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少年才子——曾國藩(1)
- 曾國藩傳(傳記袖珍館2)
- 張麗編著
- 4130字
- 2015-11-03 14:43:21
1.曾國藩少年得志
曾國藩祖上世代以耕種為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因為年少棄學,所以一生與功名無緣。因此他決定讓曾家后人努力讀書,考取功名。盡管曾玉屏苦心教育,曾麟書苦心讀書,可由于曾麟書資質淺薄,到了四十三歲才成為秀才。為此,曾玉屏和曾麟書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曾國藩的身上,因為他們發現曾國藩從小就天資聰穎,和其他的小孩子有所不同。
曾國藩在五歲那年就開始學習認字,并取學名叫子城,字伯涵。因為“城”和“成”諧音,可見曾家人對他寄予厚望。
曾玉屏為了讓曾國藩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曾國藩六歲那年,不惜重金聘請了在長沙很有名氣的私塾老師陳雁門做曾國藩的老師。之后,由于曾麟書屢考不中,便放棄了仕途,設立私塾,在家當起了私塾先生。七歲的曾國藩也在這里讀書。
曾麟書深知自己遠不及兒子有天分,考取功名已沒有希望。于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兒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兒子曾國藩身上。曾麟書對兒時的曾國藩要求嚴格,規定每天必須讀多少書,背多少詩文,若完不成,則不許睡覺。在讀書方面,他只會死記硬背,不會掌握要領,所以他也讓兒子跟著他死記硬背,除了吃飯的時間以外,其余時間都在讀書背詩。父子倆人一起讀書,相互提示,共同進步,那樣的日子讓晚年的曾國藩十分懷念。
曾國藩在讀書方面確有天分,一方面年紀小,腦子靈活,記性也好;另一方面由于父親的苦心教導,所以他九歲時便讀完了《五經》。之后,曾國藩便學做八股文。十四歲那年,他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文人。就在這一年,曾麟書的好朋友歐陽凝祉來湘鄉看望曾麟書,曾麟書便把兒子曾國藩介紹給歐陽凝祉。歐陽凝祉是位很有名氣的學者,在衡陽、湘鄉名聲很大。他不講究功名,只愛習文作詩。他功名不高,但很是自負,平生很少夸贊別人,但是他看了曾國藩作的詩文之后,一反常態,對曾國藩的詩文大加贊賞,言語之間都流露著喜悅。并當場親自出題考問曾國藩,而曾國藩對答如流,這位大學者對他贊不絕口。他對曾麟書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功成名就,大有作為。于是便和曾麟書商議要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曾國藩。后來,歐陽凝祉之女便成為曾國藩的結發妻子,也給予曾國藩很多幫助。
曾國藩十六歲那年,參加了長沙府舉行的童試,結果名列第七。這讓曾麟書欣喜不已,與此同時,曾麟書也擔心兒子跟隨自己讀書,會耽誤前程,于是和曾玉屏商量,為曾國藩另請老師。經多方打聽,他們得知衡陽唐氏家塾有個叫汪覺庵的老先生,此人最擅長教八股文。于是道光十年(1830年),十九歲的曾國藩便遠赴衡陽,拜在汪覺庵老師門下學習。
經過汪覺庵老師的一番教導,曾國藩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當他學完了所有的課程之后,便回到了本縣,就讀于漣濱書院。在此期間,曾國藩為了激勵自己,為自己起名為“滌生”,意味著他要告別過去,重新做人。
2.曾家少爺別具一格的乳名
我國在很早的時候便有了給孩子起乳名的習俗,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人人都有乳名。一般長輩為孩子起的乳名都簡單易叫,而一些比較講究的人為孩子起的乳名就具有一定的意義。有的乳名便借助身邊的風景和事物來取,這些一般都很好記;有的乳名像“阿狗”、“阿貓”之類也有說法,“名字越賤,命越硬”;這些表示好養活;有的乳名便是被長輩寄予厚望,意義深遠。
曾國藩的乳名是別具一格,頗有意義的。當時的曾國藩雖然出生在農民家庭,但是他的名字卻非常不一般,長輩為其起名為“寬一”。
曾國藩的乳名到底是哪位長輩起的,現在也無從考證,但是大部分人都認為是曾國藩的曾祖父曾竟希所起,因為當時的曾家一切都是曾竟希說了算,加之他對這個重孫子十分疼愛,所以重孫子的乳名自然歸他起。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寓意深刻,耐人尋味。首先“寬”字具有多重意義:寬闊的胸懷——他希望這個重孫子能擁有寬闊的胸懷,既要容人所不容,又要容天下之事,做人寬宏大量,正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具備這種度量的一定能平步青云;寬裕的生活——老人希望這個重孫子能夠擁有富裕的生活。“一”字也意義深遠,代表著忠誠、專一,也代表有地位,老人希望這個重孫子將來能有所作為,能一心為國,能一匡天下。或許也代表了曾國藩在曾家子孫中的地位,因為曾國藩是曾家的長子長孫。
“寬一”這個乳名正是曾國藩一生的真實寫照。不得不令人稱奇,也許這一切早已是命中注定。
3.“巨蟒轉世”——曾國藩身體之謎
嘉慶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的深夜,人們都已經進入夢鄉,除了偶爾傳來的幾聲狗叫之外,一切都格外靜謐。曾家大院也像平常那樣安靜。
屋內,有一位古稀老人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像在做噩夢。不一會兒,這位老人突然一下坐了起來,額頭全是汗。老人此刻已睡意全無。于是他穿好衣服,便來到了院中。
老人究竟做了什么夢呢?想起那個夢,老人不禁打了個寒戰。
滿天的云霧繚繞在曾家大院的上空,壓得他喘不過氣。正當老人抬頭看天之際,突然看見了一條巨大的蟒蛇盤旋在空中,那足有碗口粗的身子在空中盤旋了好幾道,之后便一下子來到曾家院子的上方,突然把頭伸進了屋里,雙眼幽藍的光芒盯著老人,渾身黝黑,嘴里的紅芯子嘶嘶響個不停。老人一時之間不知何去何從,只愣在原地不動。
正在這時,老人就醒了。但是,為什么會做這種奇怪可怕的夢呢?想起此夢,老人還心有余悸。此時太陽就要升起來了,老人順手拿起一把掃帚,清掃滿地的落葉。掃了一會便感覺腰有些疼痛,想休息一下。就在他抬頭的瞬間,他看見有一條巨蟒順著房頂進入了院子。他連忙擦了擦眼睛再仔細看,原來是老藤樹,它攀在白果樹粗壯的樹干上,通過正房伸出了院子。老人不由得想起夢中的那條巨蟒和這株老藤是多么相像。可這個怪夢還是讓老人百思不得其解,正當他為之疑惑之際,從西屋內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那聲音清脆響亮,非常有力。
此時,從西屋內走出一老婦人,向老人報告喜訊說,“生了個胖小子。”
當老人聽說是個胖小子時,緊張的心一下子放松了,繃緊的臉也露出了笑容。兩位老人一前一后進了西屋。嬰兒閉著雙眼躺在母親的懷中,他寬寬的額頭、小小的嘴巴、小小的鼻子讓老人心生疼愛。昏黃的燭光照耀著整個屋子,老人再一細看嬰兒那光亮的皮膚,不由自主地想起昨夜夢到的蟒蛇身上的光澤。老人不假思索地說:“難道這個孩子是蟒蛇轉世?”屋內的人被老人的這句話嚇了一大跳,老伴生氣地說:“這好好的大胖小子,怎么就和蟒蛇連一塊了呢?”面對屋內人的疑惑不解,老人便把昨晚的夢和剛才在院子里看到的情景說了出來。大家聽完之后,你看我,我望你,也都六神無主了。因為許多人都知道歷史上有兩個大人物據說都是蟒蛇轉世,一個是西漢末年的王莽,一個是唐朝名將郭子儀。而現在這個嬰兒也是蟒蛇投胎,誰也不知道他會成為不得善終的王莽,還是成為人人稱贊的大將郭子儀。
老人看到了大家臉上的疑惑,便笑著告訴眾人,當年郭子儀出生時,他的爺爺也做了一個關于蟒蛇的夢,然后便是郭子儀成了大富大貴的大元帥,光宗耀祖。這表明這個孩子將來一定像郭儀子那樣是個大富大貴之人。這是一個好兆頭,將來曾氏家門一定會被他發揚光大,眾人聽后紛紛點頭。
這位老人便是曾國藩的曾祖父曾竟希,那個嬰兒便是曾國藩。曾竟希對曾國藩寄予厚望,希望他長大之后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曾國藩出生時,曾祖父曾竟希七十歲,祖父曾玉屏三十七歲,父親曾麟書二十一歲,曾家可謂是四世同堂。
從此以后,曾國藩是蟒蛇投胎,便成了這個村子議論最多的話題。一傳十,十傳百,于是整個村子都知道曾國藩是蟒蛇投胎。白楊坪也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在我國古代,人們都比較封建,大家對轉世投胎深信不疑。人們相信“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丁”,所以對于曾國藩是蟒蛇投胎的事信以為真。
更讓人奇怪的是,曾家后院的那棵老藤,它一直纏繞在白果樹上,遠看真像一條巨蟒,本來早已枯萎。但是在曾國藩出生后,它又奇跡般活了過來,褪去枯枝敗葉,重新吐露新枝,冒出新葉,煥發青春活力。在曾國藩去世后,這條迎風搖曳的老藤突然間葉子全落了,沒幾日便又枯萎了。老人們都認為這是巨蟒投胎的曾國藩和老藤心靈相通,所以曾國藩出生時,老藤就活了,當曾國藩去世后,老藤也死了。
年少的曾國藩當然也沒少聽關于蟒蛇和老藤的故事,可他卻沒有把它們和自己聯系在一起。但在他的潛意識里,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不平凡的。
關于曾國藩是蟒蛇轉世的說法,世間流傳著許多版本,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說明曾國藩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在一般人眼里的確不是凡人,從一介草民到封侯晉爵,作為一介書生,從空手創建湘軍到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擁護他的人自然要用傳說來證明他的不一般。
4.恩師摯友,今生何求
當時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科舉考試的重要性,所有讀書人都把科舉考試看做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曾國藩也不例外。二十四歲之前,他除了因求學去過長沙和衡陽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讀書,所以沒結識幾個好友,同輩中也只有湖南的郭嵩燾、劉蓉等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七,在曾國藩寫給弟弟的信中,就說到了他的兩位恩師及朋友對他的影響,說到了擁有恩師摯友的重要性,他說:“我境之所謂明師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夙夜熟籌之矣,唯汪覺庵師及歐陽滄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為可師者……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唯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兄嘗與九弟道及,謂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濱不可以讀書,為損友太多故也。”
曾國藩在家鄉讀書時,朋友們對他似乎沒什么影響,他也沒得到什么益處,因為朋友們大都是平庸低俗之輩。他認為少年時代天分不高,就是因為每天與平庸之輩相處,所以沒有什么收獲,反而自己也變得平庸了。到了京城之后,結交了一些文人志士,受他們的影響,自己也上進了許多。當時的曾國藩已入翰林,他所結交的都是名儒碩學之士,曾國藩自然感到以前的時光都虛度了。
曾國藩到了京城之后,視野開闊,對一切事物都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科舉考試不是人生的全部,僅僅是人生的一小部分,需要做的事還有許多,也不能讓科舉來定奪一個人的一生,考取功名并不能說明人生就成功了,沒有考取功名也不是注定人生就失敗。每個皇帝都青睞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而不僅僅是有功名,特別是到了晚清時期,朝廷更是重用那些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到了京城后,曾國藩結交了一批新的良師益友,他們對曾國藩的一生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