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塔
海鹽治,在宋時去海稍遠,后岸善崩,漸薄城下,而勢未已。天寧寺西齋長老礎石琦翁者,博學高才,有道行,名動朝野。夜夢龍王獻珠,請師建塔,遂募緣建 成,謂之鎮海塔。自是而海岸不復淪矣。迄今二百余年,巋然尚存,高二百四十尺,制度比他塔殊秀爽。正德間,僧會琇翁修之,余嘗為之作記。聞琦師初建時,每 一磚頂于首,跽而誦《大悲咒》一卷,其愿力如此。初成時,其勢稍偏。忽一夕,滿城人皆聞空中語云:“天寧塔偏,急往救之。”旦乃正矣。事在宋潛溪所撰志 中。乃今嘉靖乙卯二月,寺僧一小暗室中忽有塔影在壁。余往觀之,乃倒影也。五層在壁,二層并塔頂在地。層層欄桿、枋桷、詹尾分明如畫,陰雨亦在,晴則尤 明。余嘗睹野史中往往言塔影倒懸,今乃親見之。
器車
按《禮運》言:“天不愛道,地不愛寶,故天降甘露,地產醴泉, 山出器車,河出馬圖。”注云:“器謂銀甕丹甑,車謂山車垂鉤,謂不待揉治而自圓曲者。”晉時,恒山大樹自拔,根下有璧七十,玉七十二,皆光色精奇,異常 玉。又張掖柳谷之石,有八卦璜玦之象,亦此類也。正德甲戌,吾鄉硤石友人沈拓,于紫硤山土中,得異石無數,有如斧鉞者、圭璧者、方者、圓者。而長者厚僅二 三分,周圍囗尤廉薄。各有圓竅,竅皆倒欞。黃白黑綠,各不同,光潔工巧,人為有所不如。見者皆以為霹靂砧而藏之。嘉靖丁巳,黃灣馬氏開山作壙,亦于土中得 如前者一十六枚,其形極相似,白者光可鑒。皆余所親見者,諒非人之所為,且人亦安事于此,豈即器車之類乎?
投江
先 師陽明竄龍場時,日夜南奔。抵杭,計逆瑾必欲置之死也,懼禍及親,乃不敢歸,惟遣家僮還報,而獨居勝果寺。一日題詩于壁,置雙履于江濱,而潛去矣。其詩 曰:“學道無聞歲月虛,天乎生我欲何如。生曾許國慚無補,死不忘親痛有余。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百年臣子悲無極,日夜潮聲泣子胥。”自是遠近 喧傳,陽明已投江矣。聞于逆瑾,怯心由是稍紓。遂得達龍場,而家亦無虞。然在萬里之外,風聞洶洶,有云海日翁巳斥死矣,有云王氏已抄沒矣,非先師之見機行 權,樂天安土,何以保其性命,而成他日之功哉!而無識之士,猶以偽死議之,豈知微服過宋,在宣尼有不免乎?余觀唐史,安祿山表權皋入幕府,皋度祿山必反, 以其猜虐不可諫,欲行又慮禍及親,因獻俘京師,在途詐死。既,含斂而遁去。皋母以為實死,慟哭感行路,祿山信之,而歸其母。皋潛奉母晝夜南奔,既渡江而祿 山反,天下聞其名。與此事正相類,真卓行哉。
鐵柱老僧
陽明先生壯年受室,時以婦翁宦江西,因往焉。一日,獨游鐵柱 觀。至一靜室中,見一老僧,坐與語,相得,僧乃出書一編,授先生而別,且曰:“三十年后再相見。”后平宸濠入洪都,復往游焉。老僧尚在,以詩遺先生,曰: “三十年前曾見君,再來消息我先聞。君于生死輕毫末,誰把綱常任半分。窮海也知欽令德,老天應未喪斯文。東歸若到武夷去,千載香燈鎖白云。”先生亦有和 章,今失記。昔所授編,亦竟不知何書也。
張永
武宗毅皇帝既聞宸濠之變,奮然有射蛟之志,自稱大都督威武大將軍,乃 南巡,欲與之決戰。未至,而陽明已擒之矣。自常山路歸杭,將獻俘京師,而駕已至鎮江。時巨張永先帶京軍若干來杭,先生遂移疾,臥于勝果寺僧房,以宸濠付 三司官,取具收管。永至,問知先生所在,徑造僧房,而先生藥香滿堂,擁被稱不能起。永坐于床,曰:“王都堂,我知汝非病也,我有好言與汝。”先生備述用 兵,勞瘁致疾之故,永曰:“君之功不須說,但圣上此來欲與濠戰。君先擒之,今當押赴南京候旨,未可獻俘奏捷。”先生曰:“謹如教。”又問曰:“宸濠宮中金 銀,今安在?”先生曰:“金銀則無,但拾得簿籍有帳,皆送與二十四監矣。”永與語久之,意甚相得,扯先生起,出袖中片紙,乃御書密旨也。云:“拿宸濠之 功,我第一,你第二。”先生乃起,具服謝恩,遂同入城。次日,同赴教場操軍。永親射九矢,俱不中。請先生射,先生以不能辭,強之再三,而后就位,九矢皆 中。京軍齊聲歡呼,曰:“名不虛傳。”永遂心服,曰:“我國家得先生如此文武全才,社稷之福也。”自后江斌、張忠等屢于上前肆謗,皆賴永救解得免,然先生 亦終不得一面天子。幸脫危機,永之力焉,不可以不紀也。
銅柱夢
陽明先生既受廣西田州之命,自言曰:“吾少時嘗夢至 馬伏波廟,題之云:‘銅柱折,交址滅,拜表歸來白如雪。’又夢題詩曰:‘拜表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銘文永不磨。’不意今有此 行。”乃嘉靖四年秋也。逾年功成,而疾亟矣,屢表乞致不許,遂促歸,至南雄府青龍鋪水西驛而卒。事聞,上怒,爵蔭遂尼至今。夢之驗也如此。
聶司務
湖州凌漢章,成化間針術神靈,擅名吳浙。嘗謂予先子從吾翁曰:“昔曾于一市中見一丐者,形軀長大而兇惡,面頰天生一手掌痕,有十余丐者從之。既去,問于 主人,主人曰:‘此丐姓聶,父聶某,原為司務之官。因早朝從行,吏失攜笏板,怒甚,掌打其面,遂仆地死。后家居,其妻有娠,忽一白日見前吏入門,徑入其 室,已而妻生一子,掌痕宛然在面,父己心知之矣。始能言,即有報仇之語。比長,日以殺父為事父。謹防之,幾被其弒者,屢矣。夫妻相議,逃避異鄉,不知所 往。其子遂縱酒色為非,將家業費盡,而為丐云。’”凌時感其事,作詩記之,曰:“平生不信有陰魂,丐面而今見掌痕。寄與世間君子道,莫教結怨種冤根。”
鐵樹開花
王雨舟,名濟,烏鎮人。家富,好客,能詩,為廣西橫州判,嘗為余言:“今世所謂六十花甲子者,以鐵樹開花得名。此樹必遇甲子年方開花,吾嘗于書中曾睹此 說,后官橫州,乃親見此樹在一指揮人家圃中。其人言,在我明洪武十七年、正統九年、弘治十七年三開花矣,今當于嘉靖四十三年再花。信書中不誣矣。”雨舟又 自刻一編,記所見聞,亦載此,惜不問其所睹者何書也。
日月影
凡日月東生西沒,并南北二陸行,皆有一定之度。獨丁卯 歲,予于荊溪所見不然。余與館賓查懋言等驗之數月,甚審,可駭。月自望以前,每夜長落于未方;自望以后,每夜漸出于東北,直從寅丑之間升天,望南斜行,至 未方則下沒矣。七月、八月、九月皆然。每至半夜,月光入檻一丈二尺有余。日與月同宮,皆出寅入未。日將沒時,其光入南牖,照北壁。九月望日,太陽入檻七尺 五寸。去冬至尚有兩月,此何理也?不但日月而己,凡南斗箕心等宿,自一更以后皆從午未間落,甚速,不復西行,幾乎四方易位,殊不可曉。初疑地勢有異。及余 仲冬抵家,望夜觀月尚在天南,無一毫異,但人自不察耳。始悟太史公月出北辰間之說可信。次年春,海賊大至,殺死宗將軍,圍阮中丞于桐鄉,浙西荼毒,豈《陰 符經》所謂天發殺機,移星易宿之說,信有之耶?在南方如此,而北方不聞奏報,何歟?次年遂復反正。予時北斗有記,天河有詩,不止此也。
木稼
嘉靖十五年,余游荊山,時冬至后,連日大暖,忽夜中大雷電雨雹,天明下雪,連五日夜,厚與肩齊,人皆行于雪巷。晴后三日,余乃渡淮。是日無風,日光在薄 霧中,而寒氣入骨,比雪寒三倍。忽見人之須眉毛發,皆皤然成翁,無間老少,相顧大笑。而馬之尾鬣,柳之枝條,皆成銀絲。平生之所未見,問于逆旅主人,曰: “此所謂飛霜也。”余意豈《春秋》所謂雨木冰者歟?沂陽子曰:“此木稼也。”然余考之,木稼,又謂之樹介。木為少陽,少陽將有害,陰氣脅之先寒,得雨而 冰,曰樹介。是日無雨,不知是否?燕惠王信譖,棄鄒衍,鄒衍仰天而哭,六月飛霜,則謂之飛霜,亦有所本。又考《齊民要術》,大寒,冰雪封條,謂之諫樹。蓋 恐其陽氣之泄故封之,謂之諫,殊有理而意新。稼介二字無義,豈諫字之訛歟?黃太史題橄欖軒曰“味諫”,亦與暗合。
雷書
按宋儒皆以雷從地發,固為正論。然此直據理,而不知變者耳。夫變亦理也,寧有理外之變哉?按史,宋祥符中,岳州玉真觀天火所焚,留一柱有“謝仙火”三 字,人皆叵測,召仙而問之,曰:“此雷部掌火神名也。”又宋德清縣覺海寺,雷書“酉侯李鈞火攸利火謝鈞思通”凡十二字,皆倒書。又華亭天王寺雷書“高洞楊 雅一十六人火令章”凡十一字,亦皆倒書。此猶見于傳記者也。余游荊溪善權寺,正殿乃唐大中年造,庭下古檜乃蕭梁時植,殿中三柱一書“謝鈞記”三字,一書 “詩米漢”三字,皆楷書;一書“詩米漢謝鈞之記”七字,皆草書。每字各方徑尺許,亦皆倒書也。周文襄公忱,命以刀削之,隨削隨深,懼而止,今洼處猶存。謂 雷為二氣搏擊,而無鬼神,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