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辨證匯編
  • 山野居士
  • 2620字
  • 2015-11-09 14:34:28

傷寒有二:

一太陽癥惡寒項強頭疼不能舉,宜發寒邪。

一有異病百節解散而眩運不能運,宜補益真元。

耳癥

火閉:火閉者諸經之火塞清道也。

氣閉:氣閉者肝膽氣逆憂郁所結也。

邪癥:邪閉者因風寒外感亂榮衛也。

竅塞:竅閉者因損傷或雷炮震傷或患聤耳傷。

虛癥:虛閉者或腎虛或病后或勞倦過度,又肝虛耳目無所聞見如人將捕,又肺虛耳聾少氣咽干。

虛實辨:

少壯火盛多實,勞衰無火多虛;

耳閉午前為陽氣實,耳閉午后為陰血虛;

耳暴鳴而聲大者多實,耳漸鳴而聲細者多虛。

口癥

口者脾主也,脾和則口知五味

脾病口干(熱也)

肝病口酸(熱實也)

心病口苦(熱也)

肺病口辛(肺氣上溢也)

腎病口咸(液上乘也)

胃病口淡口臭(火熱上沖也)

膽病口苦咽干也

口糜齦爛皆心肺胃之火盛

咬牙者胃熱也

唇焦者多屬脾胃熱也

風中于衛呼氣不入(氣得風浮利出而難入也)

熱過于榮吸氣不出(血得熱而壅氣乃不伸也)

傷肺則衛氣不舒邪壅竅道不利。

損脾胃則營氣不升邪塞孔竅不通。

鼻淵者涕濃臭氣肺家濕熱。

鼻流黃水防風通圣用為良。

鼻流清涕不臭有虛有寒之辨。

鼻流濁涕不干蒼耳散主之。

渴癥多因汗吐下傷津液胃燥故也。

陽邪入三陰渴:太陰則嗌干;少陰則口燥;厥陰則消渴。

陽邪屬熱傷津液故渴也。

陽邪入三陽

太陽之渴用用五苓散者水停下焦小便不利也。

陽明之渴用白虎湯者,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

少陰寒熱往來等癥必心煩渴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也。

三消

上消者口渴不止屬肺,飲多便常也。(乃心移熱于肺)

中消者食入即饑屬胃,飲多便赤短。(乃陽明燥火)

下消者飲一溲二屬腎,尿先濁混,停久則底有膏液。(乃少陰陰水虛不能制火,陽火虛不能化水也。)

上中二消屬熱,惟下消兼有寒熱房癆,其溺出不臭反甜,此腎土之氣下瀉及溺,面浮如脂者此腎敗而精不禁不治。

齒痛

齒統屬腎又分上下。上屬胃下屬大腸。

牙床紅腫屬陽明癥。

臭爛牙關緊屬心膽。

牙根見血不紅腫乃腎經虛火上沖。

呃逆

呃逆 氣自腹中時逆上沖才發于咽喉,連續數聲,其聲短促不長。

或胃中實熱乃失下而作,宜用涼膈而逐熱。

或服寒涼太過胃中虛冷而作,宜溫中以除寒。

或胃中痰火上沖逆而作,宜開豁之。

或水氣停蓄而作者宜分利之。

或食積壅塞而作者宜消導之。

皆用引而伸之,達而降之,推二逐之。

胸膈不利,呃從胸起者肺胃不和,用杏仁桂枝而潤肺。

飽滿脹悶,呃從腹起胃氣上逆加甘草芍藥和胃。辨證匯篇卷三

噯氣者因飽食太急作噯轉食氣也。

乃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因之失職,故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留戀噯酸作飽胸膈不爽,宜陳皮竹茹湯主之。

噦(附噫)

噦與干嘔相似,噦者聲濁而長,嘔者聲短而小,皆有聲無物。

胃氣本虛汗下太過胃氣虛冷,

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胃中寒也,

有熱氣郁于上塞不通。

噫氣者胸間氣不得下通,無聲無物也。因寒氣客胃厥逆上行復出于胃故為噫,有傷食噫氣臭也。

嘔吐

嘔者聲物俱有而漸出

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

干嘔者有聲無物

干嘔辨別

因邪氣在胃脘,熱氣與谷氣相并逆上沖胸

太陽汗出而干嘔桂枝湯主之。

少陰下利而干嘔姜附湯主夏利

厥陰吐涎沫而干嘔吳茱萸湯主涎沫,邪去嘔自止。

嘔者表邪入里里氣拒格上逆作嘔,故為殃,屬少陽宜小柴胡湯。

嘔癥辨列

表邪入里氣上格:心下鞭而煩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湯。

表不解之嘔屬太陽,宜桂枝湯。

食糓欲嘔屬胃中寒宜吳茱萸湯,食湯更嘔屬表熱宜葛根半夏湯。

嘔而不利是有氣屬少陰宜真武湯

飲而嘔嘔而飲嘔飲相因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吐辨

中寒者吐不能食不可而厥吐是虛寒之吐也,宜吳萸連湯理中湯之輩。

渴而能食吐者是火吐也

熱實宜黃連解毒飲。

熱虛宜干姜連芩湯或竹葉石膏湯

渴而飲,飲而復渴,水逆病也。五苓散主之。

經曰嘔多陽明癥不可攻之。為氣逆未收斂為寔也。

嘔吐辨

胃熱嘔吐者脈弦數口燥渴

胃寒嘔吐者脈弦遲逆冷也

水氣嘔吐者先渴后嘔膈間怔沖 膿血嘔吐者喉中腥腥血逆上沖 嘔清水不渴者乃胃虛寒

嘔酸(或受風亦有此癥)與苦者胃熱也,治法以泄肝安胃主之。

反胃胃反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糓不化名曰胃反乃寒也無火。 條辨

三焦無火 在陽明則滿(吳茱萸湯)在太陰則腹滿(理中湯)

反胃食入即吐名反胃乃熱也。出是胃素有熱得食熱兩熱相沖用半夏瀉心湯主之。

或用黃芩黃連干姜人參湯主之。

咳嗽

有聲無痰乃肺氣傷不清;有痰無聲嗽也乃脾濕動以為痰;有聲有痰咳嗽成脾肺氣傷動乎脾濕也。

大要胃濁脾濕津液不津清濁精四布此生痰之本咳嗽之原也。

分患六氣病

寒咳嗽頻嚏涕鼻塞唾痰涎用疏風參蘇飲主之。

風乘肺咳汗出頭痛痰涎不利,用金沸散主之·

散寒加味華蓋痊。

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見血并喉中作癢。

火嗽面赤咽干燥氣穢痰黃帶稠粘便軟用加味瀉白散,便硬者加味涼膈散主之。

肺虛面容淡白痰涎清用二陳湯主之。補肺用阿膠湯。老年虛咳三子養親湯,真武湯主之。

勞咳

肝為血海衛任歸肝所主其血熱充肌膚皮毛,臥則內歸于肝,今肝虛不合衛任之血,出于膚腠,肝氣從心包絡上沖,上沖則先血后咳。肝內傷而包絡則虛。心包虛則火沖克肺金,故為咳。心包為血脈,血虛夜則發熱,輕則日咳,重則日夜熱咳,先傷血后傷氣,陰陽并竭,此為虛勞咳嗽。

感風惡風自汗鼻流清涕脈浮

食積生痰熱熏蒸氣促痰壅咳嗽頻便溏。用曲麥二陳治。便燥蘇葶滾痰攻。

感寒惡寒無汗鼻流清涕脈緊。

喘癥

喘者氣逆上沖呼吸氣出急者,謂之喘。

氣出不能布息實邪也。

氣乏不能續息者虛邪也。

若痰稠便硬者熱邪也。

若痰飲清冷者寒邪也。

五海藏肺氣有司權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皆以火爍真氣氣衰則喘。

喘之因,在肺實也、在腎為虛。為提綱分有四種:

一實寒必挾凝痰宿飲上干阻氣。小青龍加樸杏。

一實熱不外濕伏之邪蒸痰化火,麻杏甘膏千金葦莖之治。

精傷氣脫之分

一精傷添精鎮攝腎氣,蘇子降氣從陽從陰之異。

一氣脫則根浮吸傷元海危可立待。(人參 河車 五味 石英之屬)

哮癥

哮者呼吸氣出急促更加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氣粗胸滿不能布息也。

多因寒邪伏于肺,痰窠結于肺膜,內外感應也。

痰飲

外感由六淫傷肺肺氣不舒生痰。

內因濕傷中土脾氣凝濁滯而生痰。

痰飲癥乃水氣上泛得陽煎熬則稠而為痰。

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此癥由命火微,脾陽不振。

痰辨

稠濁熱痰屬心 沫清是寒屬腎

少而粘連咯不易出屬肺燥痰也。

多而易出濕屬脾。

搐搦眩暈風痰屬肝。

飲辨

膈上痰滿嘔吐痰涎此留飲膈間名曰伏飲。

喘咳面腫不得臥此留飲肺名曰支飲。

四肢身體重痛此飲留四肢行于體曰溢飲。

咳嗽引肋疼痛此飲留肋下名曰懸飲。

素身瘦漉漉有聲水走膈間此飲留腸胃名曰痰飲。

凡飲食留胸肺則喘滿,知氣留膈下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肺脹肺萎肺癰

肺脹者兩鼻煽動汗出如流肺脈急數。

萎者干萎不榮津液涸而肺焦也,多因冷寒虛火久停而生。

癰者壅塞不通熱聚而肺潰也。癰多由風熱久結。

肺病甚俯首則背痛。

【完】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牟定县| 莱芜市| 兴隆县| 互助| 龙泉市| 津市市| 德兴市| 鄂尔多斯市| 霸州市| 德昌县| 墨玉县| 湾仔区| 张家口市| 广饶县| 四子王旗| 竹溪县| 湖南省| 巫溪县| 博乐市| 达日县| 平邑县| 汶上县| 平湖市| 渭源县| 县级市| 施秉县| 平潭县| 如皋市| 玛曲县| 遵义县| 顺昌县| 定边县| 莱西市| 合阳县| 集贤县| 长海县| 温泉县| 拜泉县| 威远县| 镇赉县|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