前王生 法樂好名不
用財受現喜 若施感來樂
非此二唐失 唯生苦無歡
將終欲行施 臣礙失自在
祚絕故舍愛 隨新王樂欲
若舍一切物 汝今安弘法
亦常在死緣 譬如風中燈
先諸王所起 平等功德處
謂天神廟堂 愿如本修理
離殺常行善 持戒愛容舊
巧增財無諍 勤力恒修善
清凈無積聚 不舍于他事
安立為導首 受彼功德藏
盲病根不具 可悲丐無依
于廟不得遮 平等與彼食
道德無求人 或住余王界
供事亦相似 應作無此彼
于一切法事 應立勤力人
無貪聰智善 不侵法畏罪
了正論行善 親愛四觀凈
美語不怯弱 上姓能持戒
識恩知他苦 如理巧決斷
八人互相羞 為國立八座
柔和有大度 膽勇甚愛王
堅實能用財 無放逸恒善
熟思所作事 能別十二輪
常行四方便 應立為大臣
持法戒清凈 了事有干用
能生長護財 解義巧書算
于他心事等 畏罪親愛王
富財多眷屬 宜立為職掌
月月應問彼 一切財出入
問己法事等 喜心善教誨
為法處王位 不求名欲塵
王位勝有利 異此則不如
大王即世間 多互相食啖
立法王位義 汝諦聽我說
長老于王處 上族解是非
畏惡多相順 愿彼看王事
罰系鞭杖等 若彼依理行
王恒潤大悲 于彼更施恩
為利一切人 應恒起慈心
若彼最重惡 亦應生大悲
重惡極害心 必于彼行悲
彼即是悲器 正行人悲境
貧人若被駐 五日須放散
余人亦如理 隨一莫拘留
若于一人所 起長系駐心
隨人生不護 因此惡恒流
乃至彼未散 雖系亦安樂
莊飾浣飲食 藥扇等相應
王欲他成器 依悲立善教
善惡人皆同 不由嗔及欲
熟思實知已 人增起反逆
不殺不逼彼 愿王擯他土
看自家如怨 由參人凈眼
恒念無放逸 愿作如法事
賞重加供養 有恩人令得
如思德勝負 報償亦如是
將接為饒花 賞施為大果
王樹忍辱影 民鳥遍依事
王持戒能施 有威得物心
譬如沙糖丸 香剌味相雜
若王依道理 愚法則不行
無難無非法 恒有法歡樂
不從昔世引 不可將入來
王位從法得 為位莫壞法
王位如肆家 若傳如所價
為不更求得 此用汝應行
王位如肆家 王傳如所價
為欲更求得 此用應修行
轉輪王得地 或具四天下
但身心二樂 余富貴皆虛
但對治眾苦 謂身喜樂受
心樂是想類 皆分別所作
對治苦為體 及分別為類
世間一切樂 虛故無真實
洲處土居止 坐處及衣等
飲食臥具乘 妻象馬用一
若心隨一緣 即由彼生樂
余境非緣故 是時虛無用
五根緣五塵 若心不分別
雖復得成塵 不由此生樂
此塵根所緣 余則非能所
故所余根塵 真實無有義
此塵根所緣 心取過去相
分別起凈想 于彼生樂受
一塵心所緣 心塵不同世
既離心非塵 離塵亦非心
以父母為因 汝說有子生
如此緣眼色 說有識等生
去來世根塵 不成由無義
不出二世故 現塵根無義
如眼見火輪 由根到亂故
于現在塵中 根緣塵亦爾
五根及境界 是四大塵類
一一大虛故 塵根非不有
若大各離成 離薪火應然
若離無別體 塵亦同此判
四大二義虛 故不成和同
既實無和同 故色塵不成
識受想及行 一一體不成
不合乘緣生 非有故無合
如分別喜樂 緣苦對治成
如此所計苦 因樂壞故成
于樂和合愛 緣無相則滅
于苦遠離貪 由此觀不生
若依世言說 心為能見者
不然離所見 能見不成故
觀行睹世間 如幻實不有
無取無分別 般涅槃如火
菩薩見如此 于菩提不退
由大悲引故 后相續至佛
諸菩薩修道 佛說于大乘
無智憎嫉人 自害撥不受
不識功德失 于德起失想
或憎嫉勝利 故人謗大乘
若知罪損他 功德能利益
故說誹謗人 不識憎嫉善
由不觀自利 一味利益他
大乘眾德器 故謗人灰粉
信人由僻執 不信由嫉憎
信人謗尚燒 何況嗔妒者
合毒為治毒 如醫方所說
苦滅惡亦爾 此言何相違
諸法心先行 以心為上首
以苦滅他惡 善心人何過
苦來若能利 應取何況樂
或于自及他 此是本首法
由能棄小樂 后若見大樂
智人舍小樂 觀于后大樂
若不忍此言 醫師施苦樂
犯罪不可恕 故汝義不然
或見事不宜 智者由義行
或制或開許 此義處處有
諸菩薩威儀 悲為先智成
大乘說如此 何因可誹謗
無知故沉沒 上乘廣深義
故誹謗大乘 成自他怨家
施戒忍精進 定智悲為體
佛說大乘爾 有何邪說漏
由施戒利他 忍進為自利
定慧脫自他 略攝大乘義
略說佛正教 謂解脫自他
此六度為藏 何人能撥此
福慧為種類 佛說菩提道
立此名大乘 癡盲不能忍
如空難思量 福慧行成故
諸佛德難思 于大乘愿忍
大德舍利弗 佛戒非其境
故佛德難思 云何不可忍
于大乘無生 小乘說空滅
無生滅一體 自義莫違反
真空及佛德 若如法簡擇
大小兩乘教 于智人何諍
佛不了義說 非下人易解
一三乘說中 護自體莫傷
若舍無非福 若憎惡無善
若欲愛自身 大乘不應謗
菩薩愿及行 回向等彼無
若依小乘修 云何成菩薩
菩薩道四依 于小乘不說
何法佛所修 而說能勝彼
約依諦助道 佛與彼若同
修因既不異 云何果殊越
菩提行總別 小乘中不說
于大乘具辯 故智應信受
如毗伽羅論 先教學字母
佛立教如此 約受化根性
有處或說法 令彼離眾惡
或為成福德 或具依前二
或為遣此二 甚深怖劣人
或深悲為上 為他成菩提
是故聰明人 應舍憎大乘
當起勝信受 為得無等覺
由信受大乘 及行大乘教
故成無上道 中間種種樂
施戒及忍辱 多為在家說
此法悲為上 愿汝修成性
由世不平等 王位若乖法
為好名及法 事及出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