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海城青島
- 海洋與科技探索之旅 揭開神秘大洋的面紗
- 李宏主編
- 1659字
- 2016-02-24 17:25:34
被譽為黃海明珠的青島,位于山東半島南岸的黃海之濱。三面環海,一面接陸;巍巍嶗山傍海屹立,山秀海美;綠樹紅墻更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是我國著名的游覽和避暑勝地。
青島是一座世界聞名的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早在一個世紀以前,這里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1897年,德國殖民者強行租借了它,辟為軍港和商港。1899年,德國殖民者在膠澳租界內建立了市區,命名為青島。后又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半個世紀的蹂躪,1949年在全國解放的炮聲中得以解放。
藍色的膠州灣,像一塊碧玉鑲嵌在青島的胸前。人們泛舟漫行,在海上遙望青島市區,或登上魚山山頂平臺,俯瞰青島風光,但見崗巒起伏,連綿不斷,綠蔭覆蓋中呈現出紅瓦層樓,明朗清新。海濱的建筑更是高低錯落,別有韻味。
青島市建在直逼海邊的丘陵上,屬海洋性氣候。春夏之交多海霧,秋季則天高氣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每年吸引著中外眾多游客前來旅游、避暑。
青島是我國重要的國際性天然良港。這里港闊水深,冬不結凍,萬噸船只終年暢通,是我國大型對外貿易基地之一。
青島的海濱宛如一條多彩的風景長廊,有依山環海的魯迅公園、花木繁茂的中山公園,有沙細水清的海水浴場,秀麗多姿的八大關,還有太平角、湛山、燕兒島、石老人等風景名勝,來此觀光旅游的人,無不為之傾倒,為之陶醉。
棧橋是青島的象征,也是青島最早的建筑之一。原修建于清光緒年間,1930年重修,全長440米,寬10米。
游人步入棧橋,聽浪濤拍岸,望水星飛濺,猶如拔開水路,令人心境豁然。
夏夜到棧橋上游玩別有情趣。橋頭八角形的亭樓“回瀾閣”亭亭玉立在海中;習習的海風,起伏的萬家燈火,給人詩意的享受。與棧橋隔海相望的小青島,距海岸僅二三百米,面積僅0.012平方千米。島上山巖聳秀,林木常青,最高處的八角燈塔高15.5米,為來往的船只示標導航。
小青島又名琴島。相傳古代有一仙女,帶著她的琴弦,乘云朵從天上下來游覽人間美景,被青島的風光吸引住了,便在海濱彈琴游玩。有一天,她趁著退潮,走到前海海灘,只顧彈琴玩耍,忘卻回返,被漲潮的潮水淹沒了。于是,她就變成礁石突出海面,形成了小島。
她的琴弦變成了島上的樹木,蒼翠常青。海風吹來,波濤作響,樹木和聲,遙遙傳入岸邊,人們聽來,宛如聽到了琴島上仙女的琴聲。
青島背山面海,在一些海灣深入陸地的靜水地段,有相當規模的海積地貌,如沙嘴、沙灘、沙壩、陸連島等。
有沙的地方形成天然海水浴場。這些浴場的特點是,海面靜,水底平,既無暗礁又無漩渦,以沙細、水清、潮汐穩靜著稱。
嶗山,又名鰲山。在青島東部,腳踏黃海,背靠陸地,獨具特色。嶗山成山于太古代,迄今已有20多億年的歷史。山體為黑色花崗巖,山勢東峻西坦。其姿容不亞于五岳,與國內其他名山相比獨具特色,自古就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的贊語。
嶗山因長期的風化剝蝕和流水切割,山區嶺谷縱橫,層巒疊嶂,形成了“群峰剝蠟幾千仞,亂石穿空一萬株”的奇景。嶗山的主峰叫“巨峰”,又稱“嶗頂”,海拔稍低于泰山的主峰。自秦漢以來,盛傳嶗山是“神仙窟宅”。
秦始皇、漢武帝先后到山中尋仙訪藥,夢想長生不老。
唐玄宗也派人到嶗山里煉仙藥,并改山名為輔唐山。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中有一些神鬼故事就取自于嶗山。宋元以來,嶗山寺院次第興修,遂成為道教名山。山上的建筑簡樸無華,具有道家古樸淡雅的色彩。走進嶗山,誰都會被山與海的景色所陶醉,云海霧潮,波推浪進,翠竹青松,奇巖怪石,那虛無浮幻之感似人仙境。嶗山風景點有100多處,每處都讓人目不暇接。
漫步在青島海濱,感受著海風輕輕拂面和海水潮潮汐汐,這里有歷史的足跡,也有現代的回聲。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島,國家重點綜合性海洋大學在青島,中國水產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在青島,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在青島,海軍北海艦隊和海軍相關軍事院校、海軍博物館在青島,青島集中了全國海洋科技的一多半人才,是培養海洋科學包括博士、博士后在內的高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海上山東”的建設中,青島和海洋經濟也在騰飛。這里正在形成國際性海洋科技城、海洋產業城、海洋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