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隋唐儒學(1)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短暫分裂后,進入隋唐,我國又來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全國統一時期。

在一個穩定王朝的統治下,儒學再一次得到了重視,科舉制度的實行,更是把儒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由韓愈等人發起的古文運動,也使這一時期的儒學更加豐富多彩。

一、總論

隋唐時期,儒學領域出現的最大事件就是科舉制度的實施與完善。

同時,唐朝興起的古文運動與新樂府運動,也是這一時期對儒學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

隋唐儒學與佛、道

隋唐時期思想界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儒、佛、道三教分立,相互斗爭又相互融合。三教中佛教對儒學學術思想乃至世俗的影響力最大。唐代時佛教已經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

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如天臺宗、華嚴宗,特別是禪宗迅速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佛教的面目,它們以更廣泛的方式影響一般人的精神世界與思維方式。一般民眾不用說,即使在士大夫中,像傅奕與韓愈那樣完全不信佛教的儒生也是鳳毛麟角。

不過從總體上講,隋唐的國家政權的精神力量基本上是以儒學為主,而對佛教則容納與限制并舉,對佛教或鼓勵或打擊的政策使佛教的擴張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道教對儒學思想的影響雖遠不如佛教,但由于唐代李姓皇帝把老子尊為遠祖,對老子的祭祀被列入國家正式祀典,道教經籍成為科舉考試的法定經典,道舉是當時科舉的組成部分,士人通過道經考試可以成為國家官吏。

相比之下,隋唐時期儒學對士人的影響在極大程度上受制于傳統的力量,由于缺乏理論上的創新,儒學失去了在學術與思想上的號召力。

不過,在佛、道二教的刺激下,特別在中唐以后儒學有了相當的振興,并努力尋找一度失去的傳統的精神與文化優勢。儒學在隋唐的發展始終受制于與佛、道二教及其它們相互之間的紛爭。

從總的方面看,唐代后期儒學發生的轉變已經透露出后來宋代儒學將要發生的變革。從這個意義上看,唐代后期儒學對于此前儒學具有了一個結構性的轉變,作為中心唐代儒學由主要作為歷史與典章制度向注重心念的學說轉化。

雖然,這種轉化只是在宋代理學興起之后才完成,但是在唐代發生的變化具有明顯的這種傾向,并開啟了這種變化。

在唐代對儒學的理解正如帝王統治者對待儒學所持的政策所表明的一樣,儒學只是作為教化的工具,而對它的完善也被認為主要是通過制度性的可操作程序加以規定的,如制禮作樂,祭祀與教育等。

唐代儒學由于佛教的刺激,首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喚醒人們對儒家所宣揚的圣賢之道的重新關注,讓它不僅回到政治與社會生活的中心,同時也回到人們精神信仰的中心。特別是為了后者,儒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首先得益于佛、道兩教的刺激,因為佛、道兩教特別注重對人們精神世界的關注,因此刺激儒學發展,自已的努力也越來越得以集中在這個目標上,并開拓了從自身經典尋找發展自身的道路。

韓愈除了尋找道統的支持,還特別轉向《大學》的“將有為”思想以突出儒家的經世品格,除此,他還特別注重于對性情論的重新界定,以及對于人在世界的生存依據的探討。

李翱則完全以性情問題為其中心,并充分注意到了《中庸》在這方面可能提供的資源。在《復性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學理論重心向心性論方向的明顯轉移。

儒學與科舉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科舉對儒學的影響體現在科目的設置上。科舉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稱帖經,就是將儒家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

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儒家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稱狀元或狀頭。

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兩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

常科登第后,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通過數讀儒家經典就可以考試做官,這對天下讀書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從而也致使儒學得到了讀書人的重視。

儒學與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因同時涉及文學的思想內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

“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這一古文運動有其發展過程:

在駢文盛行時,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陳子昂曾主張“復古”,是文體革新的先驅者。其后,蕭穎士、李華等繼起,提出取法三代兩漢的主張,為韓柳古文運動做了思想準備。

中唐時期雖經安史之亂,唐朝國力衷弱,但貞元以后,社會暫時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出現了“中興”的希望。這樣韓愈等人倡導古文運動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他們提出“載道”、“明道”的口號,這是古文運動的基本理論。他們重視作家的品德修養,重視寫真情實感,強調要有“務去陳言”和“詞必己出”的獨創精神。他們一方面親自實踐,一方面又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

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

韓愈等人舉起“復古”的旗幟,提倡學古文,習古道,以此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這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會上的廣泛反應,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斗爭浪潮,壓倒了駢文,形成一次影響深遠的“運動”。

儒學與新樂府運動

所稱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來。其特點是自創新題,詠寫時事,體現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新樂府運動是唐代中葉發生的一起詩風改革運動,是儒家文藝思想與唐代中葉的社會需要相結合的產物。

唐朝貞元、元和之際,廣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興唐朝的統治。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白居易、元稹等詩人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

在《新樂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樂府詩歌的創作原則,要求文辭質樸易懂,便于讀者理解;說的話要直截了當,切中時弊,使聞者足戒;敘事要有根據,令人信服;還要詞句通順,合于聲律,可以入樂。

白居易、元稹等詩人或“寓意古題”,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樂府古詩之體,改進當時民間流行的歌謠,積極從事新樂府詩歌的創作。

新樂府運動的精神,為晚唐詩人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所繼承。皮日休的《正樂府十首》和《三羞詩》,聶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后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腐朽和唐末農民戰爭前后的社會現實。

從新樂府運動的宣稱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到新樂府詩歌的特征,人們可以看到,這場運動是在儒家思想主導下進行的,它把儒家思想與文學藝術緊密結合,與社會現實相聯系,從而使儒學的政治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開成石經

開成石經,又稱唐石經,唐代的十二經刻石,屬于國家級儒學文物。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于開成二年完成。唐初詔命經學大師賈公彥、孔穎達訂正經籍。

至文宗大和年間,在鄭覃、唐玄度的建議下,依漢故事鐫石太學,共計有《周易》等12種經書。共刻114通碑石,每石兩面刻,共刻經文650252字。每通碑經石高約1.8米,面寬0.8米。下設方座,中插經碑,上置碑額,通高約3米。1949年以前“碑林管理會”將碑石去額平列,成現存的形狀。

開成石經的版面格式與漢魏石經不同,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約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從上而下,先表后里雕刻碑文。

每一經篇的標題為隸書,經文為正書,刻字端正清晰,按經篇次序一氣銜接,卷首篇題俱在其中,一石銜接一石,故不易凌亂。可見當年刻石是頗費一番構思的。

原碑立于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宋時移至府學北墉,即今西安碑林。自宋移置于今址,皆座北朝南,中留缺口斷開為東西兩廂。

東廂石經次序,由南至北,折向西行,旋向外側,計57石,自《周易》卷一起,有《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至“五經文字序列”及“九經字樣”。

西廂的石經次序,也如東廂,自《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孝經》、《論語》、《爾雅》,至“呈進狀子”等,也57石,整齊有序。

我國清代以前所刻石經很多,唯開成石經保存最為完好,是研究我國經書歷史的重要資料。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經

九經,即九部儒家經典的合稱。關于九經歷史上有多個說法,這里指的是隋唐期間通用的九經。

隋煬帝以“明經”科取士,唐承隋制,規定《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連同《易》、《書》、《詩》,合稱為“九經”。讀書人熟讀這九部儒學經典,即可參加科舉“明經”科的考試。

二、儒學名家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興起,對儒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同時,唐代中后期興起的古文運動和新樂府運動,這些社會環境的變化,都對儒學的發展產生了一些影響。

這一時期也誕生了許多儒學名家,如孔穎達、韓愈等。

劉焯

劉焯(544年~610年),字士元,河北冀縣人。隋代儒家學者、經學家、天文學家。

他的儒學著作《五經述義》等若干卷,傳播開來,使他名聲大振。同時,他著力研習《九章算術》、《周髀》、《七曜歷書》等,還著有《稽極》10卷,《歷書》10卷。

提出新法,編有《皇極歷》,在歷法中首次考慮太陽視差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用三次差內插法來計算日月視差運動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運時刻。這是我國歷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王通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是隋代大儒,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

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開皇初,以國子博士待詔云龍門,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7篇,頗為隋文帝所稱道。王氏家學淵源深厚,所以王通從小就受到儒學的熏染。

據說在隋文帝仁壽三年,王通曾經沒有受到重用,后來才被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

王通棄官歸鄉后,便潛心鉆研孔子的“六經”,曾經受書于東海李育、學詩于會稽夏典,問禮于河東關子明,正樂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華。經過一番研究,王通自覺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經》,或稱《續六經》,并開始在家鄉的白牛溪聚徒講學。

王通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十二策》、《續六經》、《續詩》、《續書》、《元經》,有記載;《中說》尚有保存。

劉炫

劉炫,字光伯,河北獻縣人。隋朝著名經學家。劉獻之的三傳弟子。開皇中期,劉炫奉敕修史。后與諸儒修定“五禮”,因此被授旅騎尉。不久有任太學博士。

劉炫所提出《春秋》規過之論,對后世影響大。撰《尚書述義》諸書。

陸德明

陸德明(550年~630年),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

陸德明初受學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陳太建中期,后主為太子時,常集名儒入講承光殿。陸德明以弱冠之年與國子祭酒綠孝克抗辨,屢奪其說。陳亡后陸德明回到故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新民市| 三门县| 齐齐哈尔市| 新兴县| 高青县| 商都县| 修文县| 海南省| 两当县| 富阳市| 华池县| 甘南县| 汝阳县| 襄城县| 扬州市| 乃东县| 山西省| 罗源县| 西充县| 平潭县| 萝北县| 孟连| 会泽县| 曲水县| 鄂州市| 射阳县| 乐平市| 手游| 银川市| 龙南县| 科技| 自贡市| 慈利县| 蒲江县| 胶南市| 普陀区| 贵州省| 成武县| 高淳县| 托克逊县|