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為政篇(4)
- 曾國藩家書
- 曾國藩
- 4803字
- 2015-10-08 14:31:56
孫與陳岱云等在園同寓,初十日卯刻進場,酉正出場,題目另紙敬錄,詩錄亦另鈔出,通共翰詹一百二十七人,告病不入場者五人,病愈仍須補考。在殿上搜出夾帶,比交刑部治罪者一人,其余皆整齊完場。十一日,皇上親閱卷,二月十二日,欽派閱卷大臣七人,閱畢,擬定名次,進呈皇上欽定。一等五名,二等五十五名,三等五十六名,四等七名。孫蒙皇上天思,取二等第一名。湖南六翰林,二等四人,三等二人,另有全單。十四日引見,共升官者十一人,記名候升者五人,貸緞者十九人,升官者不貸緞。
孫男蒙上格外天恩,升翰林院侍講,十七日謝恩?,F在尚未補缺,有缺出即應對。
其他升降貸資,另有全單。湖南以大考升官者,從前雍正二年,惟陳文肅公,一等第一,以編修升侍講。近來道光十三年,胡云閣先生,一等第四,以學士升少詹,并孫三人而且。孫名次不如陳文肅之高,而升官與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孫學問膚淺,見識粗鄙,受君父之厚恩,乃祖宗之德蔭,將來何以為報?惟當竭力盡忠而已。
金竺虔于廿一日回省,孫托帶五品補服四付,水晶項裁二座,阿膠一斤半,鹿膠一斤,耳環一雙,外竺虔借銀五十兩,即以付回。昨天竺虔處寄第三號信,寄函信里,管寫銀四十兩,發信后,果又借去十兩,前后二信不符。竺虔千五月半可到省,若大弟九弟在省城,可百交。若無人在省,則家中專人去取,或請弟有高興到省者托帶。
今年考差,大約在五月中旬,孫擬于四月半萬國用功。孫婦現已有喜,約七月可分娩,曾孫兄弟并如常。寓中今年派用一老媽,用度較去年略多,此次升官,約多用銀百兩;東扯西得,尚不窘迫,不知有邯鄲報來家否?若其已來,開銷不可太多,孫十四引見,渠若于廿八日以前報到,是真邯鄲報,賞銀四五十兩可也。若至四月始報,是省城偽報,賞數兩足矣。但家中景況不審何如?伏思示悉為幸!孫謹稟。(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
【譯文】
孫兒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三月初六日,奉了諭旨初十日大考翰林詹事,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考試。孫男剛開始聽了,心里又驚又恐,因好久不作賦了,字也生疏。向來大考,大約六年一次,這次自從巳亥年二月大考到今天,只滿四年,萬萬沒有料到有這個舉措,所以同人等聽到諭旨下的時候,沒有不感到惶恐驚悚的。
孫兒與陳岱云等在園同住。初十卯時進考場,酉正出場,題目另外用紙敬錄,詩也另外抄了,總共翰林詹事一百二十七人,告病未入考場的三人,病好了仍舊要補考。在殿上搜查出夾帶,則交刑部治罪的一人,其余都整整齊齊考完。十一日皇上親自閱卷。
二月十二日,欽派閱卷大臣七人,看完,擬定名次,進呈皇上欽定。一等五名,二等五十五名,三等五十六人,四等七名。孫兒蒙皇上天恩,拔取二等第一名,湖南六個翰林,二等四人,三等二人,另有全部名單。十四月引見,共升官的十一人,記名候升的五人,賞緞的十九人,升官的不賞緞。
孫兒承蒙皇上格外天思,升授翰林院的詩講,十七日謝思?,F在還沒有補缺,有缺出馬上由孫兒補。其他升降貸資,另有全部單子。湖南因大考升官的,從前雍正二年,只有陳文肅公,一等第一名,以編修升侍講。近來道光十三年,胡云閣先生,二等第四,以學士升少詹,加上孫兒,只三人罷了。孫兒名次不如陳文肅公高,而升官與他相同,這是皇上破格的思典。孫兒學問膚淺,見識陋鄙,受君父的厚思,蒙祖宗的德蔭,將來如何報答?只有竭力盡忠罷了。
金竺虔于二十一日回省,孫地托他帶五品補服四付,水晶頂戴二座,阿膠一斤半,鹿膠一斤,耳環一雙,向竺虔借的銀子五十兩,也付給家里,昨天在竺虔處寄了第三號信,上面寫的都是銀子四十兩。發信之后,他又借去十兩,所以前后兩信不符。竺虔在五月半可以到省城,如果六弟、九弟在省城,可面交。如果沒有人在省城,家里可派專人去取。或者弟弟們有高興去省城的,也妙。
今年考差,大約在五月中旬。孫兒準備在四月中、下旬用功。孫媳婦現在已有身孕,約七月可分娩,曾孫兄弟象以前一樣正常。京寓中今年又用了一個老媽子,用度比去年略多。這次升官,大約要多用銀子一百兩;東挪西借,還不是顯得很窘迫。不知有邯鄲喜報到家了么?若喜報已來,開銷不可太多,孫兒以為,喜報若于廿八日以前報到,是真的邯鄲報,可以賞給報子銀子四五十兩。若到四月才報,則是省城的偽報,賞給報子幾兩就可以了。但家中景況不知道怎么樣?伏思祖大人示悉為幸!孫謹稟。(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
【原文】
孫男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五月廿九日接到家中第二號信,系三月初一發。六月初二日接第三號信,系四月十八發的,具悉家中老幼平安,百事順遂,欣幸之至!六弟下省讀書,從其所愿,情意既暢,志氣必奮,將來必有大成,可為祖父預賀。祖父去歲曾賜孫手書,今年又已半年,不知目力如何?下次信來,仍求親筆書數語示孫。大考音信,不知開銷報人錢若干?
孫自今年來,身體不甚好,幸加意保養,得以無恙。大考以后,全未用功;五月初六日考差,孫妥當完卷,雖無毛病,亦無好處。首題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經題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詩題賦得角忝,得經字,共二百四十一人進場。初八日派卷大臣十二人,每人分卷廿本。傳聞取七本,不取者十三本,彌封未拆,故閱卷者亦不知所取何人,所黜何人,取與不取,一概進呈,恭侯欽定。外間謠言,某人第一,某人未取,僅不足憑,總待放差后方可略測端倪。亦有真第一而不得,有其未取而得差者,靜以聽之而已。同鄉考差九人,皆妥當完卷。
孫在京平安,孫婦及曾孫兄妹皆如常。前所付報,諒已到家。高麗參目前難寄,容當覓便寄回。六弟在城南,孫已有信托陳堯農先生。同鄉官皆如舊,黃正齋坐糧船來,已于六月初三到京。余容后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譯文】
孫兒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五月二十九日,接到家里第二號信,是三月初一發的。六月初二日接到第三號信,是四月十八日發的。知道家里老幼平安,百事如意,高興之至!
六弟下省讀書,突出了他的愿望,情緒既然已經通暢,志氣一定會奮發,將來必定有大的成就,可以為叔父大人預賀。祖父去年曾經賜與孫兒手書,今年又已半年了,不知視力如何?下次來信,仍然請求祖父親筆寫幾句話指示孫兒。大考音信,不知家里開銷報喜人多少錢?
孫兒自今年以來,身體不太好,幸虧加意保養,得以沒有出毛病。大考以后,全沒有用功。五月初六日考差,孫兒妥當做完試卷,雖說沒有毛病,也沒有佳作。首題是使諸大夫國人都有所矜式,經題是“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詩題是“賦得角黍”得經字。共有二百四十一人進考場。初八日派閱卷大臣十二人,每人分卷子二十本。傳說每二十本中取七本,淘汰十三本。都是彌封未拆的,所以閱卷人也不知道所取的是誰,所淘汰的是誰。取與不取,一概進呈,恭候欽定。外面謠言,某人第一,某人未取,都不足信,都得等放差以后才看得出一點眉目。也有真取而不得差、真未取而得差的。冷靜聽消息罷了。同鄉考差九八,都妥當交了全卷。
孫兒在京平安。孫媳婦及曾孫兄妹都好。前次付的銀子,想已到家。高麗參目前難寄,容許我以后找到便人寄回。大弟在城南,孫兒已有信托陳堯農先生。同鄉官員都是老伴子。黃正齋坐糧船來,已于六月初三到京城。其余容許我以后再行稟告。(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
【原文】
孫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廿九日祖母大人壽辰,孫等叩頭遙祝,寓中客一席,次日請同縣公車一席。初七日皇上御門,孫得轉補翰林院侍讀,聽遺侍講缺,許乃釗補升。詩講轉侍讀,照例不謝恩,故孫未具折謝恩。今冬京中未得厚雪,初九日設三壇求雪,四五六阿哥詣三壇行禮,皇上親詣大高殿行禮。十一日即得大雪,天心感召,呼吸相通,良可賀也!
孫等在京平安,曾孫讀書有恒;惟好寫字,見閑紙則亂畫,請其母訂成本子。孫今年用度尚寬裕,明年上半年尚好,至五月后再作計較。昨接曾興仁信,知渠銀尚未還。
孫甚著急,已寫信去催,不知家中今年可不窘迫否?同鄉京官皆如故,馮樹堂郭筠仙在寓亦好。
荊七自五月出去,至今未敢見面,在同鄉陳洪鐘家,光景亦好。若使流落失所,孫亦必宥收而恤之。特渠對人言,情愿餓死,不愿南回,此實難處置。孫則情愿多給銀兩,使他回去,不愿他在京再犯出事,望大人明示以計,俾孫遵行。
四弟等自七月寄信來后,至今未再得信,孫甚切望,嚴太爺在京引見,來拜一次,孫回拜一次,又請酒,渠未趕席。此人向有狂妄之名,孫巳亥年在家,一切不與之計較,故相安于無事,大約明春可回湘鄉任。孫謹稟。(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譯文】
孫兒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二十九日祖母大人壽辰,孫兒等叩頭遙祝,寓中客一席,次日清同縣公車一席。初七日皇上御門,孫得轉補翰林院待讀,所遺侍講缺,許乃釗補升。
侍講轉侍讀,照例不謝恩,故孫未具折謝恩。今冬京中未得厚雪。初九日設三壇求雪,四五六阿哥詣三壇行禮,皇上親詣大高殿行禮。十一日即得大雪,天心感召,呼吸相通,又可賀也;
孫兒等在京平安,曾孫讀書有恒心,只是喜歡寫字,看見紙便亂涂,請他母親訂成本子。孫兒今年用度還寬治,明年上半年還可以,到五月以后再唯物計較。昨接曾興仁的信;知道他的銀子還沒有還來,孫兒很著急,已經寫信去催,不知家里今年困難不?
同鄉京官都仍舊。馮樹黨郭筠仙在寓所也好。
荊七自五月出走,至今不敢見孫兒的面,在同鄉陳洪鐘家,光景也好。假使流離失所,孫兒也一定原諒他并收養撫恤他。不過他對別人說,情愿餓死。不愿回湖南,這實在難以處置。孫兒則情愿多給銀兩,使他回去,不愿他在京城再生事。希望大人明白指示我的計策,以使孫兒遵照執行。
四弟等自七日寄信來后,至今沒有信來,孫兒很盼望。嚴太爺在京引見,來拜訪過一次,又請酒,他沒有來。這個人向來有狂妄的名聲。孫兒已亥年在家,一切不與他計較,所以相安先事,大約明年春天可回湘鄉任。孫兒謹稟。(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三月初六日,蒙皇上天恩,得會試分差,即于是日始閱卷。十八房每位分卷二百七十余,到廿三日頭場即已看畢,廿四看二三場,到四月初四皆看完。各房薦卷,多少不等,多者或百余,少者亦薦六十四卷,而惟余中卷獨多,共中十九人,他房皆不能及。
十一日發榜,余即于是日出闈,在場月余,極清吉。
寓內眷口,大小平安。出闈數目、一切忙迫,人客絡繹不絕。朱嘯山于十六日出京,余寄有紋銀百兩,高麗參一斤半,書一包,內《子史精華》六套,《古文辭纂》二套,《綏寇紀略》一套,到家日查收。加緊有壽及等項,尚未辦齊,待筠仙帶歸。十四日新進士復試,題曰“君子喻義”,賦得竹箭有筠,得行字。我縣謝吉人中進士后,因一切不便,故邀來在余寓住。
十五日接三日初十日家信,內有祖父父親叔父手諭,及諸弟詩文并信。其文此次僅半日,忙不及改,準于下次付回。四弟信,所問蓋竇牟竇癢鞏兄弟,皆從昌黎游,去年所寫牟尼,實誤寫尼字也。汪雙池先生燦系雍正年間人,所著有《理學逢源》等書。郭筠仙翌臣兄弟,及馮樹堂,俱要出京。寓內要另請先生,現尚未定,草布一二,祈賢弟稟堂上各位大人。今日上半天,已作了一函呈父親大人,交朱嘯山,大約六月可到。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五日)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三月初六日,承蒙皇上天恩,得放會試分房閱卷差事,就在當天開始閱卷。十八日每房分二百七十多卷,到二十三日頭場就已看完,二十四看二場三場,到四月初都看完。
各房推薦的卷子,多少不相同,多的或者百多卷,少的六十多卷。我推薦的六十四卷,而只有我推薦的卷子中了的最多,共中十九卷,是其他房不能比的。十一日發榜,我就在當天出考場。在考場一個多月,很清苦。
寓內眷屬人丁,大小平安。出場幾天,一切很忙碌,人客絡繹不絕。朱嘯山于四月十六日離京城,我寄紋銀一百兩,高麗參一斤半,書一包,內有《子史精華》六套,《古文辭類纂》兩套,《綏寇紀略》一套,到家時查收。另有壽屏和筆等項,還沒有辦齊,等郭筠仙帶回。十四日新進士復試,題目是“君子喻義”,賦得竹箭有筠,得行字。
我縣謝吉人中進士后,因一切不便,所以邀他住在我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