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影響性格的各種因素(2)
- 解讀人生智慧密碼之性格激活智慧(上)
- 仲侯主編 黃玉珍編著
- 4981字
- 2016-08-13 02:51:21
(3)遺傳與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往往表現為突發的人格變化,活動減少,興趣狹窄,偏見,多動,怪癖的心境和習氣,模仿語言。此外還有情感變化,如對所愛的人冷淡,對愛物殘忍。有的表現為焦慮,執拗和不忠實,有的表現為無目標地損壞物品,自我傷害,危及自己生命,喪失鑒別力。Kallmann等(1956)通過雙生子研究,發現單卵雙生子精神分裂癥發病,一致率為70.6%,而異卵雙胎為17.1%,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癥發病率是1%。父母患精神分裂癥,其子女發病率是5~10%,患者的兄妹發病率是8~14%。
(4)遺傳與多動癥
多動癥是當今最令人感興趣和最引起爭議的問題。據外國資料表明,多動癥的患病率約占學校人群的5~10%,有的高達20%。多動癥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多動癥患兒的表現之一是過度活動。家長和教師常常發現這類兒童坐立不安、煩躁,運動量也超出一般活動水平,表現出雜亂無章,不系統,缺乏目標。多動癥的另一個特征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指向目標。多動癥的最后一個表現是學習困難,在閱讀、拼寫、計算等方面成績較差。多動癥的發病率與飲食因素有關。近年來,人們注意較多是鉛與光,有人測量了患兒牙質中的含鉛水平,并了解其病史,發現高鉛水平的兒童比低鉛組兒童在智力、語言和注意方面均差。Willermam(1973)發現,同卵雙胎兒比異胎雙卵兒的多動癥的多病率要高。另一項研究對4對同卵雙生子進行配對測試,發現他們都存在多動癥,而6對異卵雙生子只有一對表現出多動癥狀。
(5)XYY染色體型
1961年,病理專家檢出了第一個具有額外Y染色體的男性。科學家進一步研究196位男性發現約有6.1%有異常染色體型,其中3.6%有額外染色體,即XYY。有XYY性染色體型的男性的特征是:細高的身材,長長的四肢,面生痤瘡,中度精神正常,易患精神病和易出現嚴重的侵犯性、危險和社會的行為。
近來,加拿大的兒科醫師和遺傳學家們報告了4個具有額外Y染色體的男孩進行的一項研究。雖然4個孩子中的3個孩子掌紋有畸形特征。但這些孩子中,沒有一個表現出任何特殊身體特征,孩子們看起來都很好,身體也都很強壯,沒有一個特殊細高的身材,有一個有嚴重的語言缺陷。4個孩子有3個在行為和智力方面,實際上都是正常的,對社會管理不是攻擊性的,也不是破壞性的和有害的。相反,他們是招人喜歡和可愛的。然而,所研究的孩子中有一個在兩歲零9個月時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性,并且與其他孩子間缺乏人與人之間的親熱關系,他吃不正常的東西,如:沙子、顏料等。他的語言能力和智力已降低了,顯得笨拙和不協調。在這個例子中,說明在對他的撫養過程中,其個性缺陷可能僅僅是開始。生他時,他的父親只有17歲,而且尚未與他母親結婚,這個17歲的爸爸也有一個智力遲鈍的同胞和精神分裂的媽媽,該孩子的媽媽也被證明是十分不可靠和反復無常的人,常常無緣無故毫無目的地離家出走。這個孩子就是在這種最不穩定的感情氣氛中養育了頭兩年,而最后又在領養家庭中教養。這個家庭中,他們把他描述為非常倔強和頑固“像地巖石一樣”的人,具有極端的反抗脾氣。在兩歲的孩子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常常摔東西,咬其他小孩,甚至咬大人,并常常吃臟土地、沙礫和肥皂。
另外,科學研究表明,XYY染色體的男性犯罪率比正常男性高,而且他們的智力分數比正常男性都低得多。
(6)遺傳與同性戀
以同性戀為滿足性欲的對象稱為同性戀。據美國的有關資料報導,同性戀可能占人群的10%左右,其具體分布如下:
同性戀行為常常在幼年時期就出現跡象,如在游戲時喜愛扮演異性角色,愛著異性服裝,體態、動作,腔調也與異性類似等。在這些跡象形成中,環境因素起著重要作用。有的人從小生活在異性同伴之中,處處仿效異性行事;有的人因為家長出于某種目的而讓孩子扮成異性;這些都對孩子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在兒童時期同性戀行為的跡象,有些處于不自覺的階段,以至青春期性腺開始活動,情況就會惡化,開始對同性發生好感,而對異性不感興趣。同性戀以男性多見且大多獨身。監獄、男女修道院,遠洋航船及寄讀學校,都是容易造成同性戀的環境。但是在脫離該環境而有了接觸異性機會以后,大多數人也會把興趣轉移到異性。有些同性戀者認識到社會不允許按照違反人類習俗的欲望與同性發展性愛關系。而本人不愿與異性結合,并感到非常苦惱。
一個25歲男性同性戀這樣來表達他的痛苦心情:“人類異性戀愛,通婚,這是客觀規律。然而我卻熱烈地瘋狂地戀愛著自己所愛的同性。這種心理已產生多年,一直背著沉重的包袱,萬分痛苦。自己也曾想過許多辦法來改變這種心理,但都無效,有時一眼看見所愛的‘情人’,心就像被挖去了,人也要昏過去,而對異性卻毫無興趣。每想到這些,痛苦極了,有時自己禁不住痛苦起來。這種尖銳激烈的自我斗爭,內心沖突在無聲無息地進行殘酷的自我毀滅,身體一天天地虛弱了。從道理上自己也明白,這是極錯誤的,但怎么也改變不了。有時我捶打著胸膛問自己:究竟是什么妖魔在我身上顯靈呢?我還是一個人嗎?”
對于同性戀是否屬于疾病這一點,意見尚有分歧,但卡爾曼通過家譜調查指出:這種人的親屬屬于病態人格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成正比,即血緣關系越近,發生率越高。卡爾曼還發現(1950年)單卵雙生兒同性戀的同病率達到100%,這也就是說明同性戀和遺傳的關系。
(7)遺傳與恐怖癥
恐怖性神經又稱恐怖癥,是指對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產生十分強烈的恐懼感。這種強烈的恐懼與引起恐懼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稱,難于理解。由于不能自我控制而極力回避引起恐懼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常常明知自己的害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引起恐怖反應的事物或情境實際上對個人往往并無傷害或威脅,也知道別人并不會因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懼,因此這種恐怖是不合理的,是一種異常的表現。
恐怖癥患者所體驗到情緒狀態同以下幾種情緒反應相類似而又有所區別,害怕是對真實危險或威脅的正常反應。膽怯(timielity)是一種突然爆發的急性恐懼,焦慮是一種同“迫在眉睫”而又不知所措的危險體驗有關的不愉快的情緒。
一般來說,恐怖癥女性多于男性,多發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而且起病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慮和恐懼發作以后,該物體或情境就可能成為恐怖的對象。某縣城一個青年患者,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被分配搞計劃生育,患者認為自己是個男青年,搞這個工作“丟人”,不肯按受。后來被分配到銀行工作,一天在某辦公室的柜子里,患者打開柜門,見到一女同事放在里面一大捆衛生紙,引起了他的一陣惡心。從這以后,怕見女人,特別是怕見到長得丑陋的女人,因而不敢出門,甚至不敢上班。
恐怖癥一般有社交恐怖,曠野恐怖,動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在眾人面前出現,特別是對于被人注意尤為敏感。他們不敢到公共場所是因為害怕自己的發抖、臉紅、出汗,因為笨拙拘束無措和怯懦等而引起別人注意。因此,患者不敢從成排的人面前走過,不敢在餐館與別人對坐吃飯,不敢在乘坐舟車時與別人對面就坐,不敢去排隊買東西,尤其是回避與別人談話。其中較常見是怕臉紅,因而很不自然,內心忐忑不安。此外,還有的病人表現為害怕見陌生人。有的男病人怕見到女人,而女病人怕見男人,以致不敢出門,不敢上街,甚至為了避免看見人不管什么時候出門都要戴一副深色的墨鏡。曠野恐怖是指經過空曠地方時就發生恐怖,并伴有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因此,病人怕越過曠野,嚴重時甚至害怕越過任何空間。例如,害怕過街道,過橋等。與此相類似的還有閉室恐怖,患者害怕封閉的空間。另外,還有高空恐怖,患者害怕上樓以及任何高處。曠野恐怖癥常發生在15歲至35歲的年齡階段,女性占2/3。動物恐怖表現為害怕看見或接觸某種動物。如“狗貓”等,動物恐怖多發生于童年期,但常持續到成年期。一位對蝴蝶和飛蛾產生恐怖感的婦女在夏天也必須把家里的窗戶緊閉,以防它們飛進屋里。有幾次在汽車或火車上看到蝴蝶和飛蛾時不得不中途下車,這種恐怖甚至使她造成了幾次事故。每次進房間都要細心檢查房子里是否有飛蛾或蝴蝶,否則就不能消除恐怖感。疾病恐怖表現為患者害怕得上某種疾病。例如麻風、癌癥等,為了防止“感染”,每與別人握手前都要戴上手套,或根本不敢與人接觸,患者常從多方面尋找證據,以證明自己并未患上某種疾病。
恐怖作為一種情緒體驗,即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焦慮和害怕。從種系發展來看,對于保存個體有重要意義,因為這使有機體避免接觸某些對個體危害的事物或情境。一個完全沒有恐怖情緒和無所畏懼的人,可能要比別人更多地處于危險的境地,但如果這種恐怖情緒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和社會適應能力,那就成為一種病態了。
通常,恐懼情緒的產生取決于與生俱來的先天素質的影響。如1歲以內的正常嬰兒在能分辨陌生人和家庭熟悉成員的差別之后多害怕陌生人,2~4歲的正常孩子多害怕動物,4~6歲的兒童多害怕黑暗,再大一些的兒童則害怕暴風雨和雷鳴電閃等,這些現象都說明與先天因素有關。
(8)遺傳和躁狂、抑郁癥
所謂躁狂抑郁癥是以情感、活動過分高或低落為基本癥狀的精神疾病。發病多在青壯年期,躁狂抑郁癥其心理異常表現為:躁狂狀態、抑郁狀態或躁狂抑郁混合狀態。躁狂狀態,首先表現為情緒高漲,這種狀態是強烈而持久的喜悅和興奮。病人情緒高揚,眉飛色舞,談笑風生。但有時也會因一點小事不稱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在說話時,滔滔不絕,但內容膚淺,缺乏邏輯聯系。這種病人嚴重者表現為又唱又跳,無法進食。抑郁狀態,表現為情緒低落,無精打采,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有時憂郁、沮喪,常常感到前途渺茫,獨自傷心,有很強的自卑感。有時莫名地感到自己思想遲鈍,是個天生的傻子。此種病人嚴重時會產生自殺的念頭,混合狀態的患者較少見。如激動性抑郁。
根據外國資料表明,一般居民中這種病的患病率不超過0.4%,而病人的家屬中這種疾病的患病人數,要比一般居民高出10~30倍,而且與病人血緣關系愈近則患病率也愈高。例如,患者的同胞,父母或子女的患病率可達12~24%,而患者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患病率卻只有2.5%,孿生子的研究資料也表明,單卵雙生的同病率可高達69~95%,而異卵雙生卻只有12~38%。據上海第一醫學院精神科統計一組躁郁癥病人,有家族精神史者占29%。
二、性格與血型
1.血型是性格的基礎
血液不僅在人體的細胞中可以找到,其他的諸如肌肉、內分泌系統、骨骼等構成體質的任何材料中都可以找到。具有不同血型的人,可以說是構成他們全身的物質材料是各不相同的。這種差異可以說是由于血液的不同而造成的。
培育人體細胞的物質,來自于食物,食物的本質對細胞本質有著直接的影響。而血型則是食物本質與細胞本質的中介物。在身體中消化吸收的營養物,全部由血液吸收,由紅血球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有的被骨頭吸收,有的被肌肉吸收,最后這些成分都轉換成人體細胞中的成分。每個人的血液中都有各自的特征。這些相異的特征在它輸送營養成分時又產生難以表達的微妙差別,這些差異中,理所當然地包含了細胞、骨骼、肌肉等體質的差異。
于是,可以這樣說,血液造就了體質,血液決定了體質。如果體質不同,性格也不同的話,那么也可以說,血液不同,性格也不同。人們自古就知道體格、體型和體質對性格來說是一種外部的身體條件,是一種對性格形成有很大影響的環境。個高個短、體胖體瘦、形象的俊丑、聲音的高低、體質的強弱等都與幼年、少年、青年時期性格形成息息相關。
血液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由于血液不同,因而在性格形成,環境影響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這正是我們提出的通過血型了解性格的意義所在。
對血液與性格的關系稍加整理,可以看出以下的關系:
食品的本質→血型(血液的本質)→人體細胞的本質→體質→體格、體型、容貌→性格。
但是為什么有許多血型相同的人,他們的性格卻不盡相同呢?
讓我們再回到血型的分類上來。血型如果有ABO式的話,其種類充其量不過是6種,但檢查血型的方式不只是ABO式,大約有十幾種以上。如果把ABO式的6種血型,導入S式中,從中又分成分泌型和非分泌型,這樣,同是A型血的,又有了分泌式的A型和非分泌式的A型,產生了12種血型;再導入Q式,又可分成QQ型,Qq型、qq型,以此類推,這樣在理論上,以ABO式血型為基礎,再配合其他方式來檢驗每個人的血型,血型的種類就有數十億之多,甚至多于現在地球上的全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