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痹門
- (清)陳夢雷
- 4892字
- 2015-11-09 17:51:50
醫學準繩六要 【明 張三錫】
痛風
痛風,即《內經》痛痹。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氣合而為痹。今人多內傷,氣血虧損,濕痰陰火,流滯經絡,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當,一名白虎歷節風是也。大抵濕多則腫,熱多則痛,陰虛則脈弦數而重在夜,氣虛則脈虛大而重在日。
著痹
四肢肌肉不為我用,似偏枯而多痛著,與痛風相類者,痹也。分虛實標本治。
俞子木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正氣,為邪氣所閉,則痹而不仁。《靈樞經》曰:病人一臂不遂,時復移于一臂者痹也,非風也。《要略》曰:風病半身不遂,若但閉不遂者痹也。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多則行,寒多則痛,濕多則著,故痹多重痛沉著。
醫宗必讀 【明 李中梓】
諸痹
筋痹即風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古稱走注,今名流火。防風湯主之,如意通圣散、桂心散、沒藥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應痛丸。
肌痹,即著痹、濕痹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黃芪湯主之。
醫門法律 【清 喻昌】
痛風
痛風一名白虎歷節風,實即痛痹也。經既言以寒氣勝者為痛痹矣,又言凡傷于寒者皆為熱病,則用藥自有一定之權衡。觀《金匱》用附子、烏頭,必用于表散藥中,合桂枝、麻黃等藥同用,即發表不遠熱之義。至攻里必遵《內經》不遠于寒可知矣。諸家方中不達此義,即攻里概不遠熱。獨《千金》犀角湯一方,深有合于經意,特表之為例。
更有內熱,因血虛熾盛,始先表散藥中不能用辛熱者,即當取夏月治溫熱病之表法為例。諸家復無其方,獨《本事方》中有牛蒡子散,先得我心,亦并表出。
風痹
中風四證:其一曰風痹,以諸痹類風狀,故名之。然雖相類,實有不同。風則陽先受之,痹則陰先受之耳。致痹之因,乃風寒濕互相雜合,匪可分屬。但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性善行故也;以寒氣勝者為痛痹,寒主收急故也;以濕氣勝者為著痹,濕主重滯故也。
邪之所中,五淺五深,不可不察。在骨則重而不舉,在經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皮則寒,此五者在軀殼之間,皆不痛也。其痛者,隨血脈上下,寒凝汁沫,排分肉而痛;雖另名周痹,亦隸于血脈之中也。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合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此五者亦非徑入五臟也,五臟各有合病,久而不去,內舍于其合也。蓋風寒濕三氣離合牽制,非若風之善行易入,故但類于中風也。
經論諸痹至詳,然有大闕,且無方治。《金匱》補之,一曰血痹,二曰胸痹,三曰腎著。四曰三焦痹。
《金匱》論血痹謂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濇,在寸囗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痹陰陽俱微,寸囗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經但言在脈則血凝而不流,《金匱》直發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脈自微濇,然或寸或關或尺,其脈見小緊之處,即風入處也。故其針藥所施,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金匱》論胸痹脈證并方治,繹明入胸寒痹痛條下,此不贅。
《金匱》論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經但言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仲景知濕邪不能傷腎臟之真,不過舍于所合,故以身重腰冷等證為言,曰飲食如故,曰病屬下焦,意可知矣。然濕土之邪,賊傷寒水,恐害兩腎所主生氣之原,關系尤大,故特舉腎著一證立方,以開其痹著。
《金匱》復有總治三痹之法,今誤編歷節黃汗之下。其曰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瘰 【一作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遇濕 【一作溫溫】 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是也。蓋短氣,中焦胸痹之候也,屬連頭眩,即為上焦痹矣;遇濕欲吐,中焦痹也;腳腫如脫,下焦痹也;肢節疼痛,身體魁瘰,筋骨痹也。榮衛筋骨三焦俱病,又立此法以治之。合四法以觀精微之蘊,仲景真百世之師矣!
腎著即痹
《內經》云:濕勝為著痹。《金匱》獨以屬之腎,名曰腎著,云此證乃濕陰中腎之外廓,與腎之中臟無預者也。地濕之邪著寒臟外廓,則陰氣凝聚,故腰中冷,如坐水中。實非腎臟之精氣冷也。若精氣冷,則膀胱引之從夾脊逆于中上二焦,榮衛上下之病,不可勝言。今邪止著下焦,飲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與腸胃之腑無與,況腎臟乎?此不過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朮,甘溫從陽淡滲行濕足矣,又何取暖胃壯陽為哉!
律一條
凡治痹證,不明其理,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醫之罪也!
痹證非不有風,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身中之陽不通于陰,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以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榮衛,然已入在四君、四物等藥之內,非顓發表明矣。至于攻里之法,則從無有用之者。以攻里之藥皆屬苦寒,用之則陽愈不通,其痹轉入諸腑而成死證者多矣,可無明辨而深戒歟?
景岳全書 【明 張介賓】
論痹證
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蓋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痹論曰風氣勝者為行痹,蓋風者善行數變,故其為痹,則走注歷節,無有定所,是為行痹,此陽邪也。曰寒氣勝者為痛痹,以血氣受寒則凝而留聚,聚則為痛,是為痛痹,此陰邪也。曰濕氣勝者為著痹,以血氣受濕則濡滯,濡滯則肢體沉重而疼痛頑木,留著不移,是為著痹,亦陰邪也。凡此三者,即痹之大則也。此外如五臟六腑之痹,則雖以飲食居處皆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內連臟氣,則合而為痹矣。若欲辨其輕重,則在皮膚者輕,在筋骨者甚,在臟俯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是陽證,無熱者便是陰證。然痹本陰邪,故為寒者多而熱者少,此則不可不察!
觀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而壽夭剛柔篇又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何也?蓋三氣之合,乃專言痹證之所因也。曰在陽為風,在陰為痹,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風之與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經曰:邪入于陰則痹,正謂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
治法
痹因外邪,病本在經而深則連臟。故其在上則有喘嘔有吐食,在中則為脹滿為疼痛,在下則為飧泄為秘結諸病,此皆風痹之兼證也。凡見此者,當于各門權其緩急先后,而隨證治之。
痹證之風勝者,治當從散,宜敗毒散、烏藥順氣散之類主之。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湯或九味羌活湯之類主之。
痹證之寒勝者,但察其表里俱無熱證,即當從溫治之,宜五積散,或小續命湯、甘草附子湯之類主之。若寒甚氣虛者,宜三因附子湯之類主之。
痹證之濕勝者,其體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弱陰寒證也。若羌活勝濕湯乃驅風散濕之劑,五積散乃溫經散濕之劑,真武湯乃溫中除濕之劑,三因附子湯乃補脾燥濕之劑,調氣平胃散乃行氣行濕之劑,五苓散乃利水導濕之劑,二陳湯、六君子湯乃化痰去濕之劑也。大抵治濕者欲其燥,欲燥者宜從暖。蓋脾土喜燥而惡濕,喜暖而惡寒,故溫脾即所以治濕也。然又有濕熱之為病者,必見內熱之證,滑數之脈,方可治以清涼,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當歸拈痛湯之類主之。其有熱甚者,如抽薪飲之類,亦可暫用,先清其火,而后調其氣血。
風痹之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氣不充,故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惟三氣飲及大防風湯之類方能奏效。凡治痹之法,惟此為最。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氣飲浸酒服之,亦妙法,見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歷節風痛
歷節風痛,以其痛無定所,即行痹之屬也。《病源》云:歷節風痛,是氣血本虛;或因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或因勞倦調護不謹,以致三氣之邪遍歷關節,與氣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歷節之名。《中藏經》曰: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證,多有晝輕而夜重者,正陰邪之在陰分也。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正陰邪侮陽之證也。或得暖遇熱而甚者,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有火者宜從清涼,有寒者宜從溫熱。若筋脈拘滯,伸縮不利者,此血虛血燥證也,非養血養氣不可,凡諸治法,總宜如前。凡諸痹作痛者,俱宜用火龍膏貼之。
方
附子八物湯 【《醫學綱目》】 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錘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 芍藥 茯苓 半夏 桂心 人參各三兩 白朮四兩
右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桂枝芍藥知母湯 【仲景】 治痛痹。
桂枝 知母 防風各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附子炮 麻黃各二兩 白朮 生姜各五兩
右,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導水丸 【子和,下同】 治濕痹。
滑石水飛 黑牽牛另取頭末,各四兩 大黃 黃芩各二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
通經散 治濕痹。
陳皮去白 當歸各一兩 甘遂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滾,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面焙干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
潛行散 【丹溪】 治痛風。
黃蘗不拘多少,酒浸焙干為末
生姜汁和酒調服,必兼四物等湯相間服,妙。
蒼朮復煎散 【東垣】 治痛痹。
蒼尤四兩,水二碗,煎至三大盞,去滓,入下藥 羌活一錢 黃蘗三分 升麻 柴胡 槁本 澤瀉 白朮各五分 紅花少許
右為粗末,用蒼朮湯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微汗為效。忌酒面。
越婢湯 【仲景】 治風痹腳弱。
附子一錢五分 麻黃二錢 甘草一錢二分 石膏三錢 白朮三兩
右,姜棗煎服。
三妙丸 治三陰血虛,足心如火熱,漸烘腰胯,及溫熱麻痹疼痛痿軟等證,皆效。
蒼朮六兩 黃蘗四兩 牛膝二兩
右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至一百丸,空心姜湯或鹽湯送下。
天麻黃芪湯 治手足麻木,兼有風證。
天麻 白芍藥 神曲 羌活 白茯苓各三分 人參 黃連各四分 當歸五分 黃芪 甘草 升麻 干葛 黃蘗蒼朮各六分 澤瀉七分 柴胡九分
右,水煎溫服。
單豨薟丸 治中風,囗眼喎斜,時吐痰涎,語言蹇滯,四肢緩弱,骨節疼痛,腰膝無力,及諸風痹。
豨薟端午、七夕、重陽收,洗去土,摘葉曬干,鋪甑中,用好酒和蜜層層勻灑,蒸之復曬,如此九次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四十丸,空心酒下。
蓖麻蒸痹法 【《千金方》】 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酸疼,囗眼歪斜,皆效。
蓖麻秋冬用葉,春夏用子一二十斤
右入甑內,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折,浸入蒸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將前蒸熱藥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藥一層。如此換蒸,以汗出為度。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即愈。內服疏風活血之劑。
擦痹法 治風濕諸痹。
麝香一錢,搗爛于磁器內,勿泄氣 蓖麻子三兩,去油 活地龍七條,去土搗爛 甘草 甘遂各一兩,俱為末
臨用先將姜蔥各一兩,搗爛包患處,次用姜汁化此藥,一雞子黃大,擦半時久,一日三次。二三年者皆效,婦人尤神。
茯苓湯 【《濟生方》】 治停蓄支飲,及筋痹脈痹。
半夏湯泡 茯苓皮各一錢 甘草 桔梗 枳實各五分
姜煎溫服。
沖和補氣湯 【《醫學正傳》】 治合眼則麻木,開則不麻,四肢無力,痿厥酢心,目昏頭眩,神效。
羌活七分 獨活 川歸 黃蘗各三分 柴胡 神曲 木香 草豆蔻各二分 人參 蒼朮 白朮 芍藥 澤瀉 陳皮 豬苓各一錢 甘草 升麻各五分 黃芪制,二錢 黃連 麻黃不去節,各二分
右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活血應痛丸 【《寶鑒》】 治痛痹。
狗脊去毛,六兩 香附炒,十二兩 陳皮九兩 沒藥一兩二錢 草烏炮,二兩半 威靈仙三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十兩
右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或熱湯送下,不拘時候。常服和血脈,壯筋骨,使氣脈宣通。忌桃、李、雀、鴿諸血物。
行濕流氣散 治風寒濕痹,身如板夾,麻木不仁,或手足酸軟。
蒼朮 羌活 防風 川烏各一兩 薏苡二兩 白茯苓一兩五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蔥湯下。
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所乘,發為攣痹緩弱,上攻胸背,下注腰腿,足心發熱,行步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