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只要生活充實了,哪里有時間想到“老”這樣的事呢?勤勞可以補拙,過于清閑就會感到無聊,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有一位老翁,白發蒼蒼,有人問他高壽,他答4歲,大家驚訝,他說:“過去70年,都為自己自私自利地生活,毫無意義。這4年來才懂得為社會大眾服務,覺得非常有意義,所以才說活了4歲。”
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禪者的人生觀也是如此。人生在世短短數十載,應當享受生命贈予自己的美好,在追求生命的意義中自得其樂,不應當苛求自我、苛求他人。
有一個詩人寫了很多詩,也有了一定的名氣,然而他還有很多詩歌沒有發表,也沒有人欣賞。對此,詩人很苦惱。
有一天,詩人向禪師講述了自己的苦惱,禪師笑了笑,指著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說:“你看,那是什么花?”詩人看了一眼說:“夜來香啊。”禪師說:“是的,夜來香只有在晚上開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來香。那么你知道夜來香為什么只在夜晚開嗎?”詩人看了看禪師搖了搖頭。
禪師說:“因為在夜晚開花,并沒有人注意,它開花,只是為了取悅自己而已。”詩人大吃一驚:“只是為了取悅自己?”禪師笑說:“白天開放的那些花都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為了得到別人的贊賞。但是夜來香在沒有人欣賞的情況下,依舊可以開放自己、芳香自己,只是為了獨自享受快樂。一個人,難道還不如一種植物?”
禪師接著說:“很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做給別人看,其目的都是讓別人來贊賞自己,仿佛只有這樣才可以快樂起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應該為自己做事。”詩人笑了笑說:“我明白了,一個人活著不是活給別人看,而是為了自己而活,所以要做一個有意義的、真實的自己。”
人生如此短暫,我們要懂得珍惜有限的光陰,充實自己、充實生活,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菜根譚》中說:“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小沙彌了悟在化緣的時候與一位婦人吵了起來,結果竟然發展到動手打人。他扯破了婦人的衣服,婦人則抓破了他的臉。幸好師兄了然經過,才把他們勸開,將了悟送回寺院。
老方丈了解情況后,對了悟一句教訓的話也沒說,而是張羅著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親自帶著了悟去給婦人賠禮道歉。
面對專程來道歉的師徒二人,婦人也變得通情達理,對老方丈說事情起因都怨她本人,她不該嘲笑和辱罵前來化緣的了悟。
在回寺院的路上,天漸漸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方丈被一塊石頭絆倒了,腿上被摔得出了血。了悟扶起方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頭踢了幾腳,末了,還把石頭抱起來準備把它摔在地上。
方丈念了一聲“阿彌陀佛”,然后對了悟說:“石頭本來就在那里,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點兒也不怪它啊,這次磕絆是我自找的,我本應該向石頭道歉的。”
00了悟愣了一陣,終于明白了方丈的意思。他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后一定注重個人修養,學會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錯或少犯錯。”
老方丈笑著說:“了悟,了悟,你終究還是有所悟了。”
石頭本無意,何必自生怨?人與人之間更需要寬容和諒解,如此一來,煩惱不再,快樂永恒。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成。多原諒一次人,就能多一分福;多爭一次強,就會多一分禍。如果只看他人的短處,不見他人的長處,或者看誰都有問題,那么,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包容不是看破紅塵,在包容里也沒有逃避與逃離,包容是時時面對、是不離不棄。包容可以化敵為友,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古時有個叫陳器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里,紀伯偷偷地把陳器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后挪了挪。
陳器發現這事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嗎?我滿足你。”他等紀伯走后,又把籬笆往后挪了一丈。
天亮后,紀伯發現自家的地又寬出許多,知道是陳器在讓他,他心中很慚愧,主動去陳家,把多侵占的地方統統還給了他們。
包容別人的缺點,不是忍讓別人,而是寬恕別人。懂得寬恕,才能心情舒暢,相處融洽。
三個朋友一起去旅行。三人行經一處山谷時,甲失足滑落。幸而乙拼命拉他,才將他救起。甲于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乙救了我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乙和甲為一件小事吵起來,乙一氣之下打了甲一耳光。甲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乙打了我一耳光”。當他們旅游回來后,同伴丙好奇地問甲為什么要把乙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將乙打他的事寫在沙灘上?甲回答:“我永遠都感激乙救了我,我會記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凈。”
永遠記得人救過自己,而忘記彼此之間的齟齬,那么,生活中就會少了一些怨恨,多了一些快樂。
一天,丞相請來一位理發師給他理發,而他自己則邊理發邊想其他事情。
理發師在給丞相理完發后,開始給他修臉。可是剛修了一半的時候,理發師忽然停下來不動了,而是拿著剃刀直直地看著丞相的肚子。
丞相被看得有些不自然了,心想:肚子有什么好看的?難道他看到什么東西,于是便問:“你不修臉,卻盯著我的肚子看,我肚子上有什么嗎?”理發師聽完丞相的話,回答:“我常常聽人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所以我才看著大人的肚皮,可是您的肚子并不大,怎么能撐船呢?”丞相聽完大笑道:“人們說的‘宰相肚里能撐船’是說度量大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人對小事從來不計較,能忍則忍。”
理發師聽后,連忙跪在地上,說:“小人有罪!”丞相見此情景問:“怎么了?”理發師說:“小人有罪。在剛剛給大人修臉的時候,一不小心,把大人右側的眉毛剃掉一塊兒,希望大人能原諒小人。”丞相聽后,十分生氣,他想少了一道眉毛,怎么去上朝呢,在家中又怎么能會客呢?他剛想發怒,又一想,自己才說過宰相的度量大,對小事從不會計較,現在又怎能為了一道眉毛而治理發師的罪呢?于是丞相對理發師說:“你去拿一支筆來,把剃去的眉毛畫上就好。”理發師立刻給丞相畫了一道眉毛。
冷靜一下,放棄進攻的語言和憤怒的沖動,就很容易諒解他人。因為放棄報復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種寬容,而這種寬容比攻擊他人要輕松得多,也要比報復他人快樂得多。
寬容一些,世界就多一分和樂。就像有位詩人說的一樣:“誰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
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佛陀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對大千世界來說,每個人的生命是何其的短促。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的,而是用來愉快地過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
玄覺在佛門中修行已有多年,但一直都不能得知自己的禪悟是高是低。盡管他也不怎么在乎這些,但如果有機會見到高僧問一問,他還是很高興的。
在眾多修行者中,他很佩服六祖慧能的參悟和境界,于是就起身前去拜見慧能禪師。
經過跋山涉水,他來到曹溪,見到了慧能禪師。看著那簡樸而莊嚴的佛堂、安詳而矍鑠的慧能,玄覺立刻產生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他并沒有參拜,而是繞著慧能走了三圈,然后執錫杖而立。
慧能問道:“一個和尚,應該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從何處而來,竟然如此傲慢?”
他這是要考考玄覺,想知道這個和尚到底有何修行。玄覺不慌不忙地答道:“世間的生命只是一瞬間而已,哪怕是呼吸之間也可能匆匆而逝了。萬物在這世界上迅速地變化著,轉瞬間就不再是自身了。一個人哪顧得了那么多?”
慧能聽后,就說:“既然你擔心生死,體察了萬物在天地間的朝夕變化,何不爭取不生不死的大道呢?放眼看一看世間不是還有悠悠千古的云煙和山河嗎?”
玄覺頓時有點佩服六祖了,就說:“大道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我早已參悟了大道,何來擔心生死?萬物本來也沒有迅速可言,也沒必要執著不放了。”
那一瞬間,在慧能和玄覺的心中,世間的萬物和生死的煩惱統統不再有意義了,時間好像停滯了一樣,佛堂之中似乎只有兩顆智慧永恒的心靈和禪家的真諦。
那一瞬間,玄覺多年的奔波和參證化為氤氳的云煙,成為佛堂上那淡淡的香氣,并在大廳、寺院、世間飄蕩著。
玄覺頓悟之后,就要執禮向六祖告辭。慧能說:“你為何要如此急著離去?”
玄覺答:“我本來就沒有動過,怎么談得上匆忙呢?”
慧能問:“誰知道你沒有動過?”
玄覺答:“當然只有我自己知道,迅速是你自己產生的分別觀念啊!我動的只是一副塵土軀殼。”
慧能聽了很高興,說:“你已經完全懂得無生的意思了。”
玄覺答:“既然是無生,哪里還有意思可言呢?”
慧能再問:“如果無生沒有意思,叫人如何能分別它呢?”
玄覺答:“分別本身也沒有意思。”
慧能方知玄覺確實悟道了,心中很珍惜和他的這一次見面,最后堅持多留他住一宿。
這后來成了一段佳話:曹溪一覺,了知生死不相干。
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曾說過:“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世間的一切雖然是客觀的事實,但感悟不同,收獲不同,在參透生死者看來,生命似乎就是呼吸之間而已。
生命短暫,且瞬息萬變。作為一個存活于世的人,如何在這呼吸之間不留有遺憾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每一日都用心過得完美,不要留有一絲的空白,只有自己掌握了命運,充盈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才會無怨無悔每一天。
世人皆知伊庵權禪師是一位在禪法上勤苦修煉,在生活中嚴于律己的得道高僧。他深深懂得時間于人如白駒過隙十分珍貴,因而他惜時如金。為了把金子一般的日子過得充盈,他每日都會自省幾次,就怕虛度了光陰。即便如此,他還是常常一到傍晚時分就會感懷時光的溜走,因而淚流滿面。
寺院中若有新來的弟子第一次看到這種情形時,都會十分不解,于是常常會關切地詢問禪師為何事哭泣。禪師便憂傷、慚愧地說:“時光短暫,本就十分珍貴,但是我今天又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地虛度了,唉,珍貴的明天即將到來,到時我不知能不能有所長進不再虛度。”
老禪師已經十分的自持,卻還是會感嘆時光易虛度。那么普通的蕓蕓眾生有沒有去認真地思考過,這金子一般的時光我們是怎樣度過的?
另一位身居魯南青山寺的得道禪師,在自己修行的早年就定下了規矩:每天一定要堅持誦讀經文三百句,然后背誦四句古體詩,再以此自行寫四句。他還規定自己在寫字的時候,一定要使用毛筆書寫正楷字,以此來鍛煉自己的書法,陶冶情操。他除了在學習上嚴于要求自己,在運動上也一樣對自己有所規定。他堅持每日的清晨與傍晚練習一段時間的拳腳,然后爬二百級石階。這樣的修煉,他一直堅持著,從不懈怠,即使遇到風雨大作的天氣,他也堅持完成。像他這樣規劃自己每一日的修行,從不肯輕易虛度的生活,既保證了他內心修養的提高,又保證了他身體的強健。
等到他80歲高齡的時候,已然是個神情恬淡、精神矍鑠之人。對于自己這樣的生活,他曾揮毫寫下了:“有文有武伴百年,無怨無悔每一天。”
古人常言:“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吾生待明日,萬事皆蹉跎。”不踏踏實實地充盈今日時光,明日又能有多少可以浪費的呢?世人永遠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從未想過我們的生命從出生那日起就在倒計時,只是一天天地虛度著,只有等到將老之日才會感嘆與后悔。
與其有一天會后悔這樣虛度生命,不如趁此時開始無怨無悔地度過每一天。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一個年輕人來拜訪禪師,向他請教一些人生問題。
“請問大師,你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還是死日?是上山禮佛的那一天,還是得道開悟的那一天?”年輕人謙恭地問。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禪師不假思索地答道。
“為什么?”年輕人甚為好奇,“今天并沒有發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啊!”
禪師說:“今天的確沒有什么大事發生。”
年輕人不解地問:“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為我的來訪?”
禪師回答:“即使今天沒有任何來訪者,今天也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今天是我們擁有的唯一財富。昨天不論多么精彩,多么值得回憶和懷念,它都像沉船一樣沉入海底了;而明天不論多么燦爛輝煌,它都還沒有到來;唯有今天,不論多么平常、多么暗淡,但是它在我們手里,由我們自己支配。屬于我們的永遠只有今天。”
年輕人還想問,禪師收住了話頭:“在我們剛才談論時,我們已經浪費了‘今天’,我們擁有的‘今天’已經減少了許多。剩下的就看你如何把握了。”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后就疾步下山了。
明代人文嘉有詞曰:“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努力請從今日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