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本際虛玄品

  • 寶藏論
  • 僧肇
  • 3630字
  • 2015-11-10 10:56:02

夫本際者。即一切眾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種種顛倒者。但為一念迷也。又此念者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云道始生一。一為無為。一生二。二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為二。二生陰陽陰陽為動靜也。以陽為清以陰為濁。故清氣內虛為心。濁氣外凝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于陽陽應于動。色應于陰陰應于靜。靜乃與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謂一切眾生皆稟陰陽虛氣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萬法也。既緣無為而有心。復緣有心而有色。故經云種種心色。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因遂成三界種子。夫所以有三界者。為以執心為本迷真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妄氣澄清為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現為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為欲界。所謂塵境也。故經云三界虛妄不實。唯一妄心變化。夫內有一生即外有無為。內有二生即外有有為。內有三生即外有三界。既內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煩惱也。若一不生即無無為。若有人言我證無為。即是虛妄。若二不生即無有為。若有人言我證有為。即是虛妄。若三不生即無三界。若有人言定有三界。即是虛妄。是故經云有有即苦果。無有即涅槃。諸聲聞人取證無為。猶有有余也。乃至十地菩薩。皆有住地無明微細障也。故以一為無為以二為有為。以三為三界。言無為者有二種。一者證滅無為。二者性本無為。言證滅無為者。所謂一切圣人修道斷障體如如也。故經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性。本無為者所謂本來法爾非修非證。非人所合非法所契。人法本空體凈真諦。故經云實相之理非有為非無為。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是以非有為故。即不可修學。非無為故即不可滅證。若有修有證者。非性本無為也。故經云一切法以不生為宗。宗若不生即無無生。無生不生不可為證。何以故。若有證即有生若無證即無生。依本太冥。夫不生者即本際也。不出不沒猶如虛空無物可比。但一切有為之法虛妄不實。緣假相依而有存亡。窮其根趣還本實際。但一切眾生失本。外求竛竮辛苦修習。累劫而不悟真。是以將本求末末妄非真。將末求本本虛非實。夫本者即不合求。何以故。本即不求本也。譬如金不求金也。末即不合修。何以故。妄不求妄也。譬如泥團不可成金也。夫身心之法虛假不實。俗人多以修身心而覓道者。同彼泥團而覓金也。若約身心即是道者。圣人何故說離身心。故知非道也。若本真者亦不合修。何以故。無二法也。夫圣人生而不有死而不無。無有妄想取舍之心。所謂萬生萬死公正無私。法爾自然中無我造。但彼愚夫妄想內起惑心種種見生。故非真實不能明了。然其本際自性清凈。微妙甚深體無塵垢。是以千圣萬賢種種言論。皆是化說于真非真說化非化。是以本際無名名于無名。本際無相名于無相。名相既立妄惑遂生。真一理沈道宗事隱。是以無名之樸通遍一切不可名目。過限量界一體無二。故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印即本際也。然本際之理。無自無他非一非異。包含一氣該入萬有。若復有人自性清凈。含一而生中無妄想。即為圣人。然實際中亦無圣人法。如微塵許而有異也。若復有人自性清凈。含一而生中有妄想。自體濁亂即為凡夫。然實際中亦無凡夫法。如微塵許而有異也。故經云佛性平等廣大難量。凡圣不二一切圓滿。咸備草木周遍螻蟻。乃至微塵毛發莫不含一而有。故經云了能知一萬事畢也。是以一切眾生皆一乘而生。故謂之一乘。若迷故即異覺故即一。經云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又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言一切以一法之功而成萬象。故經云一切若有有心即迷。一切若無無心即遍十方。故真一萬差萬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故一切皆一無有異也。夫言一者對彼異情。異既非異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號真一。夫真一者非名字所說也。是以非一見一。若有所見即有二也。不名為真一。又不名為知一。若一知一即名為二亦不名為一。若有所知即有無知有知不知即有二也。是以大智無知而無不知。熾然常知。常知無知假號為知。非我非所非心非意。夫有為數法即有所知。若無為法。猶如虛空無有涯際。即無知不知。夫圣人所以言知者。為有心有數有為有法。故可知也。所以言無知者。為無心無數無為無法。故不可知也。若以有知知于無知者。無有是處。譬如有人終日說空。但人說空非空說也。若以彼知知無知者。亦復如是。夫圣人所以或言我知者。皆是對迷約事。破病除疑實無二者。知無知也。所以說無知者。為彼愚夫不了真一。著我我所妄計能知所知。故說無知無分別。彼愚夫聞已即學無知。猶如癡人不能分別。是以圣人因彼虛妄。即言如來了了知見。非不知也。愚夫聞已即學有知。由有有知即有知礙。亦名虛知亦名妄知。如是之知轉非道也。故經云眾生親近惡知識長惡知見。何以故彼諸外道前知未來。后知過去。中知身心。身心不凈故不免生死。夫一切學無知者。皆棄有知而學無知。無知者即是知也。然自不覺知。復有棄無知而學有知者。知即有覺。有覺故心生萬慮意起百思。還不離苦。彼知二見皆不能當體虛融如理冥契。遂不能入真實也。夫真實者離知無知。過一切限量也。夫見即有方。聞即有所。覺即有心。知即有量。不了本際無方無所無心無量。即無有見聞覺知也。所以真一無二。而現不同。或復有人念佛佛現。念僧僧現。但彼非佛非非佛。而現于佛。乃至非僧非非僧。而現于僧。何以故為彼念心希望現。故不覺自心所現。圣事緣起一向為外境界而有差別。實非佛僧而有異也。故經云彼見諸佛國土及以色身而有若干。其無礙慧無若干也。譬如幻師于虛空中。以幻術力化作種種色象。彼幻人癡故謂彼空中先有此事。彼念佛僧。亦復如是。于空法中。以念術力化作種種色相起妄想見。故經云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譬如有人于大治邊。自作模樣方圓大小自稱愿。彼金汁流入我模以成形像。然則镕金任成形像。其真實融金。非像非非像而現于像。彼念佛僧亦復如是。大智融金者。即喻如來。法身模樣者即喻眾生。希望得佛故以念佛。和合因緣起種種身相。然彼法身非相非非相。何謂非相。本無定相。何謂非非相。緣起諸相。然則法身非現非非現。離性無性。非有非無無心無意。不可以一切度量也。但彼凡夫隨心而有即生見佛之想。一向謂彼心外有佛不知自心和合而有。或有一向言心外無佛即為謗正法也。故經云圣境界離于非有非無非所稱量。若執著有無者。即是二邊亦是虛妄。何以故妄生二見乖真理故。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觀于金體不睹眾相。雖睹眾相亦是一金。既不為相所惑。即離分別。常觀金體無有虛謬。喻彼真人亦復如是。常觀真一不睹眾相。雖睹眾相亦是真一。遠離妄想無有顛倒。住真實際名曰圣人。若復有人于金器藏中。常睹眾相不睹金體。分別善惡。起種種見。而失于金性。便有諍論。喻彼愚夫亦復如是。常觀色相男女好丑起種種差別。迷于本性執著心相。取舍愛憎起種種顛倒。流浪生死受種種身。妄想森羅隱覆真一。是以懷道君子通明達人。觀察甚深遠離群品。契合真一與理相應。夫真一難說。約喻以陳究竟道宗非言可示。夫眼作眼解即生眼倒。眼作無眼解即生無眼倒。俱是妄想。若執有眼者即迷其無眼。由有眼故即妙見不通。故經云無眼無色復有迷眼。作無眼者即失其真眼。如生盲人不能辨色。故經云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復利。諸聲聞人亦復如是。唯其如來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土。不以二相故即不同凡夫有所見也。悉能見故即不同聲聞無所見也。彼二見者妄見有無。然真一之中體非有無。但妄想虛立得有無也。夫圣人說言我了了見。或言不見者。但為破病故說見不見也。然真一理中離見不見。過限量界度凡圣位。故能了了見非虛妄也。是以非色法故即非肉眼所見。非證法故即非法眼所見。唯有佛眼清凈非見非不見。了了而見。不可思議不可測量。凡夫絕分。二乘芥子。菩薩羅縠。故知佛性難可見也。雖然如是故。經云佛性普遍無問凡圣。但自身中體會真一何用外覓。晝夜深思內心自證。故經云觀身寔相觀佛亦然。夫觀身實相者即一相也。一相者即空相也。但空無相故即非垢非凈。非凡非圣非有非無非邪非正。體性常住不生不滅即本際也。何以如來法身眼耳鼻舌。乃至身意諸根互用者。為體真一也。以無限量無分劑故。即法身虛通一切無礙。何以凡夫眼耳諸根不通遂無互用者。為妄想分別界隔諸根。精神有量。分劑不通。真一理迷遂無互用。故經云凡夫想識惑妄不通。執著根塵而有種種差別。是以圣人通達真一。無有妄心界隔根塵。故能同用無有心量。夫何謂真一以真無異。無異故萬物含一而生。即彼萬物亦為一也。何以故以本一故。即無二也。譬如檀生檀枝終非椿木也。然彼真一而有種種名字。雖有種種名字終同一義。或名法性。法身。真如。實際。虛空。佛性。涅槃。法界。乃至本際。如來藏。而有無量名字皆是真一異名。同生一義。蓋前三品者亦復如是。夫何以名廣照品者。所謂智鑒寬通慧日圓照。包含物理虛洞萬靈。故言廣照。何謂離微品者。所謂性該真理究竟玄源。實際沖虛本凈非染。故曰離微。何謂本際品者。所謂天真妙理體瑩非修。性本虛通含收萬物。故言本際品也。是故合前三品。一義該收出用無窮。總名寶藏。是以闡森羅之義府。論識物之根由。虛洞太清。陰符妙理。圓之者體合真一。了之者密悟玄通。故明法界之如如。顯大道之要者也。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西昌市| 阳山县| 南雄市| 双城市| 新化县| 石景山区| 大理市| 青铜峡市| 万载县| 什邡市| 东城区| 江安县| 四川省| 昂仁县| 山阴县| 胶州市| 宾川县| 香港| 科尔| 保亭| 固始县| 永新县| 罗山县| 雷州市| 光泽县| 泰宁县| 泰州市| 应城市| 乐至县| 霍邱县| 霍邱县| 唐山市| 巫山县| 江西省| 舒城县| 论坛| 西乌珠穆沁旗| 济源市| 和林格尔县|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