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渤海考
  • 柳得恭
  • 4018字
  • 2015-11-09 16:40:20

承慶官輔國將軍 泰師歸德將軍 方禮判官 文王時同使日本 初日本使朝臣田受等 來問大唐消息 歸言于倭皇曰 天寶十四載歲次乙未十一月九日 御史大夫兼范陽節度使安祿山 舉兵作亂 自稱大燕圣武皇帝 改范陽為靈武郡 其宅為潛龍宮 年號圣武 留其子安卿緖 知范陽郡事 自將精騎二十余萬南下 直入洛陽 署置百官 天子遣安西節度使哥舒翰 將三十萬眾 守潼津關 使大將封常淸 將十五萬眾 別圍洛陽 天寶十五載 祿山遣將軍孫孝哲等 率二萬騎攻潼津關 哥舒翰壞潼津岸墜黃河 絶其通路而歸 孝哲鑿山開路引兵入至新  六月六日天子游于劍南 七月甲子 皇太子玙 卽皇帝位于靈武都督府 改元至德矣  言安東都護王志玄 聘渤海 天子賜渤海勅勅書事 倭皇下令于太宰府曰 安祿山者是狂胡狡豎也 違天起逆 事必不利 疑其不能西 必還掠海東 大貳吉備朝臣眞備 俱是碩學 委以重任 宜知此狀 預設奇謀 縱使不來 儲備無悔 其所謀上策及應備 事 一一俱錄報來 至是承慶等至日本 倭皇授承慶正三位 泰師從三位 方禮從五位 下賜錄事以下十九人 仍使忌村全成 隨承慶來 欲自渤海迎其入唐大使朝臣河淸 獻絹三十疋美濃 三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錦四疋兩面二疋 羅四疋白羅十疋彩百三十疋白錦一百帖

高南甲 高興福 李能本 安貴寶

南甲官輔國大將軍兼將軍玄 州刺史兼押衛官開國公 興福副使 能本判官 貴寶解臂 文王時同使日本 以中臺牒報曰 迎藤原河淸使總九十九人 大唐祿山思明 前后作亂 內外騷荒 恐被害殘 只遣頭首高元度等十一人 往迎河淸 卽差此使同為發遣 南甲等與其使陽侯史玲 俱來 獻 三十疋美濃 三十疋絲一百鉤綿三百屯 能本后為王新福副 再使日本

楊方慶

文王時 以賀正使朝唐 日本迎河淸使高元度隨往

王新福 楊懷珍 達能信

新福官紫綬大夫行政堂左允開國男 懷珍判官 能信品官著緋 文王時率二十三人 同使日本 新福為倭皇言唐事曰 李家太上少帝幷崩 廣平王攝政 年谷不登 人民相食 史家朝議稱圣武皇帝 性有仁恕 人物多附 兵鋒甚強 無敢當者 鄧州襄陽已屬史家 李家獨有蘇州 朝參之路固未易通 是行也李能本為副

壹萬福 慕昌拜

萬福官靑綬大夫 昌拜副使 文王時率三百二十五人 駕船七十只 同史日本 著出羽國 倭皇以國書違例 幷信物不受 萬福再拜據地而泣曰 君者彼此一也 臣等貴國 必當有罪 遂改修國書 代王申謝 倭皇授萬福從三位 與王書曰 今者來書頓改文道 日下不注官品姓名 書尾虛陳天孫僭號 且高氏之世 兵亂無休 為假朝威 彼稱兄弟 今王曾無事故而稱甥 于禮失矣 后歲之使不可更然 獻美濃 三十疋絹三十疋絲一百鉤調綿二百屯 昌拜卒于日本 萬福與其使武生鳥守俱來 遭風漂著能登國 客主僅免 日本遣渤海船名能登 以禱于船神有驗 授其船從五位下賜錦冠 其冠錦表 里 紫組纓

烏須弗

文王時使日本 著能登國 國司問故 受拂以書報曰 渤海日本久未好鄰 往來朝聘如兄如弟 近年日本內雄等住渤海國 學問音聲 卻返本國 今經十年 未報安否 由是差大使壹萬福等 遣向日本國 擬于朝參 稍經四年未返本國 更差大使烏須弗等四十人 面奉詔旨 更無余事 所附進物及來書  在船內 大政官以表函違例不受 又曰渤海使取此道而來 前有禁斷 自今以后宜依舊例 從筑紫道來

史都蒙 高祿思 高郁琳 高淑源 史道仙 高珪宣

都蒙官獻可大夫司賓少令開國男 祿思大判官 郁琳少判官 淑源判官 導線大錄事 珪宣少錄事 文王時率一百八十七人 同使日本 赴王妃喪 兼賀倭皇卽位 遭風漂沒 僅存四十六人 淑源及少錄事一人亦死 日本人問烏須弗歸時 大政官處分 渤海使宜依舊例向太宰府 不得取此路而來 今違約束 其事如何 都蒙等對曰 實承此旨 故都蒙等發自 邑南府吐號浦 西指對馬島竹實之律 疑卽津 而海中遭風 著此禁境 失約之罪更無所避 日本又欲以十六人別留海岸 都蒙曰 此猶割一身而分背 失四體而蒲伏 日本乃聽同入 倭皇御重閣 觀騎射 都蒙與焉 與其使朝臣殿繼俱來 獻絹五十疋絲二百鉤綿三百屯 都蒙請加附 又獻黃金小一百兩水銀大一百兩金漆一缶漆一缶海石榴油一缶水精念珠四貫檳櫛扇十枚 賻王后絹二十疋 二百疋綿二百屯

張仙壽

官獻可大夫司賓少令 文王時使日本 以王旨言朝臣殿繼等失路 漂著遠夷之境 船破 為造船二 領歸 倭皇內射 先壽與焉

高伴粥 高說昌

伴粥押領 說昌通使 文王時同使日本 以國書違例不受 又責不由筑紫道  利官人爭坐說昌之上 大政官為異其班位 伴粥船破 日本給船九只以歸

呂定琳

官庭諫大夫工部郎中 康王時率六十人使日本 漂著夷地志理波村被掠 人多散亡 出羽國言狀 倭皇置越后國供給 定琳置在堂學問日本僧永忠書于倭皇 倭皇附答書

大昌泰

官慰 疑卽衛 軍大將軍左熊衛都將上柱國開國子 康王時使日本 倭皇御太極殿引見 為 四拜為二拜不拍手 又構彩殿以享之 渤海使舶 多著能登國 倭修飾其停宿之處

高南容 高多佛 此下七人不知何王時

南容再使日本 其國或宴于鴻 館 或宴于朝集院 與其使宿彌東人俱來 東人以國書不據 棄之而去 多不以酋領隨 南容脫留越前國 倭置之越中國給食 使習語生等學渤海語

王孝廉 高景秀 高莫善 王升基

孝廉大使 景秀副使 莫善升基判官 同使日本 倭皇授孝廉從三位 景秀正四位下 莫善升基正五位下 又賜錄事以下祿 唐越州人周光翰言升則等 自日本隨使者來

王文矩

使日本 倭皇于 樂殿 宴五位以上 文矩為擊球 倭皇賜綿二百屯

衛 鈞

官 州刺史 遼天顯元年正月 忽汗城破 七月鈞城守 遼大元帥堯骨帥師來攻 乙丑城陷

大素賢

官司徒 忽汗城破 素賢降遼 遼拜為東丹國次相 太宗會同三年 東京宰相耶律羽之 言其貪墨見黜

高模翰

一名松 有 力善騎射 好讀兵 忽汗城破 避地高麗 高麗王妻以女 因罪亡歸遼 屢立戰功 官至中臺省左相 封 郡開國公 遼史自有傳

諸臣史失名者

遼天顯元年正月庚申 扶余城陷 守將死之

遼天顯元年正月丙寅 王使老相統兵三萬御遼 遼先鋒 隱安端 北部宰相蕭阿古只將萬騎至 老相戰敗降于遼 遼拜為東丹國右大相

遼天顯元年二月庚寅 安邊  南海定理四府節度使 皆降于遼

遼天顯元年三月 安邊  定理三府復城守 遼 穩安端帥師來攻 丁丑三府皆敗 壬午安邊將二人死之

遼天顯元年五月 南海定理二府復城守 遼大元帥堯骨帥師來攻 六月丁酉 二府皆敗

長嶺府 自忽汗城始破時 城守不下 遼天顯元年三月戊午 遼夷 畢康默記左仆射韓延徽 帥師來攻 至七月辛巳遼主  述律后決軍國事 八月辛卯城陷

忽汗城破后 已降郡縣復城守 諸部蜂起 遼阿古只與康默記討之 有游騎七千自鴨綠府來 勢張甚 阿古只一戰克之 斬二千余級 進軍破回跋城

申 德

官將軍 高麗太祖八年九月丙申 與其屬五百人 奔高麗 是歲遼攻渤海 明年忽汗城破

大和鈞 大均老 大元鈞 大福謨 大審理

和鈞 均老 官禮部卿 元均官司政 福謨官工部卿 審理官左右衛將軍 高麗太祖八年九月庚子 率民一百戶奔麗

冒豆干 樸漁

冒豆干官左首衛小將 漁官檢校開國男 高麗太祖八年十二月戊子 率民百戶奔高麗

吳興 僧載雄

興官工部卿 高麗太祖十年三月甲寅 與其屬五千人奔高麗 載雄亦與其徒六十人 隨興奔高麗

金 神

高麗太祖十日年三月戊申 率六千戶奔高麗

大儒范

高麗太祖十一年七月辛亥 率民奔高麗

隱繼宗

高麗太祖十一年九月丁酉 與其屬奔高麗 太祖引見于天德殿 繼宗等三拜 人謂失禮 太相含弘曰 失土人三拜 古之禮也

洪 見

高麗太祖十二年六月庚申 以船二十 載人物奔高麗

大光顯 光顯子道秀 顯宗時為大將 后孫金就 高宗時為大將 伐蒙古有功 封永順君 遂為永順太氏 其以大為太 未知在何時

世子也 高麗太祖十七年七月 率眾數萬奔高麗 太祖賜姓名王繼 附之宗籍 特授元甫守白州 以奉其祀 賜僚佐爵軍士田宅有差 其后遼遣使 遣高麗太祖駱駝五十匹 太祖以契丹與渤海嘗連和 忽生疑貳 不顧舊盟 一朝殄滅 此為無道之甚 不足遠結為鄰 絶其交聘 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島 繁駱駝萬夫橋下 皆餓死

陳 林

高麗太祖十七年十二月 與其其屬一百六十人奔高麗

樸 升

高麗太祖二十一年 率三千余戶奔高麗

崔烏斯 文獻通考曰 烏斯羅

周世宗顯德初 烏斯與其屬三十人歸周 蓋其酋豪也

大鸞河 李勛

宋太祖太平興國四年 平晉陽 移兵幽州 鸞河率小校李勛等十六人部族三百騎投降 太宗以為渤海都指揮使 九年春 太宗宴大明殿 召鸞河慰撫久之 謂殿前都校劉延翰曰 鸞河渤海豪帥 束身歸我 嘉其忠順 夫夷落之俗 以馳聘為樂 俟高秋戒侯 當與駿馬數十疋 令出郊游獵 以遂其性 因以緡錢十萬 酒賜之

地理考

五 京

上京 龍泉府

中京 顯德府

東京 龍原府

南京 南海府

西京 鴨綠府

十 五 府

龍泉府 肅愼古地

顯德府 肅愼古地在龍泉府南

龍原府 濊貊古地亦曰柵城府為日本道

南海府 沃沮古地為新羅道

鴨綠府 高句麗古地為朝貢道

長嶺府 高句麗古地為營州道

扶余府 扶余古地為契丹府

府 扶余古地

定理府  婁古地

安邊府  婁古地

率賓府 率賓古地

東平府 拂涅古地

利府  利古地

懷遠府 越喜古地

安遠府 越喜古地

六十二州

龍泉府三州

龍州 湖州 渤州

顯德府六州

盧州 顯州  州 湯州 榮州 興州

龍原府四州

慶州 鹽州 穆州 賀州

南海府三州

沃州 晴州 椒州

鴨綠府四州

神州 桓州  州 正州

長嶺府二州

瑕州 河州

夫余府二州

扶州 仙州

府二州

州 高州

定理府二州

定州 瀋州

安邊府二州

安州  州

率賓府三州

華州 蓋州 建州

東平府五州

伊州 蒙州  州 黑州 比州

利府六州

廣州 汾州 蒲州 海州 義州 歸州

懷遠府九州島

達州 越州 懷州 紀州 富州 美州 福州 邪州 芝州

安遠府四州

寧州  州 慕州 常州

三獨奏州

州 銅州 涑州

右見新唐書稱六十二州 而只列六十州 淸一統志有郭州 而今不載 知唐書之有遺也 其五京之制 上京龍泉府者 今之寧古塔也 中京顯德府者 今之吉林也 東京龍原府者 今之鳳凰城也 南京南海府者 今之海城縣也 西京鴨 府者 今未可考 而當在鴨綠江近處 然則以龍原為東京 以鴨綠為西京者可疑 豈鳳凰城以西 復有一鴨綠江 如遼陽之浿水歟 置朝貢道于鴨綠者 以海路通唐也 考諸日本逸史 鄧州襄陽為朝 之路良然 南海府之為新羅道 亦以海路通新羅也 文獻通考及淸一統志 以鴨綠為朝鮮道 是時無朝鮮 當從新唐書

顯德府 本朝鮮之地 卽平壤城 周武王以封箕子 漢末為公孫度所據 晉時陷于高句麗 唐置安東都護 為大氏所有 中宗時賜名忽汗州

龍原府 東南濱海 高句麗慶州迭石為城 周圍二十里 唐薛仁貴伐高句麗 擒善射于石城 卽此

鴨綠府 高句麗故國城 高三丈 廣輪二十里

東平府 唐李世績征高句麗拔遼城 程明振蘇正方 大破高句麗兵于新城 皆此地 有遼河羊腸河錐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

州 漢安市縣 高句麗安市城 唐太宗攻之不下 薛仁貴白衣登城 卽此

湯州 漢襄平縣

興州 漢海平縣

慶州 太保山黑河之地

桓州 高句麗中都城 創立宮闕 謂之新國 王釗為慕容 所敗 宮室焚蕩 卽此

蓋州 后改辰州 以辰韓得名 井邑騈列最為沖會 卽高句麗蓋牟城 唐太宗會李世績 攻破之是也

涑州 有涑沫江 卽曰涑沫水 涑沫 靺鞨所據

顯德府郡一

杉盧 或稱縣隸盧州

龍原府郡三

龍河 或稱縣隸鹽州 會農 或稱縣隸穆州 吉理 或稱縣隸賀州

鴨綠府郡二

盤安 隸 州 沸流 隸正州 沸流王古地 有沸流水 為公孫康小

利府郡一

利 隸州未詳 漢襄平地 高句麗當山縣

府州未詳郡三

安定 銅山 高句麗東山縣 在龍泉府南 漢侯城縣 北多山險 安寧 藁離國古地

龍泉府縣五

富利 長平 幷隸龍州 貢珍 隸渤州 肅愼 佐慕 幷隸州未詳

顯德府縣二十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国县| 永丰县| 汤阴县| 嵊州市| 儋州市| 滨州市| 根河市| 基隆市| 团风县| 恭城| 额尔古纳市| 昌都县| 北安市| 大竹县| 临夏县| 兰溪市| 胶南市| 巴楚县| 彭阳县| 雷波县| 漾濞| 华阴市| 嘉祥县| 通山县| 安岳县| 洛浦县| 长武县| 龙陵县| 历史| 临沧市| 洪洞县| 肃北| 邮箱| 泗洪县| 松阳县| 绍兴市| 琼中| 兴安县| 宁国市| 白河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