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海南島覽勝
- 海洋與科技探索之旅 揭開神秘大洋的面紗
- 李宏主編
- 3508字
- 2016-02-24 17:25:34
海南島以她秀麗而獨特的熱帶海島風光,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純樸敦厚的民情風俗為世人所贊嘆,吸引著海內外游人,成為人們向往的“回歸大自然的好去處”。
海南島一年四季樹木常青,終年花開,到處是一片秀麗的景色,有東方“夏威夷”之稱。這里山巒疊翠,河流縱橫,湖泊遍布;這兒的海水清澈見底,沙灘潔凈,陽光明媚,岸邊翠綠的椰林中,鳥兒的婉唱,令人心馳神往。
海南島屹立于南海大陸架北端,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對。瓊州海峽是海南島和大陸間的海上“走廊”,西瀕北部灣與越南遙遙相望,南和東南面臨遼闊的南海和太平洋;其漫長的海岸線上,布滿了風平浪靜、海清水藍的港灣;面積寬大,平坦潔凈、質地柔軟的沙灘處處可見,是我國南部的海疆要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海南島的環海海域里,魚、蝦、貝類等水產資源有8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有石斑魚、梅花參、龍蝦、對蝦、鮑魚等40多種。附近海域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
熱帶海濱風光、小區民族風情和溫泉療養勝地,是海南的三大特色旅游資源。在海南島旅游,人們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暢游于藍色的大海里,沉醉在柔軟的沙灘下,乘坐在綠色的椰樹下,意境高遠,樂趣無窮,真是妙不可言。
每當魚汛旺季,幾千條漁船聚集在海南漁場上,每艘漁船的頭部和尾部都亮著一盞盞白熾燈,一排排一簇簇,海燈星空連成一片,景色無比壯觀。
提起海南島,人們自然會想到風情萬種的椰子樹,走進海南,最先看到的綠色就是椰子樹。椰樹就在路兩旁,粗大的樹干筆直地伸向藍天,剛勁而威武。海南人民種植椰子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安家在海南,海南人十分鐘愛它。它一年四季花開花落,果實不斷,為海南增添了不少的風姿。
到了海南島,就像跨進了神話般的“百果園”。這里素有“天然溫室”之稱,是熱帶水果理想的繁衍地。
海南島栽培的野生果樹有29個科,53個屬、400余個品種,為世界上其他果區所罕見。這兒也被稱為南方植物城,走過海南島便走過無盡的綠色,連空氣都仿佛浸透了綠意。檳榔也跟椰樹一樣,是海南島的特產。在島上,無論你走到哪里,隨處可見到檳榔樹。那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紅果和迎風起舞的葉子,相互輝映,十分迷人。檳榔可愛又可貴,是富有熱帶風光情趣的觀賞植物,而且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在海南島,壓倒一切的“綠色驕子”要數橡膠了,幾十畝、幾百畝、幾千畝的橡膠園遍島可見。
那層層疊疊的橡膠樹浩瀚無際,為海南撐起一片片綠色的帳篷。
到海南,不僅可使人大飽眼福,還可大飽口福,品嘗一下龍眼、荔枝、芭蕉、橄欖、榴蓮……讓人回味無窮。
海南島遍布著許多石灰巖發育地區,地下水沿著石裂縫侵蝕,將可溶性的碳酸鹽溶蝕,從而形成溶洞。溶蝕后的碳酸鹽又重新沉淀,在洞內形成鐘乳石、石筍、吊簾等熔巖地貌,呈現出千姿百態,景致瑰麗多姿,令人觀后叫絕。除了這些石灰巖溶洞穴之外,海南島還有部分洞穴是由花崗巖石體經長年風化而成的。有的花崗巖石洞,每當天降驟雨時,洞內便發出婉轉清脆的響聲,而逢大雨滂沱之際,洞中即響起洶涌澎湃的波濤之聲,令人聽來極為愜意。
海南島有大小河流150多條,最大的河流有萬泉河、昌化江和南渡江。萬泉河像一條五彩繽紛的綢帶,飄蕩在海南島東海岸,又像五指山伸出的一條胳膊,溫柔地抱著綿山繡嶺。萬泉河兩岸山巒起伏,驚濤拍岸,南岸上的椰寨市水段更是奇峰秀麗,為歷史上有名的“樂邑八景之一”。五指山是海南島的象征,也是海南島各族人民的驕傲。由于長期受強烈的侵蝕切割,山峰起伏成鋸齒狀,其形像五指。關于萬泉河和五指山,當地流傳著許多故事和傳說。來海南島,投身于海南的山山水水之中,你會神清氣蕩,才思闊朗,笑聲跌落碧海,情思溶入山林,似進入神話般的世界,似真似夢。
位于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市,近年來,憑借得天獨厚的熱帶旅游自然資源,積極改善旅游環境,已成為中外游客向往之地。
三面依山一面臨海的三亞市,長夏無冬,氣候宜人。180千米的海岸線上,分布著19個港灣、11個島嶼,旅游景點密布,風光旖旎,令人神往。陽光、海水、沙灘、河流、森林、動物、溫泉、巖洞,頗具田園景色。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三亞灣、天涯海角、海山奇觀等57處著名景點,到處陽光明媚、沙灘潔白、樹木蔥蘢,是游客海水浴、日光浴、沙浴的理想之地,也是冬泳避寒的最佳場所。
具有現代旅游五大要素“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的亞龍灣距市區20余千米,享有“東方夏威夷”之稱。那群峰擁抱的一池碧水,總是風平浪靜,如玉似鏡,水面上波光粼粼,色彩斑斕,在陽光和風力的合作下,這里的海水時常變幻七彩的顏色。海邊沙灘細如脂粉,細膩可人。海灣中五座小島蒼翠峭拔的身影,仿佛神話中的蓬萊仙閣,時隱時現。傳說這些小島是神仙挑山造“小蓬萊”時所遺之物,故亞龍灣亦有“崖川小蓬萊”之稱。
從三亞城西行24千米,即來到半月形海灣,亦稱“天涯海角”。游人至此,只見一座巨大的巖石矗立面前,石面平坦,峻峭巍峨,雄視南天,上面刻著郭沫若手跡“天涯海角”4個大字。進入旅游區,迎面巨石分別鐫刻“天涯”、“海角”。據郭老考證,“天涯”二字系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崖州州守程哲所題。“海角”為后人補刻。
巨石后二三百米處,有一高大的圓錐形石柱超然獨立,直指蒼穹,上刻“南天一柱”四個大字。“南天一柱”周圍,奇石累累:或圓秀,或嶙峋,或平闊,或峭直,或對峙,或互倚,或昂或偃,或蹲或踞,或正或欹,神剜鬼削,各個標奇;有的浸于湛藍的海水之中,有的聳立于細白的沙灘之上。這鬼斧神工的天然石景,與迎風婆娑的椰子樹遙相呼應,咆哮的浪濤,點點漁帆,海鷗翱翔,織成一組絢麗多姿的熱帶海濱風光圖。
大東海和鹿回頭是三亞市南3.4千米處的兩處著名風景點。大東海浴場以“水暖沙平”蜚聲中外。灣里,碧藍的海水清澈見底;岸邊,細沙鋪成的月牙形海灘,整潔、柔軟。這里冬季的平均氣溫為22~25℃,在北國冰封的嚴寒時節,這里卻是冬泳勝地。和美麗的民間傳說連在一起的鹿回頭是一座位于三亞灣畔的山嶺,山嶺從東北向西南伸延,然后折向西北,高達275米,雄偉峻峭,貌似一只金鹿站在海邊回頭觀望。走進三亞,到處是溫情的景色,所到之處無不讓人流連忘返。
從“天涯海角”再西行20多千米,就到了南天古崖州的舊地崖城。古崖州舊址今稱崖城。它地處南陲,依山傍海,形勢險要。城南的南山嶺,枕海壁立,是州城的天然屏障。城外的崖州灣,盛產海參、龍蝦和馬鮫魚。
城周圍散落著黎族、苗族村寨,這些村寨更為崖城增添了迷人的情趣。站在古城門的樓臺上,鳥瞰州城故址,但見山青水碧,林木蔥郁,房舍一新,田園似錦,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古崖州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崖州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遠古的虞唐時代。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后,把它列為象郡(行政區名)的邊界。
漢代屬珠崖郡轄。唐代此地取名振州,宋代改振州為崖州,元代又叫吉陽軍,明洪武元年復改稱崖州,清沿明制,一直稱為崖州。
崖州氣候炎熱,夏秋常刮臺風。古代無論民宅還是公署,都不敢蓋高大建筑,以防臺風刮倒后造成重大損失。特別是黎民百姓的房子,只是“織柴為壁,涂之以泥,蓋以茅茨”,即使這樣,也“常為颶風所卷”。這里歷來被封建王朝視為窮荒僻遠之地,蠻味險惡之所。
歷史上,這里是被貶謫流放之地。其中晚唐政治家李德裕,南宋力主抗金的賢相趙鼎,尤其受到崖州百姓的愛戴和懷念。南宋的胡銓,因上疏皇帝,要求斬奸賊秦檜等人之頭。秦檜大怒,給他加上莫須有的罪名,貶到崖州。胡銓在崖州住了七八年,秦檜死后才得以北歸。
這里留下了許多被貶謫者寫的詩句,抒發他們身居南極(指崖州)心戀北闕(指位于北方的京城)的心情;也寫下了一些歌詠崖州山川風物,贊美黎人古樸民風,同情人民生活疾苦的詩文。
古崖州是不是人們傳說的窮荒險惡之地?從文獻記載來看,并不是這樣。比如,崖州城周圍山川雄奇,風景秀麗,引起許多人的詩興,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崖州也不是什么“南蠻未化”的“野人之區”。
古崖州也是軍事戰略要地。《崖州志》稱它是“瀕海沖險處所”。尤其是州城附近的榆林港,風恬浪靜,可泊輪船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對于古崖州沿海的海防,宋代已建“南巡海水軍”,在這里守衛。明代,倭寇頻繁騷擾我國沿海,“天涯海角”的崖州也不能幸免。因此,明洪武二十七年,訓練了沿海衛所的宮軍,“以備倭寇”。
明永樂年間,崖州官軍就同來犯的倭賊作過戰。清代,這里更是“練兵駐扎防守”,并筑有炮臺。在近代和現代史上,榆林港的軍事戰略地位尤為顯著。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曾派重兵占領了榆林港。如今,榆林港已成為我國南海的重要軍港,解放軍指戰員日夜堅守著榆林港;作為我國南海的重要軍港,榆林港以它悠久的歷史文化鼓舞著堅守南疆的戰士,警惕地把守著祖國的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