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粉絲思維(1)

  • 粉絲經濟學
  • 黃鈺茗
  • 4955字
  • 2015-09-18 12:09:16

互聯網思維下的粉絲經濟

粉絲其實就是一群特殊的用戶,他們對某一產品或品牌所進行的“關注”,不只是想了解,還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消費者,甚至成為最忠實的消費者。而經營粉絲,就是對用戶進行“用戶管理”。可以說,我們能培養出多少忠實粉絲,決定了我們在未來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粉絲群體的數量非常龐大,他們之中蘊含著十分驚人的經濟能量。很多企業都在積極地營造自己的“粉絲文化”,準備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撬動這個潛力巨大的“粉絲產業”,從中分一杯羹。在新興的“粉絲經濟”浪潮下,很多企業紛紛著手準備“沖浪”,大講“粉絲文化”,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與粉絲更多的互動和交流,以此增進與粉絲的感情,擴大自己的產業鏈,增強自己品牌的影響力,獲得更大的收益。

事實上,互聯網時代的主流經濟就是粉絲經濟。在古時的戰爭中,作戰雙方都是憑借各方兵力、武器配備的強弱來分析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從而制定出合適的戰略戰術。而到了互聯網時代,辨別企業或品牌影響力的強弱要看它們擁有的粉絲數量。在粉絲經濟時代,每個人都是他人的粉絲,每個人也都在被粉并且也希望粉絲如云。在這樣的時代,粉絲便意味著資源和力量。哪怕你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草根,只要擁有了海量的粉絲,你就擁有了超強的影響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日益發達,信息的傳播速度也在成倍地增長,人們的信息消費開始變得更加便捷和主動。在粉絲經濟時代,誰能夠把握住粉絲的心理,誰就可以擁有絕對的市場;誰擁有的粉絲數量多,誰就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誰的粉絲黏性大,誰的企業或品牌就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1.互聯網思維下的粉絲運營

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應該如何向互聯網企業轉型呢?傳統企業必須對自己的核心用戶群每時每刻都保持著巨大的吸引力,并且盡可能地去提高自己的核心用戶活躍度及普通粉絲轉變成核心粉絲的轉換率。甚至還可以更進一步,像小米公司一樣,將海量的用戶打造成自己的粉絲。這都需要以企業讓自己的用戶獲得極致的體驗為前提。在這方面,傳統企業必須要向互聯網企業借鑒經驗。

比如,要為用戶帶來難以抵擋的價值。這種價值或許就來源于對用戶十分貼心的專業服務。

例如,在2008年前后,搖籃網推出新穎的嬰幼兒能力增長測評與個性化指導的科學育兒系統,以及“天才媽媽培訓班”的培訓服務。搖籃網通過100多萬人次的測評,獲得了大量的用戶信息,這些信息幾乎涵蓋這些嬰幼兒的各種能力指標。這對搖籃網吸引更多的廣告客戶十分有利,因為它能使搖籃網的廣告客戶更加精準,并且便于其有針對性地在搖籃網投放廣告。“天才媽媽培訓班”通過互動,在為媽媽們講解育兒培訓課程的過程中,將一些廣告客戶的產品特點與育兒知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孩子王”的電商在創建之初就開始關注媽媽群體。他們發現了一個“極端”的需求,那就是在媽媽們為孩子接收貨品時,如果發現對方是男性快遞員,她們就會感覺很不舒服。因此,“孩子王”就安排有育兒及婦幼保健培訓經驗的女性快遞員送貨。之所以這讓媽媽們感覺更加舒適,是因為女性送貨員可以在傳遞貨物的過程中為客戶提供一些幫助性質的服務。

以瑞麗女性網為例,它以瑞麗雜志為依托,并根據瑞麗品牌所獨有的實用的時尚DNA特質,將論壇、博客、朋友圈,以及問答等互動媒體技術融合在一起,專門為23~35歲之間的女性提供風尚生活服務。

現在它每天的平均覆蓋數已經超過87萬,每天的平均頁面瀏覽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55萬。瑞麗網的流量雖然比不上老牌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以及騰訊,但在女性媒體的頻道廣告投放量,已經遠遠超越了新浪、搜狐和網易,僅次于騰訊。這足以表明,專業化資訊和知識服務必然會為這樣的平臺創造出額外的價值。

他們舍得為自己中意的產品花錢,這就是粉絲和一般支持者的最大區別。成為粉絲的最基本要素就是過度性,遠超常人的投入與迷戀才可以被稱作粉絲,他們背后所隱含的正是情感和金錢等方面的多方投入。

曾經有一段關于“粉絲的力量”方面的比喻在網上的轉發率很高:有100個粉絲,你就是本校園讀物;有1000個粉絲,你就相當于一個公告欄;如果你的粉絲超過了1萬個,你就是一本時尚雜志;如果超過了10萬個,你就是一份生活都市報;如果超過了100萬個,恭喜你,你已經晉升為全國性報紙了;超過了1000萬個,你就相當于知名電視臺了。相關數據顯示,如果一個微博擁有10萬名粉絲,那么在它上面發布一條信息的價碼就是300元;如果在擁有20萬名粉絲的微博上發布一條信息,其價碼就是600元。以此類推,在30萬名粉絲的微博上發布一條信息就是900元……這是十分驚人的數字,從中可以窺探出粉絲的驚人力量。

《哈佛商業評論》上曾經發布了一篇文章,上面有一句十分犀利的話:傳統營銷已死!包括媒體宣傳、公共關系和品牌管理等傳統營銷手段都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效果。這一行業當中的很多人還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在的企業或者組織早已經是一個沒有血肉的軀殼了。而建立于粉絲影響力和粉絲社區導向之上的新型營銷手段早已出現,它可以通過真正的用戶關系,為企業創造出持續性的增長。

雖然評論說“傳統營銷已經沉默”,但也不能說這是絕對的。只是幾乎全部的品牌都在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很多產品也都擁有自己的粉絲。從這個角度來看,《哈佛商業評論》中的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

曾經有人如此描述商業的未來走向:未來的商業將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當中,商家只要做好了服務,顧客必然會主動來找你。而有能力的商家,則可以將服務做成一種文化去感染消費者。如果消費者受到了“感染”,他們便會主動向朋友們分享和推薦你的產品。這便是未來商業中“文化商家”的原型,同時也是粉絲經濟的源頭。

小米手機所取得的成功就是粉絲經濟最好的說明。2012年,小米集團向外界宣布公司銷售額達到了126億元人民幣。一家剛成立不到四年的創業公司變身為百億元俱樂部會員,這完全是創業公司中的奇跡。更讓人震驚的是小米公司擁有的500多萬名“米粉”,正是數量如此龐大的米粉創造了小米公司的銷售奇跡。

利用互聯網,人人都有“紅”的機會,任何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粉絲。而在粉絲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質變,即圍繞粉絲互動完全能夠搭建出一個閉環營銷系統。

營銷在以前完全是一個系統化工程,想實現有效銷售必須要有廣告、渠道、客服和銷售,以及公關等一系列專業手段進行協同。而現在卻只需要粉絲,如果你擁有足夠多的粉絲,那么全部工作都能夠通過網絡平臺來實現,運作過程甚至只需要幾個人就能完成。這一手段的背后推動力就是粉絲經濟。

在粉絲經濟時代,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擁有數量足夠龐大的粉絲,那么它必然可以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而粉絲越忠誠,產品的存活時間就越長,品牌的發展動力也就會越強。

互聯網商業模式得以實現的前提是,擁有數量龐大、投入時間較長、參與范圍足夠廣、參與度足夠深的“粉絲”。同時,這也是資本市場能夠對企業進行較高估值的基礎。

在粉絲經濟時代,任何產品的銷售額都由兩方面共同決定:粉絲數量和粉絲質量。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都已經體現出他們本身所擁有的粉絲價值,他們碎片化、娛樂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正在推動著媒介形態主動地進行演變。

粉絲經濟時代的營銷模式,應該汲取傳統營銷的優勢,對原有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著眼于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商家將顧客轉化為銷售者,以幾何式增長的速度培養企業的鐵桿粉絲和產品的忠實用戶,為企業和產品贏得更為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2.新互聯網時代,粉絲最重要

在互聯網時代,可以說沒有粉絲就沒有市場,沒有粉絲就不會產生收益。因此,如今的時代就是粉絲時代。擁有粉絲的企業,會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粉絲思維這一新概念在最近一段時間非常火爆。只要產品有粉絲,就會產生口碑。鐘愛蘋果產品的叫“果粉”,鐘愛小米產品的叫“米粉”,無論大品牌還是小品牌,都開始注重粉絲的價值。幾乎所有企業都知道,擁有自己的粉絲非常不容易,因此,這些企業紛紛開始培養自己的粉絲。

與近幾年互聯網信息中心的報告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從2009年到2013年,網絡購物在廣大網民中的使用率已經從28.1%提升到48.9%,而與之有著密切關聯的網上銀行的使用率增長了40.5%。而娛樂類應用的使用率卻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網絡游戲從起初的68.9%降至54.7%,網絡新聞、社交網站的使用率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降。

從只是供用戶瀏覽、玩樂的消費型互聯網逐漸演變成產生價值的生產型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已經踏上從支撐消費到引領生產的新征程。眾多互聯網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都認為,生產型互聯網與消費型互聯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生產型互聯網可以更深入地進入經濟社會中的各行各業。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網可以更快地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好的體驗和更高的價值,同時成為社會經濟向粉絲經濟轉型的一股重要推動力。

如今,我們可以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互聯網已經變成社會生產的新工具、進行科技創新的新平臺和提供公共服務的新手段。所有行業正在利用互聯網的力量進行自我重塑。如今,“互聯網思維”的浪潮早已經撲面而來,眾多傳統企業紛紛開始學習,并將其視為轉型升級的必備“神器”。互聯網理念被眾多行業時刻掛在嘴邊:融入金融,便迅速形成了互聯網金融;融入交通,便引領了整個車聯網市場;融入政務,便打開了群眾微博問政的新渠道;融入足球,就產生了廣州恒大淘寶隊;融入食品,則將諸如黃太吉煎餅這樣的“民間小店”捧得“萬紫千紅”。

這樣的改造力量,在效率低下、產能過剩和附加值非常低的企業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正如中國信息化工程師張峰所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以令人難以想象的廣度和深度對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進行深刻變革,特別是給傳統企業的發展方式帶來了顛覆性及革命性的影響。

互聯網信息技術不僅貫穿生產、銷售和服務的整個過程,還融入整個生產體系,這樣便能夠實時感知、采集,以及監控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促進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實現生產系統的智能分析,并對決策進行優化,還催生出諸如移動O2O等新模式。

在這樣一個大趨勢下,很多傳統企業將變革目標從企業信息化迅速轉變成信息化企業。而作為產業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強有力注解,產能位居全球第一,但卻一直處于虧損邊緣的中國鋼鐵業也已經融入互聯網領域之中,因為工信部通過對國內70多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跟蹤調查發現,眾多盈利豐厚的鋼鐵企業都在做電子商務。聯想公司的董事長楊元慶在2014年闡述企業戰略時,也非常明確地說道:“企業必須要全面向互聯網產業鏈方向轉型。”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中國各行各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互聯網技術可以為任何產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移動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強有力地推動了粉絲經濟模式的形成,同時也對企業或品牌建設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粉絲對產品或品牌的熱愛、迷戀和投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產品的收藏行為,大部分粉絲都喜歡收藏所熱愛品牌的不同系列產品;二是對信息的收集行為,大部分粉絲都會定期收集一些與自己喜愛品牌有關的新聞和信息,并密切關注自己喜愛品牌的最新產品動態;三是粉絲們喜歡參加社群活動。粉絲一般會在網上對相關產品進行討論,或與其他粉絲定期進行聚會,如蘋果手機粉絲出游和哈雷車友會等。

很多學者和企業家都注意到,少數品牌,如蘋果、哈雷、小米、魅族、Mini和Linux等,在各自所屬的行業占據的市場份額都不是最大的,但卻擁有很多非常忠誠的粉絲與支持者。比如,果粉們對iPad平板電腦及iPhone手機的熱愛,米粉們對小米手機的極度喜愛,哈雷粉絲們對其的狂熱追捧,《小時代》粉絲們對其小說和影視作品的瘋狂迷戀。

粉絲們這樣的品牌崇拜行為,充分體現了粉絲的品牌忠誠模式開始從傳統的“滿意-忠誠”向著“信念-忠誠”轉變。

從具體意義上講,在工業社會,企業都是以創造產品功能性價值為主,通過持續讓顧客感到滿意,從而獲得顧客的忠誠;在后工業社會的市場環境下,顧客都有著十分理性的消費觀念,加之他們很注重情感、非理性和有信仰的消費,因此,企業更加注重創造品牌的精神價值,傾向于向自己產品的“狂熱分子”提供堅定的“品牌信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通许县| 炉霍县| 彭泽县| 淅川县| 睢宁县| 航空| 遵义县| 衢州市| 岗巴县| 苗栗县| 通河县| 丰原市| 安阳市| 泸水县| 家居| 金门县| 酒泉市| 鄂州市| 华宁县| 巴马| 建平县| 射阳县| 什邡市| 贺州市| 突泉县| 南投市| 广河县| 巴楚县| 青龙| 山阳县| 稻城县| 咸宁市| 乐业县| 湖北省| 肃宁县| 南涧| 边坝县| 凯里市| 竹山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