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嚴是愛,溺是害——從來紈绔少偉男(2)
- 男孩為什么要窮著養 女孩為什么要富著養
- 肖悅
- 4928字
- 2015-12-28 12:17:21
不久,班里又來了一個新生,這個男孩子也是一個富家子弟,陳誠發現他每次帶的零食包裝都是英文的,根本看不懂。這個男孩說:“我媽媽在英國工作,她會定期寄一些零食給我。”這個男孩還和陳誠說,每年放暑假和寒假的時候,他都會坐飛機去英國。“你坐過飛機嗎?”他問陳誠。陳誠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低下了頭。
回家陳誠就跟爸爸媽媽發脾氣說:“我要坐飛機,我還沒坐過飛機呢?”爸爸奇怪地問:“你為什么要坐飛機?”
陳誠說:“我們班上的一個同學一年可以坐兩次飛機,但是我一次也沒有坐過,我不能比他差。他的爸爸媽媽很有錢,我的爸爸媽媽也一樣有錢。”
陳先生聽完兒子的話不禁有些擔心,陳誠又和爸爸說:“他還有很多進口的糖果和玩具,這些都是我沒有的,我也要這些東西,我不能被他比下去。他昨天穿了一雙從英國買來的耐克鞋,爸爸,你給我從美國買一雙吧。”陳先生雖然擔心,但覺得小孩子是在耍脾氣,也沒有特別在意。
不久陳先生就接到學校的通知。他來到學校的時候,他的兒子正站在老師的辦公室里。老師對陳先生說,陳誠偷了一個同學的東西。陳先生聽見老師說的那個同學,正是兒子常常在家里提到的那個家里很富有的孩子。
陳先生這才知道,原來兒子一直在跟這個孩子攀比誰的玩具多,誰的衣服、鞋子是名牌,去過哪些有名的地方玩等。因為一直沒有比過這個孩子,強烈的嫉妒心促使陳誠偷了這個孩子的玩具賽車。陳誠說:“我討厭他那副炫耀的表情,我就是不能比他差。”
聽了兒子的話,陳先生很后悔自己沒有在意孩子的攀比心理和行為,也沒有注意自己平時的言行,使孩子無形中受到了影響。
孩子的攀比心理,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而且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
很多孩子的攀比心理其實是受了大人的影響。新華網黑龍江頻道曾經有過關于“黃金一代”的報道:富有的家長們在孩子身上大把大把地花錢,這讓很多孩子學會了高消費和相互攀比。專家稱,家長們用“黃金”堆砌起來的環境,會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失去獨立生存能力的寄生一族。
記者在哈爾濱市冰球館附近采訪了一個帶著兒子學習花樣滑冰的王先生。王先生說,兒子放暑假一個月已經消費了6000多元。記者問王先生為什么孩子會在一個月內花這么多錢,王先生說,孩子說班里的同學都在學花樣滑冰,所以他也要來學習。
本來說要租學習用的鞋子,但是王先生的兒子不同意,他對爸爸說:“別人都是買鞋子,我租鞋子,說出去多丟人,我一定要買。”兒子學習滑冰用的服裝和鞋子都是名牌,連請的輔導老師都是“名師”。
兒子跟王先生說:“別人都是請某某老師教自己滑冰的,他可是非常有名的老師。我不能被同學比下去,我也一定要和這個老師學。”為了兒子能有一個好的學習過程,也為了不讓兒子“丟面子”,王先生滿足了兒子的要求。
另一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張女士說,自己孩子學校的攀比之風現在越來越強烈了。兒童節還沒到的時候,兒子從學校回來說自己的同學都開始穿名牌衣服和鞋子,或者帶著昂貴的禮物到學校。兒子看見同學買了一雙700元錢的名牌運動鞋,也讓媽媽給他買一雙。為了讓孩子有面子,張女士花了900元給他買了一雙名牌運動鞋。
其實張女士和丈夫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一個月的收入不超過5000元。給兒子買了一雙昂貴的運動鞋后,這個月的生活都有點兒緊張。但是張女士說自己苦一點沒關系,關鍵不能讓孩子吃苦,得讓孩子有面子。
記者問張女士:“您這樣縱容孩子攀比的習慣,有沒有想到嚴重的后果?”
張女士說:“別人家的孩子能有的,我的孩子為什么不能有?這不只是孩子面子的問題,還是父母面子的問題。”
從張女士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攀比心理多數是受家長的影響。家長沒有端正自己的態度,把自己愛面子的心理暴露在孩子面前,這樣的心理直接影響了孩子。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說:“成人社會的價值感和滿足感很容易被兒童直接嫁接,并最終影響孩子的消費心理。”有的父親喜歡開著名牌車去學校里接送孩子,在孩子面前還喜歡評價別人的車“你看他爸爸開的是什么破車,開這樣的車怎么好意思來送孩子上學?”類似的話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孩子知道了別人父親的車不如自己父親的,攀比的心理自然而然就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還有的家長聽到孩子說他們班某某同學買了一件什么牌子的衣服,穿去給大家看了,于是這個家長就對自己的孩子說:“明天咱們也去買一件更貴的。”
家長愛面子、愛攀比首先影響的就是孩子,孩子年紀小,根本不懂得辨別對與錯。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對孩子的思想起著基本的指導作用。如果家長一直在孩子面前強調吃的穿的要比別人好,唯獨不強調學習的話,孩子自然就會有樣學樣。等到家長發現孩子做出令自己失望的事情時,后悔也來不及了。因此,家長在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孩子形成攀比的心理。
有錢也要省著花,再富也要窮孩子
擁有財富是一件好事情,父母擁有了財富以后,就可以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但是,一味地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有很多出手闊綽的花花公子,就是在父母這樣的教育中造就的。即使家長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也要適當地在孩子面前裝“窮”,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
家長創造的物質財富是把雙刃劍,財富的存在固然可以使孩子免除貧窮、辛勞、壓力和危機之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財富也會讓孩子變得養尊處優、好逸惡勞、驕奢淫逸。每個辛苦積累財富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繼承財富的同時,也可以用財富來做更多有益的事情。然而,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拼命積累財富的家長因為疼愛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讓他們吃苦,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嬌養、溺愛、縱容。自孩子小時候起就給他豐富的物質生活,讓他吃穿不愁的同時還擁有很多同齡的孩子不能擁有的奢侈品。這樣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節約。
巴西一位有名的富家公子叫若熱·金萊,他是巴西有名的花花公子。他的父親愛德華多·金萊,19世紀后期剛從法國移民到巴西時,一貧如洗,愛德華多白手起家辦起了小小的家業。經過不斷努力和打拼,愛德華多最終成為巴西有名的富豪,他把桑托斯港建成了當時巴西最大的港口。不僅如此,他還買地建農場,投資辦工廠,把自己的家族變成了巴西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愛德華多雖然這樣風光,但是對兒子若熱的教育卻是失敗的。若熱從小生活在錦衣玉食中,很多名流經常出入他們家。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訪問巴西的時候就下榻在他們家。他的父親只是指點他怎樣和名流接觸,根本沒有考慮到培養他的品質。所以,若熱花錢一向是大手大腳,根本不懂得節儉。
若熱在世界各地游玩,不斷地結交朋友,出入高級俱樂部,常常是一擲千金。當時的很多媒體把他和美國富商霍華德·休斯、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稱為“世界三大敗家子”。愛德華多去世后留給兒子二十多億美元的遺產,但是若熱根本不善于經營父親的事業,他唯一會的就是花錢享樂。揮金如土的生活習慣讓他很快就把遺產敗光了。
此時,若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窮光蛋,但是,他也沒有想過要去賺錢養活自己,他靠著政府的救濟過了一個潦倒的晚年。事實說明,即使家長有再多的財產,如果把自己的接班人“培養”成一個花花公子的話,他也能很快地將家產敗光,成為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愛德華多如果還在世的話,一定會痛心不已。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又往往會忽略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因為富有,常常在孩子面前不知節儉,例如去飯店吃飯的時候,點一大桌子菜,只吃一少部分,剩下的全部扔掉。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夸耀自己擁有的財富,讓孩子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父母是非常有錢的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怎么會節約呢?
其實,家長即使再富有,在孩子面前也應該適當地裝裝“窮”,這不是欺騙孩子,而是為孩子好。家長裝“窮”無形中就會給孩子一種壓力,會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趙女士是一家銀行的業務主任,丈夫在一家跨國企業擔任經理。趙女士家每月的收入有一萬多元,她的兒子現在上小學三年級。趙女士夫婦上班的時候,一般都是穿套裝,回家的時候就穿普通的家居服,給兒子也是買最普通的衣服,有時候還會給兒子穿別人穿過的舊衣服。
兒子有一次問趙女士說:“媽媽,我們家里沒有錢嗎?為什么要我穿別人的舊衣服?”
趙女士對兒子說:“咱們家里是沒有什么錢,爸爸和媽媽都是工薪階層,每月還在還房貸。你看爸爸每天上班的時候都擠公交車,因為沒有錢,所以我們沒有買車啊。”
兒子聽了媽媽的話,認真地點點頭。在學校里,即使兒子的同學拿再好玩的東西,他也不會動心。他學習很刻苦,在班里的成績一直很優秀,經常受到老師的稱贊。趙女士的兒子這樣和他的老師說:“我爸爸每天擠公交車上班很辛苦,爸爸賺錢很不容易。我如果不好好學習,爸爸的辛苦就白費了。”這樣的語言讓老師非常感動。因為趙女士的兒子品學兼優,所以連續三年都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
其實,趙女士和丈夫每月的收入加在一起也不算少,他們完全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之所以不斷地在兒子面前裝窮,就是因為不想讓孩子養成浪費、虛榮的不良習慣。趙女士認為對男孩應該從小就培養他的責任心和毅力,這些都是男孩將來成就事業的保證。男孩的肩上必須要承擔責任,如果從小就讓男孩養成花錢如流水的毛病,就等于毀了孩子的一生。
過度地給予男孩物質保障,就會讓他們喪失進取心。而進取心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只是一味地將豐富的物質堆砌到孩子的面前,孩子就會失去奮斗的目標,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他們。男孩尤其是這樣,有責任心和進取心的男孩才是最棒的,只會花父母錢的男孩就像寄生蟲一樣被人看不起。
讓孩子明白錢是不好掙的
很多孩子以為家長開著車出去,就能把錢拿回家里來。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長掙錢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所以家長要在適當的時候,讓他們知道家長掙錢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只有體會到父母賺錢的辛苦,孩子才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5歲的男孩當當看見爸爸每天下班開著車回家,就活蹦亂跳地跑過去跟爸爸說:“歡迎爸爸回家。”因為爸爸一回家,就會給當當買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當當的爸爸劉先生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自當當一歲時就開始給他買玩具,現在當當的玩具已經堆滿了好幾個箱子。
劉太太對丈夫這樣的做法一直不贊成,她覺得這種做法會把兒子寵壞。有一天,當當對媽媽說:“媽媽,把我的一些舊玩具都扔了吧,我已經不想玩了。爸爸還會給我買很多新玩具的。”聽完兒子的話,媽媽嚴肅地繃起臉說:“爸爸以后不會給你買新玩具了。”
當當委屈地看著媽媽說:“為什么,爸爸賺錢不就是為了給我買玩具嗎?”
劉太太對兒子說:“你知道爸爸賺錢很辛苦嗎?”
當當天真地說:“爸爸賺錢一點也不辛苦,每天開著車出去,開著車回來,就可以賺到錢了。”
劉太太聽完兒子的話沒說什么,但是她當即給丈夫打了電話,讓他回家的時候不要給兒子買任何東西。并且把兒子的話轉告給了丈夫。劉先生對妻子說:“兒子還小,什么都不懂,這樣要求他是不是有點過分了?”但是劉太太認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的艱難。
劉先生聽取了妻子的意見,決定不再給兒子亂買玩具和吃的。開始的時候,當當對爸爸的轉變是非常不理解的,為此哭鬧了好一陣子。為此,劉先生不再把車開回家,而是把車停在了小區附近的一個停車場。他這樣告訴兒子:“爸爸現在沒錢了,連車也沒有辦法開了,所以,也不能給你買禮物了。”當當似懂非懂地看著爸爸,也不再哭鬧了。
到了當當上小學的時候,劉先生才又把車開到了家,當當看見爸爸又有車開當然很高興。他對爸爸說:“爸爸,你又開車了,又能賺錢了,太好了。”
劉太太害怕先生的行為又會影響孩子,所以夫妻倆就商量了一個主意,在當當放假的時候,讓劉先生帶著兒子到自己的公司,看看爸爸是怎樣賺錢的。當當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于是剛放暑假,他就和爸爸一起去上班了。每天起得很早,回來得也很晚,有的時候,爸爸加班,當當也必須坐在那里看書。
辦公室里的繁忙景象最初令當當感到十分新奇,爸爸桌子上的電話不停地響,自從到了公司以后,爸爸就沒有再跟當當說過一句話,而是不停地在接電話、打電話,有的時候忙得汗流浹背,午飯也不能按時吃。看見父親這樣的工作情形,當當心里很難過。他回到家對媽媽說:“我以后再也不讓爸爸給我買玩具了,爸爸賺錢很辛苦。”劉先生夫婦的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