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痹門
  • (清)陳夢雷
  • 2970字
  • 2015-11-09 17:51:50

【注 寒氣反至者,謂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嘔血鼽衄腹滿,乃陽熱中盛之證。如心痛眩仆,面赤目黃,色炲善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

太陽之勝,凝凓且至。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頂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

【注 太陽寒水氣勝,故凝凓且至。痔瘧者,太陽寒熱之邪也。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絡上通于心,故心痛也。陰中乃瘍,是以隱曲不利而互引陰股。足太陽主筋,故筋肉拘苛也。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邪入于經也。皮膚否腫者,太陽之氣主表也。腹滿食減者,水氣乘脾也。熱反上行者,太陽經脈起于目內眥,故目如脫。寒入下焦者,太陽標陽而本寒,是以陽熱上行而陰寒下行也。】

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注 太陽之氣在表,而肺主皮毛,是以受司天之客氣,即為胸中不利,出清涕而咳。】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注 此五臟之氣,發見于形氣也。】

靈樞經

經脈篇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

【注 凡診絡脈色青則寒,蓋浮絡之血氣,皆見于皮之部。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蓋皮絡之氣血,本于胃腑所生,從手陽明少陽,注于尺膚而上魚也。】

師傳篇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已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注 便者,所以更人之逆也。熱者更之寒,寒者更之熱也。熱中寒中者,寒熱之氣,皆由中而發,內而外也。臍以上皮熱者腸中熱,臍以下皮寒者胃中寒,寒熱外內之相應也。】

五癃津液別篇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注 天寒則腠理閉,三焦之氣因濕而不行,津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氣化而出者為溺。】

論疾診尺篇

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注 掌中魚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為陽,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陰,故候腰腹腸胃之內。】

九宮八風篇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

五色篇

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

【注 青黑者,風寒之色,故為痛。黃赤者,火土之色,故為熱。白者,清肅之色,故為寒。】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中寒

肺中寒,吐濁涕。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一云痛。】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寒氣厥逆,赤圓主之。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痼冷

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凡覘病者,未脈望之。囗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畏寒。脈沉弦、脈雙弦者,寒也。弦脈狀如張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雙弦而遲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右手寸囗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惡寒。師曰:遲者謂寒,濇為無血,寸囗脈微,尺中緊而濇。緊即為寒,微即為虛,濇即為血不足,故知發汗而復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治寒以熱

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有三:北方之人,為大寒所傷,其足脛腫,乃寒勝則浮也。若火炙湯浴,必脫毛見骨。須先以新汲水浴之,則時見完復。更有大寒凍其而或耳,若近火湯,必脫毛成瘡,須先于涼處浴之。少時,以溫水熨烙,必能完復。此涼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于天,投以涼藥,使天道右遷而順天令,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寒在外,其大熱伏于地中者,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熱伏于中,元氣必傷。在人之身,乃胃也。和以涼藥,則元氣充盛而不傷。三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中寒

中寒宜主乎溫散。然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囗得寒物者,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前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必先用參芪托住正氣。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芪之功。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

胃氣大虛,必當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

倉卒感受大寒之氣,其病即發,非若傷寒之邪,循經以漸而深也。已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

正治溫散,宜桂枝湯、四逆湯輩。甚者三建湯、霹靂散。從治用熱藥,加涼劑引之,或熱藥須俟冷飲,最妙。經曰:從而逆之,此之謂也。若反攻,用烏頭煎之類。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中寒

中寒之證,身體強直,囗噤不語,或四肢戰掉,或灑灑惡寒,或翕翕發熱,或卒然眩運,身無汗者,此為寒毒所中。宜先用酒調蘇合香丸,輕則五積散加香附一錢、麝香少許,重則姜附湯。若人漸蘇,身體回暖,稍能言語,須問其別有何證。挾氣攻刺,姜附湯加木香半錢;挾氣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腫滿者,加白朮一錢;筋脈牽急者,加木瓜一錢;肢節疼痛者,加桂二錢。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中寒

傷寒循經漸入,中寒不問冬夏,或當風取涼,或坐地受冷,肅殺之氣,自皮膚卒入臟腑,昏倒、四肢拘攣、強直厥冷與中風相似,牙緊四肢不動為異耳。急用蔥餅熨臍,并灸氣海,手足溫暖則生。如極冷唇青,厥逆無脈,舌卷囊縮者,須臾死。若倉卒難分經絡,急煎姜附理中救之。次審中脘疼痛中太陰者,理中湯;脈沉足冷中少陰者,四逆湯加吳萸;或臍腹疼痛,五積散加吳萸;小腹疼痛中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加吳萸或五味子。如陰盛煩躁,熱藥冷飲,或加些涼藥為引。溫中散冷,補暖下元,陽氣復而寒自消矣。切忌吐下。

西北苦寒,中傷者多;東南溫和,中傷者少。尋常感冒表證見者,九味羌活湯、芎芷香蘇散。寒入腸胃者,霍亂轉筋,洞泄下利,干嘔吐逆,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挾食停痰者,人參養胃湯。夏秋暴寒折熱于里者,調中湯微下之。凡帶漏、遺精、痎瘧、疝瘕、腳氣、腰膝冷、虛勞、陰痿諸痛,皆寒也。挾痰,眩運不仁;挾濕,四肢腫痛。內傷勞役,感寒困倦,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如內傷生冷,感寒腹痛,脈脫,附子理中湯。如內傷房室,感寒厥冷,四逆湯。脈脫,三建湯、煉臍法。

古今醫鑒 【明 龔信】

中寒

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寒為天地殺厲之氣。多由氣體虛弱之人,或調護失節,沖斥道途,一時為寒氣所中,則昏不知人,囗噤失音,四肢強直,拘急疼痛者,先用熱酒、姜汁各半盞灌服,稍醒,后用理中湯。

如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或加藿香正氣散同服。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湯。

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五積散加吳茱萸。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四逆湯加吳茱萸。

寒中厥陰,則少腹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甚者倍附子。此中寒比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冷極唇青,厥逆無脈,陰囊縮者,急用蔥熨法,或吳茱萸熨法,并艾灸臍中與氣海、關元二三十壯,佳。

中寒雖燥熱煩渴,可煎理中湯,水中頓冷服之。此寒因寒用之法也。若以寒涼治之,立死。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长子县| 聊城市| 昌都县| 黄平县| 东阳市| 湛江市| 林周县| 荣昌县| 木兰县| 化州市| 垣曲县| 长葛市| 天全县| 盐亭县| 昌江| 阆中市| 乌什县| 讷河市| 疏附县| 福清市| 南部县| 淮南市| 阳东县| 平和县| 老河口市| 华容县| 聂拉木县| 东城区| 南涧| 呼图壁县| 拉孜县| 韶山市| 宾川县| 原阳县| 密云县| 淅川县| 万州区| 信宜市| 淮北市|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