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筆花醫鏡
  • 江涵暾
  • 2790字
  • 2015-11-09 17:52:34

傷暑

小兒性秉純陽。不受火迫。一染邪暑。熱焰沸張。其癥肌熱煩躁。囗渴唇紅。溺澀。急宜香薷飲調服益元散以解之。且暑中有濕。濕易傷脾。故每作瀉利。甚者兼吐。治法詳吐瀉門。若受暑風而清涕頭痛者。用香薷飲加秦艽、荊芥主之。若熱動肝風而發搐厥。宜用清熱湯利其暑熱。而風自息。昏悶者。通關散啟其嚏。切勿輕用治驚化痰之品。戕其正氣。變生他癥。

食積痞積蟲積痰積水積

諸積皆屬于脾。脾土果旺。則何物不化。至于成積。脾力之弱可知已。然積既已成。勢不能不用藥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積。必更傷受困之脾。愿治積者。必時時顧念脾土而后可。食積者。

肚腹必硬。膨脹拒按。吞酸噯腐。不思飲食。保和丸、大和中飲等消之。脾虛者。六君子湯參用。

痞積者。或瘧后痰結。或血裹肝氣。伏于脅下。時痛時止。和中丸消之。外貼消痞膏。氣虛者。六君子湯參用。蟲積者。濕熱所化也。蟲有九而血鱉最狠。蝤蟲最馴。寸白蟲上能蝕肺。柳葉蟲下能蝕肝。凡患蟲癥。則唇內起白點。若蟲長一尺。貫胃則危。沖心則死。其人日漸消瘦。蟲則吸血自肥。當以化蟲丸下之。腹痛則服花椒湯。蟲聞椒則伏也。下后。仍以異功散養脾。痰積者。飲食所積。脾不能化。則釀而為痰。其癥初起時。兩脈皆弦。腹漸脹大而軟。急宜六君子湯加濃樸、麥芽、萊菔子等以消之。若遷延日久。則痰積愈多。一旦上涌。發為厥逆。則吐之不能。

下之不得。無藥可治也。水積者。即水腫之癥。治法具詳卷一。

疳癥

疳者干也。久熱傷陰。津液干涸之癥。俗名童子癆。其癥總因飲食不節。積滯化火。漸或生痞生蟲。致成骨蒸。內熱銷灼其陰。其癥腹大青筋。發直毛焦。肌膚枯燥。唇舌絳紅。而疳癥成矣。

此癥陰血既槁。勢已難回。況又有熱未清。積未去乎。善治者。必乘其陰血未槁之時。清其火。

消其積。育其陰。調其脾胃。尚克有濟。初治宜清熱導滯湯。有蟲者。唇內起白點。以化蟲丸間服。若陰分既虛。則用理陰和中煎。胃囗不開。則并用異功散調其胃。俾得陽生陰長。庶幾有救。大約此癥腹軟者。雖虛可治。為其能受補也。腹硬者難治。為其不可消也。

盜汗自汗

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然亦有秉質如此。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治也。若平日并無此癥。

又非夏秋暑月。而無端盜汗者。宜四物湯加龍骨、牡蠣、浮小麥、北五味之屬。以養其陰。無端自汗者。宜四君子湯加北五味、牡蠣。以養其陽。或加玉屏風散亦可。

咳嗽

小兒咳嗽。半由于風寒。初起以杏蘇煎散之。痰薄者。加半夏、生姜。痰濃者。加川貝、花粉、栝蔞仁之屬。肺有火邪。則瀉白散。此一定之治法也。若秋冬燥令。肺受火刑。則咳而無痰。甚者咳血。宜以貝母栝蔞散潤其肺。清肅之氣下行。則咳自止。

解顱龜胸龜背

解顱者。腦蓋未滿。頭顱不合。中陷而四角起。如古錢之形。此先天不足所致。暑月服六味地黃丸。冬春之月補天大造丸。俟氣虛漸充。則自合矣。龜胸者。肺熱作脹。胸骨高起。須白虎湯加瀉白散。以涼肺氣。若喘急者。難治也。龜背者。背骨高突如龜。此先天不足。督脈為病。補天大造丸加金毛狗脊治之。

此外諸癥治法。與方脈同。故不贅敘。

解顱龜胸龜背

三黃湯黃芩 黃柏 川黃連 大黃(各一錢)濃煎。將絲綿作乳頭狀。蘸藥時時令吮。每日五六回。不必盡劑。

益黃散陳皮(一錢) 青皮 訶子肉 炙草(各五分) 丁香(三分)荊防散荊芥(一錢) 防風 蘇梗 川芎 陳皮(各八分) 杏仁(二錢) 甘草 姜皮(各三分)保和丸山楂炭 茯苓 萊菔子(各一錢五分) 神曲 半夏 陳皮 連翹(各一錢)和中丸白術(二兩) 扁豆 茯苓 砂仁 半夏(各一兩) 枳實 神曲 炒麥芽 楂炭 香附丹參(各一兩五錢) 陳皮 五谷蟲(各二兩)共為末。每服三錢。

貝母栝蔞散川貝(二錢) 栝蔞仁(一錢五分) 山梔 黃芩 橘紅(各一錢) 甘草(五分)熱甚加川連八分痰多加膽星五分黃芩芍藥湯黃芩 白芍(各二錢) 生甘草(一錢)蒿皮四物湯生地(三錢) 北沙參 炙鱉甲(各二錢) 歸身 白芍 青蒿(各一錢) 地骨皮(一錢五分) 丹皮(八分) 甘草(五分)四君子湯人參 茯苓(各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大棗(三枚)通關散細辛 皂角(各三錢) 生半夏(二錢)共研末。吹入鼻孔取嚏。

利火降痰湯黃連(八分) 連翹(一錢五分) 山梔 滑石(各二錢) 木通 黃芩 枳實栝蔞霜 車前(各一錢) 鉤藤(四錢) 柴胡(六分) 甘草(三分)清膈煎制膽星 木通(各一錢) 白芥子 川貝(各二錢) 海石(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抱龍丸膽星(二錢) 天竺黃(一錢五分) 雄黃 辰砂(各一錢) 麝香(三分)共為末糊丸。燈心湯下。

清熱養血湯細生地(三錢) 丹參(一錢五分) 黑山梔 青蒿 丹皮(各一錢) 赤芍(八分)生甘草(五分)異功散即前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

附子理中湯人參 白術(各二錢) 附子 干姜 炙草(各一錢)七福飲人參 熟地(各三錢) 歸身 棗仁(各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遠志(五分)秘旨安神丸人參 棗仁 茯神 半夏(各二錢) 歸身 白芍 橘紅(各一錢五分) 北五味炙草(各五分) 生姜(三片)安神定志丸茯苓 茯神 人參 龍齒(各一錢) 遠志(五分)七味安神丸黃連 當歸 麥冬 茯苓 甘草(各二錢) 朱砂(三錢) 冰片(二分)共研末為丸。燈心湯下一錢。

六味地黃湯熟地(四錢) 山藥 萸肉(各二錢) 丹皮 澤瀉 茯苓(各一錢五分)藿香和中湯藿香(八分) 濃樸 砂仁 陳皮 炙草(各五分)生姜(二片) 此方加蒼術白芷蘇梗川芎香附楂炭麥芽治感寒停食導赤散生地(二錢) 木通 麥冬 車前 竹葉(各一錢) 甘草(三分) 加燈心三十寸虛者加人參五分花火膏燈花三顆煎湯。

香薷飲香薷 扁豆 濃樸(各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四苓散白術(一錢) 赤苓(三錢) 木通 豬苓(各一錢) 車前 澤瀉(各一錢五分)益元散滑石粉(六錢) 生甘草(一錢)平胃散加減藿香 濃樸(各一錢五分) 蒼術(八分) 陳皮(一錢)二陳湯制半夏 陳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六君子湯即前四君子湯加半夏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清中飲川連(五分) 釵石斛 生谷芽(各三錢) 赤苓 車前(各二錢) 酒芩藿香(各八分) 加姜汁炒竹茹一錢五分清熱湯鉤藤(四錢) 山梔 連翹 青蒿(各一錢五分) 僵蠶 赤芍 香薷(各一錢)滑石(二錢) 川連 柴胡(各五分)大和中飲炒麥芽 楂炭(各三錢) 枳實 砂仁(各六分) 陳皮 濃樸 澤瀉(各一錢)化蟲丸蕪荑 雷丸(各五錢) 檳榔 本香 白術 陳皮 神曲(各三錢) 雄黃(一錢五分)共為末糊丸。使君子肉三錢煎湯。送下三錢。

清熱導滯湯胡黃連(五分) 地骨皮 楂炭(各二錢) 青蒿 山梔 大腹皮(各一錢五分) 炒麥芽(三錢)檳榔 濃樸 丹皮 生甘草(各一錢) 加紅棗五枚理陰和中煎生地 北沙參 生谷芽(各三錢) 地骨皮 首烏 青蒿子 炒麥芽 豆皮 牡蠣(各二錢) 白芍 楂炭(各一錢五分) 濃樸 丹皮(各一錢)四物湯熟地(四錢) 歸身 白芍(各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玉屏風散生黃 (二錢) 防風(八分)杏蘇煎杏仁(二錢) 蘇梗 前胡 赤芍 荊芥(各一錢) 陳皮(八分) 桔梗 甘草(各五分)瀉白散桑白皮(蜜炙一錢五分) 地骨皮(二錢)白虎湯生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五分) 粳米(一撮) 甘草(五分)補天大造丸人參(二兩) 黃 白術(各三兩) 當歸 棗仁 山藥 茯苓(各一兩五錢)熟地 枸杞(各四兩) 河車(一具)用鹿角一斤。龜板八兩熬膏。同為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岳县| 龙门县| 新闻| 台东县| 江孜县| 余江县| 临汾市| 玉田县| 麻江县| 新安县| 伊宁市| 莱芜市| 边坝县| 漳平市| 德安县| 秦安县| 宁夏| 高青县| 新安县| 蒲江县| 鹤庆县| 福海县| 龙胜| 凤冈县| 霍山县| 巴林左旗| 共和县| 凉城县| 安顺市| 老河口市| 高唐县| 麻阳| 仙居县| 台湾省| 绥阳县| 遂昌县| 夏河县| 大余县| 定西市| 武安市|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