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幾個星期。媽媽打電話來叫他回家,他也不聽,他跟外婆說:“媽媽太傷我的自尊心了,當著那么多同學的面揭我的短。”媽媽見唐堯這么久都不愿意回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來到外婆家,主動向唐堯道歉,并保證以后再也不做類似的事情了。她和唐堯說:“媽媽要跟你定一個君子協議,你好好學習,成績提高了,再怎么和同學玩,媽媽也不會說你,即使說,也不會當著別人的面說了。”唐堯原諒了媽媽,他決定按照和媽媽約定的那樣做。
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強,孩子有缺點,父母要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善意的批評,并指出改進的措施。這樣的批評,一般來說孩子都能接受。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損傷,更有可能使孩子產生敵對心理。
有不少沖動型的家長,一見孩子做了什么淘氣的事,或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時,馬上火冒三丈,難聽的話接踵而至。不管有多少人在場,都會沒輕沒重地批評孩子,有的甚至還對孩子棍棒相加,說孩子“不打就記不住疼”。其實家長們不知道自己這樣籠統的辱罵和否定,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家長甚至經常會辱罵和恐嚇孩子,不管父母實際上怎么愛孩子,辱罵與嚇唬孩子都是一種粗暴行為。對孩子來說,遭到辱罵會感到緊張、恐懼、沒有安全感,心理上會受到很大傷害,自尊心遭到踐踏,從而產生自卑感,由失望、對抗到漸生敵意。
家長批評孩子是要讓孩子真心誠意地接受自己的意見。合理的批評才能使孩子從心理上產生接受感,這樣才能抑制孩子的很多缺點。這就要求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首先要把事實搞清楚,事實不清或者夸大其詞的批評都會使孩子產生拒絕心理。生活中,有的孩子之所以對父母的批評產生不滿的情緒,就是因為父母批評的理由不充分,甚至夸大其詞,使孩子產生反感。
父母批評教育孩子,不一定要針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比如經常說:“我看你屢教不改,將來是沒什么大出息了。”“像你這個樣子,總是丟三落四,以后能做什么?簡直就是廢物一個。”這些都是傷害孩子人格的話,父母即使很氣憤的時候,也不能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這對孩子的傷害的確非常深。
家長一定要知道的是,批評孩子一定要針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針對孩子的人格。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和孩子一起分析他們犯錯誤的原因,這樣才有利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并且改正錯誤。如果家長一味地攻擊孩子的人格,這不僅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且還讓孩子無法明白該如何改正錯誤。所以這樣的批評根本就等于沒有批評。批評沒有達到效果,教育也不算是成功的教育。
站在孩子的高度,走進孩子的內心
大人因為社會關系復雜的緣故,思想變得不再簡單。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家長需要擯棄一切復雜的思想,這樣才是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才能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
孩子有孩子的語言、思想和感情。父母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才能與孩子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只有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實現成功的親子溝通。
有很多孩子都喜歡和父母以外的人交流溝通,有很多家長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感到難過。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不親近,卻喜歡和別人說心里話。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太像父母,太有威嚴,太喜歡約束孩子。諸多的表現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了距離感,所以孩子自然不喜歡親近父母。
果果剛上小學三年級,平日里最喜歡到自己的朋友蕾蕾家里玩。她經常和蕾蕾說:“你爸爸媽媽真好。”好在什么地方,果果也說不清楚。因為她覺得,每次到蕾蕾家里玩的時候,蕾蕾的父母總是笑呵呵地對她們倆說:“你們寫完作業,來吃水果啊。”
不僅如此,蕾蕾的父母還會夸贊:“果果字寫得真漂亮,蕾蕾這一點不如果果。但是,蕾蕾很細心。你們兩個要互相學習,這樣才能共同進步,知道嗎?”
蕾蕾的父母還喜歡和她們一起討論動畫片里的人物,比如電視上熱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幾只羊是什么樣的性格,灰太狼到底哪里比較可愛,他為什么那么搞笑,等等。果果覺得待在蕾蕾的家里,就讓她感到溫暖愉快。
看看自己的家里,父母每天忙著工作。如果發現果果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對,爸爸總是不斷地呵斥。媽媽回家的時候也不怎么和果果說話,如果她在看動畫片,媽媽就會說:“你干什么呢,看這么幼稚的動畫片有什么用,趕緊寫作業去。”
父母除了讓她學習,就是讓她練鋼琴或是參加課外補習班。他們整天在果果面前談論的話題都是“考上重點中學”、“鋼琴要過幾級”、“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樣,怎么自己家的孩子這么不爭氣”。果果每天都在被要求,即使她做得好,考試考得好,父母也說:“沒什么好驕傲的,這是你應該做的。”只要父母在身邊,果果就感到周圍的空氣都讓自己感到窒息。
她對父母越來越反感,在寒暑假的時候,她基本上不愿意待在家里。有時候去爺爺奶奶家,要不就是去蕾蕾家。在蕾蕾家里,即使是寫作業都讓她感到非常愉快。蕾蕾的父母也會對他們的作業進行檢查和糾正,但是從來不批評她們,只是溫和地指出她們到底錯在了什么地方,需要怎樣做才能改正。
而果果的父母也漸漸地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的面前,最常提起的就是蕾蕾的父母。蕾蕾的父母怎樣親切,蕾蕾的父母會和她們做游戲,蕾蕾的父母會陪她們一起看動畫片,蕾蕾的父母還會和她們開玩笑等。有一次,媽媽發現果果在自己的作文里寫道:“我多希望像蕾蕾一樣,有那樣好的父母。”
蕾蕾的父母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讓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果果的父母決定到蕾蕾的家里去進行拜訪。結果,真的是令他們大吃一驚。蕾蕾父母的教育方法就是和孩子做朋友。果果的父親對蕾蕾的爸爸說:“和孩子怎么能做朋友呢?這樣孩子會無法無天的。”
蕾蕾的爸爸卻說:“和孩子做朋友,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最真實的想法。知道她們的需要,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她們。讓她們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諒解。這樣教育孩子比嚴格要求孩子、整天繃著臉對孩子效果要好得多。”
果果的父母仔細地觀察蕾蕾,發現蕾蕾果然非常懂事,而且也很活潑開朗。而相比之下,自己的孩子果果則比較內向,整天心事重重,根本不在他們的面前笑,也不會和他們撒嬌。果果的父母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真的是有問題,他們決定改進方法,像蕾蕾的父母學習,讓果果變得活潑開朗、快快樂樂的。
其實,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喜歡用一本正經的方法。有些父母對待孩子像上下級那樣,從來是只顧及自己的尊嚴,根本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做得對錯,統統都是一副嚴厲的表情。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破壞父母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父母對待孩子應該持有民主的態度,而不應該獨斷專行。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耐心的教育,而不是不近人情的呵斥和要求。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來教育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信服。
有些父母一聽說要尊重孩子,要和孩子交朋友,就會大吃一驚。孩子不打不罵沒有規矩啊,怎么能和孩子交朋友,孩子本來就應該被管教,否則就會無法無天。其實,父母應該仔細想一下,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并不是因為和父母做朋友才變成那樣的,而多數是由于父母的溺愛。
和孩子做朋友并不是要對孩子溺愛,和孩子做朋友是為了能和孩子更親近,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并且針對這些想法,對孩子進行更好的教育。因為有些時候,孩子的想法難免是錯誤的,或者是幼稚的,家長要更正孩子的想法,要做正確的引導,要和孩子做更好的交流,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自然也就能夠順利地幫助孩子糾正自己的想法。
小托尼回到家里的時候,非常氣憤地對父親說起自己在學校里受到老師批評的事情,托尼先生對兒子說:“你是不是在學校里做了什么錯事了?”
小托尼氣憤地看著父親說:“當然沒有,我并沒有做錯任何事情。”
托尼先生認真地說:“那么兒子,我敢肯定的是,老師錯怪你了。”
小托尼聽見父親這樣說,臉上立即露出了如釋重負的表情。他認真地說:“老師真的錯怪我了。因為那個錯誤并不是我犯下的,而是另一個同學。老師以為是我,所以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我說了一頓。”
托尼先生拍著兒子的肩膀說:“你覺得老師是一個不講理的人嗎?”
小托尼想了想,然后搖了搖頭。他說:“老師平時不是這樣的。”
托尼先生微笑著對兒子說:“沒關系,老師也許是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沒準,明天他就會給你道歉的。”
小托尼看著父親問:“爸爸,老師也會有不開心的事情嗎?”
“當然,大人也會不開心的。”托尼先生回答兒子說。
隔天放學以后,小托尼興沖沖地回到家里和父親說:“爸爸,您真厲害。老師真的向我道歉了。”
托尼先生笑瞇瞇地看著兒子說:“是嗎,怎么回事,說給爸爸聽聽。”
小托尼說:“早上上課之前,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向我道歉了。我說‘沒關系,您昨天一定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所以才會那樣的。我爸爸說,大人也有很多不開心的事情。’老師表揚了我,并且說謝謝我對他的理解。”
托尼先生說:“是的,孩子你真棒,你能理解老師,爸爸為你驕傲。”
孩子的心思并不難猜,孩子的感情也很簡單,他們需要的是最直接的贊美和表揚,以及最直接的理解和尊重。得到孩子的信任,尊重孩子其實并不是一件復雜的事情。不需要費太多的心思,只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用他們的方式和他們溝通,自然就會得到他們的信任,成為他們最親近的人。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判斷
丁女士說:“孩子還那么小,懂得做什么選擇啊,判斷更是談也不用談。還是我們大人幫助他們判斷和選擇要好得多。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常常會走錯了方向。”
其實,像丁女士這樣的家長并不在少數,丁女士的女兒夏夏今年上小學二年級,但是夏夏學鋼琴的時間已經比她上學的時間要長了。在夏夏剛開始記事的時候,丁女士就常常抱著夏夏來到鋼琴邊,讓女兒熟悉琴鍵。
那個時候,夏夏還小,并不知道鋼琴是什么,對黑白色的琴鍵充滿了好奇和興趣。丁女士認為女兒之所以對鋼琴有興趣,是因為她有這方面的天賦。于是,在夏夏5歲的時候,丁女士特地請來了一位老師,教導夏夏練習鋼琴。
隨著夏夏年齡的增長,她對鋼琴漸漸失去了興趣,覺得每天面對枯燥的樂譜一遍又一遍地進行練習,簡直就是一種酷刑。面對女兒的反感,丁女士并不以為意。因為她覺得每一個天才的成功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艱難的磨礪。
然而,兩年過去了,夏夏并沒有在鋼琴上有多少進步。教夏夏練習鋼琴的老師,也并沒有稱贊夏夏在鋼琴方面有多少天賦,老師只是說,如果夏夏一直練習的話,鋼琴過八級應該不是問題。老師的話和女兒的表現,并沒有讓丁女士意識到她是在浪費女兒的時間。
有一天,夏夏和母親說:“媽媽,我不愿意練習鋼琴了,這真是沒有意思。我喜歡畫畫,我喜歡把水彩涂在紙上。”夏夏的畫畫得真是不錯,還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和稱贊。老師還曾經建議過丁女士,可以請一位有實力的畫家教夏夏學習畫畫。
畫畫有什么用處啊?丁女士想,畫家在出名之前都是很窮的人。而女兒現在學習鋼琴,到時候無論怎樣還可以做一名鋼琴老師。丁女士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女兒來考慮。但她不知道的是,她不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愿,讓女兒夏夏變得越來越厭惡鋼琴。
夏夏每天都要被迫練習很久的鋼琴,不能玩,也不能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畫畫。漸漸地,在練習鋼琴的時候,夏夏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不集中。不僅如此,她還養成了很多壞毛病。比如說擠眼睛、努嘴巴、聳肩膀,有的時候胳膊腿還控制不住地亂動。
夏夏的班主任和丁女士說:“不知道為什么,夏夏最近的變化十分大。上課的時候總喜歡擠眉弄眼,還擺肩膀,而且經常突然尖叫,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非常快。”
聽了老師說的話,丁女士很生氣。她先是把女兒叫到面前訓斥一番。然后,不由分說,強迫夏夏每天繼續練習鋼琴。終于有一天,夏夏在練習鋼琴的時候,忽然全身抽動,然后昏了過去。丁女士把女兒帶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夏夏患上了一種叫做抽動癥的病,這種病一般都是因為精神長期被強迫造成的,如果治愈的話需要很長時間。丁女士這才感覺到了后悔,但是后悔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