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 漢陽 白巖 霜巖 古 離郡地 漢屬險瀆縣 幷隸盧州 永 隸顯州 神仙傳仙人白仲理 能煉神丹 點黃金以救百姓 卽此地 漢遼隊縣 位城 河瑞 蒼山 龍珍 幷隸 州 靈巖 常 白石 均谷 嘉利 幷隸湯州 盛吉 蒜山 山 幷隸興州 長寧 金德 或稱常樂 漢浿水縣高句麗縣 雞山 漢居就縣 昔丁令威家此 去家千年化鶴來歸 集于華表柱 以 畵表云 有鳥有鳥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來歸 城郭雖是人民非 何不學仙冢累累 花山 漢望平縣 紫蒙 漢鏤芳縣 拂涅國置東平府于此 崇山 水 綠城 奉集 幷隸州未詳
龍原府縣十五
龍原 永安 烏山 壁谷 熊山 薛仁貴征高句麗 與其將溫沙? 戰熊山卽此 白陽 幷隸慶州 海陽 接海 格川 幷隸鹽州 水 順化 美縣 幷隸穆州 洪賀 送誠 石山 幷隸賀州
南海府縣十六
天晴 神陽 蓮池 狼山 仙巖 幷隸晴州 椒山 貂嶺 泉 尖山 巖淵 幷隸椒州 東界新羅 西北故平壤城 東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 沃沮 鷲嶺 龍山 濱海 升平 靈泉 幷隸州未詳
鴨綠府縣十
桓都 神鄉 浿水 幷隸桓州 神鹿 神化 劍門 安 渤恪 壤 石 幷隸州未詳
夫余府縣十一
布多 扶余 顯義 鵲川 強師 新安 漁谷 永寧 水 扶羅 永平 幷隸州未詳
懷遠府縣九
富壽 優富 幷隸富州 山河 黑川 麓川 幷隸美州 越喜 懷福 豹山 乳水 幷隸州未詳
安遠府縣二
慕化 崇平 幷隸慕州
府州未詳縣九
長泰 永 熊山 靈峯 麓郡 麓波 云川 安夷 萬安
右見遼史 太祖東幷渤海 得城邑之居百有三云 而郡縣名可考者 今為百十三 可疑
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多在今吉林烏喇寧古塔及朝鮮界 其遼東古地 雖入渤海 建置無聞 地理志賈耽所記可考 遼時東京州縣多襲其名號 非復古地 遼史謂皆渤海之舊 其實未盡然也
龍泉府 漢三國晉時 婁國地 后魏齊周時 勿吉國地 隋時靺鞨國地 唐時入渤海為龍泉府 金時上京會寧府地 元時合蘭府水達達等路 明時建州毛鄰衛等地 今寧古塔
顯德府 今在吉林烏喇城東南 地理志自鴨綠江口舟行百余里 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 至泊 口 得渤海之境 又溯流五百里 至九都縣城 故高麗王都 又東北溯流二百里 至神州 又陸行四百里 至顯州為寶中王所都 按顯州卽顯德府 唐先天二年 賜名忽汗州是也 遼史謂卽平壤城 又以遼所置東京之顯州 為本顯德府地 皆誤也
龍原府 漢時玄 郡地 晉時屬平州 隋時高句麗慶州地 唐時屬安東都護府 入渤海為龍原府 遼時開州鎭國軍 金時石城縣 元時屬東寧路鳳凰城 金鳳凰城
南海府 漢時玄 郡地 后屬樂浪都尉 東漢時封沃沮 三國時平州地 晉以后高句麗沙卑城 唐置蓋州 入渤海為南海府 遼時海州南海軍 金時澄州南海郡 元時省入遼陽路 明時海州衛 今海城縣也
夫余府 漢時扶余國地 唐置黑水都督府 入渤海為扶余府 又為龍泉府 遼隸東京 金時會寧府升上上京 元時開元路 明時三萬衛 今開元縣
瀋州 漢時 婁扶余沃沮朝鮮等地 三國晉時平州地 后魏時營州地 齊周時高句麗地 隋時營州地 唐時入渤海為沈陽 屬定理府 遼時瀋州昭德軍 金時瀋州顯德軍 元時沈陽路 明時沈陽中衛 今奉天府 通志云 有奧婁河 注曰奧婁卽 婁
蓋州 漢時西蓋馬縣 三國時平州地 晉以后高句麗地 唐時高句麗蓋牟城 太宗取其地置蓋州 入渤海仍置蓋州 后改辰州 遼時辰州奉國軍 金時蓋州奉國軍 元時蓋州 明時蓋州衛 今革平縣
富州 漢時 婁國地 隋時越喜國地 唐時入渤海為富州 屬懷遠府 遼時銀州富國軍 金時新興縣 元時省 明時 嶺衛 今 嶺縣
杉盧郡 漢時玄 郡地 晉以后高句麗地 唐時置金州 入渤海為杉盧郡 遼時化成縣 金時蘇州安復郡 元時屬蓋州路 明時金州衛 今寧海縣
忽汗河 今名虎爾哈河 源出吉林烏喇界 東北流經古會寧城北 又九十余里 繞寧古塔城南 復折而北流七百余里 入混同江 唐時謂之忽汗河 大氏置忽汗州 新唐志云 渤海王城臨忽汗海 金時名金水 俗謂金為按出 亦稱按出虎水 是為金源 明一統志忽兒海河 北流入松花江 是也
上京城 在今寧古塔城西南 唐書曰 天寶末大武藝 徙上京 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 賈耽曰 自安東都護府東北 經古蓋牟新城 又經渤海之長嶺府千五百里 至渤海王城 以此考之 當在寧古塔西南境 與上京相近 明一統志 今滅遼 設都于渤海上京 是也
平壤 漢樂浪郡 后為高句麗王所都 亦曰長安城 一名王儉城 唐平高句麗 置安東都護府于此 后沒于渤海 在今朝鮮界內
郭州 唐置郭州 渤海因之 后屬于遼 載記遼以鴨綠江北與高麗 高麗筑興 通龍龜郭六城 今在朝鮮界內
慕州城 本渤海安遠府 在 州西二百里 州卽鴨綠府 在今朝鮮界內
右見淸一統志 得渤海之地于我國境內者三 曰平壤曰郭州曰慕州 而謂郭州在鴨綠之北 慕州在鴨綠之西 則亦可疑也 按新羅統合后 東北以泉井郡為界 今德源郡也 西北以唐岳縣為界 今中和府也 自中和以東祥原遂安谷山 以抵于德源 皆其邊塞也 以外咸鏡平安二道之地 皆為渤海有矣 及新羅之衰 弓裔始定浿西十三鎭 平壤城主黔及甑城赤衣黃衣賊明貴等皆降 是時渤海與契丹 未及交兵 而已失其南鄙于弓裔也 及契丹破渤海 所經理者只鴨綠以北 故鴨綠以南渤海郡縣沿革 遼史闕焉 無以考也 唐書云 渤海南接新羅 以泥河為界 文獻備考曰 泥河當在德源界內者 非也 以遼史考之浿水一名泥河 生 芋草 故亦稱 芋 水 此指遼東京之水也 遼東京者 卽今遼陽縣也 遼史以東京 謂卽渤海中京顯德府 本箕子所封平壤城也 淸一統志辨定甚詳 蓋遼史以東京為平壤 故又載浿水焉 其所謂一名泥河之浿水 乃我國平壤之浿水 今大同江也 新羅渤海分界處 正在大同一帶耳
職官考
文 職
宣詔省 左相 左平章事 侍中 左常侍 諫議 中臺省 右相 右平章事 內史 詔誥舍人 政臺省 內閣相 居左右相上 左司政 右司政 比仆射居左右平章事之下 左允 右允 比二丞
忠部 卿 居司政下
仁部 卿
義部 卿 忠仁義部謂之左六司
爵倉 郎中 員外
膳部 郎中 員外 幷左史之支司
智部 卿
禮部 卿
信部 卿 智禮信部謂之右六司
戒部 郎中 員外
水部 郎中 員外 幷右司之支司
中正臺 大中正 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 小正
殿中寺 大令
宗屬寺 大令
文籍院 監 少監 令
大常寺 卿
司賓寺 卿
大農寺 卿
司藏寺 令 丞
司膳寺 令 丞
胄子監 監 長
巷伯局 侍
武 職
左猛賁衛 大將軍 將軍
右猛賁衛 大將軍 將軍
左熊衛 大將軍 將軍
右熊衛 大將軍 將軍
左 衛 大將軍 將軍
右 衛 大將軍 將軍
南左衛 大將軍 將軍
南右衛 大將軍 將軍
北左衛 大將軍 將軍
北右衛 大將軍 將軍
按寧遠將軍 忠武將軍 云麾將軍 輔國將軍 歸德將軍 紫綬大夫 靑綬大夫 獻可大夫 庭諫大夫 上柱國開國公 開國子 開國男之稱 見于續日本紀 日本逸史 高麗史諸史 而其制幷未可考
儀章考
三秩以上 紫衣牙笏金魚
五秩以上 緋衣牙笏銀魚
六秩以上 淺緋衣木笏
八秩 綠衣木笏
遼天顯四年 太宗幸遼陽 使人皇王 備乘輿羽衛以迎 干享五年 圣宗巡東京 留守具儀衛迎車駕 蓋故渤海儀衛云
按宋史 太祖問趙普 拜禮何以男子 以婦人不 普問禮官不能對 王溥孫貽孫以練達稱曰 自唐太后朝 婦人始拜而不 大和中幽州從事張建章 著渤海國記 備言其事 普大稱之 意其書多載渤海儀文 而東國不傳 唐藝文志 張建章渤海國記三卷
物產考
太白山 南海昆布 柵城鼓 扶余鹿 豕 率賓馬 顯州布 沃州綿 龍州紬 位城 盧城稻 湄 湖 九都李 樂游梨 富州銀
國語考
王曰可毒夫 曰圣王 曰基下 命曰敎 王之父老王 母曰太妃 妻曰貴妃 長子曰父王 諸子曰王子 官品曰迭
國書考
武王與日本國圣武天皇書
武王啟 山河異域 國土不同 延聽風猷 但增頃仰 伏惟大王 天朝受命 日本開基 奕葉重光 本支百世 武藝 當列國 濫總諸藩 復高麗之舊居 有扶余之遺俗 但以天涯路阻 海漢悠悠 音耗未通 吉兇絶聞 親仁結援 庶 前經 通使聘鄰 始乎今日 謹遣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義 游將軍果毅都尉德周 別將舍那婁二十四人 狀 幷附貂皮三百張奉送 土宜雖賤 用表獻芹之誠 皮幣非珍 環 掩口之 主理有限 披膳未期 時嗣音征 永敦鄰好
文王與日本國圣武天皇書
欽茂啟 山河杳絶 國土 遠 仰望風猷 惟增傾仰 伏惟天皇圣殿 至德遐暢 奕葉重光 澤流萬姓 欽茂 系朝業 濫總如始 義洽淸深 每修隣好 今彼國使朝臣廣業等 風潮失便 漂落投此 每加優賞 欲待來春放回 使等貪前苦請乃年歸去 祈辭至重 隣義非輕 因備行資 卽為發遣 仍差若忽州都督胥要德等 充使領廣業等 今送彼國 幷附大蟲皮 皮各七張 貂皮六張 人蔘三十斤 蜜三斛 進上至彼 請檢領
康王與日本國桓武天皇書
哀緖已具別啟 伏惟天皇陛下 動止萬福 寢膳勝常 崇璘 視息茍延 奄及喪制 官僚感義 奪志抑情 起續洪基 統先烈 朝維依舊 封域如初 顧自思惟 實荷殊眷 而滄溟括地 浪浪涌天 奉膳無由 徒增傾仰 謹差庭諫大夫工部郞中呂定琳等 濟海起居 兼修舊好 其少土物 具在別狀 荒迷不次
上天降禍 祖大行大王 以大興五十七年三月四日薨背 善鄰之義 必聞吉兇 限以滄溟 所以緩告 崇璘無狀招禍 不自滅亡 不孝罪苦 酷罰罪苦 謹狀力奉啟 荒迷不次 孤孫大崇璘頓首
二
崇璘啟 差使奔波 貴申情禮 佇承殊眷 瞻望徒勞 天皇頓降敦私 之使命 佳問盈耳 珍奇溢目 俯仰自欣 伏增慰悅 其定琳等 不料邊虞 被陷賊場 俯垂恤存 生還本國 奉惟大造 去留同賴 崇璘 猥以冥德 幸屬時來 官承先爵 土統舊封 制命策書 冬中錫及 金印紫緩 遼外光耀 思欲修禮勝邦 結交貴國 歲時朝覲 ?帆相望 而去木 材 土之難長 小船泛海 不波則危 或引海不謹 遭罹利害 雖慕盛化 如艱阻何 長尋舊好 幸許來往 則送使雖不過二年 以茲為限 式作永規 其來年多少 任廳被裁 裁定之使 望于來秋許以往期 則德鄰常在 事與望則異 足表不依 其所寄絹二十疋 二十疋絲二百鉤綿二百屯 依數領足 今廣岳等使事略畢 情求 時便欲差人 送使奉諭新命之恩 使等辭以未奉本朝之旨 故致淹滯隨意依心 謹因回次 奉附土物 具在別狀 自知鄙薄 不勝羞愧
三
崇璘啟 使賀萬 卽賀茂也 等至 所 之書及信物 絹 各三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 依數領足 慰悅實深 雖復巨海漫天 滄浪浴日 路無倪限 望斷云霞 而巽氣送帆 指期舊浦 軋涯斥候 無闕 糧 豈非彼此契齊 暗符人道 南北義感 特 天心者哉 崇璘 有舊封 纘承先業 遠蒙善奬 聿修如常 天皇遙降德音 重 使命 恩從懷抱 慰諭殷勤 復俯記片書 眷依前請 不遺信物 許以年期 書疏之間 喜免瑕類 庇 之顧識異他時 而一葦難航 奉知實諭 六年為限 憚其遲 請更 嘉圖 幷回通鑒 從其期限 傍合素懷 然則向風之趣 自不倦于寡情 慕化之勤 可尋 于高氏 又書中所許 雖不限多少 聊依使者之情 省給行人之數 謹差衛軍大將軍左熊衛都將上柱國開國子大昌泰
充使送國 兼封附信物如別狀 土無奇異 自知差惡
四
嵩璘啟 使船白等至 枉辱休問 兼信物 絹各三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 缺 數領足 懷愧實深 嘉 厚情 伏知稠迭 前年附啟 請許裁量往還 去歲承書 遂以半紀為限 崇璘情勤馳系 求縮程期 天皇舍己從人 便依所請 筐 攸行 雖無珍奇 特見允依 荷欣何極 比者天書降漁 當作海 制使 朝 嘉命優加 寵章總萃 班沾燮理 列等端揆 惟念寡菲 殊蒙庇 其使昌泰等 ?專封 將命非能 而承 優容 倍增嘉慰 而今秋暉將暮 序惟 風 遠客思歸指勞望日 崇 時節 無滯回航 旣許隨心 正宜相送 未及驲限 不敢同行 謹自回使 奉附輕 具如別狀
屬國考
定安國本馬韓之種 為契丹所破 保其西鄙 宋太祖開寶三年 其王烈萬華 因女眞使上表獻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又因女眞使上表云 定安國王臣烏玄明言 伏遇圣主 洽天地之恩 撫夷貊之俗 臣玄明誠喜誠 頓首頓首 臣本以高句麗舊壤 渤海遺黎 保據方隅 涉歷星紀 仰覆露鴻鈞之德 被侵漬無外之澤 各得其所 以遂本性 而頃歲契丹恃其強暴 入寇境上 攻破城砦 略人民 臣祖考 守節不降 與眾避地 僅存生聚 以 于今 而又扶余府 昨背契丹幷歸本國 災禍將至 無大于此 所宜受天朝之密書 率勝兵而助討 必欲報敵不敢違命 臣玄明 誠懇誠愿頓首頓首 元興六年十月日 定安國王臣玄明 表上圣皇帝前 太宗優詔答之 是時宋欲討契丹故也 端拱二年 其王子因女眞使 獻馬雕羽鳴鏑 淳化二年 其王子太元 因女眞使上表 其后不至 高麗顯宗九年 定安國人骨須來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