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淹水 葉榆河 夷水 油水 澧水 沅水 泿水(3)
書名: 水經注作者名: (北魏)酈道元本章字數: 2636字更新時間: 2015-10-09 16:34:11
臨沅縣與沅南縣分水。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險四絕,昔有蠻民,避寇居之,故謂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遠注沅。沅水又東得關下山東帶關溪,瀉注沅瀆。沅水又東歷臨沅縣西,為明月池,白壁灣。灣狀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傳,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檝嬉游,徘徊愛玩。沅水又東歷三石澗,鼎足均跱,秀若削成,其側茂行便娟,致可玩也。又東帶綠蘿山,頹巖臨水,懸蘿釣渚,漁詠幽谷,浮響若鐘。沅水又東逕平山西,南臨沅水,寒松上蔭,清泉下注,棲托者不能自絕于其側。沅水又東逕臨沅縣南,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王葬更之曰監沅也。縣南有晉徵士漢壽人襲玄之墓。銘,太元中車武子立。縣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攻楚,楚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為黔中郡。漢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王葬更之曰建平也。南對沅南縣。后漢建武中所置也。縣在沅水之陰,因以沅南為名。縣治故城,昔馬援討臨鄉所筑也。沅水又東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便得枉人山。山西帶脩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溪蔭渚,長川逕引,遠注于沅。沅水又東入龍陽縣,有澹水,出漢壽縣西楊山。南流東折,逕其縣南。縣治索城,即索縣之故城也。漢順帝陽嘉中改從今名。闞骃以為興水所出,東入沅。而是水又東歷諸湖,方南注沅,亦曰漸水也。
水所入之處,謂之鼎口。沅水又東歷龍陽縣之氾洲,洲長二十里,吳丹楊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臨死,敕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頭,不責衣食,歲絹各匹。太史公曰:江陵千樹橘,可當封君。此之謂矣。吳末,衡柑成,歲絹千匹。今洲上猶有陳根馀枿,蓋其遺也。沅水又東逕龍陽縣北,城側臨沅水,沅水又東合壽溪,內通大溪口有木連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水上承諸湖,下注沅水。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于江。
沅水下注洞庭湖,方會于江。
泿水出武陵鐔城縣北界沅水谷。
《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
南至郁林潭中縣,與鄰水合。
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也。晉義熙中,改從今名。俗謂之移溪,溪水南歷潭中,注于泿水。
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郁溪,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
郁水自郁林之阿林縣東逕猛陵縣。猛陵縣在廣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陸也。
泿水于縣左合郁溪,亂流逕廣信縣。《地理志》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
王莽之新廣郡,縣曰廣信亭。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羸<阝婁>縣移治于此。建安十六年,吳遣臨淮步騭為交州刺史,將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蒼梧太守長沙吳巨擁眾五千,騭有疑于巨,先使諭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進州。巨既納騭而后有悔,騭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區景,通略與巨同,士為用。騭惡之,陰使人請巨,巨往告景,勿詣騭。騭請不已。景又往,乃于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眾,即此也。郁水又逕高要縣。《晉書?地理志》曰:縣東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縣水居也。縣有鵠奔亭,廣信蘇施妻始珠,鬼訟于交州刺史何敞處,事與斄亭女鬼同。王氏《交廣春秋》曰:步騭殺吳巨,區景,使嚴舟船,合兵二萬,下取南海。蒼梧人衡毅、錢博,宿巨部伍,興軍逆騭于蒼梧高要峽口,兩軍相逢,于是遂交戰,毅與眾投水死者,千有馀人。
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分為二;其一,南入于海。
郁水分泿南注。
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于海。
泿水東別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問云:何以名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與番禺縣連接,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儻謂番山之禺也。
《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同會番禺,蓋乘斯水而入越也。秦并天下,略定揚越,置東南一尉,西北一候,開南海以謫徙民。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召龍川令趙佗曰:聞陳勝作亂,豪杰叛秦,吾欲起兵,阻絕新道,番禺負險,可以為國。
會疾綿篤,無人與言,故召公來,告以大謀。囂卒,佗行南海尉事,則拒關門設守,以法誅秦所置吏,以其堂為守,自立為王。高帝定天下,使陸賈就立佗為南越王,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三歲而亡。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建安中,吳遣步騭為交州,騭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于何不有?海怪魚鱉,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佗因岡作臺,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畮,復道回環,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臺。前后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于焉逍遙。騭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遷州番禺,筑立城郭,綏和百越,遂用寧集。交州治中姚文式《問答》云:朝臺在州城東北三十里。裴淵《廣州記》曰: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岡,謂之馬鞍岡。秦時占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
始皇發民鑿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以狀取目,故岡受厥稱焉。王氏《交廣春秋》曰:越王趙佗,生有奉制稱藩之節,死有秘奧神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為墳,其垅塋可謂奢大,葬積珍玩。吳時,遣使發掘其墓,求索棺柩,鑿山破石,費日損力,卒無所獲。佗雖奢潛,慎終其身,乃令后人,不知其處,有似松、喬遷景,牧堅固無所殘矣。鄧德明《南康記》曰:昔有盧躭,仕州為治中,少學仙術,善解云飛。每夕,輒凌虛歸家,曉則還州。嘗于元會至朝,不及朝列,化為白鵠,至閣前,回翔欲下,威儀以石擲之,得一只履,躭驚遠就列,內外左右,莫不駭異。時步騭為廣州,意甚惡之,便以狀列聞,遂至誅滅。《廣州記》稱吳平,晉滕脩為刺史。脩鄉人語脩,鰕須長一赤,脩責以為虛。其人乃至東海,取鰕須,長四赤速送示脩,脩如服謝,厚為遣。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逕四會入海也。其一即川東別,逕番禺城下,《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同會番禺蓋乘斯水而入于越也。泿水又東逕懷化縣入于海。水有<魚昔>魚。裴淵《廣州記》曰:<魚昔>魚長二丈,大數圍,皮皆爐物。生子,子小隨母覓食,驚則還入母腹。《吳錄?地理志》曰:<魚昔>魚子朝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曰:暮從臍入,旦從口出。腹里兩洞腸,貯水以養子。腸容二子,兩則四焉。
其馀水又東至龍川縣為涅水,屈北入員水。
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東歷增城縣。《南越志》曰:縣多鵕鸃。鵕鸃,山雞也。光色鮮明五彩眩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雞斗之,則可擒也。又逕博羅縣,西界龍川,左思所謂目龍川而帶坰者也。趙佗乘此縣而跨據南越矣。
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
東歷揭陽縣,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