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聽見媽媽的話,認真地點點頭。在學校里,即使女兒的同學拿再好玩的東西,她也不會動心。她學習總是很刻苦,在班里的成績一直很優秀,經常受到老師的稱贊。李平的女兒這樣對她的老師說:“我爸爸每天擠公交車上班很辛苦,爸爸賺錢很不容易。我如果不能好好學習,爸爸的辛苦就白費了。”這樣的語言讓老師非常感動。因為李平的女兒品學兼優,所以連續三年都被評為了市級三好學生。
其實,李平和丈夫每月的收入加在一起也不算少了,他們完全可以給孩子提供更高的生活質量。但是,之所以不斷地在女兒面前裝窮,就是因為不想讓女兒養成浪費、奢侈等不良習慣。
“富養”女孩關鍵問題不是“錢”,過于物質的生活只會讓女孩變得奢侈,洋娃娃和漂亮的衣服并不會讓女孩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位公主,真正讓她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是她小時候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以及整個家庭的氛圍,正是這種環境,讓女孩渴望長大后成為一個平和的公主。如果從小就讓女孩養成花錢如流水的毛病,就等于是毀了她。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只是一味地將豐富的物質堆砌到孩子的面前,孩子就會失去奮斗的目標,這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他們。女孩尤其是這樣,拜金的女孩是不可愛的,只會花父母和別人錢的女孩只能被人看做是寄生蟲一樣被別人看不起。
優越的條件,墮落的女孩
張先生有房有車,但是與周圍的人相比,他們的生活依然有些拮據,因為,他的房子面積小得可憐,且不說一家三口在里面住顯得有些擁擠,而且還是貸款買來的;他的車是出租車。
雖然張先生兩口子不算富裕,但對于正上初中的女兒卻從不吝嗇,夫妻二人都相信富養女孩是真理,于是省吃儉用,把女兒張雪送到郊區的一所寄宿制貴族初中讀書。
張雪只有禮拜天才回家,每到周末,全家就像過節一般,張先生在周五下午就不再出車拉活,而是專門到學校接女兒,妻子則在家準備各種好吃的東西,等女兒回來,當然,這些東西夫妻二人平時是舍不得吃的。本來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家庭,可是,每當周末一家人該享受一下天倫之樂時,好像總有陰影籠罩在家庭上空,那個陰影就是貧窮。
張雪在上了這所貴族學校后,只一個學期的時間,這種陰影就更濃了。從父母方面說,他們的生活壓力更大了,在張雪看來,她更切實地感受到了貧富的差距。張雪的同學多出生在富貴之家,同學的父母要么是總經理、董事長,要么是處長和局長之類的高官,而張先生只不過是個出租車司機,媽媽更不用說,是個普通工人。雖然張先生每月給張雪的零花錢已經很多了,可是這些錢在出手大方的同學那兒,還不夠買他們過生日時互相贈送的一件微不足道的禮物。
張雪因此產生了自卑心理,而且越來越嚴重,隨之而來的是張雪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大,每周回到家里,她都悶悶不樂的,爸爸媽媽一旦問起,她總是滿嘴的埋怨,不是說自己的零用錢太少,就是身上的衣服太過寒酸了。在張雪的眼中,都是自己的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困擾,對父母,張雪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尊敬和體貼。
又是一個禮拜天,張先生像往常一樣開著出租車到郊區的學校接張雪。他擔心自己的寒酸帶給女兒不快,于是把出租車停到離那些各式各樣的高級轎車遠一些的地方。
張先生遠遠地就看到張雪和幾個同學有說有笑地走出來了,得體的打扮讓張雪變得越來越漂亮了,在這一群學生里,張雪顯得非常出色,張先生做父親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時,張雪已經和同學走到校門口,別的同學分別鉆進了接自己的高級轎車,只有張雪一個人繼續往前走。張先生高興地迎上去。可是,他發現張雪那張剛才還與同學說笑的臉,現在已經被一團不耐煩籠罩了。張先生的心抽搐了一下。
張雪看到張先生,只說了一句話:“下回別再用這破出租車來接我了,我還不如自己打車回家。你不覺得沒面子,我還覺得丟人呢。”這句話就像一顆炸彈,在張先生心里炸開了,他心里既酸楚又惱怒,于是掄起長年握方向盤的手,重重地打了女兒一耳光。張雪沒想到一向對自己疼愛有加的爸爸會打她,也沒來得及躲閃,瞬間,張雪的臉上就出現了一個手掌印,張雪“哇”的一聲尖叫著哭起來。她用手捂著臉氣憤地看著張先生,狠狠地說了句:“我以后再也不回你家了。”說完,張雪把書包砸向張先生,頭也不回地摔門下車了。
張先生一下子懵了,過了很長時間,他才反應過來,但是,張雪早已經不知去向了。過了一個多月,張先生才在警察的協助下,找回了加入小偷團伙的女兒。
過度地給予女孩物質生活而不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就會讓她們喪失進取心,滋生攀比和其他負面心理。其實,故事中這種情節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也許沒有張先生那樣為女兒付出如此之多,也許沒有張雪表現得那么激烈,但是,這種“富”養的愛女之心是父母都具備的。
富養女孩的教育理念并沒有錯,而張先生這種培養方法只能算是“窮養”,他用錯了方法,還有許多愛女心切的父母也用錯了方法。
許多父母只顧給女孩最好的物質生活,卻沒有給女孩健全的人格教育,正處在成長期的女孩,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困惑,假如父母沒有給她們精神上的培育,那么,她們很容易對人對事產生誤解,這是父母教育的失誤。“富養”的含義并不是簡單地讓女孩過貴族式的生活,把女孩完全交給貴族學校,覺得自己只要交錢就可以了,這種方法,根本不能算是“富養”,但這也是父母們對“富養女孩”最常見的誤解。這種大錯特錯的想法只會讓女孩的虛榮心迅速膨脹,即使在這樣的方式下培養出所謂的高貴氣質,其實也不過是徒有其表,一旦涉及實質問題,這樣的女孩最終還是會走向失敗。所以,錢并不是“富養女孩”的唯一含義,過于優越的條件反而可能培養出墮落的女孩。
對父母來說,“富養女孩”應富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女孩的行為習慣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成長中的女孩來說,良好的物質環境可以約束她們的行為,良好的精神環境可以熏陶她們的性格。當然,這里說的物質環境并非陳設多么豪華的環境,而是指在現有條件下井井有條的生活環境,這對女孩養成良好習慣是有好處的;給女孩優質的精神環境對女孩形成良好習慣的作用更大,一個優良的精神環境,才能讓女孩形成優良的品格。
“扶正”女兒的金錢觀
孩子從小就應該有金錢的觀念,只有孩子擁有正確的金錢觀,才會讓他們既精明地識錢,又不會拜金。
如今的父母越來越懂得規劃未來,不僅在結婚前存一筆結婚基金,甚至連孩子的奶粉錢也在剛結婚時就開始計劃了。在這樣一個務實的社會,父母們僅提供給孩子一個健康、優越的物質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在提供給孩子物質生活外,還應幫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良好的金錢觀念,并隨時調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更加實用,并給予孩子一個好的行為典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不拜金、不自卑、不奢侈的孩子。
上幼兒園的妮妮說:“100塊是很多錢嗎?我媽媽有很多很多錢,我要多少她都給我。”上小學的劉娜說:“看一場電影才100塊,這種雪糕5個才50塊,非常便宜啊……”“什么,不給我買?別的同學都有,不給我買我就離家出走……”“這個棒棒糖是給我買的,憑什么給別的小朋友吃……”
看到這些對話,是否想起你的女兒也曾經這樣對你說過呢?有些孩子對錢并沒有什么概念,覺得提款機里的錢是任意提取的,于是他們花錢大手大腳,絲毫不知道父母賺錢的艱辛;有些孩子又過于拜金,他們視財如命,一分一厘都不愿意與他人分享。顯然,這些孩子的金錢觀是不正確的,他們有的把錢看得太“輕”,有的則把錢看得太“重”。在這個豐衣足食的年代,孩子手中也有了自由支配的錢,如何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也成了父母共同關心的問題。
更多的父母在傳達給孩子金錢觀的時候,都只教會了孩子一件事:如何分辨鈔票的金額,比起談論銀行存款、信用卡、賬單之類的事情,父母更愿意教女兒認識花鳥魚蟲,因為父母總擔心女兒過早接觸金錢會讓她變得市儈或庸俗,在父母心中,金錢雖然必不可缺,但也是罪惡的。然而父母有意去回避孩子對于金錢的認知,不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這樣的孩子將來就不會理財或者終生成為金錢的奴隸。懂得教育的父母,會盡早傳輸給女兒正確的“金錢觀”。
對孩子來說,家是影響他們最直接的場所,因為孩子善于模仿,所以大人的一舉一動無不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因為現在獨生子女偏多,孩子在家備受寵愛,所以父母們常常是有求必應,因此,造就了子女對金錢觀與物欲的混亂,父母常常認為能多給孩子就多給孩子,卻不清楚是不是適合。
再者,學校也是影響孩子金錢觀的一個主要場所。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中,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都不一樣,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幫女兒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她們可能會變得在富有的同學面前自卑,在不如自己的同學面前自傲。如今社會上,有一些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女孩,為了買一款新手機或新鮮的物品,而從事非法活動,不得不說,這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悲哀。
就像林語堂先生所說:“錢這個東西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使錢變質的不是錢本身,而是處理錢的人。”《茶花女》中也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當你主宰金錢時,它就是你最忠誠和友好的仆人,這會使你離幸福很近;而當你被金錢主宰時,你就成了它的奴隸,會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金錢能給你帶來快樂,也能給你帶來煩惱,只看你是做它的主人還是奴隸。人們生活離不開金錢,但父母要告訴女兒的是:金錢并不是生活的唯一,它只是生活的條件之一。父母們應該教導女兒不要用金錢來衡量人或事物的價值,假如家長不能在女兒幼年時期給她一個好的建議與協助,她便不能有所分辨。
中國的商業巨子李嘉誠在國外赴約時基本都乘車前往,他總是說“簡樸的生活更有趣。”他很富有,但他對待金錢的態度卻很謹慎,對于公益事業或其他該花錢的地方,投入巨款不皺一下眉頭,在不該花的地方,他不會浪費一元錢。在他看來,財富是用來造福社會,而不是讓自己物欲膨脹的種子。
在一次座談會中,李嘉誠談了他對金錢的態度,他隨手拿起桌上的礦泉水瓶對大家說:“辦多少事情就花多少錢,如果你本來生產這種瓶子需要8萬元,但你申請資金時卻申請10萬元,那么剩余的2萬元就是浪費。你再有錢,也不能浪費,錢要花到刀刃上,如果要我用一個億來投資某個項目,我肯定愿意,但是,誰要丟在地上一個硬幣,我也會立即拾起來。”
有一天早上,李嘉誠要開車出去,在取車鑰匙的時候,不慎把一個硬幣掉到車輪底下,如果他就這樣把車開走,硬幣肯定會掉到下水道里,于是他蹲下身要去撿那枚硬幣,這時車庫管理員過來幫他把那枚硬幣撿起來,李嘉誠很高興地收回了那枚硬幣,然后給了車庫管理員100元作為酬謝,管理員很驚訝地問:“我只不過為你撿了一個硬幣,你為什么要給我這么多錢呢,那樣你不如不撿它了?”李嘉誠笑笑對他說:“如果我不撿它而讓它掉進下水道,它就消失了,沒有人能用它,而現在我能用到它,而你能用到這100元,它們不是各有各的用處嗎?”
金錢,要用在合理的地方才能發揮其價值,只會積累金錢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父母應該教導女兒正確地看待和使用它,有錢并不意味著可以奢侈,有很多人把自己置身于金錢的枷鎖當中,并試圖在枷鎖中尋找快樂,結果枷鎖越來越緊。
父母應該處處教導孩子,金錢只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合理利用金錢,它使人得到快樂,人就是它的主人,如果金錢帶給人的是患得患失的感覺,并且十分害怕失去它,那么人可能已經臣服于它,最終將會失去它。就像比爾·蓋茨說的:“花錢如同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如果鹽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就會苦咸難咽。”金錢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讓你的女兒快樂,也可以讓你的女兒痛苦,這都只在于父母給了女兒怎樣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