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寶寶發熱不要慌,全程護理有章法(5)
- 兒科醫生說:當我的孩子生病時
- 陳英
- 3644字
- 2015-09-15 11:30:08
熱性驚厥后可能會做以下檢查
腦電圖:是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也就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腦電圖是癲癇診斷和治療中最重要的一項檢查,醫生讓做這個檢查就是要排除是否癲癇。腦電圖屬于無創無輻射的檢查。
檢查的時候會在孩子頭上放很多個電極片,用電極片收集數據到機器上進行分析。機器上會顯示孩子的腦電波,正常的孩子的波形是規則的,而患有癲癇的孩子會有一些很高幅的電波發放,如尖波、棘波。單純的熱性驚厥一般無須做腦電圖檢查。但在臨床中,可能有些單純的熱性驚厥也被要求進行腦電圖檢查,這主要是因為醫學上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有少部分癲癇確實首發病癥就是發熱的時候發生驚厥。
腰椎穿刺:簡稱腰穿,就是將一根細細長長的腰穿針(一個空芯的針管,內契合一個針芯)從孩子背部的第三、四腰椎間穿刺進去,進入蛛網膜下腔,正常情況下,拔出針芯后便可以看到澄清如水的腦脊液流出來,如果腦子里面有病變,腦脊液就可能是渾濁的、膿性的、黃色或紅色的。
一般白血病患兒或高度懷疑腦部有感染、出血、壓力過高時,醫生會建議進行腰穿檢查,接取腦脊液化驗。腰穿檢查屬于有創檢查,但是創傷很小。很多家長因為心疼孩子而盲目拒絕檢查,很可能會延誤孩子的病情。
顱腦CT:就是通過一些射線透過人的大腦,由于大腦內的腦灰質、腦白質、腦室等對射線的吸收和透過率不相同,從而會在影像上表現出來不一樣的成像。醫生可以通過不同密度的影像判斷大腦組織是否正常,是否有占位性病變,如長了不該長的東西,是否有積水,是否有實質的改變等。
CT檢查對顱腦外傷、顱內出血、顱內腫瘤等的診斷價值較高。但是,CT有一個大缺點便是輻射較強,所以,對于CT,家長們要秉持一個原則,有指征時該做就做,沒指征時堅決不做。
顱腦核磁共振(顱腦MRI):就是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并重建出人體信息。它最大的優點便是能夠提供很多有參考價值的醫學影像,但是又沒有任何輻射,核磁共振(MRI)已應用于全身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部位是顱腦。
從孩子的健康安全角度來講,如果非要進行顱腦影像學檢查,能選MRI是最好的。但MRI也有它的局限: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在某些情況下,如顱內出血等,CT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具體如何選擇,還是需要遵醫囑。
section04幼兒急疹突襲,多照護少干預
居家護理全攻略:適度退熱,靜候自愈
發熱伴隨出疹,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的情況,發熱與出疹性疾病在兒科也是十分常見的。孩子發熱又出疹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嚴重與否,是不是傳染性疾病,該如何處理,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
熱退疹出是幼兒急疹的典型表現
發熱與出疹性疾病,可以從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的角度來區分。第一類是感染性疾病,即寶寶被病原菌感染后會出現發熱、出疹的情況,如幼兒急疹、麻疹、水痘、手足口病、風疹、猩紅熱、傷寒、敗血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第二類是非感染性疾病,如川崎病、風濕熱、類風濕疾病等,也會出現發熱加出疹的情況。
幼兒急疹應該是最常見的一種以發熱、出疹為特征的疾病。幼兒急疹又稱玫瑰疹、病毒疹,一般見于2歲以下的幼兒。孩子感染腸道病毒以后,出現發熱,往往沒有任何征兆,有的可能持續高熱,有的只是低熱,一般病程3~5天,退熱以后出疹。
“熱退疹出”是幼兒急疹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表現,但臨床上沒有絕對,沒有百分之百,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即使完全相同的病毒發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也不一定會出現完全一樣的病程。有些寶寶發熱的收尾階段也可能還有一兩分低熱,伴隨出疹,這也可能是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一種預后良好的疾病,普遍能自愈,所以一般來說,整個病程如果沒有出現合并癥和并發癥,疾病本身是不需要過多藥物干預的,合理使用退熱藥就可以了。
要點15
幼兒急疹可自愈且預后良好
幼兒急疹常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患兒通常會發熱3—5天,退熱后出疹,家長們不要被前期的發熱嚇住,避免過度干預。
幼兒急疹前期除了發熱無其他不適
有一個典型的幼兒急疹案例,讓我記憶深刻。那是我來到私立醫療機構之后經管的一個孩子,一個10個月大的小男孩,無緣無故發熱,不伴有任何其他的不適,沒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癥狀,也沒有上吐下瀉的消化道癥狀,就是反反復復高熱了3天。
體溫燒上來的時候,孩子就蔫蔫的,服用退熱藥后,熱一退,孩子立馬生龍活虎。孩子的家長是知識分子,有一定的醫學素養,發熱3天僅僅給過退熱藥物,但過了第3天,還是抵不住壓力,來看醫生了。
檢查完畢,孩子精神很好,沒有皮疹,僅僅耳后有兩顆小小的淋巴結,外耳道正常,咽喉稍微紅一些,沒有異常的分泌物,心肺腹部體檢均正常,尿道口也是正常的。我從孩子的身上找不到任何感染的病灶,也找不到“敵軍”的蛛絲馬跡,從臨床癥狀、體征來看,考慮病毒感染可能性較大,出幼兒急疹的概率很大。
我們前面說過,血常規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是決定意義。有些非細菌感染的情況也可能導致白細胞增高,如免疫或血液疾病、應激反應,還有些嚴重的細菌感染會出現白細胞不增反降的情況,所以,血常規并不是決定用藥的唯一指標,必要時可參考。
我給這個孩子查了血常規,白細胞正常,分類正常,血小板正常,血紅蛋白稍低,結合孩子的癥狀、體征考慮就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并未合并細菌感染。根據家長的高依從性,我只給孩子開出了一瓶退熱藥物和一袋口服補液鹽溶液,囑其第二天過來復診。
第二天復診的時候,孩子還是發熱,但是熱峰不再動不動就升到40℃那么高了,慢慢地降了下來,發熱的間隔也慢慢地拉長開來,孩子依然活蹦亂跳,精氣神很足。
第三天復診,熱已經退了,孩子的面部、前胸、后背長了密密麻麻的米粒大小的紅疹子,大部分是和皮膚相平的。
這個孩子的疹子算出得非常多的了,而且幼兒急疹出疹的速度相當快,幾乎面部、軀干同時出齊,整一個小花臉,樣子怪不好看的,家長有些揪心了:“出這么多疹子,像個麻子,會不會是麻疹啊?”我們家樂樂奶奶也曾經這樣問過我。
區分幼兒急疹和麻疹的五大關鍵點
幼兒急疹與麻疹的長相嘛,還真有幾份相似,并且也都是病毒疹。如何鑒別,還是需要醫生結合孩子的病史、癥狀、體征綜合來判斷。
首先,從發熱與出疹的時間節點來看:幼兒急疹為熱退疹出,發熱3~5天之后退熱,然后出疹;而麻疹是在發熱3天以后開始出疹,熱越高,疹越多,疹越多,熱越高,高熱伴隨出疹。
其次,從出疹時孩子的狀態來看:幼兒急疹,除了樣子不太好看以外,孩子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而麻疹患兒,出疹的過程是非常辛苦的,孩子往往高熱不退,精神萎靡。
另外,幼兒急疹一般只出在面部和前胸、后背,出疹速度很快,似乎一陣風過,孩子的疹就出齊了,出疹、退疹只需2~3天,退疹之后不留任何痕跡;麻疹是從前額發際開始,再到面部、軀干、四肢,3天左右出齊全身,最后至手心、腳心,退疹的過程也要3天,退疹之后留有一些色素沉著和脫屑。
幼兒急疹和麻疹的區別
所以,這個小寶寶就是典型的幼兒急疹,而不是家長擔心的麻疹。熱退疹出,寶寶精神狀態良好,沒有并發癥,接下來耐心等待退疹就好了。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幼兒急疹的前期病程很難熬,所以很多時候家長甚至兒科醫生原有的堅持都可能被出疹前持續的高熱擊敗,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過度干預,比如濫用抗生素和輸液。其實幼兒急疹是一個預后非常好的疾病,一般來說都會自愈。
前面提到過我兒子樂樂1歲時的那次幼兒急疹,就沒有成功避免輸液和使用抗生素,當然,與我當時立場不夠堅定有關,那是樂樂第一次發熱,當時的我對過度治療的理解也沒有現在這么深刻。
行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醫生越久,這份體會就越發刻骨銘心。給任何一個孩子的治療萬不可過度,剛剛好,不多也不少,拿捏準確,除了需要一顆真誠為孩子著想的心之外,更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作為一名兒科醫生,我同樣需要伴著我的小患兒們一同成長。
陳醫生提醒
方法用對,熱才能退
眼看自家寶貝臉蛋熱得通紅,家長們自然是絞盡腦汁想辦法給孩子退熱,好讓孩子舒服一些,方法用對了自然效果好,如果方法不當很可能還會傷害到孩子的健康。
比如酒精擦涂就是最常見的一個降溫誤區,酒精擦涂對孩子嬌嫩的皮膚會產生刺激,可能會加重孩子發熱時候的不適,還可能會發生皮膚過敏,酒精甚至有可能會通過皮膚吸收對身體產生危害,特別是神經系統。所以,不應使用酒精擦涂來為孩子降溫。
如果孩子對退熱藥過敏或不耐受(這是罕見的),可選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來退熱。如果發熱讓孩子非常不舒服,或孩子嘔吐使退熱藥不能在胃里停留,則可以考慮在吃退熱藥的同時為孩子用溫水擦浴。
退熱貼也是家長們喜歡用來給孩子退熱的方法。但退熱貼的退熱作用并不明顯,還可能導致皮膚過敏或影響散熱,因此一般不建議使用。如果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使用退熱貼的話,一定要確保孩子對退熱貼不過敏,且最多在額頭貼一片,千萬不要貼得全身都是,會增加孩子過敏的風險,并且會嚴重影響到孩子散熱降溫。切記,如果孩子覺得不舒服,拒絕使用退熱貼的話,就不要強迫給孩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