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北溪字義
  • 陳淳
  • 2667字
  • 2015-11-06 12:04:48

似道之辨

或曰:今世所謂老佛之道,與圣賢之道何如?曰:似道而非道也。蓋老氏之道以無為宗,其要歸于清凈,今學者修真煉氣以復嬰兒,誠為反人理之常。世固有脫事物游方外以事其學者,然其說末甚熾,固不待論。若佛氏之教,則充盈乎中華,入人骨髓,自王公大人至野夫賤隸、深閨婦女,無不傾心信向之。而其所以為說者大概有二:一則下談死生罪福之說,以誑愚眾,然非明識者莫能決;一則上談性命道德之說,以惑高明,亦非常情所易辨也。夫死生無二理,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知所以死矣。蓋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此天地所以生人物之始也。人得是至精之氣而生,氣盡則死,得是至真之理所賦,其存也順吾事,則其沒也安死而無愧。始終生死,如此而已。自未生之前是理氣,為天地間公共之物,非我所得與。既凝而生之后,始為我所主,而有萬化之妙。及氣盡而死,則理亦隨之一付之大化,又非我所能專有,而常存不滅于冥漠之間也。今佛者曰,未生之前,所謂我者固已具,既死之后,所謂我者末嘗亡。所以輪回生生于千萬億劫而無有窮已。則是形潰而反于原。既屈之氣有復為方伸之理,與造化消息辟闔之情殊不相合。且謂天堂地獄明證昭昭,則是天地間別有一種不虛不實之田地,可以載其境,別有一種不虛不實之磚瓦材木,可以結其居,與萬物有無虛實之性又不相符。況其為??梢远\而得,為罪可以賂而免,則是所以主宰乎幽陰者,尤為私意之甚,抑非福善禍淫大公至正神明之道也。觀乎此,則死生罪福之說,真是真非了然,愚者可以不必惑,而明智者亦可以自決矣。夫未有天地之先,只自然之理而已。有是理則有是氣,有動之理則動而生陽,有靜之理則靜而生陰。陰陽動靜,流行化育,其自然之理從而賦予于物者為命。人得是所賦之理以生,而具于心者為性。理不外乎氣,理與氣合而為心之靈。凡有血氣均也,而人通物塞,通劇理輿氯融,鏖則理孱氧隔.令就人者言之,心之虛霞知覺一面已。其所以為虛蠢知覺,由形氣而發者,以形氣為主,而謂之人心;由理義而發者,以理義為主,而謂之道心。若目能視,耳能聽,口能言,四肢能動,饑思食,渴思飲,冬思裘,夏思葛等類,其所發皆本于形氣之私,而人心之謂也。非禮勿視,而視必思明,非禮勿聽,而聽必思聰,非禮勿言,而言必思忠,非禮勿動,而動必思義,食必以禮而無流歠,飲必有節而不及亂,寒不敢裘,暑毋褰裳等類,其所發皆原于理義之正,而道心之謂也。二者固有胍絡,粲然于方寸之間而不相亂。然人心易臲卼而不安,道心至隱微而難見,以堯舜禹相傳,猶致其精于二者之間,而一守夫道心之本。自告子以生言性,則已指氣為理,而不復有別矣。今佛者以作用是性,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運水搬柴無非妙用,專指人心之虛靈知覺者而作弄之。明此為明心,而不復知其為形氣之心;見此為見性,而不復知性之為理;悟此為悟道,而不復別出道心之妙。乃至甘苦食淡,停思絕想,嚴防痛抑,堅持力制,或有用功至于心如秋月碧潭清潔者,遂交贊以為造到。業儒者見之,自顧有穢凈之殊,反為之歆慕,舍己學以從之,而不思圣門傳授心法,固自有克己為仁瑩浮之境,與所謂江漢之濯、秋陽之曝及如光風霽月者,皆其胸中輝光潔白之時,乃此心純是天理之公,而絕無一毫人欲之私之謂。若彼之所謂月潭清潔云者,特不過萬理俱空而百念不生爾,是固相似而實不同也。心之體所具者惟萬理,后以理為障礙而悉欲空之,則所存者特形氣之知覺爾。此最是至精至微第一節差錯處。至于無君臣父子等大倫,乃其后截人事粗跡之??娭溜@處。其為理之發端,實自大原中已絕之。心本是活物,如何使之絕念不生?所謂念者,惟有正不正耳。必欲絕之不生,須死而后能。假如至此之境,果無邪心,但其不合正理,是乃所以為邪而非豁然大公之體也。程子以為“佛家有個覺之理,可以敬以直內矣,而無義以方外,然所直內者亦非是?!闭^此也。觀乎此,則性命道德之說,真是真非了然,高明者可以不必惑,而常情亦可以能辨矣。而近世儒者,乃有竊其形氣之靈者以為道心,屏去“道問學”一節工夫,屹然自立一家,專使人終日默坐以求之,稍有意見則證印以為大悟,謂真有得乎群圣千古不傅之秘,意氣洋洋,不復自覺其為非。故凡圣門高明廣大底境界更不復睹,而精微嚴密等工夫更不復從事,良亦可哀也哉!嗚呼,有志于學者,其戒之謹之。

似學之辨

或曰:今世所謂科舉之學,與圣賢之學何如?曰:似學而非學也。同是經也,同是子史也,而為科舉者讀之,徒獵涉皮膚以為綴緝時文之用,而未嘗及其中之蘊。止求影像仿佛,略略通解,可以達吾之詞則已,而未嘗求為真是真非之識。窮日夜旁搜博覽,吟哦記憶,惟鋪排駢儷,無根之是習,而未嘗有一言及理義之實。自垂髫至白首,一惟虛名之是計,而未嘗有一念關身心之切。蓋其徒知舉子蹊徑之為美,而不知圣門堂宇高明廣大之為可樂;徒知取青紫伎倆之為美,而不知潛心大業趣味無窮之為可嗜。凡天命民彝,大經大法,人生日用所當然而不容闕者,悉置之度外,不少接心目,一或叩及之則解頤,而莫喻于修己、治人、齊家、理國之道,未嘗試一講明其梗概。及一旦獵高科,躡要津,當人天下國家之責,而其中枵然,無片字之可施,不過直行己意之私而已。若是者,雖萬卷填胸,錦心繡口,號曰富學,何足以為學?峨冠博帶,文雅缊藉,號曰名儒,何足以為儒?假若胸膳歐蘇,才氣韓柳,謂之未曾讀書亦可也。然則科舉之學視圣賢之學,正猶枘鑿之相反而不足以相通歟?曰:科舉程度固有害乎圣賢之旨,而圣賢學問未嘗有妨于科舉之文。理義明,則文字議論益有精神光采。躬行心得者有素,則形之商訂時事,敷陳洽體,莫非溢中肆外之余,自有以當人情、中物理,藹然仁義道德之言,一一皆可用之實。而有司明眼者得之,即為國家有用之器,非止一名一第而已也。況其器局高宏,功力至到,造道成德之大全者,所謂伊傅周召,王佐規模具焉。倘遇明王圣帝,云龍風虎之會,則直探諸囊而措之,與斯人同躋至道之域,又斯世之所不能舍也。但時王立科目之法,專指三日之文為名,而素行不與。在學者讀書而言,則以圣師孔子為祖者也。吾夫子平日之所以教羣弟子之所以學,淵源節目,昭昭方冊,固有定法,正學者所當終身鉆仰,斃而后已,非可隨人遷變者。矧自圣朝列祖以至今日,已有尊崇之道,而荊、蜀、江、浙、閩、廣及中都之士,復多以此為習尚,則亦此理在萬世不容泯沒,其輕重緩急固有辨也?;蛟唬荷故酪玻悄芙^意于斯世而舍彼就此也。曰:時王之法何可舍也?假使孔孟復生于今,亦不能舍科目而遠去,則亦但不過以吾之學應之而已,焉能為吾之累也?然則抱天地之性,負萬物之靈,而貴為斯人者,盍亦審其輕重緩急,而無甘于自暴自棄也哉!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星| 芜湖县| 平乡县| 来宾市| 松潘县| 新蔡县| 富顺县| 林甸县| 墨脱县| 长丰县| 米泉市| 濮阳市| 宽甸| 达拉特旗| 临高县| 土默特右旗| 深水埗区| 宝清县| 揭东县| 永昌县| 平潭县| 岗巴县| 英吉沙县| 南涧| 科尔| 汕头市| 黄大仙区| 沙河市| 平顺县| 和硕县| 横山县| 揭阳市| 华容县| 连云港市| 翼城县| 丽江市| 保靖县| 关岭| 南城县| 杂多县|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