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輪胎特保案答辯:為什么慘敗于美國(1)
- 郎咸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
- 郎咸平
- 4307字
- 2015-09-29 16:31:17
郎言郎語:
中國企業不過是跨國企業可以利用的棋子,現在這些國際資本家卻在聽證的時候悄悄躲起來,讓中國輪胎企業去沖鋒陷陣,去跟美國工會對著干。
中國方面根本不了解美國的游說體制,整個組織抗辯的過程,從聽證、發言到證人都是錯的。
是誰在游說?游說組織跟奧巴馬是什么關系?游說組織究竟代表誰的利益?
報復性關稅弊大于利,對農產品和汽車進口采取限制將會是無謂的犧牲,橡膠工業協會的這一建議純粹是為了一己之利。
一、美國為什么要對中國輪胎征懲罰性關稅
2009年9月12日中美輪胎特保案發生之后,媒體的分析大部分都是在說我們的出口會怎么樣,我們的企業究竟會受到多大沖擊等,或者單純從美國的政治角度來看,認為關稅是奧巴馬的政治籌碼,并對此大發感慨。可是,在我們分析之前,能不能先知己知彼,換位思考一下?
輪胎特保案最后的結果是中國橡膠工業協會一敗涂地,而我們卻沒有人好好地去思考一下,美國是如何走過一步步決策流程,最終決定對中國輪胎采取措施的。這就好像在美國打官司,最后輸得一塌糊涂,而我們還沒有弄明白美國的抗辯程序是什么,更沒弄明白原告為什么要起訴我們。你連原告為什么要起訴你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輸了官司,就跳出來表示不滿,還威脅人家說以后不跟人家做生意了。這不是很可笑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國的證據:
第一,過去四年里中國輪胎在美國的市場份額躍居第一名。2004年至2008年,中國對美國輪胎出口數量上漲215%,金額上漲295%,2008年中國產乘用車輪胎出口美國4600萬條,金額逾17億美元。
第二,同期,美國輪胎產量下降25%,美國國內企業的份額由63%下降到不足50%。
第三,同期,美國輪胎行業有4400人失業,預計2009年失業人數還會增加2400人。
美國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出口攪亂了美國的市場,造成了美國工人大批失業,而出口里面排第一名的就是中國輪胎企業。所以,我要告你。非常簡單直接的邏輯!
二、美國工會提出的事實是否屬實
而我們中國方面是如何回應的呢?2009年7月17日下午,商務部公平貿易局負責人發表聲明稱,美國國際貿易協會(ITC)報告“事實認定錯誤、缺乏邏輯,不足以作為對中國輪胎采取限制措施的依據”。美國工會提出了兩個事實:第一,四年之內美國輪胎市場突然亂了,進口產品大量擠占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本土工廠大量關閉和裁員;第二,進口中份額最大的是中國產品,中國的份額從5%飆升到17%。因此得出結論:中國的出口攪亂了美國市場。
而我們卻在事實和邏輯都站不穩的基礎上,就匆忙發表聲明。這正中美國工會的下懷!不客氣地說,我們的聲明才是沒有事實根據,更沒有邏輯推理。
為什么說沒有事實根據?商務部沒有指出美國工會所提出的兩個事實究竟哪里認定有誤,實際上兩個事實都沒有錯誤,這就是美國工會的高明之處,兩個事實都是數字,數字本身通常都沒什么問題,即便有問題,那也是美國工會調查數據時手法的問題。其實真正的問題我們沒有指出來,仔細讀一下美國工會的報告,你會發現,按照他們的統計,美國對中國的輪胎進口量在過去8個月仍是大幅上漲,而中國方面統計的出口量卻是在下降。所以,這里的事實如果有什么問題,商務部應該有針對性地指出來,對方才能心服口服。但是商務部沒有這樣做,而只是籠統地說“事實認定錯誤”,你在國內審核反壟斷的時候可以這樣做,但是在美國人看來,你這就是不講道理嘛!
美國工會主席針對這一點是怎么游說的呢?他的原話是:“The basic facts in this case cannot be denied or erased.”翻譯成中文就是:這個案件中的基本事實是絕不能被否認或者涂改的。這句話的核心是兩個詞,第一個是“不能”,與這個詞對應的往往是“不容”。所以,他這句話給人造成這種印象:中國的企業和政府是不講道理的,辯來辯去都是情感上“不容”怎樣,而不是道理上“不能”怎樣。第二個是“被”,被誰呢?就是中國政府、中國輪胎企業,以及跟它們利益一致的美國進口商。美國工會在媒體面前這么一渲染,中國方面的抗辯再有力也沒用,人家已經不相信我們說的話了,他們認定了我們所說的話背后都是有利益驅動的,并且這個利益是跟美國老百姓的利益相沖突的。我們還能說什么呢?越解釋越被動。既然認定了我們受利益驅動,美國記者自然會對我們有偏見,因此不管我們說什么,人家也不會報道了。我們被人家扣上了這么大的帽子還不知道,找證人、組織游說機構的時候,找的都是什么人?不是在中國制造輪胎的,就是在美國賣中國輪胎的,比如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找的是美國進口商行業協會。這不是正中下懷,又是什么呢?
三、美國工人失業的罪魁禍首:美國資本家
在事實方面我們沒有給出有力的回擊,那么邏輯方面呢?我們把美國工會的話簡化一下就是:第一,進口產品所占市場份額比本土企業多;第二,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比其他國家都多。結論就是: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太多,導致了本土工廠的大量關閉和裁員。其實這里是有邏輯問題的,這兩個事實并不能推出這個結論。這兩個都是事實,沒錯,但是這里能夠得出的結論只能是:來自中國的輪胎進口數量很大,應該對美國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可是仔細想一想,中國產品的份額不過17%,還不到美國本土廠商的1/3,而且中國的輪胎商是高度分散的,并沒有一家獨大。而且中國輪胎商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銷售網絡其實還是在美國人手里。美國本土工廠關閉盡管是事實,但是這跟中國輪胎商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實際上,美國輪胎市場可以劃分為汽車制造商市場(OEM market)和替換胎市場(replacement market)兩個細分市場。其中后者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市場:由一流尖端品牌構成的高端市場(又稱“一級梯隊市場”)、由次要品牌構成的中端市場(又稱“二級梯隊市場”),以及由其他眾多較低知名度品牌構成的低端市場(又稱“三級梯隊市場”)。美國國內絕大多數制造商(雖然不是全部)在中國對美出口涉案產品前就放棄了三級梯隊市場,并謀求在一級梯隊市場和二級梯隊市場獲取更高的利潤。
那么究竟是誰關閉了美國的本土工廠?是資本家,而不是代表勞動者的工會!是美國的資本家決定關閉美國的工廠,把工廠搬到中國來,從而既占有美國的高端市場,又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截至2006年底,外資在華輪胎企業有19家,共36個工廠。而在2005年全國輪胎產量已達到3.18億條的基礎上,輪胎企業又展開了新一輪投資熱。而據權威機構預測,2010年,中國輪胎市場的總需求只能達到3億條,中國輪胎市場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出現。2008年,我國輪胎出口占總產量的63.8%,2009年前5個月占42.8%,是對國外市場依賴最大的行業之一。
美國工會針對的問題是本土的失業和裁員,而真正造成美國工人失業的其實是跨國企業,也就是這些美國資本家。可是中國企業自我辯護時并沒有分析這些問題,中國企業再大,市場份額也沒有跨國企業大,17%的份額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外資在中國設立的企業;而就算是純粹的中國企業,營銷網絡等產業鏈的其他六個環節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和零售也都在人家手里。所以,中國企業不過是跨國企業可以利用的一枚棋子,而這些國際資本家卻在聽證的時候悄悄躲起來,讓中國輪胎企業去沖鋒陷陣,去跟美國工會對著干。
對比一下就明白了,美國四大輪胎企業中只有固鉑站出來說不,為什么呢?固鉑輪胎公司投資人關系部主任史尼克拉斯(Curtis Schneekloth)說得非常清楚:“我們之所以第一個站出來(在美國輪胎企業當中),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特別的位置上,我們在中國以外的低成本國家沒有生產基地。我們的競爭對手(固特異、米其林、普利斯通)在中國以外的低成本國家還有生產基地。”史尼克拉斯同時透露,固鉑在美國原定的關廠計劃將照計劃進行(2008年12月,該公司宣布將關閉一家位于美國佐治亞州的輪胎生產工廠),工廠預計在2010年第一季度關閉,目前該公司在美國有4家工廠。目前,固鉑輪胎在華共有兩家合資公司,其中固鉑成山(山東)輪胎有限公司年產超過1000萬條,供應國內及國外各大市場;另外一家為固鉑建大(昆山)輪胎有限公司,位于江蘇省昆山市,由美國固鉑輪胎橡膠公司和臺灣建大輪胎合資于2007年初建廠,年產超過300萬條轎車輪胎,全部用于出口北美市場,目前占美國同類產品市場份額15%。
四、我們的對手到底是誰
鬧了半天,最可笑的是我們自始至終都沒有搞清楚是誰在告我們。是誰在整我們?我們的媒體都是怎么報道的呢?我們的媒體都在說,提出特保調查的是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各位讀者不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嗎?鋼鐵工人聯合會,跟輪胎行業有什么關系啊?不是沒事找事嗎?
這就是可笑之處。這個工會的全稱根本不是鋼鐵工人聯合會,而是“The United Steel,Paper and Forestry,Rubber,Manufacturing,Energy,Allied Industrial and Service Workers International Union”。如果逐字翻譯過來,就是“鋼鐵工業、紙業和林業、橡膠工業、制造業、能源等聯合工業和服務業工人國際聯合會”。實際上,這不僅僅是美國的工會,同時也聯合了加拿大乃至加勒比地區的工會,而且除了名字里包含的幾個工業,還涵蓋了有色金屬冶煉、公共事業、集裝箱工業、制藥行業乃至呼叫中心等服務行業。因此這個工會在規模上相當于美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
至于這個工會的權力就更是不得了。2006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這個工會的政治訴求就是讓美國眾議員湯姆·迪萊(Tom Delay)下臺,結果4月份,這位眾議員自己就宣布退出選舉了。更重要的是,這個團體是親民主黨的,2008年5月份,奧巴馬正在跟希拉里爭奪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選戰在北卡羅來納州和印第安納州打得難解難分。這個工會通過他們支持的北卡羅來納州民主黨參議員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公開宣布支持奧巴馬,后來的結果是奧巴馬在兩個州都戰勝了希拉里。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工會怎么處理輪胎特保案呢?他們非常精通美國法律,當初中國加入WTO的時候跟美國簽訂了一個雙邊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和2000年中美關系法案,在美國《1974年貿易法》中補充寫入一個條款,即第421條。這個條款給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項重要的授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如果發現中國的生產商導致或者威脅導致美國生產同樣產品的廠商陷于市場混亂或者競爭無序,就有權向美國的廠商提供救濟。具體操作上就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介入調查并最終做出裁決,隨后根據這個裁決向美國總統提交一份具體的救濟辦法的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