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可以被細分為包辦型溺愛和放縱型溺愛。包辦型溺愛培養(yǎng)出的孩子,喪失了自我;而放縱型溺愛會培養(yǎng)出“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這樣的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溺愛就是一把溫柔刀,正是媽媽的溺愛,才導(dǎo)致了孩子的自私和不孝。
愛不是無端縱容
有三種兒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敗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視的、被寵壞的。特別是被寵壞的孩子,很可能成為社會中最危險的一群。
——阿德勒
一位中國婆婆去美國探望兒子和洋兒媳,還有可愛的小孫子托比,在與他們一起生活的三個多月里,洋兒媳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這位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小孫子托比已經(jīng)3歲了,在中國,3歲的孩子大部分還都需要喂飯,可是小托比卻不一樣,他已經(jīng)完全能夠自己獨立吃飯了。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后,蘇珊都會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去忙了。
托比則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吃完后便回到自己的房間,在衣柜里找出衣服、鞋子,然后自己穿上。
每當看到托比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和臉上粘著食物時,中國婆婆就會想起自己的小外孫女。她像托比這么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常常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后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飯要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再買一個。這也直接導(dǎo)致小外孫女五六歲時還不會用筷子,上小學(xué)時不會系鞋帶,如今在上寄宿中學(xué),每個周末還要帶回家一大堆臟衣服。
但托比畢竟只有3歲,常常搞不清楚褲子的正反面,也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看到托比把褲子穿反了,中國婆婆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
蘇珊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的;如果他沒覺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于是,那一整天,托比都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而蘇珊像沒看見一樣。
一天,托比出去和小朋友玩,沒多久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是真的嗎?”蘇姍笑著說:“是的,你要不要自己換回來?”于是托比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好。自此,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一天中午,托比因為一件小事和媽媽鬧情緒,并拒絕吃飯。蘇珊只說了他幾句,他便憤怒地一把將盤子推到地上,食物灑了一地。蘇姍沒有發(fā)火,只是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xiàn)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許吃。”
托比點點頭,不以為然地回答:“Yes!”這一切,中國婆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下午,蘇珊和中國婆婆商量,晚飯做托比最喜歡吃的中國菜。于是那天晚上,這位中國婆婆便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里脊和中國涼面。
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面,一次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晚飯的時間到了,托比聞著香味歡天喜地地爬上了桌子。蘇珊卻走了過來,拿走了托比的盤子和刀叉,淡淡地說:“我們不是已經(jīng)約好了嗎,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yīng)了。”托比看著嚴肅的媽媽,“哇”的哭起來,說:“媽媽,我很餓,我想吃飯。”蘇珊卻毫不心軟地回答:“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shù)。”
中國婆婆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卻又見兒子對自己使眼色,無奈,只好保持沉默。
于是那頓飯,自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都坐在玩具車里,眼巴巴地看著三個大人狼吞虎咽。
臨睡前,托比小心翼翼地問蘇珊:“媽媽,我很餓,現(xiàn)在我能吃中國涼面了嗎?”蘇珊搖搖頭,堅決地說:“不能!”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醒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了嗎?”“當然。”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中國婆婆終于明白了洋兒媳的真正用意。她相信,下一次,托比再想發(fā)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父母和奶奶享用自己最喜愛的美食的經(jīng)歷,他絕不會再因為“罷吃”而錯過美食,再受餓肚子的苦了。
愛孩子是普天之下所有媽媽的天性,然而如何去愛卻是一門功課。
如果對孩子過度施愛,百依百順,就變成了縱容。德國教育家盧梭曾經(jīng)說過:“你知道怎樣使你的孩子備受折磨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無原則地縱容,助長了孩子的任性、自私與逆反心理,這樣的孩子總會認為媽媽的愛很廉價,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可以隨便踐踏的。
有一個備受寵愛的孩子,由于平時媽媽總是事事順著他,有好東西總是留給他吃,因此使他養(yǎng)成了嬌縱、跋扈的性格。一次媽媽過生日,看著桌子上漂亮的生日蛋糕,孩子嚷嚷著非要先吃一塊。爸爸不允許,孩子便蠻橫地說:“不讓我先吃,你們誰都別想吃!”于是,孩子一巴掌就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媽媽看了傷心地說:“我愛了你12年,難道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我們在為孩子惋惜的同時也要想想,作為媽媽,難道就沒有錯嗎?
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曾說過:“有三種兒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敗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視的、被寵壞的。特別是被寵壞的孩子,很可能成為社會中最危險的一群。”事實證明,也正是因為媽媽的縱容,才直接造就了偏執(zhí)、自戀、驕橫的孩子,最終也將使她自己嘗到那顆親手種下的苦澀的果子。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媽媽的縱容中學(xué)壞的!
知心姐姐盧勤曾說過:“好習(xí)慣是養(yǎng)出來的,壞習(xí)慣是慣出來的。”如果媽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孩子就會變成“小霸王”,妄自尊大、自私而任性,而媽媽終將成為孩子“感情訛詐”的受害者;如果媽媽一味地縱容孩子的不守時,孩子就會養(yǎng)成“目無他人”的壞習(xí)慣,直接影響他做人的信譽。
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放在今天仍有警示意義,他說:“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nèi)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wǎng)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絕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心理學(xué)上有一種說法:人如果長期生活在一種“特別幸福”的空間里,就會患有一種“健康心理過剩癥”。這種心理疾病的特點不僅表現(xiàn)在對幸福的感覺明顯降低上,還表現(xiàn)在特別害怕困難,甚至將一些平常的事也誤認為是痛苦而神經(jīng)過敏。也就是如魯迅先生說的“在門內(nèi)或門前是暴主,到外面便如失了網(wǎng)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沒有哪位媽媽愿意看到自己辛苦培養(yǎng)的孩子是一個無用的庸才,這就要求媽媽們要掌握愛孩子這門偉大的學(xué)問!
愛不是縱容,真正和諧而美好的親子之愛應(yīng)當是雙向的,媽媽在施愛的同時,也應(yīng)當讓孩子懂得如何去回報。
媽媽的愛不僅要包含理智與寬容,更應(yīng)該松緊有度,就像文章開頭那位洋兒媳所為,她的聰明之處就在于疼愛有度,不是一味地縱容孩子的任性,錯了就要懲罰,并且懲罰得當,結(jié)果不僅讓孩子懂得了一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也在無形之中確立了家庭的規(guī)則。
溺愛是一種軟暴力
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林則徐
有位媽媽為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專家咨詢。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jié),你是不是就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媽媽點點頭。
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就不再讓他洗碗?”媽媽說:“是的。”
專家接著問:“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用了整整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媽媽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
專家又說:“孩子大學(xué)畢業(yè)后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guān)系,是不是?”這位媽媽從椅上站起來,驚訝地問:“您是怎么知道的?”
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接著,媽媽問:“那我以后該怎么辦?”
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yī)院;當他要結(jié)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當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后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了。”
這位媽媽給孩子的愛是一種不正確的愛,是溺愛。“溺”的詞意是“淹沒”,溺愛就是讓“愛”橫溢,泛濫開來,像洪水一樣包圍孩子,更會“淹沒”孩子。
無可辯駁的是,母愛是偉大的,不辭辛勞,不圖回報。有很多媽媽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為孩子付出,接受孩子的指揮,卻未曾想到,這種看似愛孩子的行為,因為有著“無條件、無原則”的前提,悄然地變成了吞噬孩子的溫柔陷阱。掉進陷阱里的孩子,從小在媽媽的庇護下長大,逐漸喪失了自立能力,甚至終生都跳不出被護佑的陷阱。
每個孩子原本都是一張純凈的白紙,只是在外界的影響下才漸漸有了不同的色彩。溺愛只會給孩子一個錯覺:我的媽媽如此愛我,我要什么,她都會給我,我的任何要求都是能夠被滿足的。日久天長,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逐漸膨脹,一旦自己的要求無法達到,就更容易走極端。
有一個安徽的媽媽親眼看到自己上小學(xué)三年級的兒子竟偷偷地在她的水杯里放鉛筆芯末,目的就是想要“毒”死她,原因僅僅是自己沒有給他買ipad,那一幕讓她一輩子都無法忘懷。
過分的溺愛和無原則的獎勵,只會導(dǎo)致孩子的無情。
古人很早就有訓(xùn)言“溺子如殺子”,過度的溺愛等于害了孩子。唐代詩人羅隱有詩云:“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他推崇的是為國家大計要不惜肝膽涂地,卻萬萬不要為子孫謀家財。
民族英雄林則徐也寫有一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在他看來,如果子孫后代可以像自己這樣廉潔,留錢給他們也無用,因為他們本來就很賢惠和聰明,自己把財產(chǎn)留給他們反而損害了他們奮斗的意志。如果子孫不如自己,那么留錢給他們,反而更會使他們好逸惡勞,坐吃山空。留的錢越多,他們就越是胡作非為,越是增加其過錯。
溺愛是一種軟暴力,它的實質(zhì)是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真正的人。每個孩子來到世間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去完成。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就如紀伯倫所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他們通過你出生,卻并非來自于你。”在孩子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們需要獨自承擔(dān)的命運,那未知的風(fēng)雨在遠處等待。所以,媽媽不要妄想用溺愛為他們擋去一切磨難,那是不現(xiàn)實的,溺愛實際上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表現(xiàn)。那些溺愛者以愛的名義行自私之實,使孩子更加依賴自己。
在這一點上,國外的一些教育方法似乎更值得媽媽借鑒。
有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中國媽媽送孩子上幼兒園時,看到日本幼兒園里的孩子在冬天無論多么冷都穿著短褲上學(xué)。剛?cè)ト毡镜臅r候,孩子遠在北京的爺爺奶奶都非常擔(dān)心,囑咐孩子的媽媽一定要和老師商量一下:“因為我們是中國的孩子,受不了凍。”這位中國媽媽覺得自己說不出口,同時也不想搞特殊,更不愿激活孩子心中“小皇帝”的印象,最后便狠下心來入鄉(xiāng)隨俗。
不用說,剛?cè)雸@的時候,孩子就三天兩頭地感冒,中國媽媽十分心疼,在和日本媽媽的閑聊中,日本媽媽的答案卻讓她目瞪口呆。一位日本媽媽說:“是啊,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是讓他們得病的。”
看著那些日本孩子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自己面前,有禮貌地打著招呼,那種樂觀和自信、那種健康,讓這位中國媽媽忽然覺得自己不能太溺愛孩子了。
在澳大利亞的學(xué)校里,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每日傍晚訓(xùn)練結(jié)束時,家長陪著光頭、赤腳、只穿背心和短褲的孩子從學(xué)校里出來,盡管寒氣襲人,但很少見家長為孩子拎鞋、戴帽、披衣。“澳大利亞養(yǎng)孩子很‘粗’!”這是所有中國媽媽見面時百說不厭的話題。
再反過來看看我們的孩子:孩子不愛去幼兒園,媽媽要承諾獎勵很多玩具才好不容易把孩子哄進去;孩子在幼兒園里生病了,媽媽就會找幼兒園老師理論;孩子流眼淚哭訴,媽媽就趕緊妥協(xié),甚至自己也淚水漣漣,覺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這種無條件、無原則的母愛卻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完善自己、磨煉自己的機會。要知道,如果想飛上天空,每一只蝴蝶都要獨自忍受毛毛蟲時期的寂寞與破繭的磨煉,而溺愛的手卻在無形中做了一把剪刀,剪開了那個繭,結(jié)果看到的只能是一只永遠都飛不上天空的蟲子。
溺愛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鼓勵與尊重,是給予翅膀,讓孩子獨立、自由,讓他更懂得如何來愛父母。
附:小測試:測測你溺愛孩子的程度
這個測試針對6~12歲的孩子的媽媽,請根據(jù)孩子的真實狀況選擇偏高、一般、偏低三個選項。偏高得2分,一般得1分,偏低得0分。答完24道題之后,累計總得分。
1。會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xué)用具。
2。受到挫折的時候,不會向父母發(fā)泄。
3。看到某些想要的東西,如果父母不給買,就會放棄。
4。在找人借東西之前,都會對物主說一聲。
5。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會抱怨別人,并且希望下次做得更好。
6。會關(guān)心其他的家庭成員。
7。愿意與家人分享自己的食品和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