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不尊重使教育打折(1)

在生活中,家長應該尊重孩子。對不少家長而言,學會尊重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他們眼里,子女必須一切聽從大人的安排,一旦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意志相左,或達不到他們的期望與要求,斥罵、體罰便會隨之而至,這是極不可取的方法。

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但絕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焉爾。”要使孩子健康成長,就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

尊重越多,男孩越成熟

在一個商店里,有個小男孩注視著一輛帶鐵軌的玩具小火車很久了。終于,他忍不住告訴爸爸,他很喜歡這輛火車。

爸爸聽了男孩的話,看了看玩具小火車,便對他說:“這火車太貴了,爸爸沒有那么多錢,我們到別處去看看好嗎?”

孩子想了想說:“那好吧,不過,我不想去看別的車了。爸爸,等你有了錢再幫我買,好不好?”說著,小男孩就拉著爸爸的手走開了。

周圍人看到這一幕后都對這個小男孩贊不絕口。有人便問男孩的父親:“你是如何讓孩子這么懂事的呢?”

這位父親微微一笑,回答:“其實也沒什么,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們之間就相互尊重,如果孩子是正確的,我就尊重他的意見;孩子錯了,我也絕不會遷就他,而是找理由說服他,要求他也尊重我。我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依靠相互尊重的習慣,就可以使孩子變得懂事起來。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沒有尊重就談不上教育。事實也是如此,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于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

事實上,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如果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教導孩子,往往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時,也能讓孩子更明白事理,變得成熟起來。

著名藝術家李叔同曾經是一名教師,他的品格修養非常好,他對每個人都持有相同的尊重,即便是對待學生也不例外。

有個學生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課外書,李叔同看在眼里,但他沒有馬上責備。

等到下課后,他讓那個同學到教室外面來,然后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課外書了。”說過之后,他還對著同學微微一鞠躬。

有一次下音樂課時,一個學生拉門時,發出很大的聲音。李叔同趕忙出門把那個學生叫了回來,并告訴他:“下次走出教室時要注意輕輕地關門。”然后對那個學生鞠躬,送他出門,輕輕地把門關上了。

李叔同尊重他人的態度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們受到這種風度的影響,變得更加穩重有禮。

生活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尊重孩子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讓孩子了解生活,從而變得更加通明事理。比如,孩子講話時,家長不但要認真聽,有時候還要蹲下來,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以避免讓他有“低一等”的感覺;孩子不吃飯時也不要硬逼他;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一味地訓斥,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也不必用命令的口吻。

有一天,小托尼和爸爸約好去游樂園,等他收拾完畢,發現爸爸還在寫論文,托尼便催促爸爸:“快點走吧,回來再寫不行嗎?”

爸爸用商量的口氣對他說:“托尼,這個論文很重要,我想我要把它寫完才能陪你去玩,你先自己找些事情做,等我寫完了一定陪你去玩,好嗎?”

小托尼想了一會兒,便默許了爸爸的建議,自己出去了。當爸爸寫完論文去找托尼的時候,發現托尼正在看一本故事書。爸爸說:“好了,我寫完了,可以走了嗎?”

托尼放下書,認真地對爸爸說:“請等一下,等我看完這個故事好嗎?”

爸爸聽了莞爾一笑,很有耐心地坐在沙發上,一直等著托尼把故事看完,才一起去了游樂園。

生活中有些父母總是讓孩子等待自己,卻從來不肯等待孩子,尤其是男孩性子比較急,有時會為此爭論,就會因此受到責罵,這往往讓男孩覺得父母不夠尊重自己,從而不愿意與父母相處。

父母應該給男孩一些自由的空間,讓男孩體會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然后再和他們討論應該怎么做,而不是規定男孩怎么做。

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大多愿意與父母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同大人談話時沒有一點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強,這些都是孩子們受到應有的尊重的良好反應。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是一味地遷就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當家長養成了尊重孩子的習慣,不久就會發現,你的孩子變得更加懂事、成熟了。

鋼不是“恨”出來的

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是,這種心態往往過于急切,甚至有時并不實際,以至于一些家長常常會有“恨鐵不成鋼”的過激心理。

盡管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難免會有浮躁之心,但是,所有的家長都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鋼絕對不是“恨”出來的。即便你的孩子表現并不出眾或不喜歡學習,也不要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有位教育家說過一句話:“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到位的方法。”也就是說,孩子不懂事、不愛學習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往往是由于你采取的方法出了問題。

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通過正確的引導,才是教育孩子的正途。

有個男孩英語學得不好,試過很多方法,就是對此產生不了興趣。臨近期末考試時,他的爸爸帶回幾顆巧克力作為交換條件:如果他能聽寫正確一個字母,就獎勵一顆巧克力。

然而,不出幾分鐘,呵斥聲與啜泣聲就從書房里傳了出來,不一會兒,爸爸就怒氣沖沖地走了出來。

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況,便放下手中的事情,拿著一張紙巾走進書房,遞給了正在哭泣的孩子。然后,媽媽讓孩子把不認識的字母圈出來——正好10個,這確實令人惱火!因為小男孩已經是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學了三年英語,可是26個字母中他竟然還有10個不認識!

但媽媽看了一會兒,并沒有發火。她把英文字母按順序分成幾組,先讓兒子邊讀邊寫其中一組,反復強化,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半天男孩才學會了3個,其中一個字母N,男孩總是記不住。媽媽想了半天也沒有好辦法讓孩子記住字母N,但轉念一想:“不要急,不如先教其他字母吧。”于是,她將這個字母拿出來放在一邊。接下來的字母學習相對順利了許多,但最后打亂順序后,男孩對N和W還不熟練。男孩的媽媽想:“三年沒學會的東西,一時之間要學會絕不容易。”

于是,她便扣除了兩顆巧克力,孩子對此也心悅誠服。

第二天一早,媽媽正在洗臉,聽見兒子感嘆:“哎!怎么就記不住啊。”她走過去一看,發現兒子正望著紙上的N與W嘆氣。

這時,媽媽借機指著N說:“N怎么就記不住啊!N就是Z歪倒了!”男孩聽了眼睛一亮,說:“對啊,我記住了Z,不就記住N了嗎?”

然后,媽媽又重復教了幾遍W。不一會兒,男孩就把這兩個字母都學會了。媽媽松了一口氣,告訴兒子可以吃剩下的兩顆巧克力了。男孩聽了,高高興興地拿著巧克力去加強練習了。

晚上,男孩的爸爸回到家,便開始給兒子聽寫字母。男孩的媽媽在邊上干活,心卻懸著——擔心孩子沒有真正記住。

沒想到這一次,孩子聽寫、默寫全都正確。

男孩的爸爸很奇怪:“一天不見,兒子怎么變聰明了?”

媽媽連忙說:“我們的兒子本來就很聰明。”

兒子聽了,便把媽媽教自己的事情說了一遍。爸爸聽后嘆了口氣,對男孩說:“看來不是你笨,是爸爸教你的方法不對。”

聽了爸爸的話,男孩一把抱住了爸爸,激動地說:“我知道,爸爸也是為我好,我會努力的,只是您不要總是責罵我。”

爸爸聽后,連連點頭。

自此,男孩的學習開始變得好起來,他也變得更加勤奮懂事了。

鋼不是“恨”出來的,而是煉出來的。充滿“恨”的教育是失敗的,只有將尊重與愛作為基礎的教育,才能呼喚出孩子的信心與才能。

打罵教不出好兒子

有個男孩十分調皮、好動,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趁父親不在,溜進書房玩耍。

當他看到書桌上放著的一瓶瓶墨汁,玩興大起,他拿著毛筆蘸滿紅墨汁,東尋西找,最后在客廳通往書房的墻壁上,找到了空白的地方——他決定在上面涂畫。

片刻之間,一個個小圈圈組成的小人躍然“墻上”。正當男孩畫得不亦樂乎,并為自己的大作沾沾自喜的時候,他的父親回來了。

父親推門進來一看,只見兒子正手拿毛筆微笑地看著他。他便有些納悶地左右探頭一看,這一看不要緊,只見墻面上,畫滿了小人兒。

看到雪白的墻面被涂得臟污不堪,父親心中一股怒火騰地躥了上來,他轉身呵斥道:“這是你干的好事?”

男孩一看父親的臉色不對,便知情勢不妙,連忙扔了毛筆轉身拔腿就跑。

父親一看,三步并作兩步,大手一探,便把男孩抓住了。男孩心中忐忑不安,臉色嚇得慘白,心想:“壞了,這次爸爸一定會狠狠地揍我。”

男孩正胡思亂想之時,父親有些氣憤地說:“你要涂畫也要找個合適的地方啊,這樣隨便亂畫就應該揍你一頓,不過,念你初犯,就饒了你。”

男孩聽后默默地低下了頭。

說完這話,父親換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你要做什么就對爸爸講,你要畫畫,爸爸就給你買畫畫的用具,卻不能這樣亂畫,你看白白的墻壁被你涂得亂七八糟,房子里面也沒有原來那么亮了。”

聽了這一番話,孩子慚愧地說:“爸爸,我錯了。我會把墻面上的畫弄掉的。”

不久,父親便給孩子買了一塊小黑板和一些粉筆。男孩喜出望外,從此,這塊小黑板就成了他藝術想象力自由馳騁的天地。這個調皮搗蛋的男孩長大以后竟然成了一位著名的漫畫家,他就是蔡智忠。

如果蔡智忠的父親當初沒有給兒子買小黑板和粉筆,而是對他一頓打罵,那么也許一位天才的藝術家就會因此而消失。由此可見,家長要正確對待男孩的一些調皮行為,千萬不能讓天才消失在自己的棍棒下。

家長應該明白,打罵是教不出好兒子的。

根據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在童年時期,孩子正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其良心、道德感也開始逐步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若是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將會直接影響他們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童年時期,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讓孩子看大人的臉色行事。比如讓孩子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就可以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這時,就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簡單的道理。

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就更不要對孩子打罵。青少年階段,男孩的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也越來越強。他們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如果家長在這一階段打罵孩子,就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給他們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使其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

“不打不成才”等觀點是家庭教育中的逆流,傳統教育里的糟粕。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父母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甚至打罵,這樣重復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等到這個時候,要教育孩子就更加困難了。更何況,打罵帶給孩子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遭到父母打罵的孩子,有些會產生輕生的念頭,有些則會想離家出走,甚至還有孩子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根據調查顯示,被父母“經常打罵”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沒有受此傷害的孩子,比如不誠實、欺負人、偷拿他人物品等行為常見于那些遭受過父母打罵的孩子。

因此,打罵是教不出好兒子的,只有尊重才能讓孩子切實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只有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進步。

不尊重會使教育打折扣

生活中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現象不在少數,不僅有些家長侵犯孩子的個人空間,還有些家長甚至對孩子橫加干涉,完全不理會孩子的感受。

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樣做并不能讓孩子感受到“好”,相反,孩子在這樣的“關愛”下變得古怪、孤僻。尤其是男孩,本來獨立性就比較強,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如果遭遇到家長的不尊重行為,他們的逆反心理往往就會加強,以至于與家長走向對立,甚至會變得固執、任性。

事實上,男孩自我意識的發展本來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果父母能尊重男孩的選擇,不采取高壓政策對待他們,使他們的自我意識自然發展,就能使其思維與性格逐步走向成熟。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也有受人尊重的需要,除了隱私的保密需要,他們也有選擇和決定一些事情的權利。

在他人面前,家長也不要斥責孩子“不爭氣”“沒出息”,因為這樣會深深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有個小男孩十分貪玩,有一次放學后,他獨自跑到一片樹林里玩耍。由于玩得太入迷以致忘記了時間,等到天黑了,他才發現自己的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名山县| 全南县| 梅河口市| 山丹县| 浦县| 芦溪县| 威海市| 尚义县| 申扎县| 上饶县| 偃师市| 怀宁县| 乌苏市| 蓝山县| 云和县| 维西| 文昌市| 承德县| 溧水县| 青田县| 宾川县| 明水县| 达州市| 南和县| 鄢陵县| 绥德县| 长子县| 休宁县| 光泽县| 昌乐县| 三亚市| 新宁县| 古蔺县| 临洮县| 吴旗县| 荣成市| 广饶县| 通城县| 梓潼县|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