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故鄉雜記(3)
- 沙灘上的腳跡:茅盾散文
- 茅盾
- 4978字
- 2015-09-23 09:34:22
只有四個兵全身武裝,在相離“營本部”左右五六丈的泥路上來回彳亍,——大概他們就是步哨。
河灘上有許多兵在那里洗衣服。他們利用了老百姓家里的春凳,把水淋淋的衣服在春凳上拍拍地打。打過后就提著衣服跳上泥岸,抖開了鋪在小桑樹上曬。這一帶的桑樹全掛滿了灰色軍服。
忽然在灰色中顯現出鮮明的一點來了!那是在作為“營本部”那間平房的東間壁。也是同樣的平房,看樣子本來是雜貨鋪子,但現在當然只有兵。我所說的“鮮明一點”就在這間平房里飛快地一晃。我看得很明白,是一位剪了頭發的女子踅到門前對我們那輪船看了一眼。雖然不是都市女子的服裝,但也不像鄉村女子,只看她一頭短發剪得何等“入時”呀!一路來,常見竹籬茅屋畔探露出剪了頭發的女子的上半身,可是無論如何我一眼就能判定她們是真正的村姑,和眼前這一閃就不見了的一位有很大的不同。我很盼望她再出來一次,但是使我失望;那平房的沒有門窗的外邊半間里始終只有兵們走進走出,一張破桌子旁坐著幾位像是什么“值日官”之類的斜皮帶者,不住地在那里吸香煙。
隨軍一定有幾位“女同志”,想來于今是慣例了罷?
離這平房再往東些,又有七八個“鄉下人”圍坐在一張板桌邊,他們身上各有一條白布符號,可惜相隔遠了,看不清楚白布上寫的是什么字。在兵們中間,他們顯得十分拘束,而且垂頭喪氣很苦惱。后來聽船上人說,這七八位就是拉來的伕子。
有位掛斜皮帶的官長從東邊的小橋岔道處跑了來(那邊不見有散散落落彳亍的兵),到得“營本部”的平房門外,就喊了一聲:
“報告!”
門開了,當門站著一個衛兵,門邊泥墻上掛著三四頂軍帽和一套軍衣。不多一會兒,就聽見電話鈴響,又有高朗的說話聲音。又過了一會兒,就看見先前進去的那位官長跑出來了,手里拿著一封公文,仍舊向來路走去。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小時許,我們那條柴油小輪依舊沒有活動的征兆;據說那損壞的一部分機件已經修好了裝上去,但是不靈,現在又拆下來重新修理。旅客們都等得不耐煩了;有幾位要在第二站的洑院下船的,就說早知如此,船停時就上岸走,現在早已到家了。那位最得茶房歡迎的灰氣色臉四先生死洋洋地對茶房說:
“喂,阿虎,看來要在船里吃夜飯羅,米夠么?”
茶房阿虎咧開嘴巴笑,停一會兒,方才回答道:
“快哩,快哩!修修機器,蠻便當的。”
當真岸上的兵們搬出夜飯來了。兩個也穿灰布軍衣的人先抬出一籮飯來放在路口,接著又抬出一只大銅鍋,鍋身上的黑煤厚簇簇地就和絨毛相似。鍋里是青菜和豆腐混合燒成的羹。抬鍋的人把這青菜豆腐羹分盛在許多小號臉盆似的洋鐵圓盒里,都放在泥土上。于是五六個兵一組捧一盆青菜豆腐羹,團團圍住了,就蹲在泥地上吃。飯是白米飯,但混雜的砂石一定不少,因為兵們一面大口地往嘴里送,一面時時向地上吐唾沫。
我們船上的人總有一半爬在窗口看兵們吃飯。忽然那位三十多歲的瘦長子老鄉鉆進艙里來,看著五十多歲的綢緞店經理說:
“當兵真苦。你看他們吃點啥東西呀!東洋兵每頓是大魚大肉,還有好酒,嬌養慣哩,故所以勿會打仗!再打羅,東洋兵必敗!”
綢緞店經理苦著臉,還沒回答,突然從船頭上送來了卜卜卜的一陣響,柴油小輪的機器終于修好,船又動了。
以后的水程算是沒有意外的阻擱。柴油小輪以每小時十八華里的速率向前走著。謎一樣的未來中日之戰又成為旅客們談論的題材。我不能不說他們那談論還只是“消閑”的性質,正和他們咬瓜子“消閑”相仿佛;但是一種焦灼和憤慨,卻也常在話意中透露出來。雖然同是小商人,然而他們的意識情感又和滬杭車中我所接觸的小商人很有些不同了。封建的內地鄉鎮的小商人的他們似乎比大都市內的小商人更為“盲目”,更為“樂觀”,同時亦更為容易受“欺騙”。因為是更“盲目”,他們不感知大地震似的劇變即在不遠的將來,他們只認眼前的“不太平”是偶然;也是因為這“盲目”,他們比大都市里的小商人較少些頹廢的氣分,而成為“樂觀”。
而這“樂觀”又是迷信的,拜物教的。叫做“吉兄”的三十多歲的小商人就時常流露了這樣的“樂觀”。他安慰他的常常苦著臉的同伴說:
“陶家涇落來,扎了兩萬多兵呢!東洋兵路勿熟,包管沖勿過來。你看,到處裝好軍用電話,東洋兵有點動靜,答答地方全曉得,東洋兵想偷營也勿會成功的。”
他很賣弄似的用手指著徐徐往后退的岸上的桑園。這里的矮桑樹尚只有極小的嫩芽,矮而粗的樹干上掛著深綠色的軍用電話線。(后來我知道這里幾條毫不打緊的軍用電話線很使附近鄉鎮中的土財主慌張了,以為這就是劃成軍事區域,他們帶著大箱小籠就逃難。)
五十多歲的綢緞店經理點頭表示同意了。但他立即很不放心似的看著他們的同伴們提出一個問題來:
“外國調查員講得攏喂?頂好是講講攏,勿要再打。”
沒有回答。似乎西洋鬼子畢竟和東洋矮子有點不同,而自信是對于東洋矮子的“鬼心思”頗能灼見而大放議論的瘦長子老鄉碰到關于西洋鬼子的事,也失了把握,不敢妄贊一辭了。他很無聊地舉起茶來喝。
我忍不住加入了一句問話:
“再打下去怎樣呢?”
大家都愕然轉眼對我看,仿佛猛不防竟聽得一個啞子忽然說起話來。并且他們的眼睛里又閃著懷疑的光采。我看出這些眼睛仿佛在那里互相詢問:他不是什么黨部里的人罷?但幸而我的口音里還帶著多少成分的鄉音,他們立即猜度我大概是故鄉的一大批“在外頭吃飯”的人們之一,所以隨即放寬了心了。問過我的“貴姓”以后,他們又立即知道我是某家的人,“說起來都是相熟的”。
他們反倒先談起我老家里的事,舉出了許多我所不大記得的本家,親戚,以及“世交”的人名來。這些,我也樂于傾聽,但我到底覷機會又回到我原來的問話:
“照各位看來,是再打好呢,還是不要打?”
綢緞店經理嘆了一口氣,惟恐被人聽了去似的低聲回答:
“論理呢,一定要打。不過我們做生意人日子難過:上海開了火,錢莊就不通,帳頭又收不起,生意上的活路斷得干干凈凈了;近年來捐稅忒重,生意本來難做,鄉下人窮,鄉莊生意老早走光;現在省里又要抽國難捐,照舊捐加二成,聽說就是充做打仗的軍餉,你想,不曾開火,先來做生意人頭上抽捐了!”
“抽捐去真和東洋人開仗,倒還嘸啥,就恐怕捐是抽了,仗又勿打。”
光頭的老鄉趕快接口說,鼻子里哼了一聲。
三十多歲的瘦長條子卻所見不同。他很有把握地說:
“一定要打!伊拉勿抵樁打東洋人,調啥格兵!”
我忍不住又微笑了。我覺得這位“蒙在鼓里”的主戰熱者未免太可憐了。不問他們是信也罷,不信也罷,我不能不打開天窗說亮話:
“老百姓盡管一腔熱血主張打,那結果是一定不再打了。老百姓要的事,恰就是當局所勿要。現在的事情就是這么著。”
“那末,陶家涇扎下兩萬兵,拉伕,捉船,鄉下人逃光,地方上當差使,小小一個鎮,要分攤到千把只洋,真是活見鬼羅!”
瘦長子表示了稀有的興奮,一口氣說出來了。我正想回答,忽然那位四十多歲的光頭同鄉又節外生枝地插進一句話:
“造伊拉格娘!嘉興到蘇州一路扎的兵越多,小火輪倒是三日兩頭搶!——新近出一樁三十萬的大搶案,搶是搶了,失主還不敢報官,你想想!”
“就是伊拉自家做的呀!”
瘦長子做一個鬼臉,很輕聲地接口說。我明白這是指的什么,記得俗語有所謂“蟲吃蟲”,正就是那件大搶案的注腳。我笑了一笑,又回到老題上:
“要抽國難捐么?兵隊調動就不過告訴老百姓有國難,要抽國難捐!”
“生意是越弄越難做了!”
三位老鄉同聲說,臉上都是異常失望。
船上的茶房來收茶壺了。他回答一個旅客的詢問:
“茶亭到哩!造伊拉,到雙林要在半夜里羅。”
這時天已經黑了,我望望外邊,看見不遠的前面有黑簇簇的房屋和幾點燈光。我一眼就認出這是故鄉到了。雖然相隔已有十年之久,但眼前的故鄉還是和我記憶中十年前的故鄉沒有什么兩樣。
“大概能夠分別出這確是一九三二年的家鄉的特點,也只是多一些剪發旗袍的女郎罷?”
我望著漸近的房屋,心里這樣想。但后來我知道我這論斷有一半是對的,又一半卻不盡然。一九三二年的中國鄉鎮無論如何不可與從前等量齊觀了。農村經濟的加速度崩潰,一定要在“剪發旗袍的女郎”之外使這市鎮涂染了新的時代的記號。
而最最表面的現象是這市鎮的“繁榮”竟意外地較前時差得多了。當我們的“無錫快”終于靠了埠頭,我跳上了那木“幫岸”,混入了一群看熱鬧以及接客的“市民”中間的時候,我就直感到只從一般人的服裝上看,大不如十年前那樣整潔了。記得十年前是除了叫花子以外就不大看見衣衫襤褸的市民,但現在卻是太多了。
街道上比前不同的,只是在我記憶中的幾家大鋪子都沒有了,——即使尚在,亦是意料外的潦倒。女郎的打扮很摹擬上海的“新裝”,可是在她們身上,人造絲織品已經驅逐了蘇緞杭紡。農村經濟破產的黑影重壓著這個曾經繁榮的市鎮了!
(原載1932年7月1日《現代》第1卷第3期)
第三半個月的印象
天氣驟然很暖和,簡直可以穿“夾”。鄉下人感謝了天公的美意,看看米甏里只剩得幾粒,不夠一餐粥,就趕快脫下了身上的棉衣,往當鋪里送。
在我的故鄉,本來有四個當鋪;他們的主顧最大多數是鄉下人。但現在只剩了一家當鋪了。其余的三家,都因連年的營業連“官利都打不到”,就乘著大前年太保阿書部下搶劫了一回的借口,相繼關了門了。僅存的一家,本也“無意營業”,但因那東家素來“樂善好施”,加以省里的民政廳長(據說)曾經和他商量“維持農民生計”,所以竟巍然獨存。然而今年的情形也只等于“半關門”了。
這就是一幅速寫:
早晨七點鐘,街上還是冷清清的時候,那當鋪前早已擠滿了鄉下人,等候開門。這伙人中間,有許多是天還沒亮足,就守候在那里了。他們并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身上剛剝下來的棉衣,或者預備秋天嫁女兒的幾丈土布,再不然——那是絕無僅有的了,去年直到今年賣來賣去總是太虧本因而留下來的半車絲。他們帶著的這些東西,已經是他們財產的全部了,不是因為鍋里等著米去煮飯,他們未必就肯送進當鋪,永遠不能再見面。(他們當了以后永遠不能取贖,也許就是當鋪營業沒有利益的一個原因罷?)好容易等到九點鐘光景,當鋪開門營業了,這一隊在饑餓線上掙扎的人們就拼命地擠軋。當鋪到十二點鐘就要“停當”,而且即使還沒到十二點鐘,卻已當滿了一百二十塊錢,那也就要“停當”的;等候當了錢去買米吃的鄉下人,因此不能不拼命擠上前。
擠了上去,抖抖索索地接了錢又擠出來的人們就坐在沿街的石階上喘氣,苦著臉。是“運氣好”,當得了錢了;然而看著手里的錢,不知是去買什么好。米是頂要緊,然而油也沒有了,鹽也沒有了;鹽是不能少的,可是那些黑滋滋像黃沙一樣的鹽卻得五百多錢一斤,比生活程度最高的上海還要貴些。這是“官”鹽;鄉村里有時也會到販私鹽的小船,那就賣一塊錢五斤,還是二十四兩的大秤。可是緝私營利害,鄉下人這種吃便宜鹽的運氣,一年內碰不到一兩回的。
看了一會兒手里的錢,于是都嘆氣了。我聽得了這樣的對話在那些可憐的焦黃臉中間往來:
“四丈布罷!買棉紗就花了三塊光景;當當布,只得兩塊錢!”
“再多些也只當得兩塊錢。——兩塊錢封關!”
“阿土的爺那半車絲,也只喝了兩塊錢;他們還說不要。”
不要絲呵!把蠶絲看成第二生命的我們家鄉的農民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這第二生命已經進了鬼門關!他們不知道上海銀錢業都對著受抵的大批陳絲陳繭皺眉頭,是說“受累不堪”!他們更不知道此次上海的戰爭更使那些擱淺了的中國絲廠無從通融款項來開車或收買新繭!他們尤其不知道日本絲在紐約拋售,每包合關平銀五百兩都不到,而據說中國絲成本少算亦在一千兩左右呵!
這一切,他們辛苦飼蠶,把蠶看作比兒子還寶貝的鄉下人是不會知道的,他們只知道祖宗以來他們一年的生活費靠著上半年的絲繭和下半年田里的收成;他們只見鎮上人穿著亮晃晃的什么“中山綈”,“明華葛”,他們卻不知道這些何嘗是用他們辛苦飼養的蠶絲,反是用了外國的人造絲或者是比中國絲廉價的日本絲呀!
遍布于我的故鄉四周圍,仿佛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那些繭廠,此刻雖然是因為借駐了兵,沒有準備開秤收繭的樣子,可是將要永遠這樣冷關著,不問鄉下人賣繭子的夢是做得多么好!
但是我看見這些苦著臉坐在沿街石階上的鄉下人還空托了十足的希望在一個月后的“頭蠶”。他們眼前是吃盡當完,差不多吃了早粥就沒有夜飯,——如果隔年還省下得二三個南瓜,也就算作一頓,是這樣的掙扎,然而他們餓里夢里決不會忘記怎樣轉彎設法,求“中”求“保”,借這么一二十塊錢來作為一個月后的“蠶本”的!他們看著那將近“收蟻”的黑霉霉的“蠶種”,看著桑園里那“桑拳”上一撮一叢綠油油的嫩葉,他們覺得這些就是大洋錢,小角子,銅板;他們會從心窩里漾上一絲笑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