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要被點燃,就有可能燃燒起熊熊大火,要充分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一切價值的準則,可一旦德行被忽略,丑陋這個魔鬼就會趁機附著心境。要把握好航舵,無為,有為。
和諧之美
為人處世的絕妙之處就在于讓兩個不同的觀點最終能夠辯證統一、和諧共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只要稍微不慎,心中的天平就會失衡,從而造成更大的矛盾。因此,不要總是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
蘇東坡和秦少游二人都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人志士,常常在一起談學論道,各抒己見,很多時候會因看法不同而爭論不休,互不相讓。
一天,兩個人一起吃飯,看見一個臟兮兮的人從面前走過,那人因為長時間沒洗澡也不換洗衣服,所以身上長出了虱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可真臟啊,身上的污垢都滋生出虱子來了!”
不想秦少游卻不以為然,說:“我看才不是呢!那人身上的虱子應該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
這樣一來,他們二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誰都不肯讓步,沒辦法最后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來主持公道,讓禪師評論一下虱子究竟是怎么生成的。還下了賭注,最終輸的人要為今日的一桌酒席付賬。
求勝心切的蘇東坡,私下先跑到佛印禪師那里,拜托禪師,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認同自己的說法。
可是過后不久,秦少游也去找禪師,同樣也是讓禪師幫助自己。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
這天,兩人約定好一起到了禪師那里,他們都以為自己勝券在握,放心地等待著評判的結果。
禪師看了看他們二人,評斷說:“依我看,虱子的頭部是從人的污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二人聽后四目相對,又看了看佛印,三個人都笑了。
這次禪師做了一個高明的和事佬,蘇東坡與秦少游兩人的觀點也得以和諧共存。
一棵樹上,雖然接受著同樣的陽光、空氣、水分和養分,但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而能彼此無礙地共存于同一棵樹上。和諧共生是一種科學的觀念,人們更應該求同存異,減少無謂的爭斗。人生在世需要處理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在人際關系方面,我們要處理好與師長、親人、朋友之間的關系;在經濟方面,需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在家庭方面,我們需要培養好夫妻感情、照顧好子女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樹立起崇高遠大的理想。這樣,才不會虛度人生。倘若過于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那么又怎么能夠擁有美好的心境呢?又怎么與別人友好相處呢?
朋友易得,知己難求
人們常說:“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的確,在人生旅途中,我們需要友情的滋潤,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沒有朋友,可以說是相當孤獨而痛苦的。換而言之,若能在朋友群中得到一二知己,則于愿足矣!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有了知己,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
佛說:“每個人,除了親戚可以幫忙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那些彼此很要好、關系親密、能互相扶助的朋友,也就是好朋友。人都要有這樣的知己好友,否則,一旦困難來臨時,就沒人來給你幫忙了。”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并不顯見知己之交的實例,伯牙和鐘子期就形同莫逆之交。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則善于聽琴,他們的默契已經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后來,子期猝逝,伯牙聽聞噩耗,頓感“痛失知音”,于是自此斷弦,這就是史上有名的“伯牙絕琴祭子期”的故事。
另外,管鮑之交,更是傳為千古的美談。春秋時期,管仲是齊國的大政治家,由于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而青史留名。齊桓公能獲得管仲這個得力助手的輔佐,是鮑叔牙全力舉薦的結果。管仲與鮑叔牙本是好友,開始的時候管仲和鮑叔牙兩人合伙經商,管仲出的本錢比鮑叔牙要少,然而到分紅的時候,他獲得了應得的那一份,卻還要再添點兒。鮑叔牙手下的人看不慣管仲的行為,咒罵他太貪婪。但是,鮑叔牙為他辯解道:“管仲不是貪圖這幾個錢。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由于他家人口多,開支巨大,錢是我自愿讓給他的。”管仲曾經領兵打仗,在進攻敵人的時候,他遠離戰斗激烈的區域,撤退的時候他卻跑在了最前面。手下的官兵都對與他為伍感到羞恥。面對別人的非議,鮑叔牙卻說:“管仲家里尚有老母,他是為了伺候母親,才會珍惜其身,實際上并不是真的怕死。”
鮑叔牙如此百般偏袒管仲,是因為他知道管仲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只不過是還沒有獲得施展才能的機遇罷了。管仲聽到鮑叔牙的話,嘆道:“生我的是父母,知道我的是鮑叔牙啊!”就這樣,管仲與鮑叔牙彼此就結為了莫逆之交。
正像中國古人所說的:“道不同則不相為謀。”能夠結為好友并在此基礎上成為知己的人,不僅能夠相互欣賞,更可以相互支持與愛護。
假如兩人的信仰、原則完全不一樣,即便成為朋友,最后也會分道揚鑣。
三國時期,管寧和華歆曾是同窗,他們一同求學,同席讀書。管寧志趣高潔,將勢與利看得如同糞土一般。但是華歆卻迷戀金錢,趨炎附勢。管寧不愿和華歆為伍,于是就把席子從中割開,兩人分開來坐,用以表明與華歆絕交。其實,兩人絕交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管、華兩人的志趣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華歆貪戀金錢,諂媚權貴,是一個十足的“勢利眼”,像他這樣的勢利之交根本沒有任何真情。這樣的交情,還是盡早斷了好。如若只是礙于情面,不愿斷交,那最后吃虧的還是你。
志同道合是結為知己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那么就難以成為知己。而人生最難得的就是得一知己。這種深厚的情誼是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因為它能夠跨越世間的所有距離和阻礙,只為相互之間的認可和欣賞,就能夠彼此珍惜,相互關愛。
沒有真正的朋友,是一種孤獨,這種孤獨最純粹、最可憐;沒有知己,就意味著在真正的朋友中間找不到另一個自己。所以,在人生旅途中,要努力尋找一兩個志同道合的知己。
讓自己發光照亮黑暗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讓自己發光。禪宗秉承的佛法是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有所作為,一切的作為都是處處可以犧牲自我,而成就他人。一個人,如果能夠心存善念、行善性,即使從來沒有學過佛,也可以被稱為菩薩,因為他人格魅力散發的光芒,照耀著這個荒涼冷漠的世間。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遠行尋佛的苦行僧來到了一個偏僻的村落。漆黑的大街上,村民們來來往往。苦行僧走進了一條小巷,他看到在靜靜的巷道深處有一團暈黃的燈照過來。一位村民說:“瞎子過來了。”瞎子?苦行僧聽完愣了一下,然后問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著燈籠的人果真是瞎子嗎?”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苦行僧對此十分困惑,百思也難解其中的緣由。
試想一個雙眼看不見任何東西的盲人,根本就不存在白天與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不會看到桃紅柳綠的世間萬物,甚至他還不知道燈光是什么樣子,他挑一盞燈籠豈不是很可笑嗎?只見盲人漸漸走近了,暈黃的燈光慢慢從深巷游移到了苦行僧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問道:“敢問施主果真是一位盲者嗎?”那個挑燈籠的盲人告訴他說:“是的,自從來到這個世界,我的雙眼就一直是混沌的。”僧人問:“既然你看不見任何東西,那為何還要挑一盞燈籠呢?”盲者答道:“現在是黑夜嗎?我聽說在黑夜里沒有燈光的照耀,全世界的人都與我一樣看不見任何事物,因此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僧人聽后,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你挑著燈籠出來是為了給別人照明。”然而,盲人搖頭說:“不是,我是為自己!”“為你自己?”僧人再次迷惑了。
盲人緩緩向僧人解釋說:“你是不是因為夜色漆黑而和其他行人發生過碰撞?”僧人說:“確實如此,就在剛才,我一不留心就被兩個人碰了一下。”盲人聽完,深沉地說:“然而我卻沒有。雖然我是一個盲人,但是我挑了這盞燈籠,既幫助別人照亮了路,也讓別人一眼就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與我發生碰撞了。”苦行僧聽了,頓時領悟了許多。他仰天慨嘆說:“我天南海北到處奔波著找佛,未想到佛其實就在我的身邊。原來佛性就如同一盞燈,只要我將它點燃,即便我看不見佛,佛也能夠看見我。”
在一般人看來,盲人點燈實在是一種極其愚蠢的行為。然而智者卻偏偏就是那個點燈的“盲人”。在漆黑一片的夜里,點上一盞明燈,不僅是為了照亮別人,更是為了照亮自己。別人由于黑暗而難以看清你的存在,因此才撞了你。但是,當你點一盞明燈時,你的善行就會因為照亮了自己,使得別人不再去撞你。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助人者善自助。
實際上,僧人的感悟正說明了佛的境界,一個將布施放在首位的人,就無愧于佛的稱號了。善待他人,其實就是在善待自己。
在一天黎明,佛陀進城。在路上,佛陀看見了一個男子,那個男子向著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朝拜著。佛陀詢問他:“你為何這樣做啊?”那個男子回答道:“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各方禮拜,這是家族流傳下來的習慣。據說每天這樣做,就會得到幸福。”佛陀說:“我也有六種禮敬的方法。”接著,慈祥的佛陀向男子說了活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敬父母:作為兒女要孝養、順從父母,使得父母歡喜、安慰;第二,尊敬師長:身為學生要尊敬師長,接受訓導;第三,珍愛妻子:做一個好助手,夫妻要相敬如賓;第四,善待自己的朋友:對待朋友要誠懇、互敬;第五,敬重僧眾:對待僧人要布施、恭順;第六,善待奴仆:對待奴仆要寬大,不要使得他過分疲憊。這六種人就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如若和他們相處得融洽,你就會有快樂的家庭與美滿的人生。否則,只是朝拜各方,又有什么用呢?”善生聽了很愉快,自此參禪悟道,心中便感覺到了日漸增多的幸福感。
假如一個人不清楚布施為何物,甚至明知布施的益處而不去實施,定然不會有大成就。而有些人明明是布施者,卻總是懷著感恩的心,這樣的心胸是何其光明偉大!
“舍小利而取大義”,替別人著想,是一種睿智、一種博愛、一種胸懷、一種境界。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會依樣對待你;你如何對待生活,生活也會以相同的態度來對待你。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好,而實際上,我們只有先善待別人,反過來,別人才會對自己好。期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要先想想怎樣對待別人。施比受更有福氣。一個樂意為別人提燈開路的人,肯定會獲得光明、溫馨的幸福人生。
別迷失了自己
人這一生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更好,那些珍貴的東西自然也就成了眾人追逐的對象,可是在追逐中很多人卻忘了保留我們高尚的道德品質。
定一法師對于這一點十分清醒,并且在訓導徒弟中做得也很好。所有寺院都有自己的清規戒律,然而即便是這樣,還是會有些小和尚經常犯戒。定一法師所在的那個禪院也是如此,他決心找機會教誨一下這些小和尚。這一天,剛剛做完日常的佛事,僧侶們正準備走出禪房時,老方丈定一法師揚手將供臺上的一個瓷瓶碰落了,瓷瓶摔得粉碎。眾弟子看此情景,頓時愣在了那里,不清楚方丈的這一舉動是刻意為之,還是無意導致的。
定一法師一見這些和尚都在看著自己,他們的眼睛里充滿了探尋式的目光,于是他語氣凝重地說:“非常可惜吧?一抔泥土,不知經過了多少道工序,又經過了多長時間的鍛造,才最終蛻變成珍貴的瓷瓶,被人們擺上了神圣的供桌,成為一件高貴神圣的法器。假如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會損毀,甚至可以永久流傳下來。然而,揚手之間,它就墜落于地,不值一文錢了。同理,一個人,尤其是我們這些出家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號,悟出個境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你們如果不珍惜、不自律,墮落起來就和瓷瓶無異了!”一剎那,大家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沉默無語。小和尚中有些人突然有所領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懺悔。任何身外之物失去了都可以依靠努力彌補過來,然而高尚的品質卻屬于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要珍惜外物,更要珍惜自己的名譽和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